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无双列传v1.95,袁崇焕的后裔寿山为何会成为满族人?
关于袁崇焕后裔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和民间长久以来一直争论的焦点之一。
现在关于袁崇焕的后裔有三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是有子说,第二种是可能有子说,第三种是无子说。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史料资料依据,但是从整体来看,学术界大多数还是比较认可无子说这个说法。
当时明朝人的记载、明朝的官方材料还是清朝初期的官方材料也是多持有无子说。
清末的时候,开始流传袁崇焕督师有子嗣传承下来的说法。发其端者为屠寄《袁富将军战略》一书。
屠寄在书中认为,袁崇焕被杀之后,他的妻子流寓汝宁,明清鼎革之后,袁崇焕之子以从征有功,被编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黑龙江将军富明阿 (?-1882)是他的六世孙。
无独有偶,陈伯陶修《东莞县志》则记载袁崇焕死后,他的小妾生一子藏匿都城民间,清兵入关被某位将军掳走,得以隶籍于旗。
而且在清朝未灭亡的时候,旗人富明阿和其儿子寿山都已经向世人宣称自己是袁崇焕督师的后裔。
对此,清朝官方史料《清史稿》记载:
“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朝兵部尚书崇焕裔孙。袁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
这段官方史料记载明确认为:袁崇焕死后,后裔被明朝流放,寓居在汝宁。袁崇焕的儿子袁文弼最后加入清朝八旗军,因获得较大的军功而被编入宁古塔的八旗汉军序列中。袁文弼的五世孙叫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是清朝八旗汉军正白旗人。至于为什么要叫富明阿这种满洲旗人的名字,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张江裁据此还写了一篇文章《东莞袁督师后裔考》,认为袁崇焕督师有后,且说袁崇焕被逮捕之后,其小妾带着儿子赶往依靠祖大寿,祖大寿念袁崇焕督师恩义,私自收养其子,后来祖大寿降清,袁崇焕儿子和祖大寿一起入了清朝旗籍。
张江裁又说乾隆时期曾经寻找过袁崇焕后裔,没有结果,原因可能有几个:袁崇焕督师抗清,担心清朝出尔反尔,害怕有所不测;其子嗣远窜边疆,不及见此诏书;子孙孤弱,不审世系而没有应征。
其文之后叙述督师后裔流徙本末与世系沿承。
孟森教授的《袁督师后裔考序》则辩驳了袁崇焕小妾和儿子前往依靠祖大寿而入清朝旗籍的错误猜测,但是也主张有子说,认为《袁富将军战略》一书所言并非附会,并用《东莞县志》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章炳麟《记袁督师家系》这篇文章则对寿山自称是袁崇焕七世孙的说法表示质疑,认为可能是袁崇焕近属族人投降清朝而传至寿山,袁崇焕可能有遗腹子,也可能没有儿子。与章炳麟意见相近,光绪年间《重修吉林通志》的无名作者对此也表示存疑。
现代几十年随着资料的翔实,关于袁崇焕是否有儿子的说法大概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坚持《明史》等明朝官方史书的记载,认为其没有儿子,这是通行的说法。第二种、则继承了张江裁的说法,认为袁崇焕有直系后裔,是他的小妾的遗腹子所传,其代表是王钟翰《论袁崇焕与皇太极》。薛衔天《名将筹边继祖风:从袁崇焕到寿山》则在江、王两位学者的基础上对袁崇焕有子嗣做出讨论,并对有人所说的从袁崇焕到九世孙庆恩只有三百年的说法不对做出解释。
吴雪娟《寿山家族世系研究》这篇文章则通过对黑龙江满文档案的翻译,获取关于寿山家族的人口资料。
第三种、认为袁崇焕无子,富明阿有可能只是袁崇焕的过继子的后裔。比如闻衡《寿山是否为袁崇焕裔孙》。袁家村
而李向辰《黑龙江将军寿山研究点墨》则延续之前传疑的说法,认为寿山既有可能是袁崇焕过继子的后裔,也可能是遗腹子的后裔。
通过上面这么多学者的探究,我们会发现袁崇焕无子是主流观点。但是袁崇焕遗腹子或过继子的观点在民间影响很大。
金庸小说中的袁承志属于袁崇焕遗腹子就是这种观点在民间的发展。
不过即便是袁承志的原型存在,那不可能去参加农民军,而是投靠了清朝,成为八旗军的一员。
所以袁崇焕的后裔寿山为何会成为满族人,还加入了正白旗?这是一个伪命题,袁崇焕可能只有两个女儿活下来了。
不过出于对民族英雄被杀也能有传承的子嗣的美好愿望,而将抗俄英雄袁寿山强行变成袁崇焕的后裔而已。
无双百战成就都有什么?
《无双百战》是一款三国题材的动作类游戏,其中的成就包括:
1. 初战告捷:完成第一场战斗。
2. 锋芒毕露:开局便完成5个“紫”难度战役。
3. 悍不畏死:完成10个“紫”难度战役。
4. 战无不克:完成20个“紫”难度战役。
5. 百战无敌:完成50个“紫”难度战役。
6. 无坚不摧:完成100个“紫”难度战役。
7. 武神天下:获得所有武器的所有4个镶嵌孔位各镶嵌4颗技能宝石。
8. 深入骨髓:招募50个以上武将。
9. 神兵配齐:拥有所有兵器和所有的+5装备,在任意难度下通关“武林列传”。
以上是《无双百战》的部分成就,不同版本可能有所不同。
为什么有人称赞清末平抑东北鼠疫的伍连德国士无双?
1910年的大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距离它命运的终点只有一年,不仅国内起义军四起,在满洲人的老家——东北还爆发了鼠疫。这一次鼠疫比之前的鼠疫来的更猛,传播速度更快,让整个黑土地都陷入慌乱之中。
东北大鼠疫
此时的东北已经不是女真人的禁脔,日本和沙俄都纷纷将魔爪伸到了黑土地上,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更是加紧了蚕食东北的脚步。具体到这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之前在香港已经吃瘪过了的北里柴三郎再次领军出征,誓要在东北攻破鼠疫。
北里柴三郎
此时清政府方面派出的专家是北洋军医学堂帮办(常务副校长)、剑桥大学医学院当届毕业生排名第一的伍连德。相比于百年后他的那些大多只是在基层发发药开开转诊单的后辈,这位伍军医无论是从学历还是贡献都要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当时只有三十一岁。他只带着一个学生来到当时疫情最为严重的哈尔滨,要在这里和北里柴三郎和他背后虎视眈眈的日本一较高下。
北洋军医学堂成立
北里柴三郎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上次在香港的教训,没有把功夫下在操练死人的大体解剖上,而这一次鼠疫的流行又有不同: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肿大这一特征性表现。没有了淋巴结可以解剖的北里只能通过漫山遍野的抓老鼠来解剖来寻找鼠疫杆菌,但是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在整个哈尔滨的老鼠都快要被他抓绝了户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从老鼠的身上检验出鼠疫杆菌。
鼠疫耶尔森菌
得到这一消息的伍连德决定和北里反其道而行之:北里这回不解剖尸体了,而伍连德偏偏要解剖尸体。他所解剖的第一例标本(还是个日本侨民)的血液和内脏就检出了鼠疫杆菌,这一点让日本方面大跌眼镜,但是北里依然拒绝作出改变,硬要继续解剖耗子。
伍连德解剖尸体
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伍连德自然懒得去管日本人的动作。在抗生素未能普及、耶尔森的抗鼠疫血清还没有广泛运用的时代,他做出了他所能做出的最英明的决定:全城乃至整个东北大隔离+洗消。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出现过病人的街区由警察和军队封锁,所有接触过病人的人必须按照当时所能达到的最严格的洗消方法严格洗消全身。从海拉尔到大连,整个山海关外的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若要进入内地更要接受这样严格的隔离检查,确认不会发病后才允许进关。
负责洗消的人员
奇迹发生了,三个多月后,哈尔滨城内最后一例鼠疫病人死亡(当时根本无力抢救),哈尔滨宣告全城无鼠疫。又过了一个月,东北全境无鼠疫。伍连德依靠着自己一人之力和几千名医疗知识几乎为零的军警,完成了这个堪称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由此一役,伍连德成为了当时公认的亚洲鼠疫防控第一人,而北里柴三郎只能屈居次席,也算是在那个中国全面被日本压制的年代中国对日本小小的一次胜利。
伍连德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鼠疫的爆发却在老鼠身上未见踪影呢?因为这一次的鼠疫根本就和老鼠没关系。需要指出的是,鼠疫并不只是由常见的家鼠或者田鼠传播,啮齿类动物都有传播的能力。这一次大鼠疫的源头来自老鼠的表亲——土拨鼠(旱獭)。
(这可能是最著名的土拨鼠了)
土拨鼠的皮毛可以用来制裘,因而引得无数人竞相获取。由于人们对土拨鼠的过分捕杀以及其皮毛与人类的频繁亲密接触,导致土拨鼠身上的看不见的东西也和人们拉近了距离。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就有一样是肺鼠疫菌株。
肺鼠疫患者病理切片
肺鼠疫一般多由腺鼠疫(也就是狭义上的黑死病)血行播散所导致,但是有少数变异菌株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吸入并传播,很不幸的是,1910年的鼠疫正是腺鼠疫。腺鼠疫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腺鼠疫,而且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几乎是沾之必死。在弗莱明的抗生素发明出来之前,伍连德能将鼠疫死死地控制在哈尔滨城内,其功劳不啻再造。
伍连德,字星联,本是华侨子弟,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他的舅舅曾经是北洋海军的一员,在公元一八九四年的那场决定国运的大战中为国捐躯。伍家在南洋也算是相当富裕的家族,因此伍连德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成功考进了剑桥大学。
伍连德
在剑桥大学医学院学习了六年以后,伍连德以总成绩第一名顺利毕业,而后进入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实习。实习期满以后,伍连德回到南洋,开了一家私人医院,在当地济世悬壶。
槟榔屿风光
此时清朝的国运已经到了苟延残喘徒续生命的地步,为了将王朝的生命尽可能地延续,被迫思变的清政府开始在全国大举搞“新政”。朝中的红人袁世凯在全国大练新式陆军,并且还配套地建设起了军医的学校,也就是陆军军医学堂(和现在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没有半点关系)。而伍连德作为一等一的海归优秀人才,受到当时清政府的红人施肇基的推荐,被委任为陆军军医学堂的帮办(副校长)。
施肇基
担任副校长期间,伍连德主要做了三件事:去当时陆军实力最强大的英德等国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军医教学情况;学习官话(伍连德出生在南洋又长期生活在英国,中文水平比较差);1910年还去哈尔滨控制了险些大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谈一谈的,就是在1911年担任了万国鼠疫研讨会的主席。这在伍连德自己看来,都是一些微小的贡献,反复被人提及都是很惭愧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对中国军事医学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贡献却是无法估量的。
伍连德在解剖尸体
完成东北鼠疫的防控以后,伍连德受到了包括清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的褒奖和勋章。即使在清帝逊位以后,伍连德的科学事业也没有因此而止步。1913年,伍连德将两年前和各国科学家们一起整理出来的有关鼠疫的资料发表在了《柳叶刀》杂志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西方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价值更是远超后辈学者那些“为科研而科研”的成果无数倍。
柳叶刀杂志
如果伍连德就此收手不再过问人间烟火,那么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但伍连德的伟大,还绝不仅仅在于防住了一次鼠疫,如今无数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有他的身影:
1915年,伍连德效仿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方便医生之间学术交流的组织,并且亲自担任了两届主席,并出任其旗下杂志的总编。这个组织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最权威的医学学术组织,无数的医学指南均由它来修订、发布,它就是中华医学会,那本刊物叫做《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1918年,伍连德在地方上重新开办了一所医院,这座医院的选址离天津不远,就在北京城,名字也很大气,叫做中央医院,如今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
1922年,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的伍连德不仅再次扑灭了一起险些又要大流行的鼠疫,还在东北王张作霖的委托下,在沈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军地两用的军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二零一医院),即使如今已经扬名天下的北京三零一、西安西京、上海长海或是重庆的某些医院,都只能是它的后辈。
二零一医院
1926年,已经从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的位子上卸任很久的伍连德在哈尔滨重新建立了一座医学院校,取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这所学校如今的名字叫做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医大伍连德纪念医院
除此以外,伍连德做的还有很多: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海关检疫权;作为中国学术界的代表出席了无数的医学会议;在东北、山西,他一次次的扑灭了即将燎原的鼠疫之火,使得已经饱经战火的中华大地没有经受大疫的双重洗礼。
尽管出生在南洋,但伍连德和那个时代无数的华侨一样,内心一直认为他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在他的自传《鼠疫斗士》里,他这么说道:“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鼠疫斗士》
但那个他无比眷恋的故国,却连他三尺魂归处也无法给。九一八之后,伍连德被逐出东北,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毁于一旦且不必提,若非英国干预险些要死在日寇之手。淞沪会战中,他在上海的寓所被炸成一片碎瓦砾。无奈之下的伍连德只好举家迁回南洋,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私人诊所的医生。直到1960年与世长辞,这位伟大的医生再也没有踏上他那魂牵梦萦的故里。
伍连德的伟大不必赘述,只凭他作为第一位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一点,就很能说明他的地位。用那个时代的文坛巨擘梁任公的话来结尾吧:“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秦始皇的蒙家军最后去了哪里?
蒙家军很可能是秦始皇最有文化的一支军队。
据说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研制出了流传千古的毛笔,这种毛笔又叫做“苍毫”。
可见蒙恬不是一介武夫,他应该很有文化,可能也是秦朝有名的“儒将”,其治下的蒙家军也可能是最有文化的一支军队。
那么,这支颇有文化的军队最后去了哪里?
事实上,蒙家军有两个部分,一部是蒙恬家族和亲信家丁,一部就是秦始皇让蒙恬家族管理的秦国军队!
蒙恬家族和亲信家丁,这就是嫡系蒙家军,他们最后的归宿:化整为零,流落四方蒙恬由于长期率兵防犯匈奴和修长城,因此其家属从山东迁至长城附近的甘肃安定郡定居,并在安定这个地方发达起来。
蒙恬带领“蒙家军”守卫边疆的数年,匈奴不敢南下进犯。
蒙恬和蒙毅遇难后,蒙家军的家丁和嫡系解散了,其子孙也受牵连,蒙恬、蒙毅和“蒙家军”的后代,逃离甘肃安定郡,流落于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福建等地!
约有千年,史书没有他们的记载,蒙氏一族几乎绝于史书,寂寂无闻于世间。
这就是嫡系蒙家军最后的归宿:化整为零,流落四方。
秦始皇让蒙恬家族管理的秦国军队,这部分“蒙家军”是人数最多的一部分,他们最后基本上被项羽干掉了!要说蒙家军!还得从扶苏和蒙恬抗击匈奴说起。
扶苏一次又一次地上谏,并以国家初定、不宜大动干戈为由劝说父皇秦始皇。
最终,暴怒的秦始皇将扶苏派往边境,给蒙恬和蒙家军当监察员去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一次东巡中驾崩了,可以说他死得有点太匆忙了,匆忙得让许多人根本没有准备。
可怜的扶苏!他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倒霉了。
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密谋,联手起来篡改遗诏,当时的诏书还没有被公布,秦始皇就驾鹤西去了,原本想要将扶苏继承大位的他,最终没能如愿以偿。
李斯等人要在扶苏还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这封遗诏的情况下,让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否则,这个人只能惶惶不可终日。
想到这些,以赵高为首的这个政变集团立刻搜集了很多扶苏的“罪状”,并且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布了一封诏书:命扶苏、蒙恬自尽。
要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秦始皇的死讯和这封赐死的诏书,谁先到扶苏手里,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很不幸,这封诏书先到了。
当扶苏看见这封诏书的时候,他会居然信以为真,没有造反就死掉了!
蒙恬家族失去武力后,这部分被蒙恬管理的“蒙家军”被王离带领了!
秦末大起义的时候,这支军队被项羽干掉了章邯的秦军自三战三败后,一直龟缩在濮阳城里等待援军的到来。
他确实等到了这一天。
秦帝国的援军到了,这是一支可怕的军队。
它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叫蒙家军,这支军队是由蒙恬亲手打造的军队。
他们经历过横扫六国、北击匈奴的战争,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
和平时期,这支军队主要负责戍边和修长城。
蒙恬被秦二世杀害后,这支军队由他的副将王离领导,而这次救援,正是由王离亲自带队的。
援军一到,章邯就大打出手了,王离带领蒙家军偷袭驻军定陶的项梁军。
这时的项梁,仍然还没有察觉到秦军的到来,看来他的军事悟性也太差了。
没有准备的楚军在蒙家军的突袭下,不堪一击
等项梁听到军营外杀声四起之时,他感觉到天已经塌下来了,不过这已经晚了。
楚军大败,项梁战死。这应该就是骄傲的代价吧!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蒙家军一蹶不振,几乎全军覆没秦军的军事战略就是“谁称王我打谁”。
赵国敢称王,所以就成为秦军主力攻击的目标。
而另一支军队 就是当时刘邦与项羽并不是很猛,而且项羽很年轻,才二十多岁。
所以,蒙家军并没有把这些人看成是自己的对手。
看来,章邯和王离对楚军的战斗力把握得不到位。
当时章邯带兵北上攻打赵国,赵王歇与国相张耳退入巨鹿城,坚壁不出,王离带蒙家军把赵王歇围困在巨鹿城里面,将军陈馀带几万兵驻扎在巨鹿北。
宋义带着部队来到了安阳,他就不打算走了,驻军安阳,而且是长驻四十六天。
他并没有打算去攻打秦军,援救赵国。
他想做渔翁,坐享其成。
项羽可是手痒痒了,他想楚军应该成为灭秦的急先锋,于是他就杀掉宋义,彻底掌握了楚军的指挥大权!
不久,项羽率领楚军最先救援赵国,在巨鹿这个地方使出了洪荒之力!
很多赵国的援军就成为了战场的观众。
看着这支愤怒之师浴血奋战,他们无不惊叹。
在楚军殊死的战斗下,楚军杀死秦将苏角,活捉王离。
这一仗,项羽大获全胜,蒙家军被消灭殆尽,巨鹿之战也从此载入史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一战成名,他的英雄形象从此留在了后人的心中,这是他辉煌的开始。
这也是蒙家军最倒霉的时候,此后蒙家军一蹶不振,消失在秦末大起义中!
总而言之,蒙家军最后大部分都战死沙场了,极少数的士兵后来可能隐藏起来,特别是蒙恬家族的人和家丁,他们在秦末大起义之前就已经化整为零,流落四方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