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为何这几年却很少出名歌星了?
如今,超级女声早已成为中国选秀节目中的“鼻祖”,曾几何时,它捧红了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一众实力唱将,也曾引发了全民参与的选秀热潮。随着时代的变迁,似乎这几年从超级女声走出来的知名歌星越来越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1. 选秀平台层出不穷,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选秀节目的兴起,各种音乐选秀平台层出不穷,如《创造营2021》《青春有你3》等,给选手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与之而来的是竞争也更加激烈,选手们想要脱颖而出变得愈发困难。
2. 观众口味日益多元化,审美标准难以统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观众的音乐口味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流行音乐。而选秀节目的评委往往会有自己的偏好,难以在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中选出迎合所有观众口味的歌手。
3. 网络舆论负面效应,打压选手发展
如今,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选手们在参加比赛期间的一举一动,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一旦有负面新闻出现,很可能会对选手的口碑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4. 歌曲版权限制歌手原创能力
选秀节目为了保证节目效果,往往会选择一些热门歌曲供选手演唱。但这些歌曲的版权归属不同,这就限制了选手们原创作品的展现。长此以往,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原创实力的歌手。
5. 娱乐环境变化,造星模式难以为继
近年来,娱乐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量明星当道,资本力量介入娱乐圈。造星模式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选秀节目,明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影视作品走红。
随着选秀节目的不断演变,歌星的“鄙视链”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实力唱将”,到后来的“颜值偶像”,再到现在的“流量明星”,不同时代的歌星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1. 选秀元年:“实力唱将”为王,唱功至上
在2000年代的《超级女声》以及《快乐男声》中,实力唱功成为衡量一个歌星的重要标准。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歌手凭借深厚的唱功,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当时,选秀节目更多地关注选手的音乐素养,唱功优劣是评判的重中之重。
2. 网络时代:“颜值偶像”当道,形象先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颜值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0年代的选秀节目中,颜值偶像开始受到热捧。鹿晗、吴亦凡等凭借帅气的外表和时尚的造型,俘获了大量粉丝的心。在这一时期,选秀节目更注重选手的形象和舞台表现力,唱功反而退居
3. 流量时代:“流量明星”霸榜,粉丝经济盛行
进入2020年代,选秀节目的重心再次转移,流量明星成为主流。粉丝经济兴起,选秀节目通过网络投票、集资打投等方式吸引粉丝参与,以获取流量和热度。蔡徐坤、张艺兴等流量明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曝光率和商业价值。
从超级女声时代的“实力唱将”,到现在的“流量明星”,歌星的造星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造星模式 | 特 点 | 影响因素 | 评价 |
---|---|---|---|
选秀巨星 | 通过选秀节目出道,以唱功实力为主要评判标准 | 观众投票、评委专业意见 | 注重唱功、舞台表现力 |
流量明星 | 通过粉丝经济和流量加持走红,粉丝数量和商业价值成为重要指标 | 网络投票、集资打投、粉丝活跃度 | 注重流量、颜值、话题度 |
新生代歌星 | 综合实力派,既有唱功、舞台表现力,又拥有流量和粉丝基础 | 全方位塑造、多样化展示 | 注重唱功、形象、作品质量 |
选秀节目对华语乐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挖掘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华的歌手,丰富了华语乐坛的人才储备。但与此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利
挖掘新人,为华语乐坛输送新鲜血液。
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引发全民关注。
为选手提供展示舞台,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
弊
制造泡沫,过分追求流量和热度。
影响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急功近利现象。
加剧娱乐产业的资本化,造成过度包装和炒作。
选秀节目在华语乐坛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选秀节目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如何才能让选秀节目回归音乐初心,真正为华语乐坛挖掘和培养出优秀歌手,是今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对于超级女声近年来难以出名歌星的原因,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选秀节目应该如何改变,才能让更多的有才华的歌手脱颖而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