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传修改器,古代仗刑打屁股有多疼?
首先,“杖刑”使用的是荆条或大竹板,总之是“木杖”,所以绝对不会是“仗刑”。
从东汉开始,在封建社会皇帝一直把“杖刑”作为主要的刑罚之一。
“杖刑”按照罪行的轻重,分为大杖﹑法杖﹑小杖,有专门的施刑人员击打受刑人的背部、臀部、腿部。
古代有很多一心为国的大臣,因为冒着生命危险,直谏皇帝的过错,皇帝恼羞成怒之下,得到一个“杖毙”的结局,就是“杖刑”最严重的后果。
当然很多清官、忠臣,因为忤逆皇帝的意思,遭到“杖刑”,但是却成为了大臣之中的榜样,受到众大臣们的敬佩。
因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很多皇帝收回了“死刑权”,地方官府虽然没有宣判死刑的权利,但是能够通过“杖刑”杀害案犯,无辜冤死者很多都是死于“杖刑”。
同样是“杖刑”,施刑人员会怎样“搞鬼”?因为皇帝和地方官员的重视,“杖刑”逐渐成为了一门手艺,家传的手艺。
明朝负责施行廷杖的东厂厂卫,地方负责行杖的差役,为了达到皇帝、大臣,甚至是地方官员的要求,甚至是为了收取贿赂,都会刻苦的练习“杖法”。
“外轻内重”的境界。
为了达到上司的要求,在固定数量“杖刑”之内,将案犯、官员打死,是一门技术活。要求看起来打的很轻,但是却要将受刑者活活的打死。需要达到将纸放在砖头上,一杖将砖头打碎,纸不能破损的境界才能出师。
被皇帝、县太爷下令拖出去打60大板的忠臣、穷苦百姓,多是死在这种“外轻内重”的“杖刑”之下。
“外重内轻”的境界。为了收受贿赂,这些厂卫、差役会苦练“外重内轻”的手法,要求看起来用了很大的力气,打的非常狠,但是实际上却非常轻,人一点也没有受伤。
需要达到“杖刑”里面包裹着纸的人形靶子,声势浩大看着就害怕,但是纸却一点都没有破。
清代方苞曾写过一本《狱中杂记》,清晰的记载了贿赂厂卫、差役的巨大差别。贿赂差役三十两银子,打伤骨头,养了一个月的伤;
贿赂差役六十两银子,打伤皮肉,不到一个月就好了;
贿赂差役一百八十两银子,受刑后当晚就步履如常了
可见“鼠有鼠道,猫有猫道”,为了收受贿赂,这些厂卫、差役也是拼了,练就了真正的绝世武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皇帝、县令的意思,如果皇帝真的下令要“杖毙”一个人,谁敢收受贿赂收手啊。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杰出历史名人?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有几个王很有意思,如忠王李秀成不忠,天京失陷之后被捕投降;翼王石达开长翅膀飞了,天京内讧之后独自领兵西行,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还有一个英王陈玉成,英年早逝。
太平天国内讧之后元气大伤,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仅有的杰出将领,可以说太平天国能够苟延残喘好几年全靠这二位,陈玉成与李秀成配合连续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他主张攻克湖北以充实天国西部屏障,不料在这件事情上李秀成目光短浅,不愿意积极配合,陈玉成孤军难以成势,反倒丢了安庆,天京门户大开。后来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卖被捕,宁死不降,被清军杀害,年仅26岁。
其实南京以东不是太平天国的要害,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南京西面长江上游的湖广、安徽等地以及曾国藩的湘军。如果李秀成积极配合陈玉成拿下武昌,进而占据湖广,一方面缓解天京西面战略纵深狭小的窘境;另一方面可与湘军争夺根据地,削弱湘军的实力,太平天国不说翻盘,再挣扎几年肯定是没问题的。
周世宗柴荣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国力强盛,柴荣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结束纷争的人,他伐后蜀,征南唐,破契丹,屡屡得胜,正要进兵幽州的时候暴病身亡,年仅39岁。
周世宗英年早逝的影响非常恶劣,柴荣的儿子太小了,很快被赵匡胤夺权,赵匡胤建立大宋。要不是柴荣死得早,就没有大宋什么事了,偏偏大宋比后周怂,幽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长达400年,以此为踏板不断袭扰中原大地,直到400年后明朝重新夺回幽云十六州。
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最成功的两位守成之君,这两位广施仁政,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只可惜朱瞻基在位10年就死了,年仅38岁,9岁的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后来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谗言亲征,把大明的精锐部队败得一干二净。
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史称弘治中兴,只可惜在位18年就死了,年仅36岁,传位给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即位的时候还很小,是历史上非常贪玩的皇帝,在位16年把他老子的政绩败得差不多了。
孙策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整个东吴差不多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号称小霸王。在丹徒遇刺随即身亡,年仅26岁。如果孙策和周瑜都不早死的话,以孙策的雄心和周瑜的将才,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孙策死后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倒是长寿,活了71岁,只知道守住父兄的基业,毫无进取之心,东吴最终被西晋收拾了。
周瑜辅助孙策打下东吴的江山,当然最牛逼的事迹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此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只可惜天妒英才,36岁就病死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吊打匈奴,只可惜23岁时病死了,汉武帝非常惋惜,把他的墓做成祁连山的形状。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诗人,文学家,其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传千古,其文章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令人拍案叫绝。不料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岳飞有什么品质?
岳飞有廉洁奉公、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行若明镜的精神品质。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
完颜娄室和完颜宗弼金兀术哪个更厉害更有统帅之才?
我觉得完颜娄室更厉害,更有统帅之才。
完颜娄室是女真族完颜部人。在灭辽攻宋的战争中。统率大军,从东北战场一直打到西北,驰骋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所向无敌,战功累累,以其大智大勇而名闻天下。成为金朝的开国功臣和开疆拓土的一代名将。
寿昌五年(1099年),年仅21岁的娄室,接替父亲任七水部部长,乾统二年(1102年),萧海里举兵叛辽,逃入女真部的所辖之地,派人见穆宗盈歌,说要与女真合兵抗辽。穆宗认为,当时不具备抗辽条件,怕因接纳萧海里而引火烧身,便决定助辽消灭萧海里。为慎重起见,盈歌命娄室探查虚实。娄室带尖兵,很快接近萧海里军驻地,完全掌握了叛军的部署情况。穆宗根据娄室的报告,决定全线出击。完颜娄室率其所部,一马当先,冲入敌营,忽然一字排开,劲箭对准萧海里齐发,萧海里中箭落于马下。阿骨打驰马上前,俯身一刀,即砍萧海里人头于马下,萧海里军顿时烟消瓦解。穆宗盛赞娄室察敌之智,助战之功,特赏给他铠甲、战马等。
当高丽出兵侵占辽之曷懒甸,并筑九域威胁女真人时,娄室奉命与原王一起反击。娄室见久攻不克,就对原王说:"我们应阻遏敌之外援而歼灭之,并断绝他的粮道,城可不攻自下。"原王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攻克了高丽所占的五座城堡,其它四城之敌,也不敢再侵扰女真边境了。
随魏王斡带讨伐叛军时,其城一时难下。娄室就率军绕到城的东南角,乘敌人不备,第一个登上城头。挥巨斧砍楼柱时,飞来一箭,娄室急避之,箭中其手,穿透斧柄,钉于柱上。娄室以左手拔箭,血溅城堞,但他仍然攻城不已,其勇夺魂慑魄,叛军见之而怯,娄室勇往直前,立斩数人。随他登城的士众奋力拼杀,此城遂破。斡带亲自查看他的箭伤,称他“勇冠三军,功居其最。”
完颜阿骨打前半生为女真部族的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也为灭辽做了充分准备。但是什么时候伐辽、怎么伐辽?阿骨打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于是问计于女真军中勇略兼备的娄室、银术可:“辽人骄横自大,并且得寸进尺地损害女真族利益,又强迫完颜部以外的部族防范和钳制我们。我想先剪除辽国监视和控制我们的北疆前哨之重镇,以此来张扬我们的军威,然后进伐辽国,如何?”娄室说:“辽人内外交困,就像强弓射出的箭,已经到了末了。可以攻伐它!”听了女真“战神”的这番话,阿骨打才下了首先夺取宁江州的决心。
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伯都纳古城)地处辽直辖区的边境,是辽朝控制东北女真等族的军事重镇。女真族誓师伐辽前,这里设有榷场(集市贸易场所)。女真人以北珠、人参、松实、白附子、蜜蜡和麻布等与辽人交换,常受契丹人巧取豪夺之欺压。阿骨打之所以选中它作为攻击的目标,除此城具有战略地位外,也相信攻伐此地会激起女真人同仇敌忾的士气,特别是当时守卫这座城的驻军不满800兵,而且多是由契丹、女真和渤海等人组成的杂牌军。更由于娄室等人的再三请战,阿骨打决定在辽国重兵尚未集结于此时,提前攻取宁江州。
阿骨打率2500人首战宁江州,除留国相撒改等留守,以防宾州(今吉林榆树大坡古城)之敌外,当时女真完颜部的所有著名战将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下旬,阿骨打率军誓师来流水。九月二十三日,突破唐括斡甲防线,致使辽耶律谢石军将死兵溃。娄室随阿骨打追溃军于宁江州下。辽都统萧兀纳知其孙死于女真箭下,悲惧交加,带百余骑出西门而逃。
留下的海州刺使高仙寿和防御使大药师奴负隅顽抗,完颜娄室力避兵锋,绕至防守薄弱的宁江城南,令数名持强弓硬弩者于城下掩护,他带着年仅17岁的儿子率先登城。力敌万人的娄室如入无人之境,而其子活女却在城上受到辽兵围攻,伤及多处,血流不止,但仍力战不却,后被冲上去的女真兵强行扶于城下。阿骨打亲自为他包扎伤口,并把自己用的良药给活女用,说:“良将虎子,日后必成大器!”在攻打宁江州的七个昼夜里,女真兵把此事传为佳话,从而军威大振,士气陡长,特别是完颜娄室,更是感恩戴德,奋其智勇,终于全歼了宁江州之敌。
女真人首战告捷,阿骨打论功行赏。他又制定军队编制,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授任完颜娄室为猛安(千夫长)。
宁江州失陷的消息传到辽廷,天祚帝十分震惊,遂迅速调兵遣将,结集10万大军于出河店(今吉林前郭尔罗斯塔虎城),准备将人数不多的女真兵全部剿灭。当时,阿骨打只有3700人,能否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许多人提出异议,但以娄室为首的勇将们却信心百倍,于是,阿骨打再次以宗翰、完颜希尹为谋主,以娄室、银术可为将领,率3700铁骑乘辽军尚未完全集结之时,星夜兼程奔袭出河店。娄室等人于拂晓前赶到混同江边,他身先士卒,铁马锐卒踏破冰河,奋勇突袭,尚在梦中的辽军闻讯逃,10万辽军溃败。
出河店大捷后,阿骨打命娄室招谕占领区内系辽籍的女真诸部。首先降服一部长,并给其他部长施加压力。部长们告急于辽,辽帝派兵来援。娄室率领自己的精锐之师和已降的女真部之人,偃旗息鼓,乘其不备而发动电闪攻势,大破辽援军于途中,追杀千余人。第二天,奚部3000千人讨伐娄室军,娄室一马当先,立斩其将,生俘辽国监战的银牌使者,3000奚军闻风丧胆。娄室乘胜而进,遂平许多原属辽籍的女真诸部。
宗室军率完颜斡鲁古征战于咸州之地,因遇到辽国重兵,阿骨打派娄室与斡鲁古合兵御敌。娄室根本没把辽军放在眼里,他亲自率军前往,败咸州3000强敌于境,乘势而进,斩敌将之首悬于马前,然后才与斡鲁古会面。斡鲁古乃宗室悍将,攻城掠地从未败过。他居功自傲,素不服人。见娄室用兵杀敌勇毅如此,十分佩服。不久,听说辽兵又来了,娄室留下4谋克精锐之兵各守城之一门,与斡鲁古渡河待战,斡鲁古军为右翼,娄室军为左翼。辽军分别向左、右两翼金军冲来。娄室以坚不可摧的战阵击败冲击他们的骑兵,辽军兵败如山倒,娄室乘势掩杀,此支辽军无一人得脱。斡鲁古迎战另一支辽军。他见对方兵众势猛,遂率兵退却于城中,辽兵紧迫至城下,斡鲁古与娄室所留4谋克兵丁整装列阵。不一会儿,大获全胜的娄室收兵城下,从背后猛捣敌军,斡鲁古也大开城之四门出战,里应外合、内外夹攻,辽兵之精锐受重创而溃败,娄室与斡鲁古合兵进剿,遂占领咸州全境。辽廷不甘心失败,又派兵反攻,娄室军纵横驰骋,败辽将实娄于咸州西,又与斡鲁古协力扫除了辽之残余势力。至此,黄龙府周围的三个战略屏障:宾(今农安广元店)、祥(今吉林农安万金塔下)、成(今辽宁开原老城)三州,尽为金军所有。
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以北宋纳叛败盟为由,诏令伐宋。完颜娄室随宗翰、希尹的西路军自西京入太原,宗望等为首的东路军入燕山。
娄室作为先锋,取马邑,败宋兵于雁门,克代州。代州守将李嗣本投降。附近忻州(今山西忻县)知府贺权等开城门降金,守将耿守思等亦降,金军抵达太原城下。太原被围,宋屡派救兵云集太原周围,银术可敌挡不住,宗翰派娄室协助银术可部御敌。娄室大军首先攻破宋将樊夔10万救援大军,宋统制刘臻率援军10万人来攻,娄室避其锋芒,初战即退,等到把宋援军引进包围圈,伏兵四起,娄室回马再战,遂歼刘臻10万大军于寿阳。杀宋知朔宁府孙翊,及其所部援兵于太原近郊,败宋将折可求2万援兵,杀宋军马使韩权,知晋宁府罗称等15000余人。娄室军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得兵9猛安之多,遂直趋战略要地汾州,沿途奇袭平遥、介休、灵石之军,很快攻拔汾州。娄室军雄风铁骑横扫中原,以不败之战绩,名震天下,致使石州及诸县邑不战而降。
天会四年(1126年)二月,娄室在"围太打援"的同时,分兵攻取山西诸地。宗翰大军以娄室为先锋,取隆德府、高平等地,而金东路大军直抵北宋都城,与宋结"城下之盟"而返。
天会四年(1126年)五月,宋将仲师中以10万大军来解救太原之围,被娄室、活女父子战败,仲师中被斩于熊岭战阵。又败姚古6万救援之师于榆次,宋之精锐之师凡遇娄室,皆溃不成军。六月六日,宋钦宗又诏令刘、解潜、折彦质、张灏等率部救援太原。八月初,宗翰军败解潜于太原南关,娄室于文水县战败张灏5万援兵,其它几路军望风而逃。至此,宋廷援救太原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宋又转而议和。八月二十日,派李若水为使求和,然而金已于八月十五下诏第二次攻宋。九月二日,被围困接近九个月的太原城,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失陷。十月,娄室攻克石州等地,降蒲察于寿阳,招降辽州及榆社、辽山、和顺诸县。当宗翰率领的西路大军再次南征时,以娄室子活女为先锋,很快攻下洛阳。宋军在逃往黄河以南后,将黄河桥拆掉,活女率兵逆黄河行30里,就河水浅处渡河登岸,宋军望之,以为神,都说此乃娄室之子,不战而溃。宗翰军遂取洛京、郑州,与娄室兵合一处,铁骑滚滚南下,与宗望军合围汴京。十一月,娄室奉命参加围攻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战斗,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克汴。当时,宗翰派娄室等自平阳道先趋河南,娄室至泽州,与赛里、婆卢火、辞不失等合兵,败宋兵3000于襄垣。娄室督兵进战,途中遇伏兵,见宋军锋锐难敌,便避其锋而退,却命活女以精兵横截之,自己则乘敌军混乱之机回马再战。他的手被箭射中,但整辔挺枪,驰击自若。宋军大败而奔城,城门刚一开,娄室军便乘虚而入,金军越战越勇,遂克宋军帅府,解除了宗翰、宗望军围汴时的后顾之忧。
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宗翰大军押徽钦二帝北狩,命娄室经略陕西,并讨平黄河以东未曾归附的州县。娄室率军长驱直入,与宋将范致虚的30万勤王之师相遇,他以冲击、包抄、分割、设伏相结合的战法,破宋30万大军于渑池,宋兵死者盈沟,范致虚带十余骑逃遁,于是娄室军攻占陕府。他率军渡过黄河,破敌2万,迫使解州宋军投降。金军直逼河中府(山西省运城之蒲州),蒲州城坚,宋军固守。娄室命弟弟用带有防卫设施的云梯登城,继而令3名披甲胄的壮士增援他。4人登城格斗,勇不可当。娄室军蜂拥相继,此城遂破,蒲人西逃。娄室分兵追之,先逃走的宋军烧毁河桥,走投无路的宋兵纷纷溺于汹涌的河水。娄室见状,令金军分列于两岸,尽力营救落水之卒,使500多名宋兵得救,于是娄室遂得仁慈之号。为了进一步争取民心,娄室边征战边实施太祖、太宗"以汉人治汉人"的战略,恩威并施的两手,在关陕之地建立了较为巩固的金政权。重新设置了蒲、解两州的政权机构,以汉人的进士做诸县长史,并大力招抚散亡,尽可能弱化人民群众特别是汉族民众的反抗意识。他以其子活女带兵二猛安,留镇北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娄室率雄兵继进,又降服绎、慈、隰、石四州。然后,才回到山西云中的西路军元帅府。
天会七年(1129年)初,金军已尽占两河(河北、河东)地,轻取汴京城,金之疆域由黄河流域向江淮地区延展。当时,宋高宗未战先逃,将中原的大片国土弃之不顾。面对于金朝十分有利的形势,以宗辅、宗弼(兀术)为首的东路军,主张宗翰军放弃经略陕西而合兵一处南下,一举捉获赵构,灭亡北宋;以宗翰、娄室、银术可为首的西路军,则主张先略定陕西,降服西夏,然后以金、夏之合力灭宋。第二种意见的主要代表是完颜娄室。双方争持不下,就各派代表回上京,向金太宗各陈其理,请太宗作最后的裁决。就这样,娄室以西路军代表的身分回到了金上京。金太宗思谋再三,认为:乘中原人心浮动之时灭宋,乃天赐良机;但听了娄室之言,又觉得“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宗翰作为金军主帅,只好按金太宗之命,统中军与东路军一同向南推进,娄室则受太宗之命,代宗翰为西路军都统。由于宗翰南伐,娄室统率的诸路金军,加起来才满万,但他历来深信“女真人满万,则不可敌”的断言,认为有这些兵,横行关陕足矣。于是率兵乘宋军不备渡河南进,复与范致虚的16万大军遇于朝邑,大破之。据守同华的宋军也闻风而降。娄室军进而破重兵于潼关,攻占了京兆(今陕西西安)的许多地方。在长乐坡,娄室军伏兵叠起,将数万应援京兆的宋兵全部歼灭,于是很快夺取了京兆府,并将其经制使傅亮活捉,继而降服凤翔、陇州等地。不久,凤翔因宋廷暗中策动而叛金,娄室料定宋廷必派军增援,便事先在通往凤翔的要道设下伏兵,然后率军直逼凤翔城下。娄室军先破援兵10余万,后将此城攻拔。宋军不甘心失败,援军纷至,娄室以不足两万之雄师,横扫西北战场。他身先士卒,料事如神,兵锋所指,无坚不摧,竟在一日之内,清晨败敌3万于武功,正午复败3万宋兵于近地,连夜破15万援军于渭南。常胜将军完颜娄室之名,遂威震天下。于是他挥师进?延,并攻伐其所属州郡,旌麾指处,敌兵束手,遂招降宋将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不久,又击溃晋宁军,杀其军帅徐徽言。西京(今山西大同)陕府又叛,娄室率军再次讨平之。破重敌于渭水终南,接着转战西北,无人可敌。
天会八年(1130年),北宋名将吴玠率20万大军抗拒娄室于武河。吴玠素来自负武艺高强,认为娄室乃悍勇武夫,指名要与娄室将对将地单人鏖战,以赌两军输赢,娄室慨然允诺。吴玠与娄室战到14个回合,便觉气力不加,手中兵刃险些被震落,于是慌忙败走。娄室乘胜而进,大破宋军。
不久,陕府又叛,娄室率兵前往征讨。他见护城河水不多,便让士兵抱干草、搭木桥于其上,然后令金军举着可防箭的冲棚,冲过护城河,在接近城墙的地方发起猛攻。忽然,护城河中的水干涸,兵将们还没反映过来,娄室便说:“宋军放干河水,一定是要采用火攻之法,点干柴、烧木桥,绝我后路,然后倾城而出,攻击我军;待火烧尽,我军能退却时,再用水攻。”说完,他一声令下,金军速退,还没有退完,就见那些干草被城上的火箭引燃,烟生沟内,顷刻火发,木桥尽为所焚,烈焰过后,宋军果然放水。金军见此,都称娄室大王料事如神,进退得法。娄室抓住火尽和水刚放过来的机会,令军兵将事先备好的沙袋投入沟堑之内,于是金兵举器械攻城,很快便将该城攻破,活捉守城之将李彦仙与援救之将,立斩军前。
天会八年(1130年)秋,“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宗辅和宗弼自江浙归来。九月,娄室已是大病缠身,但听说?延又叛,并且宋将张浚自率精兵18万,待战富平,他便带病请战。当时宗辅为帅,速调各路金军于富平之地,誓与张浚军会战。在会战前,娄室发现有千余游骑乘暮色越沟前来偷袭,他就于隐蔽处设下伏兵,然后亲自率几个骑兵诱敌深入。娄室一声呼唤,伏兵自敌人背后发起猛攻,宗辅配合娄室军夹击,这千余骑顷刻间被消灭尽。留几个"活口”献于宗辅,得知宋军各部的兵力部署情况,并了解到,赵哲军最为薄弱。于是宗辅命娄室率领左翼金军与数倍于己的宋军战于两沟之间,自中午至黄昏,娄室的左翼军六次破围,娄室六次破围而出,最后战败对手。但素以勇猛闻名的金兀术(宗弼)所率领的右路军,第一次突围后,便感到支持不住,因而边战边退,陷于困境。身负重病却获得关键性胜利的娄室赶到,全力援助兀术,右翼军士气复振。但宋兵如潮涌,一时很难取胜,娄室便与兀术合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猛烈冲击赵哲军。赵哲军皆老弱病残之徒,一触即溃,娄室率军全力追杀,宋18万大军顷刻一败而不可收拾。金兵得胜不追,所获珍宝如山岳,不可胜计。郭奕为诗曰:“娄室大王传语张老,谢得送到粮草。斗秤不留一件,怎生见得多少。浚自愧轻举无功,乃归罪于赵哲矣。”此战是陕西战场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从根本上奠定金军在陕西地位的战役,也是大金开国勇将、常胜将军完颜娄室所谋划指挥和参加的最后一个战役。
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我来说说啥叫金牌。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前线作战的岳飞班师。君命难违,岳飞看着金光闪闪的令牌,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宋廷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金牌就是赵构调兵遣将的令牌,严格讲来这种认识有误。十二道金牌并非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物。
召回岳飞的催命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就此综合史料记载为大家简单地剖析一番:
两宋王朝被人们讥为“弱宋”,完全是因为军事始终是它的短板,加上外部民族矛盾尖锐,战事频繁,不得不施展金钱外交的手段,换取和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严峻的形势迫使宋王朝高度重视军事通信。在隋唐的基础上,两宋的邮驿制度有许多创新,以京城为中心,辐射边疆地区的驿所、递铺林立,不仅有健全的递铺组织,而且严格了公文交接制度,邮驿根据军事形势的需要,开创性地设立了“急脚递”制度。
南宋王应麟《玉海》云“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考,有宋一代的邮驿归枢密院监控,“驿馆”负责来往人员的食宿接待,“递铺”司职公文传递。
馆驿与递铺的分立始于北宋初年,主要包括亭馆驿舍等不同类型。其中馆驿不在讨论范围,单讲司职通信的递铺,宋代驿铺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
步递不但要负责普通公文的传递,还要负责官员、官府的物资,所以速度快不了,按规定“日行六十里”。
马递,顾名思义即骑马传递,速度远较步递要快上许多,但因为所用马匹都是军队淘汰下来的老弱疲瘦,不堪骑乘的,至多可日行三百余里。即便如此,在南宋初年间,因战事吃紧,朝廷征用了驿马对金作战,严重影响了马递的速度。
宋代急脚递制度的设立虽晚,但却最为重要。急脚递其实是马递的升级版,步递与马递间或要负责运输物资,而急脚递只负责公文的传递,规定日行四百里,昼夜五百里。影视文学中的“八百里加急”多属臆造,彼时四五百里已经是邮递的极限距离,日行八百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来,急脚递应该是是乘马传递,但许多时候不得不用脚走传递,所以如此,一者因为崇山峻岭、江河湖海间乘马不便,二来可供骑乘的合格马匹太少。
宋真宗在位初与辽关系紧张,双方数次兵戎相见,为保障军情畅达,故此设置了急脚递。最初的急脚递只传递军事方面的公文,而且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许多时候是属于战时机构。金字牌急脚递则出现在宋神宗在位时期:对交趾用兵,自京师至粤桂沿边设急脚递;对西夏作战时,又于汴梁、延安间设置急脚递。神宗对金字牌急脚递非常重视,特意下诏“非紧切边事,毋得擅发急递。”而且“令枢密院更不送门下省,止用金字牌发下”。
很多时候,宋神宗绕过宰相,直接利用金字牌急脚递对前线军事指手画脚。这是为了加强皇权,肆意破坏政治制度的一种恶劣行径。
王安石变法正处在紧要关头,却天旱不雨,全国多地青黄不接,面黄肌瘦的难民汇成洪流涌向汴梁。
人微言轻的郑侠在汴梁任监安上门,每天看在眼中的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灾民,心情沉重。本来无情的天灾已经让难民流离失所,开封府的一些官员不顾灾民死活,以影响市容为名驱之如豕羊。郑侠见难民悲号饥啼之声惨不可闻,心中更加悲愤难已。情知文字难以打动圣明天子,于是发挥所长,眼含热泪,心情复杂的用丹青妙笔绘就一幅惟妙惟肖的《流民图》。同时附上一道奏章,说明自己越职言事是“上畏天命、中忧君国、下忧生民”。郑侠担心自己人微言轻,上疏无法交到神宗手中,于是将奏疏和画假称紧急公文,私自发急脚递送到银司台。
《流民图》中典妻鬻子、辗转挣扎的难民惨相深深震憾了神宗,他根本没有想过就在天子脚下会发生这种惨绝人寰之事。史载,这一夜他失眠了——“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
斟酌再三,神宗“乃诏开封府劾侠擅发马递之罪。”因为民请命,郑侠身陷囹圄,家也被抄,后世有诗感叹道:“空怀忧国长沙泪,难绘郑侠流民图。”
赵构发往岳飞军前的急脚递金字牌为木制、“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为减少公文在递铺的停留时间,提高效率,金字牌急脚递不进递铺交接,而是一路接力传送,昼夜不停。沈括《梦溪笔谈》载“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铺兵身披雨衣,腰系响铃),北宋末年,因为连年战争国家邮驿系统遭到破坏,宋室南渡后,赵构为沟通中央与地方、后方与前线之间的通信联系,在东南沿海及战备要地建立了并属于急脚递的“斥堠铺”与“摆铺”。
斥堠原是边境侦察、瞭望的哨所,南宋年间发展成为集瞭望、侦察、邮驿为一身的急递通信组织,具有半军事性质;摆铺是斥堠铺逐渐废弛后出现的补充机构,同样是因军事通信的需要而设置。
金字牌急脚递在宋代,要求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如果耽搁了时间,不满一个时辰的笞五十,一个时辰的杖八十,耽搁时间太久最高可判三年徒刑。因此金字牌急脚递一路打马如飞,白天鸣铃、夜晚举火把,任何行人车辆都必须为它让路,否则撞死活该。因此路人一见到金字牌急脚递,避之惟恐不及。
北宋年间的驿铺相隔距离为十五里,南宋则缩短为九里至十里(每铺五人),所以如此,是因为战事频烦,每天来往公文太多,驿卒疲于奔命,无奈之下,宋廷只好缩短距离、增加人手,以免公文积压影响行政效率。
急脚递除了有金字牌之外,在南宋年间又新增了黑漆白粉牌、雌黄青字牌、黑漆红字牌等数种,本来是为紧急文书的优先传递,结果五颜六色的符牌泛滥,反而影响了正常的邮驿制度。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以赵构名义,“一日奉十几金字牌”召岳飞班师。这个记载,应为史家为尊者讳:赵构对秦桧既要利用,也要提防,利用他做一些自己不便抛头露脸的事情应该有,但绝不会让秦桧越俎代庖发金字牌。
君权是帝王禁脔,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是父兄至亲也只可远观而不得亵玩。
对岳飞含冤而死之事,明代诗人李东阳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感慨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器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