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之怨,若是琵琶能结果

格科网

琵琶之怨,若是琵琶能结果?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

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

琵琶之怨,若是琵琶能结果

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意思是“加入琵琶能结果的话,那全城的箫就都开花了”

枇杷、琵琶同音不同义,沈石田的友人张冠李戴,闹了笑话。

描写祁连山的古诗词?

1、《昭君出塞图》

年代: 宋 作者: 艾性夫

长门写遍泥金贴,春风暗老如花靥。臂纱尚护红守宫,妾命君恩尽如叶。一朝结束嫁荒陲,一马前导五马随。老奚并辔相笑语,双袖自抱琵琶啼。边风吹碎心如梦,云长只有孤鸿送。早知毡帐是羊车,却把黄金博青冢。向来玉锁摇铜环,咫尺不得窥天颜。只今堕在万里外,日光那到祁连山。女色自矜还自悮,画史欺君君莫怒。甘向匈奴作妇翁,而翁首祸羞千古。

2、《跋牧马图》

年代: 宋 作者: 陆文圭

平原浅陂,水草甘美。枯梢吹风,日落尘起。物色祁连山前路,又似逾妆渡陇水。一人解鞍枕欲睡,一人褶绔手仰指。一人持兹谷回头,万马攒蹄行复止。饮者啮者各自然,驰者忽在立者前。驹而幼者随壮者,浴者出没晴波川。风叹雪尾不受鞭,业驱遂者如争先。须叟两骑独殿后,七笠持兵相格斗。老羝挟乳自成群,牧羝人远傍无救。何人丹青手摸写,磅礴胸中有全马。陆子作诗记配野,千古傅流好事者。

3、《塞上》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汉使重颁朔,胡臣旧乞盟。烽烟虚昼望,刁斗绝宵惊。虎落云空锁,龙堆月自明。祁连山更北,新筑受降城。

4、《题苏李泣别图》

年代: 明 作者: 何乔新

黄云黯欲暮,归骑惨将发。酾酒上河梁,羞与故人别。后会不可期,请与君永诀。祁连山前箭,沙漠窖中雪。君心与我志,各欲效忠节。老亲坐诛夷,此志遂蹉跌。今君获生还,竹帛炳贞烈。顾我坠家声,有怀共谁说。韩王昔降虏,茅土世不绝。念我先飞将,守边号瑰杰。臣罪固当诛,臣族讵宜灭。嗟嗟全躯臣,谁肯为论列。我心岂忘归,望乡心如爇。亲族靡孑遗,念之肝肠裂。恸哭送归旌,哀哀泪成血。君归谒茂陵,毋为遂结舌。寄语霍将军,此心宜识察。

5、《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

年代: 明 作者: 杨承鲲

壮游归来一何晚,雪里黄精不得饭。太行句注俱眼前,只尺青霞梦修阪。潞洲鲜红味辛剧,广野毭<贲毛>太缱绻。沈殿曳裙代殿同,馆中词赋凌锦虹。顾笑催成雪色绢,归梢骏马如旋风。七尺丰躯三尺剑,紫貂红罽光蒙茸。一去燕云几回首,戚家将军汝最厚。射雕每出祁连山,走马时经古北口。日暮归营欢宴多,黄羊白雁行紫驼。琵琶怨发昭君曲,羌笛哀生公主歌。帘高烛明月半白,坐对卢龙雪犹积。北风三日吹行云,边城健儿不忍闻。少小离家三十年,年年辛苦去防边。胡儿饮马长城窟,汉将弯弧大漠天。大漠阴沉风雪色,蒲梢苜蓿冰沙黑。亭障迢遥六千里,角干腾骧三十国。皇家财赋盛东南,汉代咽喉重西北。北宸北望无可期,南国南归断消息。山人归来感慨豪,扼腕绝叹心力劳。镇南将军奉朝贵,灵武度支忧转漕。国家雄俊古有以,吁嗟边事如猬毛。长搀短扒去复乐,明日种葵东废皋。

琵琶与枇杷的故事有什么?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

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

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意思是“加入琵琶能结果的话,那全城的箫就都开花了”

枇杷、琵琶同音不同义,沈石田的友人张冠李戴,闹了笑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借物抒情

这句诗意思是: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边地音,琵琶的乐曲声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满腹的怨恨。

出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莜面栳栳卤汁的做法?

制作材料编辑 莜面500克,白 筱面栲栳栳 面少许,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干辣椒5个,酱油50克,精盐15克,葱,姜,胡椒粉,香菜,桂皮各少许。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莜面”可制作十几钟花色品种供人们享受。“栲栳栳”是十几个品种的代表。 制作方法编辑 ①打卤:将羊肉剁成粒;

②炒锅放素油烧热,放花椒、桂皮炸出香捞出不用,投入姜,葱末,煸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精盐,辣椒末和鲜汤,胡椒粉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烂即成浇头;

③制栳栳:将莜面倒入盆内加适量白面搅匀,倒入开水烫面,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铁皮案上推成猫舌状,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上急火蒸10分钟即可;

④食时,将栳栳盛在碗里,浇入卤汁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1] 制作要点编辑 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 莜面必须滚沸的开水和面坯,开始和面边倒水边搅拌,使莜面雪花状时,也就是面盒内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凉即可用手和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稍许时间,揪成小块再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趁热搓条,揪成猫舍形状的又薄又匀的片儿,接着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象蜜蜂巢一样,放在沸水锅上蒸10分钟即熟。

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了“栲栳栳”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 营养价值编辑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 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 莜麦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 饮食文化编辑 历史由来 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

李渊问:“手端何物?”

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

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

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

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

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