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旅游装备?古代出行为何带这些装备

格科网

踏青踏春,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春风轻拂,杨柳依依,古人正是借此良辰美景,抛开俗尘烦恼,饱览大好河山。古人的出游方式和现代人的旅游相仿,出远门切不可手无缚鸡之力,准备齐全的装备是重中之重。那么,古人出游都携带哪些必备装备呢?他们为何要随身携带这些装备?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揭开古人旅游装备的神秘面纱。

古人必备装备之冠:防雨蓑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描绘了蓑衣在古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蓑衣,古人出行必备装备之首,可谓是防雨利器,即便在下雨天也能畅行无阻。它的材质大多为稻草、树叶或棕榈叶编织而成,轻便耐用,而且挡雨效果极佳。

古人的旅游装备?古代出行为何带这些装备

在交通不便、雨具稀少的古代,蓑衣成为古人应对恶劣天气的法宝。诗仙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据传,李白与汪伦相约游览桃花潭,汪伦特地为他准备了蓑衣斗笠,以备不时之需。

蓑衣相关知识小百科

古人舒适出行必备:防潮木履

雨具类型 材质 优点 缺点
蓑衣 稻草、树叶、棕榈叶 轻便耐用、防雨效果好 不透气、行动不便
斗笠 竹篾、油纸、棕榈叶 遮阳挡雨、轻便 透气性差
油纸、绢布 小巧方便、美观 耐用性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时候,出行以步行为主,行万里路须穿一双舒适的鞋子。木屐,便应运而生。木屐以木头雕刻制成,鞋底厚实,既能防潮又能耐磨,在雨季或山路中跋涉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唐书》中记载:“木履,尺半,踵一尺。”可见,木屐既轻盈又合脚,穿起来不会磨脚。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木屐在盛唐时期已十分流行。

木履相关知识小百科

古人夜行必备:照明灯具

鞋履类型 材质 优点 缺点
木履 木头 防潮耐磨、轻便 不透气、易打滑
草鞋 稻草、棕榈叶 透气舒适、轻巧 耐用性差、容易磨损
布鞋 布料 舒适保暖、透气 不防水、易磨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在夜晚完成的,例如赶路、值夜班或夜游。照明灯具必不可少。

在古代,常见的照明灯具包括油灯、蜡烛和火把。油灯以菜籽油或动物油脂为燃料,光线稳定明亮;蜡烛以蜂蜡或石蜡为原料,携带方便;火把以松枝或竹片等易燃物为材料,光线微弱但范围广。

照明灯具相关知识小百科

古人野外生存必备:御寒保暖

灯具类型 燃料 优点 缺点
油灯 油脂 光线稳定明亮、续航时间长 烟雾大、有火灾隐患
蜡烛 蜂蜡、石蜡 携带方便、无烟 光线较弱、续航时间短
火把 松枝、竹片 光线范围广、成本低 烟雾大、容易熄灭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一语道出世态炎凉,也反映了古人对保暖防寒的重视。特别是野外露营或在高寒地区旅行,御寒保暖是重中之重。

在古代,御寒保暖的物品包括皮裘、斗篷和毡帽。皮裘以动物皮毛制成,保暖效果极佳;斗篷以厚实的布料裁剪缝制,防风保暖;毡帽以羊毛或兔毛毡制成,轻便保暖。

御寒保暖相关知识小百科

古人万里无忧必备:应急求助

保暖物品 材质 优点 缺点
皮裘 动物皮毛 保暖效果极佳、耐用 价格昂贵、透气性差
斗篷 布料 防风保暖、价格适中 透气性差、行动不便
毡帽 羊毛、兔毛 轻便保暖、透气 保暖效果较差、容易变形

昔日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古人在出行前都会备上一些应急求助物品,以防万一。

常见的应急求助物品包括指南针、哨子和火折子。指南针可以帮助旅行者辨别方向,防止迷路;哨子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用来求救或报警;火折子可以生火,用来照明或取暖。

应急求助相关知识小百科

求助物品 功能 优点 缺点
指南针 辨别方向 精准可靠、使用简单 受磁场影响
哨子 发出响声 求救报警、音量大 容易失灵
火折子 生火照明 取材方便、使用简单 容易熄灭、有火灾隐患

互动时间:

古人的旅游装备虽然简单,但足以满足他们的出行所需,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实用主义精神。那么,现代人出门旅游,有哪些必备装备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与众多网友一起交流讨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