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军之争,德国明明还有七百万大军?
不是说德国有几百万军队就能打赢的问题,是这会儿德国已经大势已去了,根本就没法打赢了。德国这会儿差不多有300万左右的军队,投降是必然了,而日本战败时有550万军队,也一样投降了。
1944年的时候,德国就已经难以为继了,苏联在东线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国人赶出了苏联,西线盟军诺曼底登陆,德军发动个阿登反击战,然而他还打输了,这会儿德国已经彻底丧失了一切主动权,完全陷入了被动防御的阶段,这会儿的德国其实就是死亡倒计时了。
而到了1945年,形势则是更加严峻。1月份,苏军打到了奥得河,占领了东普鲁士;2月,苏军占领了西普鲁士,推进到了莱茵河;3月,围歼B集团军群;4月,美苏两军易北河会师,紧接着,柏林战役开始,4月30号,德国国会大厦被苏军占领,希特勒也自杀了。德国最后也就剩下不到300万的军队,而苏军有600万人,你告诉我为啥不投降了?
国会大厦被攻占之后,德国手头300万人,这都是不成建制的军队了,而且还分散到了一些没有被攻占的占领区。但是这会儿德国全境被占领,残存的200多万,不到300万的军队,相当于散兵游勇,而对面的盟军则是完完整整的,这仗再打下去也没啥意义了不是?
而且,希特勒死之前,柏林战役打的正嗨的时候,德国高层可以说是人心涣散,跑的跑,死的死,没有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存在了。你300万散沙,而且你这300万散沙再细化一下,他后期兵力不足,把一些岁数太大的,岁数太小的,都招了进来,这部队还剩啥战斗力了?外加几十万的国民突击队,能掀起啥大浪?这会儿除了那几个极个别的人,都盼望着赶紧投降呢,包括那几个铁杆纳粹。
德国即便战争结束的时候,有两三百万军队,但是已经是大势已去了,而且还不是在悬崖边上站着了,他是已经从悬崖上掉了下去。300万军队,不代表300万虎狼之师,更不代表他有反击的能力,毕竟,德国全境已被占领,包括奥地利。
曹操南征为什么不先渡江然后陆战攻城?
曹操并非不想渡江,但只要一天没占据长江就不能渡江而战。渡过长江不难,难在于后续的作战。一旦孙刘水军占据长江,那将切断南北的联系。那渡江而战的曹军将成为孤军,进退不能。就像二战时德国没有登陆英国本土作战,而只用空军轰炸。因为德国海军实力远不如英国。如果德国登陆英国,那他们就会成为英国海军的靶子。即使成功运送了一批陆军上去。英国海军一旦封锁海峡,那登陆作战的德军将成为孤军。后勤、补给、援军等都无法支援。
我举一个曹操渡河的实例。公元211曹操征马超韩遂时,他们据讨潼关以拒曹操。当时曹操因潼关难以攻取,打算渡过渭水饶过潼关。但曹操担心不能安然渡过。徐晃讲叛军尽在潼关并没有在渡口防守,可见叛军无谋。曹操派徐晃率四千人渡河,马超得知后派五千人阻击反被徐晃击败。曹操大军渡河还有一个更大问题就是无法在岸上建立稳固的营寨。因为每次渡过渭水在西岸所建立的营寨都被马超所部破坏。幸好当时天气大寒,曹军用沙土加水结冰筑成坚固的营寨。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岸上有了稳固的据点,曹操也开始率主力渡河,马超率万人阻击。当时曹操所坐船只连船工都被射死,许褚拿着盾牌保护曹操。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当时一部下立马把牛羊等放开,马超的军队立马去争抢牛羊。曹操因此逃过一劫。可见马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所以说此次曹操能安然渡过渭水是因为天气、马超韩遂没有防范渡河、马超的军队军纪不严。如果不是天气寒冷,那曹军就无法在西岸筑起坚固营寨。那这样曹军即使上岸也是一群待西凉骑兵宰杀的羔羊。如果不是马超的军队只顾抢掠牛羊没有全力射杀渡河曹军,那曹操很有可能提前十年去世。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渡。大家想下渭河尚且如此艰险,那长江呢?长江无论水流、深、江面宽度都远胜于渭水。何况孙刘联军的水师虎视眈眈。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城玄武池训练水师,这是在为征荆州做准备。郭嘉生前跟曹操讨论天下形势,认为要统一天下首要在荆州。而东吴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这一年春东吴也进攻江夏郡,斩杀了江夏太守黄祖,俘虏了数万人口。从公元203年东吴就开始执行鲁肃的榻上对。但因江东夷、越多叛乱,使得东吴不能全力西征。公元208年的时候甘宁就向孙权进言早点进攻荆州,不能让曹操抢先。孙权于是马上攻打江夏郡黄祖。曹操训练水师,刺激了东吴。东吴攻打江夏也刺激了曹操。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开始集结人马征荆州,八月刘表去世。鲁肃马上向孙权请求去吊丧,去联合刘备等人抗曹。九月曹操大军进攻到新野,刘琮投降。刘备向南逃到江夏郡夏口,跟刘琦汇合。曹操进军至江陵。 曹操在九月——十一月这段时间在安抚荆州士人,还有就是为集结粮草。孙刘结成联盟,周瑜率军三万跟刘备汇合。孙权周瑜带着三万人先上。他在后方继续集结人马,征调粮草。这时刘琮虽然投降,但曹操实际控制的只有南阳郡和南郡。荆州南部四郡还处于无主状态。孙刘联军在江夏。曹操不是不想从陆路进攻,而是不能。
这也是历代北方政权要灭南方政权所面临的问题。江东处于长江下游,孙刘联军处于中游。南方这地方江河湖泊众多,适合水军作战。不是曹操不想到陆地决战而是不能。但如果水军一路战事不利,那陆军就会成为孤军。归路切断军心必乱,大军后勤也无法保障。但是在南方江河湖泊众多的地理环境,骑兵难以发挥最大战力。就好比孙刘盟军躲在江河湖泊,骑兵是打不了水军的。就好像不能给大炮装刺刀。但孙刘水军却能随时上岸进攻曹军。战事一拖久,是对曹操不利的。当时曹操还没有稳固占据荆州,粮草器械还需从北方运输过来。何况荆州粮草无法支持从北方过来的十五万大军的需要。一旦长江丢了,曹军会面临断粮。
曹操是有动用步骑的,水陆并进的。步骑驻扎乌林,水军驻扎赤壁。周瑜讲: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说明曹操是水陆并进打孙刘盟军。但这场战争的水陆那一路失败都会对战事不利。就好像现代战争都是以陆空或海陆空诸兵结合。曹操虽然有用步骑进攻孙刘,但必竟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军中很多将士生病。这也是曹操不得不依靠刘表降军的原因,曹操如果让生病的步骑军倾巢而出打孙刘盟军未必讨得了便宜。所以曹操想用水军为主步骑为辅,先用水军打败孙刘盟军。赤壁之战曹操水军已经近乎全军覆没。孙刘盟军水陆并进继续追击曹军。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当时曹操已经面临断粮了,如果越江而战。孙刘联军封锁长江,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长江的控制权对曹军是非常重要的。渡过长江不难,历代北方政权都渡过长江作战。难的是控制住长江,一旦南方政权水师封锁长江。那越江而战的军队就成为孤军。历来北方步骑军队都是依靠搭设浮桥通过长江。但南方水师一旦进攻浮桥,自己又没有强大水师保护。 公元208年至公元280北方政权经历了七十多年才平定江南,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没有一支强大水军。北方人不习水性无论如何都打造不了一支强大水军。公元263年魏国灭蜀,西晋代魏后。就在长江上游江州打造了一支强大水军,终于成功灭吴。
蜀吴都是凭其地理条件阻挡北方骑兵。蜀汉官员邓芝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 所以在曹魏西晋多次伐吴中,原因都未能灭东吴水师据有长江天险。其步骑自然不敢过于深入吴境。因为东吴水师完全可以在长江阻挡魏晋军登陆,就算让魏晋军成功打到南岸。魏晋军也恐归路和后勤给切断了。特别是陆军在江南之地水土不服,战力减弱。魏晋伐吴都是水陆并进的,但一直未能消灭东吴水师。公元222年曹丕伐吴,当时魏国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江陵,很多都认为能攻下。董昭对曹丕讲:现在把军队驻扎在洲渚中,已经很深入了。乘浮桥渡水,是非常危险的。只从一条道路行进,是十分狭窄的。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兵家所忌讳的,而现在竟然都实施了。如果贼兵频繁攻击浮桥,我们防守上有一点疏漏,那么洲渚中的精锐力量,就将不再为魏国所有,而将转化为吴国的了。曹丕听从了建议,命令伐吴大军退军。十几天后江水果然暴涨。当时潘璋已经准备好从上游顺流放火烧浮桥了。虽然魏国退的快但损失也是不小的。三国志: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如果魏国有强大水师歼灭东吴水师,那么魏军就没有后顾之忧。
公元219年襄樊战争时,汉水也暴涨。关羽就曾派水军占据汉水,切断了襄樊跟北方的联系。 曹丕多次伐吴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曹丕曾感叹魏国骑兵虽然强,但无用武之地。魏氏春秋: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认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九州春秋: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看见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吴录: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有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而战。南方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三国志: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诸将都有。但是谁愿意寻死路呀。三国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三国志: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当时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准备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三国志: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
江水暴涨是对不习水战的魏军非常不利的。三国志: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这些情况曹操非常清楚的。 曹操后来虽然多次从合肥、皖攻打江东,但从来没有越过长江作战。一直都是在长江北岸。原因就是: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打造过水师外,之后都没有打造水师的记录。因为成本太高了,难以负担,加上北方人不习水性。晋书: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所以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除非曹操能占据长江。
朱文正和耿炳文的守城能力谁比较强?
朱文正和耿炳文都是朱元璋账下防御方面的将才,而至于他们谁守城能力更强,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军事巅峰来判断。
耿炳文最主要的功绩是驻守长兴城,他曾经以7000兵力驻守,面对着张士诚账下李伯升10万大军来攻,朱元璋为此命令援军前来救援,却被李伯升偷袭,从而打败而归,内是有限的兵力,外无援军,敌军10数倍于己,可谓是战局凶险,可是耿炳文硬是抵住了李伯升的进攻,坚守了1个多月,保住了长兴城,等来了常遇春的援军。
长兴城作为必争之地,耿炳文先后又抵挡住了张士诚之弟张士信的进攻,还俘获了敌军的元帅宋兴祖,前后坚守10年,大小战役十几次,无不是以少胜多,以寡敌众,为朱元璋在东线战场占据了战略主动,阻碍住了张士诚的进攻,对消灭吴国立下大功。
再来说说朱文正,他的成名之战是洪都保卫战,此役之前,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很是有些裙带关系的感觉,而且他个人在作风上也是纨绔子弟,他放浪形骸,懒散浮夸,完全是一个无能之辈的行事,可是在洪都保卫战开始后,他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风格,瞬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来攻,来势汹汹,作为当时朱元璋的死敌,争夺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精锐尽出,气势惊人,而洪都仅仅只有4万守军。此时的朱文正是一个冷静而睿智的将军,他动员士兵们防御,同甘共苦,共赴难关,陈友谅一次又一次进攻,而朱文正一次又一次的打退其嚣张的态势,给予了陈友谅最为凶猛的回击,使得其士气大降,整整85天,城头上城门下早已是尸体累累,鲜血遍洒,可是朱文正从没有想过要投降,他的信念只有一个誓与城池共存亡。
洪都保卫战,令得陈友谅大军受挫,战略停滞,士兵士气大跌,为接下来的鄱阳湖大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张士诚和陈友谅比起来,战力上可是逊色了不少,虽然三分天下,可是朱元璋真正的对手还是汉王陈友谅,所以朱文正比起耿炳文的守卫长兴的难度系数可谓是呈几何倍数递增。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清廷三万大军为何被几千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金田起义不久,太平军被清军围剿。
开始的时候,洪秀全指挥太平军挺进江口地段。
此时此刻,清军将领王崇山、汤成被打得落花流水,向荣不得不返回去,坚守江口地段。
太平军虽获胜利,但东进的去路被向荣所阻,相持不下,不得不改变东进计划,主动撤离江口地段。
不久,太平军果断回师紫荆山,想占领武宣,以便召齐各路人马挥师北上。
这时,清军在武宣的守军单薄,太平军迅速把紫荆山西南至武宣东乡的莫村、三里等地,东西七十里,村圩六、七十处,都置于太平军的控制之下。
3月,洪秀全于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
与此同时,他册封了五军主将。
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肖朝贵为正军师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左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因为洪秀全的称王,吸引了清朝的注意力,于是就有了三次规模越来越大的围剿。
那么,清廷三万大军为何被几千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咱们得从清军的围剿说起。
第一次大围剿,清军出动了6000多人这时,广西巡抚周天爵由桂林赶到武宣督战。
向荣率清军西移与之配合,合计六千多人,还有地主团练助战。
而太平军除老弱妇幼外,实际作战部队只有三、四千人。
太平军装备也很差,武器粮食不足,往往只能吃粥和淡食。
但是,洪秀全和冯云山指挥若定,坐镇东乡,布防很严密。
清军分兵四路向东乡扑杀过来。
洪秀全、冯云山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聚歼,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不到一天时间,就迅速击败四路清军,大获全胜。
以至于清朝的封疆大吏周天爵说:“纵观清军大帅,没人可与之匹敌”。
这个时候,咸丰皇帝不得不特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让他入广西督战。
第二次大围剿的时候,咸丰皇帝还命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入广西帮办军务,从内蒙、东北、凉州调一万五千“劲旅”入广西助战这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年轻皇帝,根据曾国藩的献策。
他制订了一套使太平军“无可掠之食,无可窜之路”的围追堵截的策略,从而使太平军进入一个更为艰苦的斗争时期。
太平军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武宣象州一带又是“苦乡”,就是非常穷的地方。
粮草接济困难,在绕过敌人重兵防守的象州城后,经庙旺到中坪时,与清军经过几十天的拉锯战,太平军消耗也较大。
到7月初的时候,太平军被迫撤离了中坪,再次退回紫荆山。
一个月后,清军发动第三次大围剿,赛尚阿奏准清廷,又从湖南、四川等省调入援兵三万,于是分兵两路包围了太平军南路乌兰泰,以桂平楠木为据点,直扑新圩。
西路向荣,以东乡为据点,猛攻紫荆山背后。
他们妄图一举把太平军消灭在紫荆山、金田的狭小地带之中。
此时此刻,洪秀全就在紫荆山的茶地设大营。
8月15日,洪秀全发布了诏令,鼓舞士气,要求太平军放胆踊跃杀敌、不用慌、保持真心、坚心、耐心。
洪秀全还特别要求自己的队伍宜整齐坚重,同心同力、“恪遵天令”,号召太平军英勇杀敌。
他同时还部署突围,指出:现在没有盐了,移营就是了”。
与此同时,要求“行营扎营,各军各营要注重相互连络,首尾相应,努力扶持老幼男女病伤人员,总要个个保齐,同见小天堂威风。”
这些命令,表现了洪秀全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才干。
后来,洪秀全要求各军各营“宜听东王将令”。
在经过几次反围攻战斗失利之后,紫荆山的后庭猪崽峡,被向荣的清军袭破,接着紫荆山失守。
太平军被包围于新圩一隅,有的太平军动摇叛逃。
洪秀全不得不在莫村发布诏旨说:“真神能造山河海,任那妖魔一面来。
天罗地网重围住,要像岳飞五百破十万,何况是妖魔灭绝本该死。”
太平军突围准备就绪,洪秀全避实就虚。
于9月11日夜,洪秀全等人趁着中秋月色,率太平军秘密突围,从新圩入古林社。
太平军沿着山僻小路,朝北疾走,飞渡鹏化水。
然后,折向东面,攀越五峒山,挺进平南,一夜之间,就神速完成了突围的任务,次日安全抵达平南思旺圩和官村。
紧接着,洪秀全命令肖朝贵和冯云山密切配合,袭击尾随追击太平军的向荣清军,向荣遭遇惨败,几乎溃不成军。
太平军减少了后顾之忧。
于是,洪秀全率军从思旺出发,分水陆两路,乘胜北上,直指永安州。
这样就摆脱了敌人三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为了完成攻占州城的重大任务,还在进军途中,洪秀全在舟中发布命令,要太平军“遵天令”、“不贪生怕死”、“不贪安怕苦”,要求太平军做好破城的思想准备。
后来,肖朝贵、罗大纲奉令率太平军先头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举攻下永安,取得了金田起义以来第一次占领州城的重大胜利。
从此彻底摆脱清军三万大军的围剿,为三千多人的太平天国的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战略态势。
综上所述,太平军之所以能够打败清军,就在于灵活作战,忽东忽西,飘忽不定,以紫荆山为依托,让清军不知虚实,拖垮了清军几万大军。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龚柳辉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军队装备如何?
要谈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队装备,就要先谈新疆之乱的背景。
一、新疆之乱的背景
1864年(同治三年),南疆发生叛乱,叛乱的各路武装互不相属又貌合神离,彼此都没有吃掉对方的实力,结果形成武装割据。
占据喀什噶尔(今喀什)旧城(即回城)的头领思的克非常想号令诸侯,可是自知实力不够,连对面清军占领的喀什噶尔汉城都拿不下,于是他想了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想用一位傀儡“天子”来让各路诸侯向自己臣服,使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被思的克看中的“天子”就是在邻近浩罕汉国的布素鲁克。
布素鲁克的爷爷是大和卓,爷叔是小和卓,大小和卓当年领着新疆民众闹事叛乱,名声传遍了新疆,一度也声势浩大,可是最终为乾隆所灭。布素鲁克和他父亲张格尔都出生在浩罕汉国,张格尔在大小和卓死后从浩罕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回到新疆再次发动叛乱,结果又被道光砍了头。祖上两代人被清政府镇压,布素鲁克虽是在浩罕汉国土生土长的移民二代,可是在南疆人心中,布素鲁克天生就有大小和卓和张格尔的光环,使得布素鲁克在南疆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号召力。
思的克想到了布素鲁克,不仅因为他的家族光环,还因为布素鲁克的背后有浩罕汉国,而浩罕汉国的背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因此他认为有布素鲁克在手,就可以称雄新疆。
接到思的克的请求,浩罕汗国的摄政王大喜,他此时也正在发愁,因为身边那位威望、实力和野心与日俱增的将领阿古柏正成为他权力的最大威胁,思的克的请求正好可以让他名正言顺的将阿古柏踢出权力中心。因此摄政王顺水推舟,欣然派阿古柏“护送”布素鲁克前往南疆。
结果思的克很惨,他本想引进一只听自己使唤的“羊”,没想到来了一只“狼”。阿古柏来到喀什噶尔之后,亲自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又来了个“鸠占鹊巢”,将思的克驱逐。
借布素鲁克家族的声望,阿古柏一入南疆就招兵买马,手下很快就有了2000余人,这2000人也成了阿古柏的第一桶金,他开始对周边各势力进行征讨,很快就征服了各实力派,在阿古柏四处扩充实力时,新疆清军守着汉城无所作为,致使阿古柏慢慢坐大,三年就将整个南疆囊括在手,1867年又吸收了来自浩罕汉国的7000名有作战经验的正规军,阿古柏迈出他野心的关键一步,宣布成立洪福汗国。
此时阿古柏在新疆已经属于侵略的性质。
阿古柏对新疆的侵略,让英国看到了向东方扩张的机会,中亚地区本就是英国的战略扩张区,浩罕汉国就是他们支持的势力,阿古柏的行为又等于将浩罕汉国的势力扩张到了新疆,英国兴奋不已,立刻宣布承认洪福汗国,并送大炮和一万支步枪为祝贺礼。
英帝国的支持使阿古柏更加肆无忌惮,他挥师向北疆进军,相继占领富饶而水草丰盛的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鄯善等大城市,同时建立行政体系,向民众征税,更要求汉、回民众一律遵从安集延人(乌兹别克斯坦人)的风俗,“剪去辫发,改变服装。”这使得新疆不仅在领土上,而且在文化上和信仰上都面临着与中国内地分割的严峻局面。
严重的是陕甘叛乱的白彦虎领着回军也西逃新疆,加入了阿古柏的势力。可是对清庭来说,还有更坏的消息。
沙俄来趁火打劫了。
自阿古柏侵入新疆,一直觊觎中国的俄国耐着性子冷眼旁观了七年,七年间俄罗斯熊一直在坐山观虎斗。
1871年(同治十年),俄罗斯见清政府有颓败之势,便乘机出兵占领伊犁9城,俄罗斯此举非同小可,因为伊犁乃是新疆军政中心,一时间国际舆论大哗,可是占领别国省军政中心的俄罗斯却腆着大脸,十分友好的说还要帮助清国收复乌鲁木齐,之后果然向乌鲁木齐进兵,幸而被自发的爱国民团挡住。饶是如此,沙皇俄罗斯也将新疆改名为“东土尔克斯坦”,意为和它下属的中亚三国“俄属土尔克斯坦”(亦称“西土尔克斯坦”)同列。
二、清庭的两难
对新疆的局面,清政府当然不会置之不理,虽然此时内乱四起,国力衰弱,可是面临新疆大片国土的分裂,清政府知道事态的严重,正准备着手解决时,东边的日本又乘机入侵台湾,沿海各省处于危机之中。这让清庭陷入两难境地,东西两边同时面临英国,俄国和日本挑战引起的国土分裂,该如何应对?
朝廷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放弃新疆,重点应付“海防”的“海防”派。李鸿章认为应该专注东南沿海防御,“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并要求把原计划用兵新疆的费用“移作海防之饷”。
另一派则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收复新疆“塞防”派。左宗棠本人身经百战,眼界早就从战术层上升到了战略层,他并非没有看到“海防”重要,而是主张塞防与海防都不可偏废,“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可是当务之急是收复新疆,从历史上看“周、秦、汉、唐之盛,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东南,国势浸弱,以底灭亡。” 眼下新疆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一旦新疆有失,将波及陕甘,也使得北边蒙古不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哈朗特 )等处,恐亦未能晏然。”认为只有保住西北,才可能保住东南,若只想保住东南,结果是不但保不住东南,连西北都会失去。左宗棠再从人、财、物以及用兵方面给了清庭一个收复新疆非常具体的方案,有幸的是这个方案最终被慈禧太后拍板认可。
1875年,左宗棠正式对新疆用兵。
三、明的方面:“精兵”和“粮草”
两军交战,牵扯到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即军事,也有人员,后勤,装备等等,本文既然讨论武器装备,其他就概不赘述。
左宗棠是员儒将,本人深谙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道,具体到新疆用兵上,他采用了“兵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术,具体分为明、暗两个方面,“明”就是他大张旗鼓宣扬的方面,而“暗”的方面则是私下进行,并不宣扬。
在左宗棠自己的谈话和外人对左宗棠的用兵评价中,非常强调的是“精兵”和“粮草”两个方面。
左宗棠公开大肆宣扬和向官兵们灌输的是人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是远比武器重要的因素,要求当兵的不怕死和绝对服从,他亲自选兵选将,淘汰“治军无状”的将领和“沾染军营恶习已深”的士兵,通过甄别裁并和引进,最终挑选了七八万精锐兵将,这些兵将大都是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各地起义军的老兵,久经沙场的得胜之师,因此战斗意志和精神极其旺盛。
经过淘汰和筛选,左宗棠的最终出征序列有:
嫡系作战主力:刘锦堂湘军马步兵25个营(包含董福祥等甘军);徐占彪蜀军马步5个营;金运昌皖军马步10个营;侯名贵的炮营等3个营。
预备队:徐万福3个营,范铭1个营,易开俊7个营;谭上连4个营。
还有原乌鲁木齐将军麾下的金顺、广东陆军张曜和伊犁将军荣全等非嫡系部队。
此外左宗棠还亲自布置后勤粮草,亲自查看各条后勤运输路线,工作细致到路上每口井的距离、大小和卫生情况,发现不符合要求就会诉诸军法。
四、暗的方面:“武器装备”
在外界看来,左宗棠对武器装备似乎并不十分关注,实际上左宗棠对“作战装备”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精兵”和“粮草”,甚至重视程度还高于前两项,只是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悄悄滴进行,打枪滴不要,战后才公开承认:“关陇新疆速定,虽日兵精,亦由利器。”
在平定陕甘回乱时期,左宗棠就在兰州设立制造局,规模虽比不上江南,金陵,天津等大型兵工厂,发展却很快,没有几年就能制造枪弹和火药,对付陕甘回乱绰绰有余,若对新疆用兵,左宗棠很清楚自己的弱势。
左宗棠面临新疆的两股势力,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和北极熊俄罗斯。
阿古柏是在英军支持下装备的力量,主要以英式的新式枪炮为主,而且阿古柏在新疆也兴建了一些军工厂,厂里有不少英国技师协助制造军火,对阿古柏的实力,在新疆的俄国军队都忌惮三分,具体阿古柏到底有多少军火,目前没有特别的数字,可是从对战后的缴获看,阿古柏的军火十分充足而且先进,从现有的记载看“克复古牧地后,缴获火药数千斤”;“克复达坂城后,缴获英式新式枪炮1400多件”;“克复西四城后,缴获100多门新式大炮”。
再说俄罗斯,俄罗斯的军事装备虽然在欧洲显得落后,可是毕竟是欧洲军事强国,全面碾压亚洲国家,对清朝自然不在话下。
左宗棠很清醒的看到了本国和西洋军事装备的差距,他感叹道:“旧式枪炮 ,本己精工,近改用后膛进子之法,进口大而出口反小,致远取准,更为精妙,其新式则愈出愈奇,实则枪如后膛螺丝开花,已极枪炮能事,无以复加……。”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当时清军枪炮的落后,也说明了左宗棠对西洋新式枪炮的认识至深,他原以为西洋的前膛枪就已经非常厉害了,没想到又出现了后膛枪,这让他感受到西洋军工的日新月异。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在上海设立采运局,专门负责向各大洋行采购西洋军火装备,鉴于对手是英式和俄式装备,左宗棠的眼光瞄向了德国,他采购的军火主要是:螺丝枪、后膛七响枪、后膛螺丝开花大炮,二百余斤重炮等。但是左宗棠并不排斥英国装备,也少量购买了一部分英式武器。
左宗棠又认识到购买西洋装备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而且还会受制于人,还受到长途运输的限制,他专门叮嘱:“洋枪、洋炮、洋火、洋药,不独价值昂贵,购买亦费周章,凡我官勇,务宜爱惜,不可浪费。”除此之外,左宗棠加强兰州制造局的工作,让兰州制造局按照采购回来的德式和英式装备进行仿制,这些仿制装备有:
德国后膛螺丝大炮,车轮架放的二百斤重炮,改制劈山炮,无壳抬枪,德国后膛七响枪,英国马蒂尼步枪。
德国后膛螺丝炮就是克虏伯大炮,有些网文说左宗棠没有买到克虏伯炮,而是通过胡雪岩采购了加特林机枪,完全是无根据又脑洞大开的想法,此时清军不可能装备1866年才刚刚装备美军的加特林机枪。
克虏伯73型炮
居甘肃省文物局史勇老师在《清季兰州制造局仿造枪械略考》中考证:德国后膛七响枪为德莱塞M1862式步枪和M1871式毛瑟步枪;英国马蒂尼步枪为亨利MKI步枪。所谓“七响”,“八响”,“十三响”是指枪弹的包装是每排七发,八发和十三发,有些网文说是美国斯宾塞步骑枪,十三响温彻斯特杠杆连发步枪,也存粹是在键盘上异想天开。
德莱塞M1862式步枪
毛瑟M1871式
马蒂尼亨利步枪
兰州制造局规模比较小,因此仿制枪支的数量并不多,前后不过1200枝,但是子弹和火药的制造量比较大,基本能保证前线的供给。
对装备的分配,左宗棠也是有考虑的,他将这些购买和仿制的先进武器优先分配给主力部队,比如刘锦堂军有开花后膛大炮2门,车架开花后膛小炮4门,后膛七响枪300枝,快响枪80枝,大号和三号开花后膛炮2门,七响后膛洋马枪300枝,来复前膛洋马枪500枝,还有最新式的田鸡炮数门,总计来看,刘锦堂部先后配置的先进武器有“后膛来复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马蒂尼)、标针快(毛瑟M1871)、利名登(雷明顿)、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20000余枝。”
其他军队装备的新式武器有:
金顺部开花大炮1尊;
广东陆军张曜部连架劈山炮10尊,布鲁斯二号螺丝后膛炮1尊,后膛七响枪30枝;
其中“劈山炮是一种旧式火绳引爆的迫击炮,后经过改制,用合膛开花弹,炮架也改用鸡爪式,原需13人拖放,经改造后只需5人。”
侯名贵的炮队除原有的炮外,加配大炮2门,车轮小炮4门,七响马枪340枝。
除此之外,前线指挥官还装备了很多先进的仪器,比如“双筒望远镜”等等。
通过装备更新,左宗棠军的战力发生了飞跃,类似刘锦堂这样的嫡系主力,英国人包罗杰说其水平“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但冷兵器并非完全退出左宗棠军,一直负责新疆事务的伊犁将军荣全,其部队在1875年清廷正式对新疆用兵时,就向清廷要了一批弓箭:“三百分六力以上弹弓五百张,皮弦一千条,梅针箭300枝。”由此可以推测,左宗棠征西大军内还存在不少刀枪剑戟的冷兵器,其实整体来看,左宗棠军还是一支处于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军队。
五、战果辉煌
阿古柏的英式装备虽然先进,可是对左宗棠军已经没有了优势,而没有了武器优势,阿古柏在天朝军事家面前就只能是失败,他本人落得个自杀的结局,他的余部和白彦虎部在左宗棠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迅速瓦解,分别逃入浩罕汉国和俄罗斯。
平息了阿古柏和白彦虎之后,左宗棠又乘胜分三路向俄罗斯占据的伊犁挺进,清廷同时派出曾纪泽进行外交斡旋,以文武两手对付北极熊。
几年的新疆战役,让一旁观战的俄罗斯对左宗棠军的装备和战斗力看得清楚明白,他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可毕竟是只大熊,在归还伊犁前还是向清廷获取了大量利益。对积弱的清廷来说,让俄罗斯退出新疆也算喘了口气,毕竟整个新疆算保住了。
1884年,清廷正式在新疆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