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流金爵士,白色的砖用什么颜色的美缝剂好看?
建议
1.白色地砖可以用金色,一般很少人选用纯白色的地砖,多少会带一些其它的颜色。所以在选择美缝剂时可以参考选择与瓷砖本身的颜色搭配。使用同色系也可以。如果白色瓷砖是带灰色或黑色纹理的不使用金色。
2.带灰色纹理的选择银色美缝剂。白色与灰色比较搭配。银色没有金色那么亮,在色系上与白色比较搭配。
3.选择黑色或白色也可。白色的话估计与瓷砖本身颜色会有色差,黑色的话,感觉有点脏。
另外白色瓷砖如果是纯白的话,什么颜色都可以做美缝,喜欢什么颜色选择都可以。
正常是金色,银色选择比较多。看个人喜好了,有些人会觉得金色太普通,太俗气,有些人觉得银色没效果。基本上也就这两个颜色比较好一些,大气一些。
圆明园里都有些什么东西?
1、《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全图咏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2、清乾隆“万寿连延”大吉葫芦瓶,这只葫芦瓶正是1860年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后被运往英国的流失文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物和艺术品,葫芦瓶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拍价也是最高。其鬼斧神工之画工技艺、奢华繁缛之装饰工艺、叹为观止之烧制工序惊世罕见。此类官窑御制或深锁故宫禁苑,或由豪门巨富独家珍藏,普通百姓终难见其真容。
3、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4、乾隆八年,督窑官唐英和助手们研制成夹层玲珑瓶九种,呈献给乾隆皇帝,这件由粉彩繁缛华丽、工艺精致的六方套瓶就是其中一种,瓶高40.6厘米,口径11.4厘米,底座12.4厘米,主体为酱褐色釉彩,口足部施以金釉,用金银双色及红黄彩等勾绘缠枝花卉、焦叶等纹饰。镂空开窗处施有粉彩西番莲、佛手、寿桃纹等,内瓶上精绘有青花缠枝花卉,底部有青花篆书的“”大青乾隆年制的落款。
所附的收藏表集中记载,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期间,这件陶瓷瓶被洛克爵士掠得,后来卖给了大收藏家莫里逊氏。
5、青铜鎏金佛塔是清朝的文物,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原属圆明园珍品。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高约 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
qq飞车d车为什么有些人不同的?
D车有爵士和流金爵士两辆,流金爵士是一次活动在线两小时送的,爵士就是新手赛车板车。而板车可以外形改装,改装配件是一次连续一个月在星期六星期天2-4点在线分别送的,现在得不到了。 所以D车一共有金色的流金爵士,普通板车,还有白卡斯板车三辆。
让你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是哪部?
平时读书不算太多,真的还没到饱览群书的程度,所以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还是略有些忐忑。
但好在作者问的是“小说”,所以也想跃跃欲试。
小说这种文学题材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让人带入情感,所以对于作品本身的评价就会更主观一些。
那么我就从我“主观”的感受上,评价几本我认为特别精彩,特别值得一看的书吧。
其实,在我过去的生活的三十几年,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书籍类型的渴求也是不同的。当然,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读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大家最常提及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无论放在几百年前,还是放在当下,都是当之无愧的小说经典。
这本书我曾经在17岁的时候用一个暑假读完,当时是因为接到了老师的作业,阅读世界经典后要求上交一篇观后感。带着任务和目的去读,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叙事上,贾府的兴衰荣辱以及人物发展便成了首要的关注目标。当时受限于年龄和阅历,并不明白作者在大观园的各色美人中倾注的情感和心血,也不明白一座贾府的兴衰为何要用那么多个人的细枝末节来展现。只是觉得这书人物好多,要一一记住好难。
很显然,当时这本书并没有被我读通透,作业交的也是马马虎虎。不明白红楼梦为何会被称为享誉世界的经典,是我当时的一个困惑之一。
过了好多年后,因为怀孕在家休养身体,便把《红楼梦》捡起重新阅读,800多页的文言文读的那真叫一个辛苦,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年岁的渐长,反而能明白了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情以及透过小事和细节暗喻的内容。心中便觉得酣畅淋漓,更是佩服作者曹雪芹先生叙事宏大却着眼于微的格局。从贾府的夫人到府中仆人的仆人,从大观园里的各色美人到园中的丫鬟小厮,从一场气派的省亲到一个侍女的病故,作者的笔墨无不在围绕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阶层的兴衰荣辱而着色。
中国不乏有人阅读红楼梦,有人读几遍,十几遍,甚至有人专门研究红楼梦,对里面的每一道菜、每一款茶都如数家珍。更有甚者成立了红学研究院,一群由博士、硕士甚至院士专家围绕《红楼梦》来进行研究。
我不清楚这种研究的目的究竟为何以及价值为何,一部文学巨著是否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那个阶层,那个世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以及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所处的世界。
去年有幸看了一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览,听到一位导览员说的话特别认同“我们看这几百年前的艺术品所产生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的稀缺和它的珍贵,而是它让我们跟那个时代发生了连接。”
对于这种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第二本让我认为酣畅淋漓十分痛快的小说,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也是在不同的年纪读了两遍。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20岁,当时刚好生活在西安,也就是故事发生的黄土高原上。一翻开书,当下便被作者精彩的描写震撼到了。围绕着白鹿两家发生的各种近乎于奇的幻故事,对于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着眼于个人的曲折离奇的经历,一直吸引着我不得不一口气把这本书彻底读完。
当时对于书中的人物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田小娥,这个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可怜姑娘,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沦为了男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她那么努力的相信过、抗争过,最后却只能落下一个被羞辱、被利用、被杀害的田地。
看到鹿子霖凭着自己在白鹿原上的地位,半胁迫半利诱地把田小娥扑倒在炕上,又利用她勾引白孝文用以狠狠打了族长白嘉轩的脸时,看到她被始乱终弃成为白鹿原上人人唾弃的贱妇时,更是对这个命运悲惨的姑娘心疼不已。
看到白孝文从一开始对田小娥从口嫌体正直,到两个人因为东窗事发反而生产真情,再到对田小娥弃如敝履,恨不得跳起来骂他是渣男。
看到鹿三孤身前往杀害儿媳,在生命熄灭最后一刻,她还叫出那声“大”的时候,为这个姑娘心都碎了。
于是看到书中死去的田小娥化作冤魂引来瘟疫,让白鹿原的男女老少跪在她的墓前烧香赎罪时,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那时候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关注书中所涉及的曲折离奇的片段。例如久旱求雨的仪式、黑娃和田小娥的私情、白嘉轩死掉六任老婆也要留后的执念以及田举人日日要吃的“泡枣”。
十年后王全安执导的电影上映,带着对剧本改编的失望,又重读了一遍白鹿原,才发现,作者充满想象的曲折叙事和书中近乎魔幻的剧情的是对当时的社会狠狠的讽刺。
故事从清朝开始,历经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国共对抗时期,无论哪个政府当权,受苦的永远是百姓。政权们考虑的只有利益,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好动荡也好,不过是当权者用来博弈的工具。
当权者只重利益,那么平民百姓就更任意善良吗?
未必。
在陈忠实的笔下,剧情里所有人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都有自私的一面和光辉的一面。
白嘉轩身为一族之长,看似公平正直,却用谎言和手段换下了鹿家的风水宝地,换来了自己家的富足,代价是却断送了鹿家的风水。
冷先生一生医人无数,却因为封建礼数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最后用一副哑药毒哑了自己亲闺女,任由她自生自灭,最终积疾而终。
鹿子霖虽然虚伪自私,好色成性,却也能在白家遭遇困境的时候出手相助。
仙草虽然是个贤惠的媳妇、善良的母亲,却在二儿媳去了“棒槌会”后对其苛责、厌恶,也会因为田小娥的出身和精力对同为女人的她鄙夷嫌弃。
唯一能称得上是至臻至善的人,恐怕就只有朱先生了。
这位睿智、善良、大隐于世的读书人,是全书唯一的精神高地。若是没有这样一个人物穿插在剧情当中,那么《白鹿原》,大概就是一本通篇充斥着弱肉强食、自私黑暗、残酷至极的人性的小说。
在当时的那样一个时代,作者敢于把人性剖析的如此尖锐、深刻,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情啊。
第三本,当然要属《鬼吹灯》系列了。
从04就开始看的奇幻小说,开创了一个叫做“盗墓”题材的小说门类。IP被热捧了很多年,到如今还是很火爆。
虽然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网络小说,文学水平不见得有多高,但故事涉猎的内容之广泛,剧情之精彩,实在是让人一看就爱。从阴阳五行到奇门遁甲,从大兴安岭到沙漠戈壁,上天入海下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之大,学识之丰富啊。
只可惜,这个IP被卖的七零八落,拍出来的各种电影剧集水平也参差不齐。更惨的是天下霸唱作为原著作者,竟然已经不再拥有《鬼吹灯》这本书以及这三个字的版权了。
那么未来这个IP能以什么样的水平呈现在大家面前,只能看制作方的水平和心态了。
以上简单推荐了我看过的三本书,如果以后有时间,很期待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优质的书籍。
哪些书给你们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
你们读过哪些书?哪些书给你们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小文认为,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在最苦闷的时候,一句话可能激励人,改变一个人的处境。不是每本书都有用,不过书里只要有用的一 句话,给你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甚至改变你的一生。下面小文推荐一些给大家: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的散文集。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广播里,听到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名字很吸引人,暗暗记在心里,等到今年终于把它借来看完了。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写得比前面的文章好,刚开始的几篇总觉得文艺青年的气息很浓重,用了很多很多段落绕来绕去来抒情。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描写瘫痪在床的老外婆的,不能自理的几十年时光里铺陈的都是寂寞的尸体,生命一点一点地被吞噬,无声无息……
摘抄几句里面的句子:
这些,都不是梦。昨天晚上的情景是梦。我梦到以前不停地搬家租房的那些年月,梦见很少的一点点商品稀稀拉拉摆在货架上。梦见我们一家三口安静地围着一盘菜吃饭。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
《自控力》
主题在标题里说得很清楚啦!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觉得看完整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看书的时候,经常有“是啊是啊,我就是这么想的想法”,看到有书能用理论来分析自己在自控方面的废柴,有一种无语凝噎的感觉。
不过要磨练自己的自控力,还是需要知行合一,慢慢形成新的习惯吧。
摘抄几段:
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
第一个是希望成为的自己。那个人能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充满能量。第二个是他们害怕成为的自己。那个人懒散度日,毫无活力,体弱多病。这两种想象都能让宅男宅女离开椅子。
我们还需要记住,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是未来的自己,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未来的自己会对我们现在的付出感激不尽。
虚假希望综合征
我们需要相信,改变是可能做到的。如果失去了希望,我们就会听天由命了。但是,我们必须避免常见的意志力陷阱,即用“改变的承诺”而不是“改变”来改善我们的心情。
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
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
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有效和无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Y-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
《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
《十一种孤独》里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 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 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故事,《建筑工人》,把郁郁不得志的想当作家的年轻人比作建筑工人,(所以他不是真的在写建筑工人哦!)。那种失败时还清高,有着波西米亚式骄傲的主角的生活,真是很让人心酸动容,但是又很黑色幽默(这篇算是半自传吧),总之强推这部短篇小说集。
《一百个人的十年》
纪实文学作品。查了一下,出版年份是1995年,不知道是不是初版。可能更早。写的是文革中人们的真实经历,小细节上作家可能有润色和加工。故事没有100个,涉及其中的人可能有100个,写这些普通人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经历。
文革大家都不陌生,电影、书籍其实也不少,历史课本上也有,我曾经以为我了解,但看了之后,我才发现,你以为了解的东西,其实你未必了解。故事令人 咋舌,但它们都是真的。据说当时出版后,有年轻人写信问作家,是不是编的,但这位年轻人的父亲就毫不奇怪,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太多了。
看到最后几个故事,真是要哭了……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真的只是蝼蚁。希望这样的十年再也不要回来,但这样的十年更不应该被忘记。
《守脑如玉》(咪蒙)
是咪蒙的专栏集。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咪蒙的爱情故事、亲子专栏、剧评、书评、影评、历史八卦还有怪癖篇(包括拖延症和减肥这两篇)
咪蒙的文字风格很有特点,很搞笑,很毒舌,不喜勿入,可以去她博客转转,好多文章在她博客也都可以看到。
封面上的一段文字:
我爱的男人,必须是刚烈挂,没有前女友来纠缠,不跟女同事搞暧昧,不屑与小女孩玩哥哥妹妹的奸情。他要对全世界其他女人狼心狗肺,只对我一人掏心掏肺。
出自咪蒙的《我爱的男人,要有一座贞洁牌坊》,当初在人人上转得很火啊,赤裸裸的秀恩爱文,斜视……
《流金岁月》(亦舒)
终于8到一部言情了!其实我看了很多很多言情啊,不过这部严格说来主题算是友情吧。亦舒的书也看了有几本,(话说认识个网上妹纸,把师太的200多本都读完了,可怕)这部是惟一头脑一热买实体书回来珍藏的,买之前读了一遍,买回来又读了一遍。
太喜欢南孙和锁锁之间的感情了,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对彼此,却从不因为价值观、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有芥蒂,一直互相扶持。或许,根本没有这样的友情?师太的文字很洗练,三言两语,写透世情。结尾让人觉得很温暖。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迟子建)
短篇小说集。查了一下,原来这本书还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哦。(还好,我事先不知道这事儿,不然没准就不看了……)迟子建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另一本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可能更有名,不过我那部还没看呢(囧死一大片)。
这本书的内容和名字一样温暖,里面不少短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寡妇,看完之后,翻看作家本人的履历,发现迟子建本人也经历过丧夫之痛。但她用作品带来 的,反而是一种穿透死亡,看通世事之后的温暖,很了不起。收录了《白银那》、《日落碗窑》、《青草如歌的正午》、《鸭如花》、《世界上所有的夜晚》5篇小 说,最后一篇同名小说,描写失去了魔术师的妻子到一个小镇去寻找苦难的出口的故事。
最近恰好还看了《名人面对面》里采访迟子建的那一期,言谈、气质都很出众的一个女人,超出想象。
《余欢》(刘瑜)
没错,就是那个写《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的刘瑜,这是她的另外一本书。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的《孤独地像一颗星球》写三个留学在纽约的大龄剩女的感情生活。(或许其中的那个25岁的不算?)下篇的《那么,爱呢》写的是工作在纽约的男人通过论坛去勾搭女生而发生一系列的搞笑的故事。
觉得作者穿插其中对于爱情的议论和比喻很有意思,能够让人会心一笑。
摘抄的段落:
我想清楚了。想清楚这麼些年来,为什麼会对你念念不忘。也许就是因为我对一些遥远的东西,有一种偏执的倾心。你看,你离我 很远,你总是离我很远。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所热爱的那些东西,离世界那麼遥远。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休西底斯。这种遥远,这种偏执的遥 远,这种与逃避无关而与深入有关的遥远,让我眷恋。你看这世界,杀声震天的,都打成什麼样。挣钱的瞧不起读书的,读书的瞧不起挣钱的。爱国愤青瞧不起民主 愤青,民主愤青瞧不起爱国愤青。看周星驰长大的瞧不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瞧不起看周星驰长大的。发财的瞧不起下 岗的,下岗的诅咒发财的。这历史的死胡同,一路都是被揪掉的头发,踩落的球鞋,和打掉的牙齿。国内国外,都一样。太近了,太近了,他们靠在一起,挤成一 团,脸红脖子粗,挤得都变了形。相比之下,你在我心里,就像一个奇迹。你思考,但是转过身去。打动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的背影——在这摩肩接踵的世界 里,挤累了时,我想知道,这个背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否有更多的安宁。
《超杀人事件》(东野圭吾)
推理作家生生扭转小说情节,令主人公从北海道转飞夏威夷并吃起牛肉火锅,到底有何内情?畅销作家似乎江郎才尽,邀请四位编辑猜出其新作中的凶手,不料自己当晚却离奇被杀,真相究竟何在?
推理小说连载结束在即,作家却想不出谜底,胸闷气喘、无计可施的他竟陡然间成了一起事。大名鼎鼎的东野桑啊!完全不知道国内一共出版了他的多少部作品了,《嫌疑犯X的献身》《白夜行》之类的,可能快被人8过很多遍了吧。那说说这部,一共由8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标题都是超XX杀人事件的形式。
结尾必定有反转,所以,安心地读下去吧!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主题是讽刺推理小说圈里的一些乱相,十分黑色幽默。看得人很过瘾,不过也不仅感叹东野圭吾你是有多傲娇,多毒舌啊!皮埃斯:那篇《超理科杀人事件》结尾我真是要绝倒了,有兴趣的读者别错过这本书啦。
《爱你就像爱生命》
大家小书。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集。看了真是让人嫉妒啊,情书写得也太动人了吧,可惜……
李银河写的序: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七年间,树叶绿了七次,又黄了七次。花儿开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永远的枯萎了。
翻检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人在最苦闷的时候,一句话可能激励人,改变一个人的处境。不是每本书都有用,不过书里只要有用的一 句话,给你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甚至改变你的一生。其他书,以后慢慢给大家分享!觉得我答得可以,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