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封号,历史上最为狂妄的将军是哪一个

格科网

近乎封号,历史上最为狂妄的将军是哪一个?

1948年11月7日,要了黄百韬老命的第44军总算拖拖拉拉赶到新安镇,蒋军第七兵团立即开始了向徐州大逃亡一般的撤退。司令官黄百韬特别命令第63军军长陈章,着该军担任全兵团后卫,掩护大部队顺利渡过大运河。

陆军中将陈章不是什么黄埔生,而是土生土长的粤军将领,早年毕业于广东讲武堂,先后在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的手下任职,因功累升,到抗战时期的1941年,已经担任第63军副军长。次年选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深造,三年期满毕业回任原职,抗战胜利后军队整编,改称整编第63师副师长。

近乎封号,历史上最为狂妄的将军是哪一个

整63师始终驻扎粤北,1948年7月才转调徐州战区拨归第七兵团指挥,番号也恢复为第63军,下辖152和153两个师,陈章同时扶正。所以这支部队在淮海大战之前,根本没有与华东野战军交过手,也完全不知道粟裕的厉害,尤其这位陈章军长,浑身上下充满一股不可思议的狂妄。

黄百韬兵团大部渡过运河后,第63军的后卫掩护任务其实已经完成,所部官兵火急火燎要求马上渡河赶上大部队,偏偏陈章无动于衷,他召集主要军官训话:“我们部队从南方打到北方,G军(原谅笔者只这么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不要惊慌”!为表镇定,陈章命令军主力先行开拔,自己亲率老部队第152师456团殿后。

也就是说,陈章和他率领的这个步兵团,成为整个黄兵团留在最后的部队。此时我华野主力正从北方全线压来,各纵队纷纷渡过运河追歼黄百韬主力,只留下一纵收拾还没过河的第63军。陈章大约也不知道追他的是华野头号王牌,尽管左右提醒他后面信号弹在不停升起,陈军长仍然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的傲慢加缓慢。

走到半夜陈军座累了,他不顾部下的劝阻,一定要在距离窑湾镇10公里的堰头宿营,11月8日拂晓时分,一纵追击部队到达后立即发起突袭,陈章的军部被打散,身边的副官处长当即毙命,参谋长只身化装逃往窑湾。456团团长带着一个营拼死掩护陈章突围,结果他还不肯走,被士兵架着跑路时兀自还在大声呼喊:“等我收拾了一批G军再走”!

总算逃到窑湾镇后,陈章发现餐食不好,又下令部队出去给他抢粮,就是不肯及时西渡运河。直到晚上黄百韬来了命令,要他迅速组织部队突围,渡河后在曹八集集中,陈章说没有粮食不能行动,要求空投粮弹才能出发,黄百韬气得直翻白眼。结果是飞机没等来,华野一纵已经赶上来彻底包围窑湾。

陈章不慌不忙,下令所部组织督战队并颁布“连坐令”,声称哪个退缩就地正法,又把镇上的所有老百姓关进天主教堂,理由是担心他们与解放军里应外和。部署完毕后,陈章再次给军官们训话:“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63军要一战成名天下知,沉着地顶他一二个进攻浪头,好戏就在后面”!

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理解陈章的狂妄和勇气是从哪里来的,淮海战场上的蒋军悍将从头数来,什么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黄维、胡琏,在这一块恐怕都得望尘莫及,此刻黄百韬第七兵团只有这个63军孤零零地落在运河东岸,所部官兵听着军长的“豪言壮语”,几乎个个目瞪口呆。

由于一纵司令员叶飞已先期渡河指挥作战,窑湾战斗由纵队副司令员张翼翔指挥,他命令第1、第2、第3师扫清外围后不必调整部署,直接发起总攻。坐镇前指的粟裕不太放心,亲自打电话来问:“你们一个纵队消灭敌人一个军,有把握吗”?张翼翔回答的坚定有力:有!

1948年11月9日的夜里,窑湾战斗打响,华野各师迅速扫清外围,把63军残存的10000余人完全压缩在镇内。战至12月10日凌晨,陈章终于发现大势不妙,连连向黄百韬和刘峙呼救,这下子终于不狂了。中午时分,刘峙派来的飞机姗姗来迟,并且空投了一份命令,要求陈章“固守待援”。

第63军已经完全陷入混乱,陈章见已无法控制部队,带着卫士向运河边逃去,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长准备抱着木板跳进河里顺流而下,途经第454团阵地时,部下官兵纷纷大骂:“丢你妈,叫死守阵地,怕死鬼先跑了”。

然而还未等一行人下水,华野追兵已至,在密集的火力下陈章当场毙命,第63军次日被全歼。后来也不怎么就传出陈章“慨然自戕”的消息,南京方面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为何地盘最大的刘肥逃出了魔手?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非常准确,之所以说这个问题不太准确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吕后大规模屠杀刘氏宗亲不是在刘邦去世之后,而是高后七年前后,最疯狂的年份为高后七年。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说,刘肥也没有逃出吕后的魔掌,刘肥也曾经遭受吕后的打击。只不过,刘肥没有被直接迫害致死而已。

此前我们讲过皇位继承规则,众多皇子中最具有皇位继承资格的皇子为嫡长子,其次为嫡子,再次为庶长子。前期的刘邦就是一个“屌丝”,老大不小了也没有娶老婆。刘邦的儿子主要集中在斩蛇起义之后。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长子为齐王刘肥、次子为汉惠帝刘盈、三子为赵王刘如意、四子为汉文帝刘恒、五子为梁王刘恢、六子为赵王刘友、七子为淮南王刘长、八子为燕王刘建。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确实曾经屠杀过刘邦的子孙。刘邦去世之后,吕后首先将屠刀对准了刘如意。公元前194年,吕后杀死了刘如意。刘如意也是吕后杀死的第一个皇子。汉惠帝在世的时候,吕后基本上还有有所收敛。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失去了掣肘力量高后七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屠杀刘邦子孙。刘邦的五子刘恢、六子刘友都是死于吕后之手,八子刘建病死,其子死于吕后之手。总结起来,死于吕后之手的刘邦子孙有皇三子刘如意、皇五子刘恢、皇六子刘友、皇八子刘建之子、前少帝刘恭等。皇长子刘肥死于公元前189年,刘肥是病逝而不是死于吕后的屠刀。皇四子刘恒和皇七子刘长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却不是刘邦的嫡子。刘肥的母亲曹氏只是刘邦的一个“姘头”,连“夫人”都算不上,刘肥空有长子之名却没有长子之尊。刘邦唯一的嫡子是汉惠帝刘盈,刘盈也是刘邦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刘邦心中的第二合法继承人是爱子刘如意,刘肥从来都没有在皇位的讨论之列。刘邦活着的时候,对汉惠帝太子之位最有威胁的是刘如意。刘邦去世之后,对汉惠帝皇位威胁最大的则是齐王刘肥。齐王是汉初最大的封国,也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封国,齐国最初共有6个郡、72座城池。史称: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刘邦为了继续扩大齐国的实力,还为齐国配备了最优秀的文武班底,给予齐国一定特权。比如刘邦为了齐国安排大汉第二功臣曹参做为相国,刘邦还给予齐国自主选择2000石以上官员的权力。史称: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自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齐国和齐王刘肥的压力。吕后处理完刘如意之后,曾经也想除掉刘肥。公元前193年,刘肥进长安觐见汉惠帝。汉惠帝在宫中设宴款待刘肥。对于刘盈和刘肥来说,此次宴会既可以是“国宴”,也可以是“家宴”。如果按照国宴的标准,无疑汉惠帝应该占据主座,应该做上席。如果按照家宴的标准,刘肥占据主座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汉惠帝眼中,此次宴会就是普通的家宴,汉惠帝做为弟弟让哥哥刘肥占据了主座。刘肥也没有多想,便占据了主座。刘肥和汉惠帝的行为却引起了吕后的嫉恨。

在吕后看来,刘肥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汉惠帝的权威,也有可能触犯自己的地位,于是吕后对于刘肥起了杀死。吕后命人准备了两杯毒酒摆在刘肥面前,让刘肥敬酒。刘肥不知道吕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拿起酒杯为吕后祝酒。刘盈知道吕后的心思,也知道吕后葫芦里卖的药,于是拿起另一杯酒一起敬酒。吕后害怕连刘盈一起毒死,便打翻了刘盈的酒杯。吕后的行为自然会令刘肥怀疑。只要刘肥不是棒槌,自然知道里面肯定有蹊跷。刘肥不仅不敢再喝酒,也不敢再吃饭,于是便假装喝醉而离开。史称: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

后来刘肥才知道,吕后那两杯都是毒酒。刘肥最终躲过了一劫,回到齐国之后,没过几年便郁郁而终。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谥号为悼惠。刘肥虽然英年早逝,却死在了病榻之上,算是得到了善终。吕后为什么没有对刘肥赶尽杀绝呢?其实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刘肥主动认怂,采取合理的方式向吕后示弱,使用利益讨好吕后。

宴会回来之后,刘肥才知道那是两杯毒酒,他感觉到非常害怕。刘肥也非常担心自己会像刘如意一样再也回不到封国,所以整天非常忧虑。后来齐国的随从官员建议刘肥“丢车保帅”,主动让出一个郡做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并且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史称:

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馀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於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吕后非常高兴,接受了刘肥的馈赠,也对刘肥收起了屠刀,最终刘肥得以回到齐国。

刘肥为了保住性命,不仅丢了面子而且丢了里子。一个郡对于刘肥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损失,一个郡足以再封一个封国。刘肥将城阳郡献给了鲁元公主,绝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刘肥为了让吕后满意,还以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刘肥等于认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为“后妈”。这无疑是刘肥版的“忍辱负重”。刘肥通过认怂、示弱、献礼的方式最终换得吕后放下了屠刀。

其次,汉惠帝的保护作用。

汉惠帝是一个仁弱的皇帝,却不是一个昏君,也是一个非常珍惜兄弟情义的君主。吕后对刘如意举起屠刀的时候,刘盈就曾经多方保护。如果不是刘盈的保护,估计刘肥在宴会上就已经被毒死。由于吕后太过强势,以及一些史书的渲染,不少人忽略了汉惠帝的作用。汉惠帝在世时,虽然吕后已经大权在握,但是还没有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汉惠帝和功臣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吕后的权力,吕后还不能为所欲为。汉惠帝在世的时候,吕后除了杀死赵王刘如意之外,并没有迫害刘邦其他子孙。

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失去了掣肘的力量,此时吕后才真正做到大权在握。吕后才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整个国家,这时候吕后才开始准备分封诸吕,也开始大规模迫害刘氏宗亲。如果刘肥还活着的话,他有可能首先成为迫害的对象。不过此时刘肥早就已经一命呜呼,吕后也就没有办法再迫害他。

第三,齐国的实力强大。

刘邦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为了壮大刘氏的力量,给予了刘肥特殊的待遇。刘肥获得齐国六郡七十二座城池。刘邦为了壮大齐国的实力,让天下所有会说齐国话的人全部都回到齐国。刘邦还派了当时第二功臣曹参治理齐国,给予齐国自主选拔2000石以上官员的权力。在曹参和刘肥的努力之下,齐国成为各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齐国的富庶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朝中央。当时吕后的权力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吕后也不想因为杀刘肥而引起齐国反抗。如果齐国真的和吕后死耗的话,吕后也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

齐国不仅实力强大,刘肥的生育能力也非常强大,一共生下了13个儿子。虽然当时刘肥绝大部分儿子都没有成年,但是吕后若想将刘肥一支一网打尽并不容易。后面的事实证明,刘肥的前三个儿子特别厉害,刘襄、刘章、刘兴居是消灭诸吕的绝对主力。

第四,吕后自身实力有限。

不少人认为,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立刻达到了权势熏天的地步。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了实权,但是却也有诸多限制。汉惠帝在世之时,吕后主要活跃于“后台”,不少实权依然掌握在汉惠帝和功臣手中。当时南北二军大权、宫廷戍卫大权并不在吕后手中,依然掌握在功臣集团手中。吕后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发动对齐国的战争,也没有绝对把握可以消灭刘氏诸侯国。吕后没有达到权势熏天的地步,自然会有所收敛。

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才从幕后走上台前,开始临朝称制。功臣集团为了自保,在张辟疆的建议下交出了南北二军军权,吕后彻底掌握了汉朝大权。这时候的吕后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吕后才敢提出了分封吕氏为王。高后七年前后,吕后的权力早就已经非常巩固,此时的吕后才敢大规模屠杀刘邦的子孙。

普通的一次朝见,刘肥却丢失了一个郡,多了一个“小后妈”。刘肥用自己的尊严和土地保住了小命。刘肥回到齐国之后,史书关于他的记载也非常小,没过几年刘肥便去世。刘肥临死之前,一定心中不服,一定对吕后充满怨念。相比较于刘肥,他的儿子们却非常厉害。铲除诸吕之时,刘襄和刘章一内一外,成为消灭吕氏的最主要力量。吕后给刘肥造成的伤害,刘章和刘襄用十倍的代价还给了吕家。

旅游哪里好玩?

很高兴回答你这问题,旅游哪里好玩?我的回答如下,

我觉得旅游哪里都好玩?作为一个呼伦贝尔旅游人给你的回答,只要你想出去走走,想出去旅游,我觉得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的,在这里我也给你推荐一下我的家乡呼伦贝尔大草原,看看朋友们喜欢不喜欢?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是优良的牧场,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到草原的清香。在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羊群在绿绿的草甸上形似美丽 的哈达,在欢迎远方的游客,

每年的6月-9月是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最佳季节,7、8月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是牧草最繁茂的时候,这时候也是草原的旅游旺季,来到草原,我们在草原上骑马奔驰,品尝鲜嫩可口的烤全羊,涮羊肉,蒙古族纯正的奶制品,然我们体验草原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个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这里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朋友们喜欢呼伦贝尔,可以关注,谢谢@呼伦贝尔谷哥

乾隆第一个临幸的婢女?

她是乾隆临幸的第一人,从未踏入过宫门半步,却被乾隆一封再封,甚至最后被封为皇贵妃,她就是哲悯皇贵妃。这中间,又藏着什么曲折的情节与心思呢?

雍正三年,15岁的宝亲王弘历的潜邸里,来了8位秀丽的女子。

她们的身份比较特殊,说白了就是弘历的生理启蒙老师,俗称“试婚格格”。

群芳荟萃,却没有乱了弘历的心,因为他被一位少女深深地吸引了。

她就是16岁的富察氏。

听起来与弘历最爱的富察皇后似乎是一家子,其实八竿子打不着。

富察皇后其时还养在深闺,家族是满洲镶黄旗,地道的贵族;而富察氏母家是属于正黄旗包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辛者库,等级差了十万八千里。

富察氏眉眼如画,笑颜如花,含羞带怯,就那么一下子撞进了弘历心里,此后许多年,再也走不出来。

于是,弘历留下了富察氏,与这个懵懂的女孩一起,踏上了探讨男女之事的旅途。

当天晚上,初尝滋味的弘历,一发不可收,和同样是新手的富察氏,探讨了一场又一场。

早晨醒来,看着躺在身边一夜长大的女孩,弘历怜惜地抚摸着她如丝般柔滑的长发,情不自禁地说:“姐姐,我以后定不会亏待你!”

富察氏抱着弘历,羞红了脸,她伏首在他的胸前,吐气如兰:“爷有心,奴婢就心满意足了,伺候爷是奴婢的本分,婢子不敢有非分之想。”

那时候的富察氏不会想到,10年后,她的地位会水涨船高,一抬再抬。

从连做王爷的侍妾都不够资格到妃,再到皇贵妃,乃至后来陪葬裕陵,可谓步步高升。

那么,作为弘历的第一个女人,富察氏是怎么做到在自己去世多年后,仍然让他念念不忘呢?

01

初恋是一个多情男人解不开的结。

作为一个风流才子,弘历的多情,人所共知。

自古以来,多情总跟薄情脱不了干系,而弘历却对他的第一个女人情有独钟。

究其原因,富察氏的美,是必备条件。

富察氏后人王敏彤,被称为大清最美格格,以及从婉容皇后的颜值,我们不难分析出,富察氏姿色过人,不是一般的美。

另外,富察氏的品性纯良,不争不抢,很知足,这让情窦初开的弘历,满心欢喜。

从明朝开始,皇家儿女就有“试婚”制度。

公主下嫁之前,要挑选美貌宫女先去驸马家,与驸马先睡上一觉,试一试驸马的身体,性情,喜好等方面有没有缺陷。试婚宫女一般就会留在公主身边,做驸马的侍妾。

皇子成婚前,也要挑选品貌端正,身份低微的宫女,先去与皇子“交流探讨”男欢女爱之事。

当时作为宝亲王的弘历,被雍正内定为“接班人”,自然对他的一切事都要提上日程。

比如,关系到皇位稳固的子嗣大事。

这时,就亟需一位品貌双全的女人,来完成对弘历的“人生指导”,富察氏成了那个幸运儿。

俩人探讨2年后,弘历已经完全胜任丈夫的角色。

于是雍正五年,弘历举行大婚,迎娶马齐的侄女富察,这是雍正特意为儿子定下的。

马齐是康熙特意留给雍正的顾命大臣,其家族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雍正又把马齐的侄女指婚给弘历,以期富察家族能助他一臂之力。

成婚后,弘历对富察皇后敬爱有加,但在他心里,富察格格仍然无人可以代替。

对皇后的感情里,难免掺杂别的因素,比如对自己地位的稳固有没有影响,而对富察氏的感情,就是纯粹的喜欢。

从懵懂的初涉人事,到后来的水乳交融,弘历怎么可能放得下这个一开始就入了自己眼的女人?

富察氏和弘历在一起两年后生下皇长子永璜,几个月后,富察皇后也不甘示弱,生下皇长女。

一年后,皇后生下皇次子,此后又生下皇次女,富察氏生下皇三女。

弘历即位前的女人中,只有皇后和富察氏,不断生下儿女,从富察氏生孩子的频率可以看出,她当初有多受宠。

可想而知,富察氏先是征服了弘历的肾,最终又征服了他的心。

可即便再受宠,她的身份也只是个“试婚格格”,相当于大户人家的“通房丫头”,除了给弘历暖床,还是要干丫鬟该干的活。

生下皇长子后,弘历将她抬为侍妾,比“通房丫头”的地位高了一点点,但说出去还是不好听。尤其是对皇长子永璜来说,这样的出身,也不体面。

而弘历更是从没忘过对富察氏的承诺,要给她个正经名分,每次弘历提起时,富察氏都会捂住他的嘴,让他别说下去。

“王爷,奴婢能得爷恩宠这么多年,还生下孩子,已经感恩不尽,以后千万不要再提名分之事。”

那时候的弘历还只是一个王爷,自己都需要小心翼翼,更别说为自己喜爱的女人争取名分地位了。

富察氏当然知道利弊关系,隔墙有耳,这话若是传到雍正皇帝的耳朵中,莫说她自己性命难保,就是整个家族都有灭族的可能。

因为她的身份地位低下,能让她生下孩子已是万幸,再想些有的没的,那可真会害死自己和家人。

弘历当然也知道这点,他只能将这份心思收起,准备在合适的时机,给富察氏补偿。

02

谁知,还没等弘历兑现承诺,富察氏就在他登基前2个月,暴病身亡。

当时弘历正在外游历,得知富察氏病重的消息,他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没赶上。

等他赶回来,富察氏已经去世,因为只是个侍妾,连祖坟都进不去,只能将棺椁放在东直门。

史书上并没有富察氏去世的具体年龄,但我们推算一下,也就二十五六岁吧,正是一个女子最风华正茂的年纪。

可以说,在最美好的年华骤然离去,虽说伤心难免,但也给活着的爱人留下了无尽的念想,也为富察氏以后一再被追封,埋下了伏笔。

一个半月后,雍正去世,弘历登基,年号乾隆,大福晋为富察皇后。

乾隆即位半个月,就下令追封富察氏为为妃,第二年正式定谥号为哲妃;乾隆十年,再次追封富察氏为哲悯皇贵妃。

在满文中,“哲”有“干净”“清楚”的意思,“悯”意思则为“可惜”。

可见在乾隆心里,哲悯皇贵妃一直是他心里的“白月光”。

干干净净的人,纯纯粹粹的情,圆的是少年时那个关于“爱情”的梦。

纵然后来身为一国之君,九五之尊,可青春年华里第一次释放的热情,仍是午夜梦回时忘不了的心动吧?

所以说,乾隆对哲悯皇贵妃的一再追封,与其说是对第一个女人的念念不忘,不如说是对青春的挽留。

因此,乾隆最后又下旨,让哲悯皇贵妃进入裕陵,与自己长相厮守。

03

乾隆追封哲悯皇贵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母以子贵。

在重视子嗣的皇家,能诞下皇长子,无疑功劳巨大。而乾隆对这个皇长子,也十分疼爱。

而永璜在生母去世后,能够平安长大,也是个奇迹。乾隆每次看到永璜,就会想起他的母亲。

因此,在永璜18岁大婚那年,触景生情,又以“诞下皇长子”为由,追封富察氏为皇贵妃。

《清史稿.后妃列传》: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事高宗潜邸。雍正十三年,薨。乾隆初,追封哲妃,进皇贵妃。谥曰哲悯皇贵妃,葬胜水峪。

在哲悯皇贵妃之后,也有一位乾隆登基前的侍妾,初封就被封“嫔”,也是在乾隆登基前去世,却从此一抔黄土掩香魂,再没被乾隆提起过,更别说得到追封了。

为啥呢?没孩子呀!后宫女人那么多,佳丽三千,皇帝哪还记得曾经在生命里绽放过的一朵“昙花”?

哲悯皇贵妃能被乾隆惦记那么多年,与乾隆对她的感情深厚有关,更与她的儿子有关。

而乾隆本身又是个爱子心切的人,还会爱屋及乌,因为孩子而对母亲另眼相待。

《还珠格格》的原型就是乾隆的10公主,也就是固伦和孝公主。她的母亲惇妃汪氏,因为无故打死宫女,被乾隆厌弃,剥夺妃位和女儿的抚养权。

可是乾隆看着10公主因为失去母爱闷闷不乐,心中不忍,又恢复了汪氏的待遇。

可见,在乾隆心里,孩子有多重要,他可以为孩子放下原则,更可以因为孩子一再抬高其母亲的地位,比如哲悯皇贵妃。

富察皇后因为两个亲生儿子先后夭折,深受打击,郁郁而终。

外忧内患,让乾隆的情绪很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触怒他。

永璜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因为没有大声痛哭,被乾隆踹了一脚,骂了一顿,且被剥夺了皇位继承权。

乾隆一贯主张“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谁知嫡子永琏和永琮相继夭折,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永璜很有可能会被乾隆秘密册立为太子。

结果就因为一个小小失误,永璜失去了大好机会,还被皇阿玛厌弃。

永璜又惊又悔,没过多久就卧病在床,2年后23岁的永璜忧惧而死。乾隆伤心之余,更多的是自责。

他下旨追封永璜为定亲王,永璜年仅3岁的儿子绵德,承袭定亲王爵位。

愧悔时刻,乾隆又想起哲悯皇贵妃,作为补偿,下令让她迁入皇家裕陵,与自己合葬。

乾隆十七年10月,孝贤纯富察皇后灵柩入葬裕陵,永璜生母富察格格的灵柩也随同一起入葬。

后记

综上所述,哲悯皇贵妃作为乾隆的第一个女人,虽然从来没进过皇宫,却在死后被一再追封。

原因主要有三个:

1、作为乾隆的第一个女人,貌美纯善的富察氏给了乾隆身体的愉悦,感情的的寄托。没有掺杂别的因素,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2、富察氏在最美的年纪,乾隆对她还没有因色衰而生厌的时候离开,留给乾隆的,全是美好的回忆,自然对她念念不忘。

3、富察氏会被一再追封,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生了皇长子,母以子贵。而乾隆很重视子嗣,对皇长子也十分在乎。见子思母,一再想起初次喜欢的富察氏,给她追封也就正常了。

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明朝初年的一位战神级的战将,他最大的战功就是于1388年率军横扫漠北,在捕鱼儿海将北元势力一举“团灭”,这一战绩完全不亚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可以说就是这样一员大将,谁能想到会在那场战役之后5年,在1393年的时候就被捕下狱,以至于遭受了剥皮实草的酷刑呢?

▲曾经为大明王朝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蓝玉,最终被剥皮实草

那么蓝玉既然遭受了这样的待遇,当时如果他造反的话,能打得过朱元璋吗?答案是肯定打不过,从军事能力上来讲,且不说朱元璋本人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军事家,而当时朱元璋还封了一堆儿子在各地担任藩王,其中的朱棣是个怎样的狠角色就不用多说了吧。可以说一旦真的打起来,蓝玉集团的整体军事能力与朱元璋集团的整体军事能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从军事动员能力上来说,蓝玉也动员不了多少人马去对抗朱明王朝。当时朱元璋实行了地方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分权制度,分别掌管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通过这种分权的制度,朱元璋将地方财政权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央王朝,也就是自己的手中。蓝玉要造反的话,手上没钱他怎么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自然就召不到多少人马了。

从军队制度上来说,当时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表面上天下所有的卫所都归、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辖,但五军都督府彼此相对独立,互不统属,只有对军队的统兵和带兵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调兵的权力在兵部。所以即便蓝玉是大将军级别的最高级军事长官,他最多只能带一部分兵,完全不能调动兵马。当时要调兵有多难呢?有一次相国李善长找汤和借三百名士兵给他盖房子,汤和愣是一个兵都不敢借给李善长,可见当时要调兵有多困难!

所以一旦真的打起来,蓝玉集团能调动的资源与朱元璋能调动的资源也完全是没法比的。

那么蓝玉是否有过造反的行为呢?根据《逆臣录》的记载,蓝玉曾经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与自己的亲信密谋,打算在来年二月份正式造反,并且纠集了二三百人发动突袭,一举夺取大明江山。结果蓝玉还没开始动手就被捕入狱了。

那么《逆臣录》里面关于蓝玉造反的事情,是真是假呢?我认为是假的。这本《逆臣录》本身就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编写的,里面的内容自然是朱元璋想怎么编就可以怎么编了。其中关于蓝玉造反的事情,可以说是编的有模有样,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也有具体的计划,只是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完全是个小儿科的计划,是个军事低能儿才能编出的计划。

首先不说这二三百人分散在各地,要召集在一起,还要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夺下皇宫,这可能吗?请问锦衣卫是干嘛的?锦衣卫当时能有多厉害呢?有个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一次一个大臣在家中和另外三位同僚一起吃饭,第二天朱元璋就要这位官员回答当天吃了那些菜,说了什么话,那位官员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便说你没有骗我。要知道,一位官员在家中小聚,期间吃了什么菜,说了什么话朱元璋都知道,二三百人在京城聚众,密谋造反,锦衣卫会不知道?这二三百人中搞不好就有锦衣卫的密探也说不定,如果蓝玉要造反他怎么确定这二三百人中没有锦衣卫的密探,而且他们都绝对忠于自己?只是把这二三百人聚集起来就基本不可能。

再说当时的明朝皇宫,就算这二三百人个个武艺高强,要拿下皇宫怎么可能?当时朱元璋的皇宫至少也会有数千近卫军把守,而锦衣卫的数量在朱元璋时期就达到了1500多人,再加上京城附近的军队,你二三百人能成事吗?这二三百人拿出去也只能上街头打群架而已。从军事力量上来说,就靠着这二三百人完全是蚍蜉撼树,显然没有可行性。作为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蓝玉大将军,如果能制定出这样的军事计划,还押上自己及全家的身家性命,那我只能说他以前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了。如果蓝玉真的要造反,他应该会主动离开京城,找个地方聚众起事,只有离开了京城他才有造反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蓝玉其实没有造反的行为。

▲朱元璋毕竟是农民出身,小农意识太过强烈,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或许有人会说,蓝玉平时有很多嚣张跋扈的地方,如在捕鱼儿海战役后就私自纳了北元的皇妃,导致北元皇妃羞愧自杀。对于蓝玉捕鱼儿海战役的巨大功绩,朱元璋本来有意封其为梁国公,也因为此事改为了凉国公(让他心凉的意思);又如蓝玉平日蓄养了不少家奴,认了不少的义子,这些人横行乡里,扰的民怨沸腾;蓝玉曾经抢占东昌的民田,被当地御史查问,蓝玉一怒之下竟将御史赶走,等等。即便是蓝玉有这些行为,也只是他的个人行为,或是他的一个小集团的行为,也不至于要闹到牵连广泛,要杀掉一万五千多人吧?这一万五千多被杀的人当中有多少是冤枉的!

▲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就一直跟着朱元璋,到了晚年七十岁多了还要被满门抄斩

那么《逆臣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从“蓝党案”中来的,当时蓝玉案件牵连有数万人,《逆臣录》是根据这些人的供词编纂而成的。那么这些人的供词是怎么来的呢?还不是严刑拷打而来?当时一旦被抓下狱,你就是没有做过谋反的事情,就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在严刑拷打之下,你还能不承认吗?

▲在明朝一旦进了诏狱,就和进了鬼门关没区别了

而且“蓝玉案”我们都知道是冤案,其背后的实质是朱元璋要铲除开国元勋所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目的并不是为了粉碎“谋反”的阴谋,而是要杀人,杀什么人?当时有权势的人。为什么要杀有权势的人?为了自己老朱家能坐稳江山。

朱元璋时期政治领域有两个非常大的额案子,一个是“胡惟庸案”,一个是“蓝玉案”,其中“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也前后杀了一万五千多人,可以说两大案件牵连甚广,杀人过多。有一次太子朱标曾经劝朱元璋(此事发生在蓝玉案之前),认为他杀人太多了,希望能对人仁慈一些。朱元璋便把一根棘杖丢到了朱标的面前,棘杖上满是刺,朱标根本无从下手。朱元璋便说,我帮你把刺都拔了,你不救能牵起来了吗?其实这个事情就说明了朱元璋当时的心态,不管那些人是否有罪,他就是要杀掉他们,他们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来说本身就是刺。

自古以来,如果君王要让臣死,从来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要弄死一帮人,也只是一些手段上的事情而已,实质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永远坐江山。但是恶之花,也必然会开出恶之果。朱元璋种下的恶,在他的子孙后代中遭到了报应。朱元璋的行为无非就是把整个江山变成了只有朱家才能享用的江山,是朱家的独享股份,其他人一点股份都没有。所以在明朝灭亡的时候,相对于有数十万军民愿意殉葬的大宋来说,崇祯身边只站着一位太监王承恩,这又是何等地唏嘘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