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血之东都,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格科网

斗战神血之东都,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山西临汾人,临汾出的历史人物还真不少,从古至今都有,下面我一一给你们介绍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

斗战神血之东都,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卫青 (?~前106)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

霍去病 (前140~前117)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

柴绍 (578~638)

柴绍(578—638年),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唐朝建国...

霍光 (?~前68)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

荀况荀子 (前313~前23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

卫子夫 (?~前90)

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

师旷 (前572~前532)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贾充 (217~282)

贾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闾,西晋时期大臣、开国元勋,官拜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封爵鲁郡公。贾充主持修订《晋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其女贾南风为晋惠帝皇后,地位显赫。公元282年,贾充病重,交出印绶退位,同年四月贾充病逝,时年六十六,谥为武公,追赠太宰。人物生平辅助司马贾逵晚年生下贾充,是充闾的喜庆事,故此为取名。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贾逵病死,贾充尚未成年,...

徐晃 (?~227)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总评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

卫广

卫广,西汉将军、中郎将。军功卓著,曾平定南夷、攻打昆明国。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有同母兄弟四人,姐姐两人。其家号称卫氏,在平阳侯封地以内 。其父早卒无载,母亲冠以夫姓称卫媪。其长兄卫长子,后改表字叫长君。卫媪的大女儿叫卫君孺,二女儿叫卫少儿,三女儿就是卫子夫。卫子夫有同母弟三人:卫青、卫步、卫广 ,三人都冒姓卫。元鼎六年,南粤(越)叛乱,皇上就命令驰义侯通过犍为郡征发南夷的军队。且兰国的首领担...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在今安泽一带)。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布?

李傕、郭汜两人原本在董卓的西凉军中地位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听从了贾诩反攻长安的计谋,最终才在历史的舞台上出了名。

董卓作为西凉军的首领,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董旧就是依靠这六大中郎将来管理整支西凉军及所属军队。

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两人都是中郎将牛辅手下的校尉,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同时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辅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强将,除了李傕、郭汜两个校尉外,牛辅手下还有张济、樊稠等校尉。

张济是张绣的叔叔,樊稠与李傕、郭汜都是后来祸害朝廷的奸臣。

董卓是被吕布和王允合谋杀死的,董卓死的时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长安以东防御或打击关东联军,比如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董越驻守渑池,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董卓将自已的主要军事力量放在长安以西用来防备关东地区可能对关西及关中地区的威胁,当时的校尉李傕、郭汜两人正在河南中牟、陈留、颖川等地,与汉末名将朱儁交战,并击败了朱儁。

董卓被杀的消息传来,整个前线一片哗然,西凉军乱成一团,中郎将段煨、胡轸、徐荣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将牛辅与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辅商量如何行动时,牛辅还把董越给杀了。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西凉军中只有牛辅这一支没有投降朝廷,而西凉军中又数牛辅的实力最大,因此牛辅一下子成了西凉军不愿意投降朝廷的首领,牛辅杀了董越之后,又担心自已手下的士兵哗变,于是牛辅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带了亲信和财物抛弃了军队独自逃亡。

牛辅由于是独自逃亡,没有军队保护,于是跟随牛辅逃亡的亲信,一是为了贪财牛辅的财物,二是因为这个牛辅成了朝廷的通缉犯,于是牛辅的亲信杀了他,投靠了朝廷。

牛辅一死,西凉军再次群龙无首,当时的李傕、郭汜等人还在河南中牟一带带兵作战,河南中牟离长安将近500分里,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吕布,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可能,这么远的路,骑马也要十几天。

牛辅没死的时候,李傕、郭汜还是牛辅的手下,牛辅是坚决不愿意投降的,理由很简单,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担心王允与吕布主导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辅不会投降。

所以李傕、郭汜作为牛辅的手下校尉,也是没胆子跟牛辅作对的,牛辅死了之后,李傕、郭汜就面临选择,到底如何选择自已的将来,是投靠朝廷,还是另作打算?

而在这个时候,远在长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导,王允对于西凉军如何处理的态度决定了西凉军如何应对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凉军,毕竟他们的首领董卓死了,赦免西凉军有益于团结各方势力,维护稳定,但王允却因为担心赦免西凉军而招致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的不满,所以犹犹豫豫,最终没有赦免西凉军。

由于朝廷迟迟没有下旨赦免这些群龙无首且凶悍善战的西凉军,所以谣言马上就满天飞,有人说朝廷要杀光西凉人,这就引起了西凉旧部的极端恐惧,毕竟没有人不怕死。

由于朝廷没有赦免西凉军,当时也属于西凉军牛辅部手下校尉的贾诩为了自保,在西凉军余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劝说李傕、郭汜联合西凉军余部一起进攻长安,如果大家不联合起来,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灭亡我们。

最终李傕、郭汜就听从了贾诩的这个建议,并且联合其他的校尉,如张济、樊稠等人,联合西凉军余部起兵进攻长安,并在西进路上不断接收西凉军余部,一路攻打。主导朝廷的王允听说后,派出投降的董卓旧部徐荣与胡轸抵抗李傕、郭汜等人。

结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荣战死,胡轸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将居然打不过校尉,看来确实是李傕、郭汜能打。

等这帮西凉叛军打到长安时,已经有十万人,后来因为长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打开城门迎接李傕、郭汜进城,于是与吕布进行巷战,吕布战败逃走,当时在长安城北,吕布还和郭汜单挑了一把,这可是正史中记载的为数极少的单挑,郭汜单挑输给了吕布,但吕布大势已去,还是从武关逃离了关中。

李傕、郭汜二将从头到尾都没有投靠吕布的机会,再说了,吕布是并州人,李傕、郭汜都是凉州人,在得知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了董卓后,西凉军中的凉州人杀死了军中所有的并州人,只因为怨恨吕布杀死了董卓的行为。

就算李傕、郭汜二将有投靠吕布的机会,他们也不会跟随吕布的,他们可是杀了并州人啊,杀了吕布的同乡,这些并州人当中难免有吕布的亲戚或老部下,并州人与凉州人已经结下了梁子,更不可能投靠了。

山东菏泽历史上有过哪些名人?

鄙人不才,身为菏泽人回答下此问题。如若回答得不详细和有误的地方,还请头条友友们指正和指导:

言归正传: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上古时期济濮流域古泽薮遍布,《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历史上居于圣神地位。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 (战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燕王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乐毅、白起而已。[75]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吴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吴起亦位列其中。

吕雉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é 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显得异常雄伟。

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苏敬、孔志约、许敬宗、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墓。他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李勣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宋江 (《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农民起义军领袖)

宋江(1073~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却也是自愿赴死)。

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枪。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东溪村的晁盖相熟。

宋江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好汉博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

宋江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加上南宋之后,一些文学作品里的描述被作为史实来传颂,宋江的影响逐步扩大。至今,梁山周围还有不少这样流传下来的古迹。如:主峰上的“宋江寨”、“英雄井”、“黑风口”,山下的“宋江马道”、“晒粮场”,郓城东南的“黄泥岗”等等。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1]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王仙芝

王仙芝(?-878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贩私盐,出没江湖,濮州(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北)人,于乾符元年(874年),聚众数千人,揭竿长垣,878年,所领导的义军被曾元裕包围,经过激战,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自己在突围中不幸战死。

自孟轲以降,230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动荡,也充斥着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蛮横行为和冲动意识。从孙恩、卢循、黄巢、王仙芝杀尽豪门望族,到王小波、李顺、李自成、洪秀全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之类的口号,在追求一种政治上的平等、财产上的平均。但纵观历史,揭竿而起者虽然有追求政治平等愿望,但他们都不具备相应的政治能力,没有认识到阶级社会的根源,故最终都归于失败。但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反抗,使得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才是社会和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彭越 (西汉初年将领)

彭越(?—前196年),别号彭仲,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秦末聚兵起义,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归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前线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曹植 (汉魏之际文学家)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1-2]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4]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5]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李典 (东汉末年名将)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时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武将谁最厉害?

由于《东汉演义》的影响力太大,让很多人误把小说形象当历史,闹出了“孙悟空与项羽比高低”的笑话。

回到正史中,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功臣榜中,谁才是真正的“武力值担当”呢?我个人认为非耿弇、岑彭、冯异三人莫属,邓禹、吴汉、寇询、马援四人可以排在第二梯队。

探花:耿弇

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上谷太守耿况的长子。

玄汉政权建立后,耿况为了保住官位令耿弇携带重金,到长安跟新贵们拉关系。不料,耿弇走到半路就遇上河北军阀王郎反叛,随从们居然扔下耿弇一哄而散投奔王郎去了。

耿弇只好半途而废往回走,恰在此时他得到一个消息:玄汉政权的特使刘秀就在河北卢奴。于是他决定前去投靠刘秀,那一年他才20岁。

被刘秀戏称为“小儿曹”(小朋友)的耿弇,给了刘秀一个又一个惊喜。

当刘秀与王郎在河北对峙时,是他说服父亲支持刘秀,让刘秀获得了第一块根据地幽州。又是耿弇,第一个旗帜鲜明地站在刘秀身份,支持他摆脱玄汉政权独立创业,并且和吴汉一起,再次夺回了幽州的控制权。

耿弇参加过收复南阳郡、征伐陇西隗囂、平定彭宠叛乱等系列战斗,但那都是他的开胃菜,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消灭齐鲁军阀张步的战役。

喜好战争史的朋友一定会对这段历史迷恋,战争中,耿弇把各种战术组合玩得眼花缭乱。

攻打祝阿的围城留缺,迫使敌人在巨大的心理震慑下迅速选择了从缺口逃跑;耿弇在追击中“雷声大雨点小”,故意制造恐怖气氛,结果钟城的守军居然被败军裹挟着弃城而逃,让耿弇白捡了一座城池。

此后,耿弇又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拿下济南郡和枢纽临淄。紧接着,耿弇又以示弱的方式诱敌深入,将张步的主力围困在临淄城东决战。

两军大战一天,夜半时分张步下令悄悄撤军,却不料耿弇居然布下了十里埋伏,汉军乘着夜色追杀百里,一举奠定了系列战斗的最终胜利。

小小年纪居然把兵书战略灵活运用,又把心理战术运用到极致,在关键之战中又善于打硬仗,以4万人马打败数十万大军,难怪刘秀战后夸耿弇是“韩信”,且认为此系列战斗的难度和精彩程度远在韩信平齐之上。

榜眼:冯异

东汉开国功臣中,只有两个人建立了“方面之号”,所谓“方面之号”意思是作为刘秀的替身独当一面,并且其军功是战略性的成果。

冯异便是二人中的一个。在“昆阳之战”后冯异就归降了刘秀,并成为刘秀最信任的核心幕僚之一。不久,刘秀的大哥刘縯遇害,是冯异第一个向刘秀提出了收买人心,摆脱刘玄单干的战略目标。

在刘秀与玄汉政权的斗争中,冯异起到了常人看不到的贡献——秘密甄别部众,挑选出忠心于刘秀的骨干成员。

建武二年,邓禹西征失利,刘秀权衡再三决定派冯异接替邓禹。

当时刘秀的主力集中在河北、山东一带,对政治中心的关中之地却无力西顾。前一年,刘秀接受了邓禹的建议,决定派邓禹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从河东攻入关中,与赤眉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

就在邓禹节节胜利之际,不料风云突变,汉军遭遇大饥荒,又在战略选择上犯了错,导致功亏一篑。于是冯异临危受命,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从洛阳到长安,以及关中周边遍地是流寇、军阀,天灾加人祸导致赤地千里,皇宫里的太监、宫女成批饿死,连赤眉军拥立的皇帝都不得不外出打劫才能活下来。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冯异在回溪阪打败赤眉军,又配合刘秀东西夹击,最终灭掉了这个最强大的对手。

进入关中之后,冯异一边跟玄汉、赤眉的残余势力战斗,一边攻打、收降数不清的流民军,还要招抚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这么说,冯异是既当爹又当妈,用了五年时间才还原了一个稳定的关中大地。

如果没有冯异,关中很可能就落入隗囂或者公孙述的手中,到时候刘秀能不能统一天下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此后,冯异又数次征伐陇西,外御公孙述。遗憾的是,建武十年冯异病逝于军中,没能看到东汉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状元:岑彭

另一位建“方面之号”的就是岑彭。

当年岑彭作为新朝的县令,在宛城让刘縯吃尽了苦头。所以宛城失陷后,玄汉政权差点杀了他,是刘縯的力保,才为刘秀留下了这位武力担当。

岑彭投靠刘秀相对较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刘秀一开始对岑彭的信任度并不是太高。

岑彭献给刘秀的第一份大礼是说服朱鲔归降。当初朱鲔镇守洛阳,刘秀数次进攻就是拿不下来。岑彭与朱鲔有旧交,他不顾个人安危说服了朱鲔,让刘秀兵不血刃拿下东都洛阳。

岑彭两次独立领军征战一方,第一次是建武三年至六年,他率军消灭了荆州军阀秦丰,并以武力和谈判结合,拿下了南部小半个中国。

这其中最经典的一场战斗就是“黎丘之战”。黎丘是秦丰的政治中心,位处襄阳的南边,而襄阳则是扼守南北通道的“鬼见愁”。

岑彭在襄阳城外徘徊数月毫无进展,气得刘秀破口大骂。其实刘秀太心急了,岑彭一直在构思一个绝妙的方案。

他的方案是:先放风要进攻山都,以此拿下邓城,结果秦丰上当了将襄阳的大批主力调往山都。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岑彭却没有进攻防卫空虚的襄阳,而是拿下了襄阳边上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哨所——阿头山。

这一招让所有人都懵了,搞不清岑彭意欲何为。等秦丰从山都赶回来才发现,原来岑彭居然连夜伐木,砍出一条山路直奔黎丘去了。

这一记不要命的“黑虎掏心”就连自己人都没想到,等秦丰气喘吁吁赶过来增援时,又被岑彭打了伏击,而预留在襄阳城外的汉军这时候才对更加空虚的襄阳发动了攻击。

就这样,岑彭靠智谋突破了数千年来的“鬼见愁”襄阳,并一举歼灭了秦丰。到这时候,刘秀才对岑彭刮目相看,后来无论岑彭如何用兵他也不再干涉。

岑彭最伟大的战功就是平定蜀地公孙述。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岑彭打造了一支令人胆寒的水师,建武八年,他再次出征。

这次战斗过程很复杂,我们就将三个闪光点:

一是惊人的行军速度:

当初岑彭征召了6万名水手,曾经因此遭到吴汉的反对,官司一直打到了刘秀那里。直到战时人们才发现,岑彭真是伟大,他的水军一天一夜行军数百里,吓得公孙述惊呼:这到底是哪来的神呐!

二是神出鬼没的战术:

岑彭就像幽灵一般,在岷江、涪江、沱江、垫江几条水道上来回游动,搞得公孙述草木皆兵,又令臧宫摆出从涪江攻击成都的架势,却又连夜急行军符节、江阳,直达鱼涪津,直接把大炮架到了公孙述的大门口。

三是军事与文治结合:

作为建“方面之号”的统帅,岑彭跟冯异一样,他还要负责收复地的治理工作。一路上他以安抚为主,每攻克一地都要召集当地豪族,靠他们的影响力稳定一方治安。

最让人痛心的是,眼看就要功成名就,公孙述却玩起了阴招,他派间谍潜入汉营,刺杀了岑彭。岑彭死后,由吴汉接替他的职务,完成了最后的收官工作。

讲到这儿,估计有人会提出异议:为何第一的不是耿弇?或者是冯异?

状元之争

首先,耿弇的胜利基本上是战术层面的运用,确实非常精彩,好看,但要论其精深远不及战略层面的影响那么大。

另外,冯异定鼎关中,让东汉政权拥有了两个政治中心,这个意义太重要了。岑彭以一己之力平定半个中国,这份功劳放在历史上都很少有人能及。

其次,冯异是文治与武功相对平衡的将领,他在西征中政治才华的展现其实远超军事层面。

后人都认为西征那么难,连邓禹都失败了,这还不足以证明冯异的军事才华吗?其实不然,西征的最大困难其实是补给,而不是战斗力本身,这一点刘秀提供的支持功不可没,不全是冯异的一己之力能做到的。

顺便插一句,当年邓禹西征失败,其实不能怪邓禹,主要的责任其实在刘秀身上。当初邓禹高瞻远瞩,他提出不着急跟赤眉军争长安,而是要向北攻打北地郡、安定郡,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可惜刘秀对邓禹产生了怀疑,逼他盲目行动,这才导致了汉军后来的大饥荒。

等到冯异西征的时候,刘秀吸取了教训,派人专门负责给冯异提供粮草供应。

最后,岑彭和冯异一样,也是文治武功双全,只是他更偏重于武功。岑彭是个非常重视战略谋划的军事家,每次战争开打之前,他都要花很长时间研究战略战术,以至于刘秀一开始都对他产生了误解。

无论是黎丘之战,还是平定公孙述,从战略准备来看,仗未开打他就已经胜了,从战术层面看,他的仗总让人有一种叹为观止的酸爽。单论武力值,我个人认为冯异与岑彭相比还是逊色了不少。

所以,我个人认为岑彭才是刘秀帐下毫无争议的“武状元”,您认为呢?

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

朱温是唐朝宋州砀山人,乳名朱三,最初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为全忠,后来却叛变唐朝称帝建立后梁。朱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发展到一国之君,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朱温在家中排行第三,父亲早亡之后,因为家里贫困,兄弟三人随着母亲一同投靠了萧县的一户人家。朱温投靠在别人家中,因此受到别人的歧视。他人的歧视不但没有让朱温变得软弱,反而变得狡猾奸诈了,他和兄长经常在乡里惹是生非,乡邻们很讨厌他们,朱温因此常常遭到主人的责打。然而主人刘崇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信佛人,经常护着朱温。在这样的环境中,朱温逐渐形成了狡猾奸诈的品性。

当这种狡诈的品性用在军事上,却变成了智谋,这使得他在以后的军阀混战中屡屡获胜,这或许就是朱温成就帝业的因素之一。

朱温在乡里不务正业,然而他却时刻想着出人头地。

朱温在25岁时,和兄长朱存一起参加了黄巢起义军。在乡里受尽歧视的朱温参加起义军之后如鱼得水,他因为作战骁勇,立下了不少战功,晋升为队长,而兄长朱存却在广州之战中阵亡了。

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最后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朱温不断南征北战,成了大齐政权的功臣,成为起义军当中的一员大将,然而一帆风顺的朱温不久又陷入了困境当中。内希,如来西古干南,朱温受命任同州防御使,与朱温隔河对峙的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握精兵数万,他曾经投降起义军,在唐僖宗逃到蜀地后号召各地的唐军将领围攻起义军时又重新叛归唐朝。朱温的兵力多少,几次战斗下来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向黄巢求救,可是他的书信总是被负责军务的孟楷拦阻扣压住了,再加上起义军内部不断出现的混乱腐败现象,朱温面对困境也是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谋士谢瞳在朱温面前献策,让他归降唐朝。此时的朱温早有归降的意向,只是不知如何实施,谢瞳此时献策正合他的心意,为了自己的前途,朱温将监军使严实杀了,然后率领部下投降了对面的王重荣。

唐僖宗在得知朱温归降的消息之后,喜出望外,兴奋地说:“这真是天赐我也!”唐僖宗从朱温身上似乎看到了复兴国家的希望。然而唐僖宗没有想到的是,他引进来的却是一只狡猾的狼。唐僖宗在惊喜之余,立即下诏让朱温担任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然而朱温并没有效忠唐朝的意思,就像他之前没有忠于黄巢一样。

朱温当初和兄长一起参加起义,不是为了什么劳苦大众的幸福,也没有什么替天行道的理想,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富贵的生活,能够出人头地,为的是以后做官衣锦还乡,并以此来回报乡里对他的冷眼与轻蔑。朱温在起义军中无法混下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富贵前途,他听从谋士谢瞳的计策叛变黄巢而投降了唐朝。随着他在唐朝廷内的官职一步步高升,朱温的野心不断膨胀,最后竟也做起了称帝的美梦,并将这个梦想一步步实施起来了。

在朱温投降唐朝后,唐王朝又召来沙陀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各地藩镇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都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节度使朱温。

当黄巢从长安退到河南的时候,兵力还很强有一次,黄巢军攻打汴州,朱温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打败了起义军,回到汴州,朱温假意殷勤招待,大摆酒宴,趁李克用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派兵把驿馆团团围住,想把李克用害死。李克用靠几个亲兵拼命救出,才突围逃走。从此,李克用与朱温结下了冤仇,一直互相攻打。

文德元年,唐僖宗病死后,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晔想依靠朝臣来反对宦官,结果都失败了。到了后来,宦官还把唐昭宗软禁了起来,打算另立新皇帝。

这件事给野心勃勃的朱温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朱温派出亲信偷偷溜进长安,跟宰相崔胤秘密策划,发兵杀了宦官头目刘季述,迎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和崔胤还想杀所有宦官,另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个藩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唐昭宗劫持到了凤翔。崔胤向朱温求救,朱温带兵进攻凤翔,要李茂贞交出唐昭宗。李茂贞兵力敌不过朱温,只好投降。

朱温把唐昭宗抢了过来,带回长安。从此唐王朝政权就从宦官手里,转到了朱温手里。

朱温掌了大权后,为了使称帝活动更为保险,朱温想让昭宗迁都洛阳,到他的根据地中原地区去。他把宦官全部杀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离开长安的时候,朱温派把长安的宫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运到洛阳,还逼迫长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阳去。长安百姓扶着老人,拖着孩子,在兵士的驱赶下赶路,惨不忍睹。

唐昭宗到了洛阳,还想秘密召各地藩镇来救他。但是还没有盼到,朱温已经动手把唐昭宗杀了,另立了一个13岁的孩子做傀儡,就是哀帝。狡诈的朱温效法了曹操: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他密令亲信弑杀昭宗,但他并不想担此历史罪名,在部署好后他便领兵出洛阳讨伐异己去了。事后又回到洛阳演戏,假装不知内情。他听到昭宗被杀的消息时倒地大声号哭:“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等回洛阳时,他又到昭宗的灵前恸哭流涕,以此来笼络人心,表明自己是唐朝忠臣。

朱温把宦官、皇帝都杀了,留下的还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温手下的谋臣对朱温说:“你要干大事,这批入最难对付,他们平时自命清,把自己称作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浊流(指黄河)里去。”朱温依了他的话,在一个深夜,把30多名朝臣集中起来杀掉,扔到了黄河里。

907年,朱温废了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史称后梁,统治了将近300年的唐朝宣告结束。从25岁参加黄巢起义军,到907年自立皇帝,朱温历经30余年经营之后,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