固执征服者,如何评价麦克阿瑟呢?
如何评价麦克阿瑟这位美国五星上将?
他是超一流学霸、演说家,是二流的军队统帅,是三流政治家。先不要骂我,容我慢慢分析:
首先看他的学霸一面:
在进入美国著名西点军校的第4年,他以98.43分的成绩毕业,创下当时西点军校的毕业分数记录。碾压众多高材生的麦克阿瑟,初出茅庐时已经有一个名校生的牌子贴在身上了。
马麦克阿瑟除了学霸之外,还是一个合格的明星。所有的明星都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动作/人设,比如中国人民熟悉的那句:我想死你们啦
而他最经典的形象,就是双手叉腰、嘴巴里斜吊着玉米烟斗。这个形象其实是他专门设计过的。尤其那个他亲手做的玉米烟斗,几乎成为他的标配标志性装备。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演说绝对能最大限度展现个人魅力,而麦克阿瑟在这方面也是超一流的。他的那句: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即使时隔七十年,依旧能够打动人心。
二流的军队统帅其实麦帅的前半生都是一流的统帅,他的跳岛战术,他带领美军重返菲律宾,他成为日本的太上皇……
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是刚刚述说的这些标签足够他晋升为世界一流的统帅行列。之所以让他从一流统帅跌落为二流统帅,还是因为那场被美国人遗忘的朝鲜战场。
在一流的军事将领彭德怀和超一流的战略大师毛泽东的通力合作下,麦克阿瑟直接跌入了二流统帅行列。
克劳塞威茨的《战争论》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军队的技能和精神,在开阔的平原上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统帅的才能,在复杂的地形上和丘陵地上才最能发挥出来。在山地,统帅很少指挥单独的部队,要指挥所有的部队又力所不及;而在开阔的平原上,指挥军队又过于简单,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从克劳塞威茨的观念来看,唯有复杂的山地战争才是一流统帅的考场。朝鲜的多山地形,恰恰是最好的试验场。
纵观麦克阿瑟的的一生,他曾经获得过无数荣耀。但是透过这些荣耀表面,可以找到一个重大的缺点——作为美军统帅标杆的麦克阿瑟,从没有过在大陆上指挥过大规模陆军作战的经历!
一战时他还太年轻,没有表现的机会;二战开始后,他又大多是海岛登陆作战。
让我们介绍一下远东战场上麦帅的三板斧:
1. 用绝对的海军优势,把东南亚日军分割在一个个孤立的岛屿上;2. 用绝对的空军优势狂轰滥炸;3. 用陆军清扫战场。;就这么海陆空三军配合使用,在绝对优势下碾碎所敌人。
这种战术的使用,是麦克阿瑟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因为海岛登陆作战,骨子里还是海战,山地作战完全是另外一场战争。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海战是二维的,双方在海平面上摆开架势互殴,胜负关键在于装备和后勤,自然环境的限制并不大。所以装备强大的美国海军,瞬间虐残了日本海军。
而山地战争则是另外一回事,哪里有数不尽的高山和沟壑,有时候一个松骨峰就能挡死一个装甲师,一个反斜面就能抵挡住绝对优势空军的轰炸。
和只懂得海战的麦克阿瑟不同,志愿军的统帅彭德怀,一生都在更为复杂的山地指挥作战。
在这个一流统帅的考场中,麦克阿瑟先在战略眼光上败给了毛泽东,当他叫嚣中国不会派兵时,数十万大军已经悄然入朝;又在战术指挥上败给了彭德怀,当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在穿插、迂回、伏击的时候,麦克阿瑟只能惊呼共军的顽强。
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麦克阿瑟虽然是美国的陆军统帅,但他也是一个不懂山地战争的二流统帅。(其实美军直到现在依旧不太懂山地战争,看看美军在阿富汗流的血就知道了)
三流的政治家美国拥有军人参与政治的传统。从开国总统华盛顿开始,在外领兵得胜的将领,离开军队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例子屡见不鲜。
但即使如此,美国依旧是一个文官治国体系。最高统帅永远不可能是现役的将领。麦克阿瑟作为军人,其政治嗅觉显然太过于迟钝,已经是美军旗帜的他,不高兴时明目张胆表示对蔑视美国总统的蔑视。
傲慢的麦克阿瑟,全然没有政治家该有的隐忍和狡诈。
当他固执的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前进,把联合国军推入深渊同时,也將他自己的政治命运推向灭亡。随着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牺牲(虽然不是战场牺牲,但依旧是牺牲),麦克阿瑟在广播里听到了自己被解职的信息。
对他那个级别的人而言,这个消息就是对他政治生命画上了句号。
后记在我看来,麦克阿瑟大抵如此。我是紫禁的sphere,图片源于网络。喜欢可以关注、点赞、评论。
找个爱自己的还是找个自己爱的伴侣好?
具体情况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选择题。
你爱的人,她爱你吗?这是你要确定的问题。如果她也爱你,你这就是如愿以偿。如果她不爱你,你应该怎么办?你是继续爱还是选择放弃?这是你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选择爱你的人相对来说就要简单得多。只要你确定你也爱她,你们马上就可以走进婚姻的殿堂。因为主动权在你手里捏着,进退空间很大。
不爱她,你可以说一声,一点都不用勉强自己。但人很多时候不能没有良心,爱就爱,不爱就不爱。干嘛要吊着别人,耽误别人的时间呢?
本来被人爱是老天爷赐给你不多的机会,但人性偏偏不这么想,越是容易得到的越不容易珍惜。好像自己天生就招人喜欢待见,你离开谁都有法活,别人离了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而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却愿意放低自己的身价,厚着脸求着别人答应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算过瘾!
这些都是意见,如果觉得有用就作为参考,如果觉得没用,就当我没说!
现在德国人自称普鲁士人还是德意志人?
如今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人作为德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人中一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日耳曼人最早是古罗马人对生活在莱茵河、易北河一带所有民族的统称。斯拉夫人这一概念之下囊括了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波兰人等不同民族,而日耳曼人这一概念之下也囊括了法兰克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
公元3世纪以后日耳曼各部落如潮水般涌入到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国家中最强大的当属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边界地区。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大帝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
西法兰克王国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法兰西,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成为意大利,东法兰克则演变成为了德意志。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公元919年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被各公国推举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2月2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奥托一世开创的这个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不过是诸侯割据的松散联盟。德意志境内一度出现过390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能像中国古代的皇帝那样控制自己的帝国,因为他的权力受到地方封建领主和教会势力的制约。
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罗马教廷与欧洲各国的封建领主、骑士发动了对伊斯兰世界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在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期间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组织——骑士团。骑士团的成员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侣,但他们实质上是打着宗教圣战旗帜的军人。骑士团直接听命于罗马教皇,而不受各国世俗的皇帝或国王管辖。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先后涌现出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
不受世俗皇帝或国王管辖的骑士团本身就是一种武装力量,而且他们在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所掠夺的财富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这样久而久之骑士团所占领控制的领土实际上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邦国。三大骑士团中的条顿骑士团就主要是由德意志骑士所组成。公元1226年波兰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邀请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攻击波兰的宿敌普鲁士人。这时的普鲁士人其实是波罗的海语族的一支。
这些普鲁士人在血缘上其实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更为接近,而和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倒没多大的关系。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人后沿用了普鲁士这个地名的叫法。条顿骑士团迫使当地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此后古普鲁士人被同化于德意志人。定居于此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沿用了普鲁士之名,但其实他们和古代的普鲁士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简单来说早期的普鲁士人其实是一个被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所征服的民族。
只不过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人后沿用了被征服者的族名、地名。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阿尔伯特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他随后就宣布将条顿骑士团改为世俗化的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公国。目前通常所说的普鲁士就是指的这个作为德意志诸侯的普鲁士公国,而不是早期普鲁士人所建立的国家。
普鲁士公国的首任公爵阿尔伯特死后由他的儿子阿尔伯特·腓特烈继承了公爵之位,然而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却没男丁继位,因此普鲁士公国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公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从此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被置于约翰·西吉斯蒙德的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之下合并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大公爵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王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策划下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最终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诸邦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加冕登基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德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就该从这时候算起。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统一的民族国家。
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所以普鲁士可以视为德意志国家的发源之地。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这座城市孕育了包括康德、霍夫曼在内的好几位德意志大师。这些人中有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他们使这座城市的早期历史被打上了深刻的德意志文化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把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了波兰。
这次领土变更使德国失去了普鲁士西部地区,而普鲁士东部地区则成为被波兰领土所隔绝的飞地。隔绝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之间的是一小块狭长的走廊状波兰领土。这条狭长的波兰走廊成为了德国人心中的一道伤痕。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如何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进行了多次探讨后认为德意志国家兴起之地普鲁士历史上尚武好战的悠久传统正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滥觞。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谈话时指出“普鲁士是万恶之源!”罗斯福随即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二战后期同盟国方面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两次会议上做出决议:所有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都将不再为德国所有。这使德国东部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入波兰。与此同时苏联通过《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获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
苏联、波兰、德国三国的领土由此来了一个整体西移。在确定苏波边境的过程中苏联从波兰获得的东普鲁士地区中要来了北部的柯尼斯堡并将其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以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至此作为德意志国家起源之地的普鲁士绝大部分已不在德国境内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其实不妨将普鲁士之于德意志的关系比喻为欧洲版的东周与秦国。
秦国最早以前只是为周王室的养马人,因为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被提升为诸侯。秦国宗室虽出自华夏民族,但秦国的领土是在与占据镐京的西戎蛮夷战斗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普鲁士人就像是当初华夏文明圈之外的西戎蛮夷。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本不属于德意志民族的普鲁士人。这才导致普鲁士与德意志这两个概念出现交集。秦国作为华夏民族向西发展与西戎蛮夷混血的产物长期被中原诸侯另眼相看。
可就是这个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秦国最终得以统一天下。普鲁士当年也是一个处于德意志文化圈边缘不大被瞧得上的国家。可就是这个边缘国家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与秦国所不同的是:秦国所并吞的土地如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而历史上普鲁士的地盘如今基本上都和德国没什么关系了。普鲁士这块德国昔日的龙兴之地如今早已住满了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而德国自己也已从法理上放弃收回该地区。
二战时期的名将朱可夫明明打过很多次败仗?
感谢邀请,谢谢?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以上的人口u被卷入其中。二战主要战场苏德之战尤其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众多二战名将中,朱可夫无疑要占一席之地。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苏联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获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二人之一。朱可夫参加指挥的主要战役:
1.基辅战争
1941年7月7日-9月26日,苏联投入兵力850000人,德军500000人,苏军伤亡192300人,德军伤亡652000人。2.列宁格勒战役
1941年9月8日-1944年1月27日,苏军投入兵力930000人,德军725000人,苏军伤亡332059人,德军390000人,纳粹芬兰100000人,纳粹西班牙15000人。3.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30-1942年1月7日,苏军投入兵力125万人,德军100万人,苏军伤亡人数为65万人,德军伤亡人数为581900人。苏联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神话的破灭,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式,给苏联人民和各国人民以强大的鼓舞。
4.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苏军投入兵力2500000人,德军最早投入17万人一直在增兵,苏军伤亡人数为1129619人,轴心国伤亡850000人。5.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苏军投入兵力1910361人,德军912460人,苏军伤亡80万人,德军伤亡50万人。6.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1945年1月12日-2月3日,苏军投入兵力220万人,德军56万人,歼灭德军15万人,俘虏43000人。7.科尔松-舍普琴科战役
1944年1月30日-2月29日,苏军投入兵力25万人,包围德军6万人,仅有30000-32000人突围。8.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苏军投入兵力约140万人,德军50个师的“中央”集团军群,战后德军伤亡过半。9.攻克柏林战役
1945年4月16日-5月9日,苏军投入兵力250万人,德军兵力80万人,战役结束共俘虏德军38万人。艾森豪威尔评价他,对于二战盟军的胜利,没有人可能比朱可夫的贡献更大。他自己是一个谦虚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低估他的价值。每一个活着回到祖国的人,都应该获得一枚以朱可夫的名义颁发的奖章,也包括他自己。这枚奖章的意义是:勇敢和远见。
蒙哥马利认为,希特勒最终灭亡,朱可夫功不可没。他还说朱可夫是一个友好、诚实又热情洋溢的人,他身上有许多苏联将军所没有的优秀品质。
希特勒曾经说过,假如他有一名像朱可夫这样的将领,他早就统治世界了。朱可夫虽然是常胜将军,是纳粹的终结者,当然不可能不打败仗,其中最著名的是诺门坎战役、“火星行动”等。诺门坎战役,是二战初期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地点在蒙古诺门罕地区,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双方兵力总和20万人,苏军阵亡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8440人,受伤8766人,苏联以惨重代价获得胜利。“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作者风格的具体体现,苏军7个集团军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为势对德国第9集团军发起向心攻击,并采用腰斩的方法,企图围歼第9集团军。由于低估了德军疯狂抵抗,战役目的没能实现。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德军伤亡在4万人左右。朱可夫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声望呢?是因为在1941年到1945年里那些参加卫国战争的著名的苏军将领中,没有谁能与之争辉。对于从希特勒手中挽救苏联的那些重大的转折关头和战役,唯有朱可夫是一个不漏全部参加或指挥的。在这场让苏联付出2500万人生命,耗费了全国1/3的财富并毁掉了万座村庄、乡镇和城市的战争中,朱可夫无疑是一位常胜将军。他具备了意志力坚强、自我约束力强、处世不惊的态度,所以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加之愿意从教训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这也是一个优秀指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虽然也打过败仗,但与其指挥参加的各种战役相比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二战最著名将领中的一个璀璨的帅材,而成为二战时期不可多得的一名传奇英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文中图片取自网络,侵权必删
清朝为什么宣布剃发令?
清初举国皆知的两句话,“一人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种由外而内,由形而心的控制方式起源于金朝,当时的女真人外形特色就是-好穿白色衣袍,耳垂上戴着耳环,发辫长过肩膀,用彩色丝带绑扎置于脑后。女真人在占领当时的北部中原地区以后,就曾实行“薙发易服”,手段也是同样的强硬,治下民众必须剃发,严禁穿着汉服,违者死。
谁知道金朝出了个完颜亮,短短几十年,他就被汉化得挺严重,对中原文化何止钦佩,简直就是倾慕,所以着令废除剃发令,汉人们剃不剃头无所谓,衣饰方面也悉听尊便,他的这种举措受到了皇太极的偶像-金世宗完颜雍的抨击,很猛烈的那种。
完颜雍坚决反对以废除剃发来邀买人心,因为完颜亮的举措,致使女真人在极短时间内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同化,这种同化不仅仅限于服侍、发式,还延伸到文化和习俗方面,更有甚者,好的没学到,象贪图享乐,贪污受贿甚至直接索贿用于奢靡生活的现象蔚然成风,歪风邪气愈演愈烈,原先所擅长的弓骑战阵全部荒废,天天纸醉金迷,谁还会自讨苦吃呢,这种心理导致腐化堕落且势不可挡。
溥仪退位后,满洲人大多在无奈的情绪中改姓,以避免破鼓万人捶的局面发生,这是出于求生自保的目的,而金朝的汉化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政权稳稳的,就已经有超多的金人改成汉姓了,为啥?虽然金以武力统治,但是文明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让很多金人感到落差所带来的歧视,当然,没人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但是金人也不傻,自然是能体会出来的。再者,统治时间已久,很多金人秉承务实精神,无论谁同化谁还不都是在同样的地方过同样的生活,为了快速的完全融合于社会,所以才改成汉人的姓氏,生活、习俗方面也是倾向于汉化。
完颜雍的小粉丝皇太极读到这段的时候,不但自己深以为然,还着令传阅诸位大臣,以此告诫自己的骄兵悍将们,不要过上了好生活就开始效仿汉人的服饰和习气,尤其弓骑方面,满洲子孙决不能疏于练习,这是生存之道。
女真是渔猎民族,往小的方面说,弓骑是他们狩猎的根本,抓不到猎物,或者死的人比猎物还多,那日子就没法过了,强健的体魄和扎实的骑射功夫能保障他们的渔猎生活·从来都是满载而归。往大的方面说,冲锋陷阵是人与人、军与军之间的高强度抗衡,但与狩猎并非没有相通之处。
康熙帝带清兵与蒙古部落军队一起围猎的时候,和正式打仗也没什么区别,也可以说就是以狩猎的形式达到练兵的效果,当然,其中还包括了团结蒙古的目的,长期“两地分居”是会出问题的,要想与蒙古人世代通好,一是联姻,二是联盟,军事联盟下的围猎、战斗可以使上下同心,军心人心都能有效的凝结到一起。
综上,皇太极不但传阅大臣,还对此做过重要总结,当时的高层人物,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所以剃发这种行为在大清入关后受到几乎所有高层的赞成,多尔衮执行起来,在本族内部也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因为满洲人也有祖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也知道先皇皇太极的话不能忤逆,这是执行剃发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孙之獬的提议,看在他全家死那么惨的份上,我也懒说什么了。
那么皇太极主政时期就已经是强制薙发易服了么?是的,当然是,别说他,他爹努尔哈赤也是这么做的,初据辽东就把所有汉人薙发易服,执行高压统治,后来一直到入关前,甭管是前来投降的,还是战败被俘的,也不管是大明逃兵还是寻常百姓,只要到了大清(后金)辖地,全部薙发易服。
所以说,清兵入关后实行薙发易服政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入关之前,这种行为就长期存在,而且是不打折扣的那种,比如吴三桂,明末那几年,尤其是在祖大寿投降大清以后,吴三桂和皇太极、多尔衮没少通书信,所以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才能及时掉头,兜了个大圈子来救他,否则真没那么大工夫搭理。
当时吴三桂的短期形势尚好,但是再拖下去几万官兵的性命就全交代了,所以再次向早已到场的多尔衮求救,多尔衮也没说别的,看那么半天,李自成那点战力多尔衮心里门清,也就三个冲锋的事儿,但即便这样,多尔衮还是向吴三桂提出要求,所有大明官兵必须立刻剃发,想让我救命把头剃好再说,吴三桂麾下所有官兵剃发后(正在作战的没法剃),多尔衮都懒得上阵,阿济格和多铎各带两万人,很快就把李自成的大军打散。
由此可以看出,剃发是硬性条件,只是早晚的问题,没有通融的余地,毕竟满清政权的首脑必须要考虑到,大势不稳的情况下,不能太过违背民意,否则树敌太多不利于清廷快速企稳接掌政权,而就在稍稍稳定不久,也就是顺治二年,清廷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剃发令。
首先面对剃发政策的是当时的北直隶地区,也就是说,在当时很少有其他少数民族被囊括其中,比如云贵地区,土司林立,民风彪悍,清廷在中原地区还未企稳,傻疯了他也不会一头扎进云贵山区去玩命,至少当时是这样的,而且清廷的目光更多的是聚焦在诸多资源优势地区,从这方面讲,北方地区也都不咋地,南方富庶之地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重中之重。
但是到了他们完全企稳政权之后,其他少数民族投降,前提也大都是剃发,比如康熙年间对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镇压。当然,这也不是全部,比如新疆和西藏,哪怕是康乾时期,皇帝们也是蛮服气的,服气的不是西藏新疆的武力(那个时候还不叫新疆),而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和相应损耗的无数资财甚至国力。
比如大小金川,乾隆帝是真服气了,直接问主和派元老刘统勋,你不是一直主张不要开战嘛,你说说现在咱要不要停下来?要知道,乾隆帝是个非常自负且强势的人,一个习惯于乾纲独断的人,能问出这种话,很明显,耐心几乎被消磨殆尽了,倒不是大小金川的武力有多强,只是没完没了的让人百爪挠心不得安生,所以遇到薙发易服问题,这些地区是必须要照顾的,稳定第一。
薙发易服的过程,太多人写了,不想重复,除了反同化和陋习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一种极其自卑的心理在作祟,他们想要构建一种平衡状态,但却是以中原百姓让步为代价。
哪里不平衡了?清廷所面对的是汉民宛如汪洋般的庞大人口,处于这种人口劣势下的他们是无法反同化的,尤其是他们的文字和文化方面,这些相对中原文化来说比较落后。极少数统治多数咋办呢?高压政策,必须服从清廷的一切政令,而发型和服饰对汉人的重要性他们很清楚,但就是要籍此来消除反抗心理,打造顺民群体。
文化方面,清廷统治者们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没有越替代越落后的道理,谁都不傻,古人虽然说不出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这种话,但是从各个层面上来看,中原文明、文化的熏陶相对来说,更符合这方水土,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难道要培养汉民精于骑射全都钻林子去?
相对文化的替代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说,剃发则相对简单了很多,为了满足自己的统治平衡,让汉人至少先从外形上达到服从统治的标准,并籍此达到心理上的压制,所以大清三令五申的多次要求薙发易服,而相应的反抗则伴随了大清一朝,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