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兽血沸腾,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

格科网

迅雷兽血沸腾,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

项羽西入关中彻底灭亡秦国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然而在之后的楚汉争霸时期,为何却少有诸侯站出来左右局势呢?事实上,就在各路诸侯回到封地后不久,便有十二路诸侯因各种原因被淘汰出局,而在彭城之战前后,又有数个诸侯被消灭或拉入刘邦阵营,只有个别诸侯因各种原因保持着中立态势。

各诸侯返回封地后不久,第一轮淘汰赛后形成九王割据局面

项羽西入关中彻底灭亡秦国之后(刘邦入关中秦国已灭),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连项羽共十九路),各诸侯随后返回自己的封地。然而时间不久,由于各种原因,十八路诸侯之间便迅速爆发了第一轮冲突,瞬间有十二路诸侯被灭。

迅雷兽血沸腾,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

△秦末十八路诸侯

1、项羽杀死一位:早在秦末之初,各国先后拥立原六国后裔为王,张良劝说项梁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项羽入关中之后,亦再次分封韩成为韩王,张良本就和韩国关系密切,然而由于张良投靠刘邦,项羽在各诸侯各自归国时,却以“成无军功”“良从汉王”为由不让韩王成归国,将其挟持至彭城、废为侯。汉元年(前206年)七月,韩王韩成在彭城被杀(之后项羽为抵御刘邦东出,封郑昌为韩王,但郑昌投降刘邦)。

2、刘邦灭掉六位:刘邦返回封地后不久,便按照韩信的建议,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重新杀入关中,接连灭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统三秦之地,随后又趁项羽主力便牵制齐地的机会,大肆向东扩张,先后攻灭殷王司马卬和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见刘邦已不可挡,随即投降。

△诸侯之间相互攻伐

3、田荣灭掉三位:田荣因与楚国有旧怨,并未跟随项羽入关中,而项羽也未将其封为诸侯。田荣本就对未能获封而颇有怨言,后在得知原本的齐王田市被项羽改封为胶东王,却将齐将田都封为齐王后,随即一怒之下起兵,先是赶走了齐王田都,又杀死了不听自己话的胶东王田市,回头又攻杀了济北王田安,从而一统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并公开反对项羽。

4、陈馀灭掉一位:陈馀因在巨鹿之战中与张耳产生嫌隙,在被张耳击败后也未随项羽入关中,因此只是被封为侯。在得知项羽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却以张耳为赵王后大怒,之后便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击败并赶走了赵王张耳,重新迎回赵王赵歇,而赵歇则封陈馀为代王。

5、臧荼灭杀一位:臧荼本为燕将,因随项羽入关而得以获封燕王,而原本的燕王韩广则被改封为辽东王。在诸侯各自返回封地后,韩广不愿迁往辽东,随后与臧荼发生火并,韩广兵败被杀,臧荼逐吞并韩广封地。

△九王割据局面

经过第一轮淘汰之后,原本十九路诸侯(含项羽)割据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而是变成了以汉王刘邦、楚霸王项羽为主,临江王共敖、燕王臧荼、赵王赵歇、代王陈馀、齐王田荣、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分别占地割据的新格局,共计九位诸侯。

彭城之战前后的第二轮淘汰,从九王割据到楚汉争霸

汉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趁项羽主力被田横(田荣已被杀)牵制在齐地的机会,率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五诸侯的军队共计56万,突然攻入西楚境内,直取西楚都城彭城。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

然而,刘邦此行堪称“乘兴而去,败兴而回”,虽然一度攻陷彭城,但却被项羽的回援打的大败,一直败退至荥阳附近才重新稳住阵脚。彭城战败后,一些原本倒向刘邦的诸侯重新转投项羽,但其中只有魏王魏豹恢复故土,成为独立的一股势力。

之后,刘邦采纳“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派遣韩信率兵先灭魏王魏豹,重新平定魏地,后又攻占赵代之地,先后攻杀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并封张耳为赵王。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张耳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投降刘邦。

△韩信、张耳平定北部诸侯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又攻入齐国,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随后又击败田广、楚将龙且联军,杀死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后韩信自请立为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逐封韩信为齐王。

同时,张良通过游说说服衡山王吴芮改拥刘邦,而使者随何则在与项羽使者的交锋中胜出,用计迫使九江王英布降汉。

△“楚汉争霸”局面形成

至此,楚汉争霸割据局势已经形成,原本诸侯之中最为强大的项羽,如今只占据着西楚故地和攻陷的九江地区,而刘邦则掌控了天下大半。

到楚汉争霸中期,天下只剩下三股势力相对独立

历经先后两次淘汰,天下各地诸侯早已不复存在,而新立的诸侯则大部分倒向了刘邦。到楚汉争霸后期时,天下也只剩下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三股相对独立的势力,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而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态势。

1、衡山王吴芮。衡山王吴芮早期曾是楚军阵营,但在楚汉争霸时期,因为张良的游说而改拥刘邦,但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由于立场已经改变,衡山王吴芮在楚汉争霸过程中,虽不隶属于任何一方,但也不可能继续支持项羽。

2、燕王臧荼。燕王臧荼原本是燕将,虽然曾与项羽一起入关中,但在获封后却杀死了原燕王韩广,可见其对项羽并谈不上多么忠心,这从之后韩信以一封信使其归降就可看出,不过与吴芮的情况类似,燕王臧荼同样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由于已经明确投降刘邦,自然也不太可能继续支持项羽,更何况被夹在赵王张耳和韩信刘邦中间的他也根本无能为力。

△刘邦影视形象

3、临江王共敖。原为楚国贵族,秦末时期出任楚怀王熊心的柱国,并不在项羽麾下,因此在项羽先杀韩王韩广,后杀义帝熊心之后,虽未公开支持刘邦,但对于项羽也是离心离德。不过由于其本就属于楚军阵营,却又对项羽极为不满,因此刘邦虽未对其进行拉拢,但也并未主动攻打对方。

综上所述,在历经两轮淘汰之后,原本的十八路诸侯,便只剩下三位势力相对独立,而这三人又因实力实在有限,再加上刘邦的攻打和拉拢,已经不太可能在楚汉争霸时期再帮助项羽。

如果小行星真的撞击地球并且无法拦截?

如果真的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并且无法拦截这种事情的话,人类应该学学哺乳动物的祖先,躲到地下去,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大家都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吧?现在科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在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是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造成了地球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恐龙没有挺过这次撞击灾难就灭绝了。

图示:小行星撞击地球

这次小行星撞击并不是毁灭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很多动物非常幸运的活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哺乳动物的祖先。那时候的不如动物的体型都比较小,整日都活在庞大的恐龙的阴影之下。但是体型小也有体型小的好处,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这些原始哺乳动物就躲到了地下的洞穴里面。在这里很好的避免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巨大冲击。而那些体型庞大的恐龙则无处躲藏,只能在地面上拼命狂奔,最终湮灭在一片火海中。

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过去之后,这些原始哺乳动物从地下洞穴里面爬出来。世界已经改天换地,恐龙已经消失了,属于它们的时代到来了。

图示: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

如果未来有一颗像6500万年前那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人类是没有办法拦截的因为这个小行星太大了。因此最好好的办法就是建造地下庇护所。人类虽然没有办法拦截即将到来的小行星,但是应该能够计算出小行星将要撞击的地区位置。人类将这些地区的人口迁移到远离撞击地点的地方,并且开始建造坚固的地下庇护所。人类在庇护所中储存好食物、水和生活必需品就可以在地下静静的等待小行星的到来了。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整个地球都颤抖起来了。部分庇护所可能会因为强烈的地震坍塌,但是撞击产生的高温却伤害不了地下庇护所中的人类。大部分人会存活下来。

图示:地下庇护所

灾难终究是要过去的,幸存下来的人类走出庇护重新看到地面上的世界,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城市被夷为平地,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灿烂物质文明可能会毁于一旦。但是只要人类还掌握着科学知识,重建家园指日可待。

大家认为是这样吧?

秦始皇那么厉害为什么王朝持续不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自襄公起,逐渐发展、壮大的秦国,历564年就灭亡了。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的奋战,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千古一帝。秦朝也为了亚洲版图中伟大的国家。只可惜,强大的背后却依旧逃不过短命而亡的悲剧,从统一中国到灭亡时间计算,仅15年。一个强大的王朝仅仅持续了15年的光辉,究其原因,实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历史发展一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夏、商皆发祥于东方的中原,也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华北大平原。历千年余,历史重心西移,西周在黄河中上游的关中平原兴起,进而统一东方和南方。历春秋,诸侯纷争,互相制据,东方、 南方、北方、西方并立。经战国,秦统一,以西方文明替代东方和南方。至此,西方历史重心达千余年。而秦王朝是秦国的发展鼎盛阶段,处于历史回旋的五百余年之末,也处于东、西历史轮回的末稍,故仅历15年时间就灭亡了。代之面起的是南方历史重心,东、西方历史将置于其下。原楚故地沛公和项羽将成为这幕历史剧的主要扮演者。按秦国历史讲,大体与夏、商、周一样,基本上是五百年寿寝而终。

历史的倒退

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呈螺旋状,但总的趋势是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任何个人意志想倒转历史车轮,都会被碾得粉身碎骨。秦始皇在先代三十多位君王的创业基础上,以伟大的气魄和胆略,指挥千军万马,顺应历史潮流和天下人民意愿,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统一中国,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广大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劳累、饥饿和死亡相伴,辛勤劳作,为秦朝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广大劳动人民在经历世世代代的战乱之后,渴望秦王朝能带来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父子相聚,全家团圆,安心从事生产。

可惜的是,以秦始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对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没有丝毫的认识和体察,不仅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以喘息机会,反而变本加厉地将人民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统一之后,继续推行战争时期的暴力政策,使人民继续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虽然也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他并没有大批释放奴婢和罪人,使其从事生产,而是大兴土木,整驰道,筑骊山,将天下三百余万人变为刑徒。秦二世时,又“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道前死者叠摞相望,路边亡人拥簇以沟量。再加上宫廷及各级官府、贵族、地主的奴婢,失去自由的人起码有五百万之多,就是农民,也处于各种刑律的大网中,实际上是秦的多数人又处于奴隶地位之中。始皇、二世妄图以顿足而山河动的酷暴权势奴役中国民众,使历史倒退,结果却连秦国本身,也被历史所葬送。秦始皇欲传万世的大业,十五年就断送了。

多行暴政必自亡

好大喜功,以法为大,使秦吞并了六国。自秦穆公形成的礼贤下士、重农重战、灵活外交等一系列较符合社会发展的政策,对秦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秦始皇的令黔首自实田,统一文字、度量衡,对边境薄赋等政策,无疑对秦政权的巩固起了较好的作用。始皇的好大喜功,残酷统治给秦朝也带来了灾难。

纵观秦始皇的暴政和酷刑,也实在使天下民众惊骇。经历五百年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本盼望天下统一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手工业者和商贾也盼望能发展其业。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撇《吕氏春秋》治国之道于脑后,只以严刑苛法来治国,将数百万人征调至边和罚做劳役。动辄秦政府就连坐、灭九族,使人民日夜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所以才有陈胜、吴广一呼而六国故人皆应,人人奋起诛暴秦,伐无道的结果。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曰:“秦国已够大,殽函已够固,陈涉仅一耕夫,才不及孔丘、墨翟,富不及陶朱、猗顿,位不及春秋、战国之君,然能“合为六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激烈的阶级矛盾,必然引起天下人民的强烈反抗。秦统一以后,毁诸侯城防,收兵器,铸铜人,百姓们都希能过上没战争之苦的日子。与人民的愿望相反,秦始皇却继续向边境用兵,攻打匈奴和百越,使战争之苦不断。战争不仅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使许多人丧生,家家自危,人人愤怒。

繁重的赋税使民难以生存

从历史上看,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历代统治阶级对民众都予以剥削和压迫,这是由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但剥削总有个限度,就是人民除负担各种赋税外,还得以生存。若超过了这个限度,人民无法生存,就只好拼死反抗,在浴血斗争中求得生存。这也就是水能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吕氏春秋》中讲了许多为君之道,也是告诫秦国君王勿做超限度剥削之事,以维护政权。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给民众以休养生息之机,除毁百家言,实行愚民政策外,仍攻战不止,征调民侠数百万守边和营修大型工程,连妇女、老者也不放过。统治者挥霍无度的生活,那么多的官吏、军队、苦役都需要农民供养,巨大工程的耗损也要由农民负担,刚刚结束战争之苦的农民又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秦二世期间,胡亥纵耳目之欲,穷奢极欲,不顾百姓的疾苦穷匮,修建阿房宫,收重税。

秦的徭役,更是多不胜举。如上图。而戍卒徭役分为四项:烽燧戍卒徭役,亭候成卒徭役,邮驿戎卒徭役。邮驿戍卒徭役。正卒徭役有材士、骑士、楼船、卫士四种。还有其它一些徭役。粗略统计,秦的各种徭役人数,起码在二百万左右,约占秦总人口二千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秦国除老弱残病、妇幼外,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了。大规模的、连续性的兵役和徭役,使广大劳动人民与土地相分离,人为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对秦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秦始皇时期及其以后,繁重的赋役已压得人民难以生存下去。

豺狼当追而国破民亡

秦史五百余年,虽有奸佞出现,但都很快被翦除,没形成大的政治势力。到了秦始皇时期,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形成独裁政治,尤其是始皇晚年,重用人、识人的胆略大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孤家寡人。他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不与各级官吏相见,日夜忧虑其自身被人谋害或皇权失传,只相信左右侍者和巫术,这就给赵高之流提供了媚上欺下之机。以至秦二世,政令的颁行,诏书的下发,下情的上达,官吏的任免等,都由阉臣赵高代办。奸臣贼子窃权,必然屠杀正直的文臣武将,滥杀无辜。六国将亡时的腐败情况又在秦国重演了。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旦到了豺狼当道,奸佞小人掌国政,忠直之士纷纷被杀的时候,社会矛盾必然尖锐化,国家灭亡之日也就快到来了。赵高本赵国亡人,除其贪鄙之心外,素有亡秦之意。李斯为此上书胡亥二世,被赵高挑拨,二世不听,最后李斯被赵高害死。秦国政治腐败至此,人民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了,恨不得捉赵高、赵成、阎乐等扒皮抽筋,国家怎能不亡?

诸国贵族乘机反叛

秦灭六国,虽然对各国君臣采取了处理或迁居的办法,又迁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但这并未彻底根除诸国旧贵族势力。从史实上看,秦始皇对各国旧贵族、地主也未采取较好的政策和措施,如吸收他们到秦各级政权机构做官、给其宗室人以优厚待遇,使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及入仕等,而是只派军队、官吏镇压,以严峻的法律处罚。刑徒、劳役、戍卒、奴婢等也多为六国余民。六国遗民,只是在秦王刀剑、酷法下勉强成为松散的秦敢治共同体。要使原六国人民形成秦民的共同民族文化和心理,必须要有一整套的文化、思想教育机构,才能达到目的。秦虽有博士之设, 但从事的是备皇帝咨询工作,不从事文化教育。因而原多以儒学为宗的六国人民,在思想上、心理上是与秦的吏治、法治相对立的。这样就不仅没有形成一个秦民族的内聚力,而且在秦王朝的高压政策下,形成了强烈的离心力。所以陈涉、吴广一呼,而六国人民响应,各自叛秦称王。最后虽然由刘邦统一天下,但六国的贵族武装和民众在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人心所向是一个政权长久与否的关键,而非独断专行和残酷镇压所能凑效。

综上所述知,秦统一后,没有实行一整套符合全国实际的、缓和各阶层矛盾的政策,从而未形成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是秦亡灭的根本原因。泰始皇的暴政,二世的昏庸,宦官专权,残害忠直之士,则是加速秦国灭亡的催化剂。秦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逆潮流而动的必然结果。

武则天陵墓里到底有什么?

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位夫妻皇帝合葬的皇陵,在当初修建乾陵的时候,李治非常的霸气,因为国家财力雄厚的原因,李治是直接把乾陵所在的整座山当成自己陵墓封土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找到相关墓道的话,除非把整座山都铲平,要不然是休想挖开这座墓的。

乾陵中珍宝的埋葬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因为这座陵墓中埋葬着两位帝皇,因此所陪葬的珍宝也是双份的。

在李治下葬的时候,乾陵陪葬入了号称当时大唐国力三分之一的金银财宝,武则天在选择和李治合葬的时候,她所陪葬的金银财宝比李治是还犹有过及的。

乾陵是唐代所有帝皇陵墓中最奢华的陵墓

李治和武则天在位的时候都处在了唐朝最黄金的年代,虽然此前有李渊、李世民两位皇帝,但是他们在位时都是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他们也想用庞大的珍宝陪葬,但是国力方面却是不太允许的。

在武则天登上皇位前以及死后,虽然她的儿子辈们都当过皇帝,但因为没什么权力的原因,所以他们下葬时的陪葬规模也不是很大。

唯一能比的上李治、武则天时期的唐玄宗虽然将唐朝转变为了真正的盛世大唐,但他晚年因为安史之乱的原因,他下葬时的珍宝也是比不上李治和武则天的。

而更不要说安史之乱后权力开始大缩水的晚唐皇帝们了,他们所埋葬的珍宝更是不可能达到武则天、李治那个高度。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唐代所有帝皇陵墓中珍宝数量最为庞大、最为珍贵的陵墓,而据专家们的粗略估测,他们认定乾陵中至少有将近500多吨的金银财宝。

可能大家对500吨没有什么概念,接下来我们就以水泥为单位,讲一下500多吨的金银财宝有多么庞大。

一包水泥大概一百来斤,一吨有2000多斤,如果把500吨换算成水泥的话,那它们的体积起码得有1万包水泥那么庞大,不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在这众多金银财宝中肯定有不少东西的质量密度是要比水泥大的或者小的,所以我们简单明白一下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温韬对乾陵的求而不得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武则天和李治静静地躺在他们的墓穴中,不受各种战乱、盗墓的侵扰,在他们冥灵的世界中静静地观察着我们这个世界。

乾陵因为没有被盗墓贼们得手过,所以在乱世年间成为了很多军阀眼中的大肥肉,他们无不想吞下乾陵中数之不尽的珍宝,好通过消化这庞大的珍宝强大自己的实力。

在五代时期出现了一名盗墓狂人温韬,温韬是唐朝诸皇陵所在地的节度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阀,当时他为了发展自己手下军队的势力,于是就开始对唐朝诸帝陵下了手。

在温韬的洗劫下,除了乾陵之外其他所有皇帝陵寝都通通被搬了个一干二净,所有珍宝都被温韬吞进了肚子里。

温韬对乾陵自然也是非常眼红的,只不过在他调动大军挖掘乾陵时,他无论怎么挖都找不到乾陵的墓道入口,以他当时的军队能耐,他是根本没有能力把整座乾陵山给铲平的,因此这件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民国时期冯玉祥对乾陵的渴望以及失败

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对乾陵也极其眼红,他对乾陵是非常势在必行的,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手下孙仲连,给他准备了数量庞大的炸药,打着把整座山都炸掉也要把乾陵炸出来的想法,然后就展开了他的盗墓行为。

只不过孙仲连在炸几天后遭遇了雷鸣暴雨,做贼心虚的他就开始惶恐了起来,那个年代的人还是很迷信的,无论是孙仲连还是他手下的士兵都知道掘人祖坟要遭天谴的说法,如果不是冯玉祥的命令,他们也断然不会做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于是在看到电闪雷鸣后他们就给自己找了个借口退去了,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们遭遇了龙卷风。

奇妙的历史巧合让人们发现了乾陵的墓道

除了吸引了军队盗墓外,很多小的盗墓者也把眼光放在了乾陵中,只不过最后他们也都是无奈的空手而归,根本找不到乾陵的墓道。

其实历史往往都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东西主动找的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找不到,而不想找的时候这件东西却很有可能被无意间找到,乾陵的墓道就非常符合了这个历史特点。

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修路的原因,修路工人们无意间在乾陵附近找到了当年李治、武则天极力掩饰的墓地,正是因此,人们才揭开了乾陵之中笼罩着的神秘面纱,人们也才开始拥有了对其一探究竟的机会。

当时在消息传出后,郭沫若是所有人中最兴奋的,他当即着手向上级申请了挖掘乾陵的计划。

郭沫若和现代考古学家申请挖掘乾陵未被通过

郭沫若不仅是个考古学家,他还是一个极其有才华的文人,他在乎的并不是乾陵中的庞大金银财宝,他最在乎的是乾陵中可能存在的兰亭集序以及各种唐代已经失传的古籍,所以为了一探古代文化的秘境,他就开始积极了起来。

虽然郭沫若申请的很积极,但是他的计划很快就被否决了,原因就是上头怕郭沫若这次再度毁了一座古墓。

在五几年前郭沫若曾主持了定陵的挖掘,在挖掘之前很多考古学家都反对了郭沫若的提议,因为他们知道以当时的考古水平是保存不了墓中很多珍贵文物的。

但是郭沫若不在乎,最终在他和吴晗的联手下,上头同意了这次挖掘行动,而当时因为无法克服氧化的原因,定陵中很多衣物、书本都开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前车之鉴不可重复,为了避免灾难降临到乾陵之中,拒绝是在所难免的。

而在步入了现代后,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我国实际上是已经拥有了挖掘乾陵技术的,考古专家们也有很大的把握在挖掘乾陵的时候不伤害到丝毫的文物,于是挖掘乾陵的提议再度被提交了出来。而这份提议在当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主张要挖的,有强烈表示不要挖的,他们各执一词、观点不一,而国家的态度也是偏向于谨慎的,因此这个提议就被推移了下来,乾陵也就安然无恙了。所以说乾陵中是有着数之不尽珍宝的,而从实际的历史来说,乾陵并不是近百年没有人能进入,而是近千年来都没有人能进入,在60年代前人们想进入乾陵而找不到门道,最后只能黯然离开,而60年代后,人们找到了乾陵的门道但却因为保护迟迟无法进入,这个时候,乾陵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人们手中的。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王阳明(王守仁)是一介书生,但也是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军事家。在平定宁王之乱前,他用一年时间,平定了盘踞在南中地区十几年,大大小小百十个匪帮,累计歼敌一万多人。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又清剿了湖广一带的断藤峡叛军。

宁王之乱爆发后,朝廷一片恐慌,只有兵部尚书王琼安之若泰,他说:有王守仁在那里,必定会擒获叛贼!事实正如王琼所料。

平定宁王之乱,除了军事层面的必备基本功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王阳明不顾个人得失的担当,以及对时局的判断和整体把控能力。

王阳明出色的军事才华,是平乱的基本功

平定南中匪患,是王阳明第一次带兵打仗,一年后,他被手下败将们评价为“狡诈专兵”。诡异无常的兵道,让十几年来根深蒂固的山匪们,灰飞烟灭。同样,只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的王阳明,在这一战中,把他的“诡道”发挥得淋漓至尽。

一、疑兵计,争取到宝贵的准备期

宁王之乱爆发的时候,王阳明刚刚交还兵符,在前往福建的途中。听到消息,他立刻改变行程,返回吉安。

这个时候,王阳明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上无兵,时间过于仓促,根本来不及做准备。而宁王则是准备充分,叛乱一爆发,迅速占领了南昌、南康、九江,并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马。倘若宁王顺江而下,直抵南京,以南京的守备情况,肯定守不住。

陪都南京一旦陷落,宁王完全可以另立政府,造成事实上的大明南北对峙,到那时候,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拖住宁王的大军南下,王阳明使出了第一条“诡计”,他冒充朝廷名义,颁布檄文,声称朝廷已经派出八万平叛大军,不日将至。同时,他又让人散布谣言,声称他已经在吉安等地,募得精兵八万,将于朝廷八万大军一起,围困南昌!

事实上,这个时候,朝廷还没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朝廷的大军出发的时候,王阳明已经平定了叛乱。而这时候他自己,也就是个光杆司令。

不过,这则檄文和流言,还是把宁王吓了一跳,尽管不敢相信,但也不敢麻痹大意,赶紧让人去打探虚实。这一拖延就是十三天。等宁王发现上当了的时候,王阳明真的利用这十几天时间,组织起了八万人马!

这是这十几天的时间,要了宁王的命!

二、挑拨离间,让宁王错失先机

第一步计划实现,第二步计划就是搅乱宁王视线,让他失去战略目标。这个计划与第一个计划几乎同时进行,王阳明为了不让宁王的大军对准南京,他又耍了一个“阴谋”。

王阳明煞有其事地给李士实和刘养正(宁王任命的左右二相),写了一封密信,还用蜡丸密封上,充满神秘感,信中的内容却是让二人劝说宁王攻打南京!咦?怎么回事,王阳明不是害怕宁王攻打南京吗?

这就是王阳明“诡道”的地方,他给李、刘二人送去密信的时候,又故意让送信人“不小心”,让宁王得知了信的内容。当李士实和刘养正真的劝宁王攻打南京时,宁王恍惚了:难道这二人真的跟王阳明勾结起来玩我?不行,不能上当,攻打南京肯定是他们定好的圈套!

于是,宁王改变了既定的计划,一声令下变成死打安庆!李士实和刘养正平白无故失去信任,急得跳脚,眼看着宁王从战略上就迷失了方向,也毫无办法。

三、围魏救赵,牵着敌人鼻子走

当宁王在安庆秀肌肉的时候,王阳明一切准备就绪。众人劝他赶紧发兵救安庆,王阳明一摇头,安庆救不得,否则就会面临宁王从南昌和安庆两方面的夹攻,必败无疑!

王阳明一挥令旗,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围攻南昌!

南昌有宁王的儿子朱拱樤留守,但主力人马都让宁王带走了,兵力空虚。所以,当宁王一听说南昌被围,吓出一身冷汗:那可是大本营,自己全家老小,还有叛军大大小小将领们的家小都在城里,南昌丢不得!

于是,宁王顾不上攻打安庆,赶紧回兵救援南昌!这时候的宁王已经完全失去判断力,战略上步步失误。他心急火燎,刚刚走到鄱阳湖,一下子落入了王阳明的圈套!

原来,攻打南昌只是调虎离山的之际,王阳明早就在鄱阳湖布好了口袋,但等宁王来钻了!

就这样,宁王像没头的苍蝇,乱折腾一气,从宣布起兵,到鄱阳湖被擒,只有四十三天!而朝廷的平叛大军还没有走出京郊,就被王阳明干掉了!

王阳明不顾个人得失的担当,是平乱的先决条件

以上是,王阳明平叛军事层面的因素。不过,我觉得,还有比军事层面更有价值的东西。请注意一个细节,王阳明平叛时的身份,他此时已经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并已经在赴任的途中了。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平叛行为,事实上是越权!

如果再严厉一点说,王阳明不光越权,还至少存在如下几条大罪:一是假冒圣旨;二是非法募兵;三是违逆皇命(指后来拒绝释放宁王,让明武宗再捉一次的闹剧),再加上刚才的越权指挥,别说杀头,灭族都绰绰有余了!

也就是说,王阳明做的是,有功不赏,无功开罪的傻事!

这太难能可贵了!事实上,如果他不主动揽责,按朝廷的任命,继续前往福建,宁王叛乱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也没有丝毫责任!

这一刻,他自己创立的阳明心学,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行合一!这个“知”,就是大局,宁王叛乱可能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责任。这个“行”,就是他必须抛弃一切杂念,让他的“良知”得以闪现,毅然决然地践行他的“知”!

如果不是深厚的心学理念支撑,一个人很难在如此困难重重,而又与己无关的事情上,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这一点,我觉得比他的军事行动还要重要!

王阳明出色的时局判断力和把控力,是平乱的重要保障

宁王叛乱,为何一片恐慌,王琼却那么淡定?因为王琼太了解王阳明的能力了和为人了!其实,就在王阳明决定返回吉安的那一刻,宁王就已经失败了!

前面分析了王阳明对时局的判断,完全在他的预料之内,包括宁王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计划,行动方案,时间节点,甚至宁王个人的弱点,无一不在他的掌控范围内。

这是对敌一方。对内,王阳明虽然已经卸任,但“名不正言不顺”的王阳明就是有那个魅力,能够让江西各地官员,自觉地听从他的调遣,虽是临时班子,但完全在王阳明控制之下。

其实江西绝非大明的净土,也逃不脱朝争。王阳明在关键时刻的择人标准,让他对时局的把控游刃有余。比如伍文定,这也是个大明王朝的倒霉蛋,被人排挤得四处流浪。关键时刻,正是王阳明与伍文定相互力挺,相得益彰,保证了平叛临时班子的稳定。伍文定在后来的鄱阳湖阻击战中,体现出来的价值,验证了王阳明的卓越眼光!

若非这一点,纵使王阳明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对内对外的时局判断和把控力,看着很细微,其实是很重要的保障。

王阳明被后人誉为“圣人”,按照圣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评定标准,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的第二位圣人,也是几千年中华史,仅有的两位圣人之一。王阳明这个书生,可不是一般的书生,平定宁王之乱,不过是他光辉一生的一个闪光点而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