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三国:马超血仇,还是关平冤屈?
导语:
三国演义,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在《演义》中,关羽死后,关平被马超斩杀,马超是否为报仇杀人,还是关平血祭关羽,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五个关键问题出发,深入探寻这场恩怨纠葛的真相。
马超为何刺杀关平?
马超刺杀关平,表面上是为了报仇,但其背后实有深层原因:
刘备背信弃义:马超归顺刘备后,被刘备安排镇守五关。刘备为了拉拢张鲁,转而支持张鲁,这背叛了马超的信赖,激怒了马超。
马超身份受辱:马超身为西凉名将,骁勇无比,却在归顺刘备后被安排守关,这让马超感觉受到了羞辱,从而滋生了怨恨。
关羽轻视马超:关羽向来骄傲自负,对马超有些不屑一顾,曾称马超为“匹夫”,这让马超耿耿于怀,成为他刺杀关平的导火索。
证据 | 出处 |
---|---|
“超曰:‘吾昔从兄亡,归降曹操。操厚遇我,我却投兄。兄背曹来降玄德,玄德厚遇我。我又因兄弃玄德而投张鲁。今兄又弃张鲁而投玄德,玄德轻吾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 《三国演义》 |
“公明久自在曹操处,待我薄,见曹不终,弃曹事兄。兄又待我薄,见兄不终,弃兄事张鲁。今兄又待我薄,见兄不终,弃兄复事玄德。君侯轻我故也。既轻我,何不斩我,而使我束手就缚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 《三国演义》 |
“关公大怒,拔刀刺来。超用刀急架,关公第二刀早到脑后,削其紫金冠。超拨马而走。关公拍马赶来。超待要回身相杀,恐怕麾下军马赶到,直奔渭河北来。”(《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 《三国演义》 |
关羽之死谁该负责?
关羽之死,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有许多人对他的死负有责任:
庞德不降而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容,庞德却坚持不降,与关羽决一死战,成为关羽的催命符。
孙权失约: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却在关键时刻失约,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身死。
关羽骄傲轻敌:关羽骄傲自负,轻视孙权,认为对方不敢背叛他,最终中了孙权的埋伏。
证据 | 出处 |
---|---|
“庞德策马舞刀,大叫曰:‘吾乃西凉锦马超,非吾家小卒也!’乃与关公战有五十余合,胜负不分。张飞见庞德酣战,取丈八蛇矛便出。庞德见两将夹攻,心怯,拍马便走。超后军早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 《三国演义》 |
“太史慈曰:‘今庞德不听吾言而死,使吾失二主。吾当为主报仇。’曰:‘可用诈先去把关羽去了半气;那时吾助君报仇。’”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 《三国演义》 |
“太史慈奉孙权将印,出敌营搦战。关公刀不可当,太史慈望败走。关公并无追赶之意。”(《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 《三国演义》 |
关平之死冤否?
关平被马超刺杀,是否冤屈,一直众说纷纭:
冤屈说:关平年少无过,与马超无冤无仇,却惨遭毒手,令人惋惜。
不冤说:关平是关羽之子,马超杀关平,是为了报复关羽的轻视和背信弃义,有一定的合理性。
证据 | 出处 |
---|---|
“关公闻知二子俱亡,乃于马前自刎。”(《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 《三国演义》 |
“超早奔至渭河边,忽见蜀兵旌旗影动,两马旗鼓正对,乃关平也。超大怒,就桥上回顾魏延,骂曰:‘吾为西凉大将军,今日不得不为汝报仇。’奋力刺之,关平措手不及,被超一枪刺于马下。征南军见了,恨不能飞将军得过河杀马超。”(《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 《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
《演义三国》是一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虚构情节: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罗贯中虚构了许多情节,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庞德的英勇就义等。
人物塑造:罗贯中将三国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曹操的奸诈多疑,还是刘备的仁义宽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主义:《演义三国》饱含着民族主义情怀,作者借三国故事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精神的渴望。
艺术手法 | 举例 |
---|---|
虚构情节 | 诸葛亮空城计 |
人物塑造 | 曹操的奸诈多疑 |
民族主义 | 三国归一晋 |
对于“演义三国,是马超报仇还是关平血祭?”这一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您的评论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