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扶摇任务,有没有很狂很霸气的诗句?
苏东坡,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词风以大气豪迈、狂放霸气为主,《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早期抒豪情、寄壮志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东坡四十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因为受到王安石的排挤,自请出京,公元1074年调往密州任知州。在任期间革新除弊,勤政爱民,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但苏东坡是有远大抱负的,他的眼光不限于一州、一城,可惜当时“新党”把持朝政,英雄无用武之地,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
词的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 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一个“狂”字统领全篇,直抒发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行为上“狂”。
左手牵着黄毛烈犬,右臂擎着矫健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宝弓,胯下骏马,率领千余铁骑,气宇轩昂,势如磅礴,何等威武!何等雄壮!
思想上“狂”。
痛饮之后,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虽然两鬓白霜又有何妨?盼望着有一天,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苏东坡自己对这首狂放之作也颇为满意,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徐凤年小说的名字叫什么?
雪中悍刀行
作者:烽火戏诸侯
角色经历
徐姓,名凤年,字天狼(师傅李义山给取的)。为真武大帝降世临凡,八百年前乃大秦皇帝,皇后为洛阳。人间身份是北凉王世子,以纨绔形象著称于世,实则胸藏沟壑,腹有良谋。
徐凤年
劣马黄酒六千里归来,仗剑游历天下。期间认识了温华。配双刀,一身大黄庭是武当前掌教王重楼所赠。内外兼修,誓要将江湖捅一个通透。师从国士李义山,与甲子前江湖四大宗师之一、剑道前辈李淳罡半师半友。父亲徐骁,母亲吴素。因先皇驾崩之时,世子殿下竟然在黄鹤楼下大歌大舞了一场,而被父亲逐出家门游历三年六千里(亦有二姐徐渭熊年小时在真武大帝身后刻下“发配六千里”)。
得知老仆剑九黄死于武帝城头,于是跟湖底老魁(楚狂奴)学练刀。后去武当山,得前任掌教王重楼于白象池灌顶六重大黄庭关。仅得其一二。每日听各种武学秘籍,自行修得二重。襄樊城白衣观音带万鬼夜行,一看之下又有奥妙裨益,登上三重,十九刀破符将红甲,以剑九入刀九刀退杀手呵呵姑娘,身负重伤,后得四重大黄庭。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窍总共开启窍穴六十八。姜泥为曹长卿带走,赠其大凉龙雀。徽山见证李淳罡重返陆地神仙,武帝城头摆碗无惧王仙芝。广陵江头,与李淳罡并肩作战,李淳罡共破甲两千六百人有余。后孤身入北莽,杀陶潜稚、诛谢灵。遇龙树圣僧,从野牛群中救出牧民而得其大金刚血液,为保牧民战拓跋春隼及其扈从,濒死之际表白姜泥,被其赶到和曹长卿所救。后于敦煌城助红薯镇压叛乱,单刀单剑对五百骑,最终见北行目标徐淮南,与其孙徐北枳南归,返凉途中因诛杀提兵山主指玄境第五貉失去大黄庭而入伪指玄境并一夜白头。西域截杀赵楷,耗尽气运杀死黑衣老僧杨太岁入伪天象境。出京后在幽燕山庄与南海观音宗练气士一战,境界再度上升。靠隋老怪(隋斜谷)万里借剑,于神武城外诛杀大内首宦韩貂寺,割去头颅,借助阴物(徐婴)学得人猫剥皮之术。春神湖上与赵凝神斗法,请真武大帝下界,击溃赵凝神所请龙虎山初代祖师法身,使得天师府龙池气运莲枯萎殆尽。借洛阳之力战柳蒿师,王仙芝从武帝城赶来一战,为姜泥所阻,前世大秦皇帝再现,败柳蒿师后再逼王仙芝后退千丈,但也因此导致洛阳重伤。
其父北凉王徐骁去世后,继承父业镇守北凉抵御北莽南侵,驱逐离阳朝廷宣旨使官不得入北凉,表达对离阳对徐骁不公待遇的抗议,并最终凭借此举获得一干北凉老将军心,这其中甚至包括燕文鸾大将军。
为能有与王仙芝一战之力,获高树露体魄,三魂七魄分三份走春秋梦春秋,但因呵呵姑娘为阻王仙芝命危而提前醒来未得齐全魂魄,将死之际得黄龙士之助,融儒释道三家于一身,最终击败白帝转世的王仙芝,成为天下第一,并顺势击杀赵黄巢复仇,因高树露体魄为王仙芝击溃而跌境,后于丹种坪借天下剑再入天人境,胜隋斜谷。
北莽于西线南下,徐凤年率北凉三十万将士死守,战前,其弟徐龙象追杀羌骑,主动与意在伏击兄弟二人的剑气近黄青及铜人师祖决战,压制自身境界于指玄境边缘的徐龙象不敌剑气近,遂解除束缚入天象境,引来天劫,同时徐凤年赶到,替其弟渡劫,齐玄帧分身降临放逐铜人师祖,徐龙象击杀剑气近,北莽蛟龙前来试图杀死徐凤年,徐龙象之师赵希抟牺牲自身以本命紫金莲凋零为代价助徐凤年斩龙,徐凤年请下前三世法身(大秦皇帝、真武大帝、前任观音宗宗主澹台平静之师)斩杀借北莽练气士点睛复生的莽龙,获得本命白蛇,与前世断绝联系,亦于此一役跌落下天人境界(注:徐凤年此举利弊参半,弊端在于失去了日后对抗强敌的一张底牌,与前世身份的断绝也意味着此生无望只凭己身实力去达到吕祖和王仙芝巅峰时真正意义上的“举世无敌”;利处则在于其与北凉的未来和气运彻底摆脱天道,存亡命运不再被天上仙人所操控)。
后获龙树圣僧师兄鸡汤和尚临终所赠部分春秋气运,重回天人境界。与拓跋菩萨在西域转战千里,两败俱伤,几乎杀死拓跋菩萨之际为李密弼所阻,几乎为李密弼所杀之际为姜泥所救,雪莲城赠姜泥雪莲。回到北凉后,因离阳朝廷妒忌其气运,借助东越剑池倾力铸就的一柄新剑,祁嘉节作为剑主,所剩不多的离阳练气士扎堆,加上龙虎山赵凝神的联手牵引,柴青山的助阵,从千万里之遥请来的一剑,用来消减其气运。徐凤年虽重伤,但还是接住了那一剑,李当心前来保护徐凤年使天上仙人无法偷取徐凤年气运。后杀祁嘉节于客栈。北凉首胜后,入京于马嵬驿独战天下宗师,入钦天监杀尽龙虎山下凡仙人(注:因为此次的仙人下凡乃离阳朝廷的私心,有违天道,因此下凡的仙人都被天道大幅削弱,仅相当于江湖武人金刚指玄的实力,顶多掌握一两种仙人玄通,只有其中三位仙人大致达到人间陆地神仙的水准,因此多数仙人在心境已达“举世无敌”的徐凤年面前不堪一击)。西楚复国无望在即,率一万大雪龙骑南下江南,接回姜泥。
在洪敬岩杀死徐骁义子齐当国后,千里追杀洪敬岩,途中遇拓跋菩萨阻拦,以硬接拓跋菩萨全力一击为代价一枪杀死洪敬岩,天人体魄遭到重创。张家初代圣人张扶摇前来试探,在武当山上,与之一战,在得知徐凤年决心后,助其恢复天人体魄。后与隋斜谷,柴青山在内的十八位江湖宗师一同阻北莽四十万大军于拒北城外,与境界已至天人大长生的拓跋菩萨展开巅峰对决(后世武道宗师发自肺腑的感慨:拒北城外一战,唯有吕祖战与吕祖才能媲美,既然世间吕祖仅一人,那么两人之战,千年未有)。后在胡笳城偶遇小地瓜,一念摧城达到战力最高峰,在结束凉莽战争后卸下北凉王重担,将拒北城改为洛阳城,之后纵情江湖。北凉王世子,以纨绔形象著称于世,实则胸藏沟壑,腹有良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是由于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对这一局面,后者不甘被“兔死狗烹”,于是果断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
而让李世民如此果断的,还有他父亲李渊的态度。我们时常认为,李渊的“和稀泥”行为,是引发“玄武门事变”的罪魁;但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李氏兄弟的争权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业前期就有这个苗头。
刘文静之死、收复河北事件,体现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如果问谁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们都知道是房玄龄、杜如晦,毕竟“房谋杜断”;但在这二位之前,李家刚刚太原起兵的那段时间,肩负这一重任的是刘文静。
早些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而裴寂担任晋阳宫监,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们,以至于“相与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间房。
巧的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成了李世民的忠实粉丝,他曾赞扬这位少年"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刘邦和曹操的优点);而裴寂则是李渊的死党,关系铁到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娱乐。
而接下来,刘文静为李家作出的贡献可以用“杰出”来形容:
他协助李世民促成李渊起兵,四处招兵买马,并配合李渊演戏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炀帝杨广的人);
决定西定关中后,他担任李渊的行军司马,为了稳定后方、扩充力量,他提出联合突厥的主意,并亲自北上操办;
在唐军西进途中,刘文静带着500突厥兵、2000突厥马雪中送炭,被李渊盛赞:“...皆君将命之功也”;
在唐军主力攻打长安之际,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击败并俘虏隋军大将屈突通,解决了唐军的后顾之忧;
在大唐立国后,刘文静受命率人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础。
而相比较之下,裴寂却主要作为李渊的近臣出现,功劳与刘文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其职务却一直压着刘文静一头。于是,这二位曾经的好哥们矛盾日渐凸显。
公元619年,刘文静酒后对一向无所事事、却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几句,就被李渊以“谋反”之罪诛杀,丝毫不顾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渊只是替裴寂出气?没这么简单。
而在刘文静被杀期间,河北枭雄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袭扰李家的老巢太原。为了让自己的铁哥们立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比刘文静优秀),李渊任命从未打过仗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讨伐刘武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唐军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敌军兵临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却直接开溜,太原顺利落入敌手。其后对方乘胜南下,无法抵挡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烧房屋、坚壁清野,结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与刘武周内外呼应。
此时,唐王朝东边的地盘几乎全部落入敌手,长安为之震动。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渊也不愿拉下脸面,让大唐的头号统帅、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出马救急,他甚至考虑放弃崤山以东、龟缩固守关中。
最终,李世民主动请缨,北上血战近一年,不仅收回了太原,还将刘武周势力彻底铲除。
虽已功高震主,但迫于形势,李世民仍被重用从上述两起事件可以看出,虽然身为父子,但李世民日渐增长的战功、势力,已经引起了李渊的忌惮与不安;也许,他更多的是为太子李建成铺路。
但太原事件证明,在强敌环伺、凶险万分的创业期,李家的生死存亡,离不开李世民的打拼;虽然李靖等人也很优秀,但他们哪有自家人可靠?
于是,在灭掉刘武周后,刘渊放手让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公元621年,唐军围攻洛阳不下之际,枭雄窦建德携平定河北之威、率领十余万大军前来替王世充解围。李世民临危不惧,他分兵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精骑飞奔虎牢关,并在此地击溃河北大军、生俘窦建德。最终,此行唐军“一石二鸟”,一举歼灭了两大最强劲的对手。
立下不世之功的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但其后他在天策府广招文士,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极度忌惮:你打仗就是了,对治国这么上心,有何企图?根据史料推测,从这时起,太子与秦王的明争暗斗正式上了一个新台阶。
就在这期间,名将李靖辅助赵郡王李孝恭平定了江南萧铣;公元622年,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等人起兵,河北地区再度失去控制。而当李世民出师击败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却被李渊临阵召回,“乃以兵属齐王元吉”;不久后,太子李建成亲自出马、捡了个现成,将刘黑闼残余一网打尽。
其后,除了辅公祏谋反被迅速平定外,大唐基本统一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但北方边患、古而有之,并不影响中原王朝步入正轨。
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按照常理,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期。那大唐最大的功臣是谁?当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如果没翻身当皇帝,也许他就是因“功高震主”被杀的大唐头号功臣公元624年,日渐步入正轨下来的大唐政局中,太子与秦王的博弈成了头等大事。
史书称,李元吉试图命人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6月,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偷偷招兵买马;太子亲信杨文干被人举报(高度怀疑是李世民的人干的),“谋反”被灭。得知内情的李渊对俩儿子各打五十大板,将他们的一些部下发配了事;
7月,在城南围猎之际,李建成送给李世民一匹时常抛橛子的烈马,试图让二弟“失手摔死”;
然而就在8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军逼近关中,仍旧是由李世民出马才摆平此事;接下来的一整年,大唐都忙于应对不断袭扰的突厥人。
到了公元626年6月,李氏兄弟的宫廷争斗再度白热化。
首先,李世民的亲信张亮奉命前去洛阳结交豪杰,被李元吉抓捕下狱、严刑拷打;
同时,李世民应约去李建成府上喝酒,却因中毒而“暴心痛,吐血数升”;
李建成、李元吉通过皇帝后宫日夜“诽谤”李世民,让李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认为: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
即李世民的功劳实打实的摆在那里,你不可能直接把他废了,最终李渊才没有采取行动。而接下来,李建成等人则采取了更狠辣的行动:架空李世民。
第一步,将李世民的智囊调走,断其左臂:
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第二步,把李世民的武将分为己用,断其右臂。趁着突厥人入寇之机,李建成建议由李元吉替代李世民出征,并且大量征用秦王府的精兵猛将:
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甚至有人传言,李建成等人计划趁着出师劳军之际,将变成光杆司令的李世民直接弄死。
但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若王府的精英都被调走,李世民离被“烹”也差不远了。毕竟我们可以发现,李渊对李建成言听计从。
兔子急了还咬人,况且李世民从来都不是个善茬。他果断召集自己的一众心腹,集齐自己暗中豢养的800勇士,在玄武门设下圈套,将自己在战场上的战术用在宫斗中,险中求胜,一举除掉太子、齐王,甚至逼退自己的父皇,成功的从岌岌可危的功臣,转身为大唐的接班人。
因此,如果抛开双方当事人的血亲关系,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只是大唐开国功臣不甘面对“兔死狗烹”命运的一次激烈反抗。而导火索,正是李建成等人(也许还包括李渊)咄咄逼人却不够狠辣的动作。
大家说说摆地摊?
任何事情做好了都会赚钱,前提是不要老想着一夜暴富。地摊看似规模不大,小本经营,感觉好像不赚钱。但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投入低,成本低,试错成本小,可以边做边学,只要找好目标,不断学习改进,就能取得不错的收益,甚至可能比一般看似高大上的卖卖更赚钱。别的不太懂,就那煎饼果子举个例子吧,
炉子和平底锅的成本是200块左右,再投入一辆三轮车350元左右,招牌50元左右,初期投入鸡蛋等原材料要200元左右,加一起是800元左右。就这点投入就已经能够开张了,是不是很简单。然后就是选址了,建议去学校旁边,小区门口,写字楼下面,菜市场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只要人流量大,初期就会有个不错的收益,然后就是进阶了,收益我不懂,就说说我经常光顾的一个地摊店吧,是一个老大爷,他跟人的感觉就是很干净,他的鸡蛋都是在家清洗了的,然后再外面还套了一层保鲜膜,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套个膜呢,他说我做果子的时候,经常用手那鸡蛋,然后还有用手去拿各种食材,虽然带了手套,自己手干净了,但会给食材带来交差感染,感染这个词用的不对,意思就是会污染食材,看这就是用心了,老大爷的果子味道做的也很纯正,用的东西肯定也是正宗的食材,就是这个形象,老大爷每天早上排队的人很多,去晚了就费很长时间,但这样人们也愿意买他的,做一个煎饼果子大概用1-2分钟,每个收费5-6元,成本大概2-3元,如果每天能够卖出200个,想想大概能收入多少钱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战争中遭遇敌方偷袭。大惊之下,突然感觉有东西从眼睛中流了出来,用手一摸,竟然是自己的眼珠!
那叫一个痛啊,可是战斗正酣,司马师不想为此影响军心,因此用被子蒙住了头,强忍着疼痛,继续指挥战斗。
不久后,司马师因为眼疾活活痛死,终年48岁。
《晋书》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闰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露出峥嵘,晋位为大将军,掌握了曹魏政权。
而在此之前,司马昭一直是司马师背后的男人,他躲在哥哥的背后,甘心听哥哥号令,为他冲锋陷阵。
在诺大的权力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上演兄弟夺权的一幕,反而相处和谐呢?
一、形势复杂,一致对外,无暇夺权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
他趁着少帝曹芳离开都城洛阳,带着权臣曹爽拜谒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的机会,以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各个城门,不顾曹芳的安危,起兵控制了都城。
当时曹爽手中有天子曹芳这张牌,他如果挟曹芳以令天下,未必没有胜算。
司马懿许以曹爽身家性命无虞,可永享富贵。于是,曹爽便扔下军刀,投降了,心想自己还可以做个逍遥富贵翁。
没想到曹爽回家后,司马懿就出尔反尔,将他软禁起来。并捏造了曹爽谋反的罪名,将曹爽以及一干亲信全部诛灭三族,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此后,司马懿在魏国的势力迅速扩大,可是还不具备威胁曹魏皇帝禅让的实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已经是70岁,垂垂老矣。
如果后继无人,他也不过是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不可能颠覆曹魏政权。
司马懿有9个儿子,良莠不齐。其中最为能干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其他7个儿子相比起来就逊色得多。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原配夫人张春华所生,司马师比司马昭大3岁,两人是父亲的左膀右臂。
司马懿草创基业后两年就去世了,临终前把大权交给了长子司马师。
司马师主政时,魏国危机四伏,面临的情况非常棘手:
1】朝中还有大量忠于曹家的势力,曹魏政权内部不服者大有人在,淮南叛乱此起彼伏,司马家的地位并不稳固。
2】外部有吴、蜀两个强敌,虎视眈眈。魏国时刻面临强敌的进攻,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聪明人的司马师和司马昭,非常明白只有兄弟齐心,才能和力断金。一旦两人发生内讧,将会造成司马家族灭族的危险。
因此,维护司马家族的利益是两兄弟共同的目标。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必须合作,共同面对外部危机和朝廷动荡。
二、司马师太过出色,司马昭甘居下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两个儿子的能力,他特别看好司马师,一方面司马师是嫡长子,另一方面,司马师确实有司马昭无法比拟的地方,这也让司马昭面对哥哥的时候,甘拜下风。
1】胆识与谋略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前夜,将政变的有关细节告诉两个儿子后,司马师平静如常,安稳入睡,而司马昭却紧张得整晚都睡不着。
《晋书·景帝文帝本纪》中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景)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景)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次日的事变,司马师本人亲自上阵,率军据守司马门,控制京都,军容严整,置阵甚整。他暗中豢养的三千死士闻令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懿颇为赞赏地说:“我的这个儿子竟然这么厉害!”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任卫将军。司马昭得到了增加封邑一千户的封赏。
从心理素质上来看,司马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显然能够托付大事。而司马昭就显得略逊一筹了。
从谋略来看,司马师私下养了3000个死士,平时隐藏在民间,不为人所知。关键时刻聚集起来,能够出其不意地发挥重大作用。这份未雨绸缪的心机令人赞叹!
2】军事才能
司马师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后,与司马昭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司马昭主外,司马师主内。
公元252年,吴国君主孙权驾崩,司马师趁此机会, 兵分三路攻打东兴,准备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
司马师任命司马昭作为都督,率七万大军迎战吴国太傅诸葛恪。
没想到此战魏军大败,死伤惨重。
战后讨论谁该为此承担责任时,随军司马王仪称,责任在统帅(指司马昭)。司马昭大怒,竟下令斩杀了王仪。
而司马师却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并说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随后,司马昭因为担任都督被罚,削去爵位。其他武将都没有过重的惩罚,只是将防区对调。
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师的胸襟气度比司马昭胜出一大截,能够宽厚对待下属,驭下有术。
第二年,司马师又遇到同样的对手,吴国太傅诸葛恪出兵二十万攻打合肥新城。
当时朝臣都认为应该守住各个水路口岸,以防诸葛恪进攻。
司马师却认为诸葛恪应该是集中兵力进攻合肥,不会有空余时间和兵力去攻打其他地区。而且诸葛恪求战心切,孤军深入,很难持久。
于是司马师采用防御战,调动20万大军挖深沟、筑高墙,严防死守。
诸葛恪进攻数月也没有能够攻下新城,最终粮草不继,被迫退走。
司马师又布置的伏兵截断诸葛恪的退路,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面对同样的敌人,司马昭大败,而司马师大胜,军事能力孰强孰弱不言而喻。3】政治手段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不堪忍受大权旁落,因此与亲信密谋废黜司马师。
没想到计划被司马师得知,于是,他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虽然将曹芳的亲信屠戮殆尽,却留得曹芳一条性命,衣食上并不亏待曹芳,让他终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留有底线,也可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可是司马昭就简单粗暴得多,他后来面临的朝政局面,几乎和司马师一模一样。
公元258年,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
事情同样败露了,曹髦迫于无奈,只好带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早已收买了曹髦的亲信成济,成济趁曹髦不备,从背后用利刃刺死曹髦。
司马昭闻讯大惊,假惺惺地伏在地上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随后,他又将所有罪名归于成济,将他斩杀。成济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破口大骂,被军士射杀。
在此之前的朝代中,皇帝位置要么是皇帝禅让,要么是反对者逐鹿天下,胜出者得。
作为皇帝的近臣,弑君以夺取权力,完全违背了有史以来正统教育中宣传的“忠君”思想。为天下之大不讳,实在是突破了当时人的底线,令人不齿。
司马昭的弑君之举让他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皇帝横尸街头,这对天下人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司马昭立刻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司马昭的政治声誉严重受损,他几乎成为心狠手辣,为了权力毫无底线的代名词。有一句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遗臭万年的见证。
三、司马师没有儿子,最终得权力者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师掌权后,处置得当。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他将内部的反对势力一一摆平,在对外战事中也取得了傲人成绩。
魏国国力持续上升,对吴国、蜀国形成全面的压制。
司马昭看到司马师逐步掌控全局,局面越来越顺利时,他不仅没有嫉妒和觊觎政权之心,反而大为高兴。
因为司马师是在替他打工,这些权力早晚会归于司马昭一脉。
司马师从小就患有眼疾,应该是良性肿瘤一类的病症,动不动眼睛就会流脓。
随着病症越来越严重,司马师的寿命一定不会很长久。
最重要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后继无人。他谋夺得再多,也是给司马昭做嫁衣裳。
司马师的第一位正妻名叫夏侯徽,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却没有生儿子。
高平陵政变前,夏侯徽发现了司马师在偷偷“阴养死士”。为了不泄露秘密,司马师狠心将夏侯徽毒死了。
后来,司马师又娶了上党太守羊衜之女羊徽瑜,羊徽瑜却未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
司马昭在生儿子这一点上,完胜司马师。他有9个儿子,其中正妻王元姬就生了5个儿子。
他看到哥哥司马师久未有子,就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司马师死后,家业将由养子司马攸继承。那不还是落到司马昭一脉了吗?
所以司马昭根本不需要去跟司马师争夺权力,他只要等待就好了,早晚大权会落到他手里。而司马师越努力,司马昭将会获得越多,他当然是乐见其成了。
四、结束语司马昭虽然早年不及司马师,但是他胜在寿命长、儿子多。
司马师临终前,将自己的政治权力移交给司马昭。在随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司马昭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政治家。
在祖父、伯父、父亲奠定的基础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于公元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