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无双列传v1.93,元氏县的封龙山为什么被誉为北岳之英

格科网

新无双列传v1.93,元氏县的封龙山为什么被誉为北岳之英?

封龙山是历史上五岳恒山

新无双列传v1.93,元氏县的封龙山为什么被誉为北岳之英

音书法师

2019-10-25 15:03

一、五岳恒山是走失的孩童不知根,宗亲在石邑;

二、石邑虽小有三关雄镇水旱两码头;恒州虽大就在他的城下;

三、五岳峥嵘,封龙山自己会说话;

四、七座丰碑佐证北岳恒山当之无愧;

五、天灾人祸,恒山,恒山城,石邑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六、大家都来乘飞龙,让石家庄飞的更高更远;

一、五岳恒山是走失的孩童不知根,宗亲在石邑;

恒山,五岳之名山。山西浑源有恒山,河北曲阳有恒山,都有传说,都能引经据典。历史上明清两朝多有争辩,谁是正宗恒山,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初,恒山才注在山西省浑源,清代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辩》尤为突出。当今梁勇先生《再论北岳恒山地望其历史变迁—兼与王畅同志商榷中》还在争论。

《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也承认“天下之五岳,独有北岳名不著”。岳有词“不知废于何代,今庙曲阳由唐以来,记刻皆不载废迁之由”。梁勇感叹:“对历代碑刻文献所载的确凿史实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不能不说是比失去北岳恒山更大的一种历史遗憾。北岳恒山的变迁留给历史一个可悲的笑柄,也给后人太多的人文反思”。梁勇这句话我非常赞成,“近代以来由于学者们忽略了历史上曲阳政区的变化,使各类书中有关北岳恒山的阐释存在很大的疏漏”。

《北岳辩》指出,恒山为北岳,专注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迹”。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已常山为郡,然而五岳在天子之邦。”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王之诏非汉末也。唐书“自唐以上征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

史记常山王三代没有拜过恒山,唐书自唐以前关于恒山的记载没有,大宋碑铭四大名山都有其清楚的历史记载,为独没有北岳恒山这一页,废于何代,更没有从何方废迁之理由,都是因汉末天下之大乱,造成的恒山没有出处这一历史疑案。

树有根、水有源,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编造不出来的,浑源、曲阳之五岳恒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名不正、言不顺。五岳恒山你不知道根在何方,说话就没有底气,论述就不那么全面,这叫证据不足,使人就不能信服,胡编乱造总被戳穿,正本清源还历史真相才是正确的世界观。浑源、曲阳、五岳恒山有传说、有历史记载、有碑文,唐以前都是道听途说,就是有碑、有历史记载也是魏唐开始。

西汉初刘邦三年公元前二0四年,韩信率汉军从太原至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追赵军于元氏城南诋水,活捉赵王歇,斩陈余。从此赵国灭亡,史称泜水之战。就在当年刘邦得到捷报后,下令在元氏城內设置恒山郡。下辖周边十八县,公元前一七九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为避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这就是常山郡由来。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十四中记载:北恒山,今谓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栅。

《隋书地理志》记载明确, “恒阳(旧指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恒山、有恒阳溪”。就这本宝贵的隋书地理志明确的告诉我们,也就是公元587年从石邑搬迁到上曲阳,公元588年南北朝时北齐的上曲阳把上字去掉,从此有了曲阳,有了恒阳,有了恒山,有了恒阳溪。追根溯源曲阳的五岳恒山来自石邑。

二、石邑虽小有三关雄镇水旱两码头;恒州虽大,都在他的城下

“两门开三省旱码头历经沧桑;八景唱九州古石邑走向辉煌”,九四年秋先生在封龙山编写长诗“我们的老家在太阳上”期间,获鹿县改鹿泉市,重修东门,这就是应征先生的楹联“腾飞”门。

这幅楹联提到古石邑,有人说要想知道石家庄的历史,就要知道振头的历史,要想了解振头的历史,就要了解石邑的历史。振头历史上有北岳庙。同样的道理,要想知道真定府的历史,就要知道常山郡恒州城的历史。

石邑从夏商周走来,春秋为晋国城邑,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公元前305年属赵国,秦灭赵后置石邑县。经魏、南北朝,隋朝初废石邑,改窦王城。唐初城毁变农田,现存窦王城遗址。石邑虽小,他有两门开三省的娘子关、井陉关、土门关,有雄镇华北平原重镇振头水码头和获鹿旱码头。

真定府是五代唐兴起著名的行政中心之一。秦始皇灭赵后,设恒山郡,西汉时汉高祖治郡置之后改称常山郡。

常山郡初筑于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15年。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恒山郡,汉文帝即位,改常山郡。晋时由元氏移至真定。

《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横亘绵长。《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尔雅•积山》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且称“恒山为北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恒山北谷,秦汉时期设恒山郡,就是因北岳恒山在其辖区内而得名。当年古人登临此山,东视平野千里,沧海桑田;西视山势苍茫,气象万千”。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

《汉书•地理志》解释是这样的:“尧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各州各有镇山”恒山得名说法不一,周礼曰“正北并州,其山镇曰恒山”。《白虎通》载此言,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因恒山山势为横向,“横”“恒”相谐。《经注》称元岳、紫岳。

此古人说,每州各有镇山,恒山就在辖区内,东视平野千里,沧海桑田;西视山势,苍茫气象万千,阴终阳始,北坡南坡。四季分明,又说山势为横向。

《宗国都城记》,这书现在已经亡轶,但在很多书里面可以找到他的引用文字

比如《史记正义》里面的引文”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注,这个是注解五帝本纪的)

从史记引文我们不难看出太原郡东边就是,冀州,太行,恒山。

古人讲的这些条件,浑源恒山、曲阳恒山皆没有。只有石邑城下不足十公里的恒州城边封龙山各种条件都具备。

三、五岳峥嵘,封龙山自己会说话

封龙山又名石邑山、飞龙山。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十五公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主峰海拔812米,东西横向长5公里,周长30公里,称北岳之英。说文解字“英”是事物的精华杰出,佛道的解释事物的提纲即用神,彰显荣耀清楚也叫三世英,过去现在未来。

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拥有七座汉碑、四大禅林、三大书院、三大石窟、两大道观,到处都是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他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传说。有八仙张果老的栓驴橛,有恒岳走失后石邑城废的狼壕沟、牛壕沟、代王庙、北斗庙、汉沟、王驾岭,有石大人、石角、石峪、石故橛、石故怀,有龙井、龙泉、龙池,有青龙山、凤凰山、五峰山、无极山、三公山、石榴山、灵山陪伴。山脚下有常河、常山、常山泉、常坊院、禅房院。说文解字:封,意为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了亲属或官僚,帝王筑坛祭天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龙山就是帝王的封山,山脚有封昭村。

封龙山颂,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连绵无际,波涛拍岸,铿锵有声,茭蒲艾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野鸭游来游去,声声发出悦耳。大泽一直延伸到观津地界,围绕着平棘古城,渔船上传出渔夫的歌声……

四、七座丰碑佐证封龙山当之无愧

七座汉碑,祀三公山碑、无极山碑、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封龙山颂碑、等七座汉碑,最有历史价值的就是一座东汉时期的碑刻:封龙山颂碑。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徐,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壁,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照令问。其辞曰:

天作高山,实为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 神耀赫赫,理物含光。

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民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五、天灾人祸,恒山,恒山城,石邑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天灾人祸能改变历史,能改变历史原貌,封龙山是多灾多难的。到过西山森林公园的朋友们就知道,慈悲阁旁边有帐棚石、棋盘石,他们的周长都在60米以外的独立巨大石头,好像人为把它们摆放在那里一样,但懂地质学的同志就知道,是山体垮塌泥石流大自然的杰作。

从慈悲阁往上走到冷泉,人们会惊讶,半个山体被挖开了,那样鲜活,好像是近几年来才发生的一样,冷泉这里山体崩塌的地方当地人叫做镰劐沟,冷泉西边大沟叫西汉古洞,东边叫东汉古洞,站在冷泉往北看就是风动石,下边是石古怀,历史记载有庙宇,现在找不到任何遗迹。

封龙山地震山崩、山体滑坡、大洪水造成大的泥石流发生在什么时间呢?翻开历史,汉宣帝传记载有两次大地震,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至前65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城郭”。(北海指天津,琅邪指山东胶南)

“坏祖宗庙城郭”,封龙山是北岳就发生了山崩。石邑城、恒山城及北岳庙,“山崩庙塌城毁就发生在汉宣帝,公元前69年至65年间。从此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历史悬案。

水经注记载,这次洪水泛滥造成海浸,当年秦始皇过太行恒山到碣石山,碣石山没有踪迹,按当时北海、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也就直指西南部山区封龙山地区大山洪。

登封龙山赋! “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巨嶽雄峙,长河骏奔,崇冈复阜,如抱如蹲。万壑海流,汇为九泽,太行崛立,溢出平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八年于外,地平天成,五月朔巡,诸侯万国。天文别野,星当昴毕之区,土壤分州,域界幽并之宅。川纡岭迥,郁郁崔崔,峭壁耸秀,丹峰凝辉。晴瀑挂百寻之长练,颠崖转万谷之惊雷。‘上有蔽日于霄之古树,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俗有避秦,山多入晋,岳被重封,川经几浚。

这段明朝石珤登封龙山赋告诉我们,川横夏后之橇,地节藏虞之璧,这里是陶唐氏古都,大禹治水登临的地方,也是帝王朔巡之山,山脚下也是帝王藏璧之处,永璧村就是见证。

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告诉我们,坏祖宗庙城郭就发生在这里,从此岳被重封,川经几浚。

天灾摧毁了封龙山的庙宇城郭但摧不垮封龙山,可是人祸把封龙山破坏地面目全非,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英雄镇压了黄巾起义,公元172—184年汉末天下大乱,巨鹿张角创立太平道,封龙山就是太平道在常山郡的传播中心,他的遗迹就是大公庙、药王庙、张角庙、当时封龙山及附近太行山区农民起义群聚之地,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两年内遭到残酷镇压,东汉王朝严禁道教的活动宣传,诸事老子,妖医卜并皆废之。封龙山一切历史文物遭到灭顶之灾。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灭佛,使得境内各州郡所有寺院全部被毁,常山郡的寺院受到彻底破坏。寺院毁坏遗迹皆无,使后世对前代寺院情况难于祥考。唐武宗灭佛,封龙山佛教寺院受到严重破坏,民国期间倡导破除迷信,打击宗教势力,封龙山寺院再度受到冲击僧民减少,房屋秃废。

公元前61年,汉宣帝诏定祭祀“北岳常山于上曲阳。”为什么汉宣帝要重封五岳呢?我认为就是公元前69年至65年“坏祖宗庙城郭”封龙山遭山崩的主要原因。把北岳庙改迁到上曲阳。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改名,恒阳县。

从此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587年从石邑改迁到上曲阳,上曲阳改为石邑,石邑城改为窦王城。

公元588年北齐的上曲阳,又把“上”字去掉,从此有了曲阳,有了恒阳,有了恒山,有了恒阳溪。

北岳庙建飞石殿考,飞石殿的建立,是人们接受了飞石来自北岳恒山飞来的传说,又通过飞石将北岳和北岳庙联系在一起。

从上曲阳,改成石邑,到588年又改成恒阳,北岳庙建飞石殿我们不谁理解就是,封龙山就是古北岳,通过飞石殿和北岳庙有了内在的联系。

汉宣帝公元前61年重封五岳,到北魏曲阳建北岳庙前后经历了600年,看来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承认五岳独北岳恒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废迁之由。但北岳庙设“飞石殿”这个飞石殿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北岳庙就是从常山郡的飞龙山、石邑城,飞石改迁过来的。

六、大家都来乘飞龙,石家庄飞的更高更远

走在正定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街道的命名、商铺的匾额多是常山、恒山。甚至老百姓门上贴的、屋内挂的也是常山、恒山的条幅。正定有三山,三山不见山,你看见了吗?你听见了吗?你感受到了吗?常山战鼓在敲,恒山文艺社在唱,古城的残垣破壁在哭泣,千百年来古城的人们在呼唤,我们的常山郡在,我们的镇山——恒山到哪里去了?

登上真定府西城“瞻岳门”,往西南眺望,滹沱河对岸就是故城,往前看就是振头,再往前看就是石邑,平地兀起,灵亮上通,嵯峨竦俊的封龙山也就是我们的北岳恒山,近在咫尺、就在眼前。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历史的有意安排还是巧合,他们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这条1427年漫长历史长河中,常山郡公元587年把北岳恒山丢失。汉末天下大乱,大茂山是张冠李戴冒名顶替,浑源也是浑水摸鱼、无源之水。

一千多年来多少燕赵儿女、有识之士为北岳恒山正名、回归,奔走呐喊,燕赵大地的父老乡亲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趁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声疾呼,让失散多年的北岳游子,回到他的故土,回到我们的身边。北岳游子是我们祖宗的基业,是正定故城规划的重大课题,也是石家庄发展壮大的基石,走向世界腾飞的起点。

让他荣归故里,也是我们老祖宗的最大心愿,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本清源还历史一个真像。

毛主席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保定曲阳、邢台临城都属常山郡,我们都是赵子龙的乡亲,“人文交流融化五洲走向一起,不分肤色国界环球将是一家”。封龙山南坡、北坡的朋友们及燕赵有识之士都站在北岳恒山的高度,携手同心,把我们北岳恒山的事情办好,那将是“封龙眺燕赵门里山河锦绣,恒岳动九州喜看人间乐园”,大家都来乘飞龙,让石家庄飞的更高更远。

神龙似像天马,两翼披装彩霞,九州尽驰骋,五洋任腾跨,生化、造化,恒岳名扬天下。

如何评价古代最性感的尤物冯小怜?

冯小怜是北齐宠妃。公元570年,皇帝让她褪去罗衫,给众臣观看玉体。后来,隋文帝抓住了她,乐坏了:“送走!赶快送去将军府后院。”

冯小怜是古代著名美女,她的美貌可能并不逊色于四大美女。

她出生于南北朝那个混乱的时期,而她的美貌也毁灭了一个有一个的国家。

北齐皇帝高纬,为她放弃了后宫,无心朝政,甚至连皇位都不要了;北周宇文邕的弟弟宇文达,为她差点害死自己的原配发妻;就连隋文帝杨坚,在俘虏冯小怜之后,都不敢多看,生怕自己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从这些事迹来看,她的美貌,或许只有我国四大美女才能与之分庭抗礼了。

只是,她的情事太过荒唐,以至于人们宁可用虚构人物貂蝉来凑数,也不愿把她纳入四大美女之列。

冯小怜的私人生活,到底有多荒唐?

据史书记载,冯小怜的皮肤吹弹可破,身材凹凸有致,是个罕见的美人。

最初,她是北齐穆皇后身边的小婢女。穆皇后为了争宠,便在端午节这天,把冯小怜先给了皇帝高纬。

高纬是个非常好色,且极其荒唐的人。

他的穆皇后,最初是斛律皇后的婢女。而后来他盛宠的冯小怜,也是穆皇后的婢女。可能这个皇帝,就喜欢婢女出生的女子吧。关于他的故事,未来有机会,倒是可以专门和大家聊聊。

据《隋书》记载,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她又聪明又好看,能歌善舞,还非常擅长弹琵琶。

古代能歌善舞的美女很多,但她们都没有遇见“伯乐”。

穆皇后知道丈夫是什么德性,这才投其所好。

而选择端午节这天,也有特别的深意。

在古代,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续命节”。

穆皇后选这个日子送美女,就是在提醒高纬:冯小怜再好,也是我献给你的,是我用来给自己续命的,你再喜欢也不能让她威胁我的皇后之位。

《北史》: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穆后爱衰,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

一个小小的婢女,能让皇后如此提防,可见她美得有多么惊人。

只是,这种暗戳戳的提防,可阻碍不了冯小怜祸国殃民的进度条。

高纬一得到冯小怜,就仿佛变了一个人。

一向好色的他,和冯小怜同吃同住,同坐一席,甚至还为了她冷落后宫,并语出惊人:“我愿意和小怜同生共死,生死与共!”

《北史》: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

在封建社会那个君权神圣的时期,能得帝王如此厚爱,可见冯小怜的过人本事。

高纬又多宠冯小怜?他几乎是拿整个国家来陪冯小怜取乐。冯小怜不喜欢住在原宠妃住过的地方,高纬就为她把宫殿重新装修,地面都全部换了一遍;冯小怜喜欢看打猎玩,高纬就经常带她猎场,就算是十万火急的军情,也要等小怜打猎尽兴之后再处理;冯小怜想要观看偷袭攻城,梳妆打扮没能及时赶到,高纬就让士兵们在偷袭地道口一直等着,结果因为耽搁太久,“偷袭”成了“明袭”,北周直接堵死了地道口……

古有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今有高纬为了冯小怜开心,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公元570年,高玮心血来潮,认为冯小怜的皮肤吹弹可破,身材凹凸有致,应该大家一起欣赏。

于是,他也不和大臣商量,直接让冯小怜来到朝堂,褪去罗衫,公然躺在桌上,给满朝文武观看,并大笑:“这样美景,独乐不如众乐。”

这也是“玉体横陈”的典故来源。

公元576年,北周派兵攻打平阳,晋州告急。

此时,高玮正带着冯小怜打猎。

前来报信的驿站士兵,接连来了3次,都吃了闭门羹:“皇上和淑妃正在取乐,边境小小的军事行动,不可打扰他们!”

傍晚时分,平阳城破,北周大军长驱直入,高玮才愿意听奏报,决定回朝援救。

可冯小怜还没尽兴,求着高玮再围猎一次,而高玮居然答应了。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齐主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齐主从之。

这件事最终结果是,战机延误,晋州基本完全陷落。

这个时候,其实也还没有到绝境。

北周大军舟车劳顿,只要士兵趁夜色挖地道,趁虚而入,进可攻,退可保命,完全可以打北周一个措手不及。

但冯小怜从未见过这种打仗方式,非常好奇,要求观战一番。

高玮同意了。

但到了改进攻的时间,冯小怜还在梳妆台前磨磨蹭蹭,将士们要求出战,高玮却慢悠悠等着宠妃,还下了死命令:“淑妃没来,不许进攻!”

就这样,战机转瞬即逝。

北周军队发现了地道洞,用木头将地道堵死,晋州彻底沦陷。

《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及帝至晋州,城已欲没矣。作地道攻之,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观之。淑妃妆点,不获时至。周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这样胡闹的妃嫔,正常人,都会让她以死谢罪。

但高纬就是个恋爱脑。

他没有怪冯小怜,还要册封她为“左皇后。

公元576年下半年,北周势如破竹,高玮直接把皇位传给不到10岁的太子高恒,带着宠妃冯小怜仓皇逃命。

第二年,北齐国灭,高玮被北周皇帝宇文邕俘虏。他没有求饶,也没有为北齐百姓求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求你把冯小怜还给我!”

从一国之君,到亡国之奴,高纬念念不忘的,始终只有冯小怜一人。

宇文邕痛心疾首,实在不想承认自己和这样的人居然是竞争对手,怒斥:“天下在我眼里不过是一只脱掉的鞋子,更何况一个老太婆!”

《北史》:后主至长安,请周武帝乞淑妃,帝曰:“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仍以赐之。

但宇文邕也只是说说而已。

当他看见冯小怜美貌时,转手就把她送给了弟弟宇文达。

宇文达是宇文邕的弟弟,为人仁义,名声不错。

他地位很高,阅女无数,宇文邕把冯小怜赏赐给弟弟,本意是给百官做个表率。

但他没想到,宇文达居然被这个女人迷得神魂颠倒。

当时,冯小怜以罪妇身份入府。按理说,宇文达的正妻李氏,收拾她就和玩儿一样。

可谁也没想到,为了冯小怜,宇文达居然差点整死结发妻子,好几次,李氏都命悬一线。

而在宇文达面前,冯小怜常常弹奏琵琶,思念前夫高纬,说什么: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这已经是明明白白给宇文达戴绿帽子了,偏偏他就是喜欢得不行,权势也不要了,有兵权的岳父家也翻了脸,任由冯小怜作践自己的妻子。

好在,后来杨坚起兵,推翻了北周,建立隋朝。

他杀了北周五王(包括宇文达),原配李氏这才逃过一劫。

值得一提的是,杨坚称帝之路上,有个左膀右臂,恰恰是李氏的哥哥李询。

若是宇文达对结发妻子好一点,或许,他们宇文家的天下,还能坐得更久远一点。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冯小怜自然成了他的俘虏。该如何处置冯小怜呢?

杨坚很头疼。

杀了?对名声不好,百姓会说他容不下一个女人;

留着自己用?他承诺发妻独孤伽罗,此生不会有异姓之子,刚坐上帝位就出尔反尔,他可不敢。

该怎么办呢?

杨坚看着大将李询,一个妙计上心头,当即大喜,连忙对属下说:“送走,赶紧送走,送去李将军的后院。”

这可是一石三鸟的妙计。

一来,安顿了冯小怜,未来冯小怜是死是活,都怪不到自己头上。二来,赏赐绝色美人给属下,既展现了自己不为美色所动的形象,又能拉拢君臣感情,体现对功臣的善待。三来,可以考验大将李询的为人,若是他沉迷美色,不顾妹妹曾经的遭遇,此人也就不堪大用。

最后,李询经受住考验了吗?冯小怜的下场如何?

严格来说,李询是否经受住考验,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隋文帝刚把冯小怜送到将军后院,李询的母亲就冲了过来,对这个“妖女”开始了轮番折磨。

不要低估一个母亲维护女儿的心。

当年,在冯小怜的逼迫算计下,原配李氏差点抑郁自尽。

哥哥李询或许是愤怒,但母亲对女儿的伤痛,肯定感同身受。

后院的手段,可以说惨绝人寰,而在李询母亲的折磨下,一代尤物冯小怜,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北史》: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致于死。隋文帝将赐达妃兄李询,令著布裙配舂。询母逼令自杀。

以上,就是冯小怜的一生。

如何评价一代尤物冯小怜?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冯小怜绝对长得非常好看,而且极其擅长讨好男人。

在男人手上,她几乎没有吃过苦头。

先天的容貌优势、身材优势、气质优势,都让男人对她无法下手。

北周皇帝宇文邕、隋朝皇帝杨坚,都没有为难冯小怜,以他们杀伐果断的性格来看,冯小怜绝对美不胜收,让人过目难忘。

冯小怜肯定也深谙人性,只要给足她和男人的接触时间,任何男人都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只是,她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一定不会受她的蛊惑,那便是母亲。

在宇文达的府上,若是她心存良善,不去为难原配李氏,不去逼着李氏去死,恐怕,凭借她的魅力,她也能在隋朝拥有一个不错的晚年。

只可惜,她没有。

这个世界上,因果循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冯小怜最终死于李氏母亲之手,也不算冤枉。

我推测,以冯小怜的美貌,她一定可以并列“四大美女”之一。

只是,她的人品不行,她的美貌只会祸国殃民。因此,人们宁愿让虚构的貂蝉来充当四大美女之一,也不愿让冯小怜位列其中。

人生在世,终究是人品最低处,决定了我们的上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新无双列传193攻略千年神木和平清盛怎么打?

千年神木----180后去技能神殿学加防的技能,然后买多几个复活丹进去给神木打,反弹死;平清盛造冰塔顶,然后打他旁边的小怪分裂死。(鬼王杀BOSS比较好)

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

甘罗,相传为春秋末秦国大臣甘茂之孙,12岁即事秦相吕不韦,因他建有功绩,被封为上卿。

人们都知道历史上少年得志的首推甘罗。他十二岁就当了宰相,这个毛头少年是怎样当上宰相的呢?后来为什么又神秘消失了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壹罗十二为丞相,太公八十遇文王,一个是运早,一个是运迟。甘罗运早,十二岁就当了丞相,走运早的人往往运气的时间短

传说:“甘罗没有爹,只有娘”。

甘罗的娘是一个老丞相的女儿。

有一天她和她嫂嫂到郊外散步,当时谷子正扬花,田中有一穗谷子已经成熟,丞相的女儿觉得好奇,就把这穗谷子吃了,以后就怀了孕。

父母严厉追问,女儿照实说了!

她父亲一看果然是真,就用锄头挖这窝谷子,挖了三尺深,见是一个干螺蛳壳里长出的,后来的胎儿出世就取名叫甘罗。

甘罗读书过目不忘,非常聪明。

甘罗十二岁就出使赵国。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神童,但智力不能代表勇气,聪明的少年,未必会是少年英雄。而甘罗却兼而有之,既是小神童,又是小英雄。

甘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当时各诸侯国混战,秦国实力最强。

甘罗的祖父甘茂,是秦国的大政治家,曾经做过秦国的左丞相。受到门风熏陶,甘罗幼时就显露出过人才智,可惜其祖父因受同僚排挤,客死他乡。

甘罗无奈,便投奔秦国权臣吕不韦门下做食客。

当时的食客不少是游手好闲者,仗着识文断字混饭吃,能脱颖而出者凤毛麟角。

然而是金子就会发光。

但是,甘罗还是投错了门庭,俗话说,男怕入错行,跟吕不韦混了几年,甘罗平步青云,但是秦始皇才是秦国真正厉害的主!

甘罗开始跟吕不韦,这样就注定他的官运亨通不了多久!贰甘罗的才能不是全面的,仅仅是有一技之长,口才好,没有深谋远虑,只会“雕虫小技”,德胜于一时而已

甘罗很小的时候就做了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后来请缨出使赵国,为秦国立了大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吕不韦当了秦相以后,大权独揽,野心也不断膨胀。为了扩大燕国献给的河间的封地,他请秦王下令,出兵去攻打赵国。

当时,赵国和燕国关系不错,秦国要想顺利攻打赵国,首先要拆散赵、燕联盟。

这就需要派个能人出使燕国。那么派谁去呢?吕不韦选择了张唐。但张唐起初不肯接受这一使命。

甘罗劝说道:“你老先生的功劳,比得上白起将军吗?”

张唐说:“我当然比不上白起。”

甘罗又问:“在我们秦国,范雎和吕不韦,谁的权力大?”

张唐说:“当然是吕相国权力大。”

甘罗点点头,说:“这就是了。当年,范雎要打赵国,白起将军不同意,范雎就把他杀死了。

现在,吕相国让你出使燕国,你却不肯去,我真不知道你的下场会比白起将军好多少。”

张唐一听,说:“是,你说得对,我去,我去。只是我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甘罗问:“你有什么难处吗?”

张唐便将心中的担忧说了一遍。

甘罗思索一下,说:“这好办,我会有办法”。

为了帮助张唐顺利完成任务,后来,甘罗去了赵国,赵王按照外交礼节,接待了甘罗。

赵孝成王听说秦王派来使者,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不料来的竟是一个小孩子。

赵孝成王问:“你今年多少岁了?”

甘罗说:“小臣今年十二岁了。”

赵孝成王哈哈大笑起来:“秦国难道已经没人可派了吗?怎么派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来?”

甘罗镇定自若地说:“我们秦王用人完全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才能高的人做大事,才能小的人做小事。秦王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所以就派我来了。”

赵孝成王见甘罗出言不凡,顿时肃然起敬,仔细观察甘罗,见他长得仪表非凡,眼神清朗,眉宇间露着一股轩昂之气,于是不敢再轻视他了!

甘罗开门见山,我此次来,是为张唐将军借道的,赵王一听,便使劲摇头,不肯放过张唐。

甘罗说大王只知记恨张唐,却不知张唐去燕的真正使命。

赵王问:秦王派他去燕国干什么?

甘罗说:实不相瞒,我们吕相打算扩大一下他的封地,所以想让张唐将军去说服燕王与秦联合,攻打赵国,赵王一听,大惊失色!

什么?如果这样,我就更不能放他过去了。

甘罗一笑,说大王自可放心。

我已经说服秦王,改变了主意。

我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这样的:你先放张唐到燕国去。

然后,我们秦赵两家联合起来,去攻燕国。

各位朋友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吧!战国时期就是相互欺骗,骗一天算一天,借路成功,后张唐从赵国来回经过,居然安然无恙。

后来燕秦联合,把赵王气的半死,可惜悔之晚矣!

叁朝三暮四,瞬息万变,这个就是战国时期的常态,甘罗12岁成为宰相后,不到几年吕不韦失去权势,甘罗作为吕不韦的门客,自然脱不了干系,也就被秦始皇找各种借口,冷落了

一则传说,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怎么难为甘罗一家人的。

罗十三岁那年,一日,见做丞相的外公上朝回府,唉声叹气,满面愁容。

甘罗再三追问,外公才讲:“皇上听信奸臣,限我在七天内办成三件事。”

甘罗问:“哪三件事?”

外公讲:“第一件,傲幔天帐一顶;第二件,取雄鸡卵一双;第三件,皇宫的八角井漏了,请一位老司来修。”

甘罗一听,忙对外公讲:“这好办,外公勿忧。七天过,我去上朝见万岁,自有办法。”

七天的期限到了,甘罗上朝见君。皇上问:“你外公为阶呵,不来上朝?”

甘罗答道:“我外公爷坐月子了”

秦始皇说,男人怎么可能坐月子!

甘罗说:雄鸡可以生蛋,男人当然可以坐月子啦!

甘罗紧接着又讲:万岁,我外公爷叫我跟你讲,要做慢天帐,得先请万岁量一量天有多大,这幔天帐才可做。

还有,要修八角井,得先把井翻过来晾晾燥!

皇上被问得呆住了,就不再刁难甘罗的外公了。

秦始皇,没办法只能放过甘罗一家人。

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是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对甘罗不是很满意,经常找借口为难他。

战国时期,当官的都是皇帝的打工人,什么宰相,都是临时工而已,用两天也就不用了!完全看皇帝的心情,甘罗不久就冷落了!

出名快,消失得更快!当然就显得比较神秘了!

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龚柳辉

求才气无双的解释?

释义:英勇的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