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修改器,上市公司董事长有能力控制股票价格吗

格科网

教父修改器,上市公司董事长有能力控制股票价格吗?

华尔街投资教父格雷厄姆说,股票短期来看是投票机,但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上市公司的董监高,短期确实能够影响股价的走势,制造繁荣,但长期来看,公司几斤几两,该怎样还是会怎样的。

教父修改器,上市公司董事长有能力控制股票价格吗

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对外界发布的任何言论,任何行为都将被市场解读,包括公司战略、人事变动、对公司的信心等等,进而影响股价。

乐视网大家都很熟,15年是创业板的明星股,董事长贾跃亭被大家尊称为贾布斯,其规划的乐视七大生态,宏伟的蓝图,更是让投资者对乐视网未来充满了想象。

在老贾出走美国前,回答乐视网什么时候能到100元时说,一方面公司自身要努力,我们业务肯定会进入爆发期;另外也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同时还说长期我们非常有信心让乐视网成为在中国上市的第一个千亿美金的民营企业。

之后股价就涨停了,但也仅仅是一个短期涨停,随后股价从20元开始跌至4元附近。

在15年乐视最风光的时候,乐视的股价接近45元,除了牛市推动,也和老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是对上市公司发展行动上的努力,另一方面PPT上描绘美好的未来也很努力。

虽然现在的乐视网已沧海桑田,辉煌不在,看那些PPT的感受也不一样,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贾布斯确实是位好手,不仅有梦想,而且还能渲染,二级市场的股价也是大受提振,对乐视来说,贾跃亭就是股价的灵魂,深深地影响着,或者说变相控制了股价,只不过最后乐视没成功罢了。

在二级市场中,还有很多公司的董事长,特别是像老贾这样的灵魂人物,也都有能力“控制股价”,说几句提振投资信心的好话,兜底增持,发布未来的扩张计划,只要与概念沾上边,短期股价很容易炒上去,可以说相当容易,但长期来看,投资者不仅需要梦想,也需要面包,几句好话是不管用的。

柳云龙的胜算为什么迟迟不播?

柳云龙的《风筝》已经播出一年了,很多喜爱他的观众感到剧荒,都盼着他主演的另一部剧《胜算》快点播出。《胜算》虽然不是他导演,但是他出任了该剧的监制,从拍摄幕后花絮看,他应该对角色注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胜算》是由柳云龙、韩彩英、梁冠华、李立群领衔主演的谍战大剧。柳云龙颠覆形象出演结巴痞气的警察唐飞,与韩国著名演员韩彩英扮演的高冷美艳的女长官蔡梦组成一对颇具喜感、亦假亦真的荧幕情侣。由于观众对柳云龙演技的高度认可,也让这个角色令人充满期待。

据片方宣传的介绍,柳云龙饰演的唐飞以结巴作伪装,对待手下的兄弟仗义好爽,而在日本人面前却是唯唯诺诺、闪烁其词,不时装出一副无辜可怜相,角色颇具喜剧色彩。韩彩英饰演的蔡梦担任保安局科长,高冷美艳,敏感多疑。为了达成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秘目的,蔡梦一直跟随在日本军官福原的左右,受命利用美人计接近试探唐飞。这对CP也是该剧一大看点。

《胜算》剧本素材源于前苏联一份首次解密面世的军事档案,该剧以1941年纳粹德国对苏宣战,苏联面临腹背受敌的空前危机,远东反法西斯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为背景,在民族大义的驱使下,中、苏、朝组成抗日同盟,三国情报人员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围绕实施“论持久战”的秘密计划与日方、伪满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角逐。该剧有一句宣传语:这一战几无胜算,也暗示了紧张烧脑的剧情。

《胜算》不但有柳云龙等强大的演员阵容,而且幕后制作班底也不错,导演殷飞,出品人铁佛、马中骏,总投资过亿,本来是作为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播出的。从该剧曝光的内容来看,应该不会遇到内容不过审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启用了韩国明星出演女一号。当时国产剧也经常用韩国演员。剧组基于剧中人物蔡梦是朝鲜人后裔的特殊身份,请来了韩国演员韩彩英出演,本来是希望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凸显本剧国际化的背景格局——多国特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而战。但目前,该剧仍没有播出的确切消息,让观众翘首以盼。

(图片来自电视剧《胜算》官微)

英雄联盟中哪个英雄被改让你心痛不已?

感谢邀请

我也是LOL元老级玩家了呢。我开始玩LOL的时候只有两个区电信网通各一个,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了十几个区了,想一想自己也有好多年没碰过这款游戏了。我当初玩的时候很多英雄都是原始版本都是很强势的,甚至是无解的那种。

武器大师:贾克斯。他的改版是真的让人心痛,其实武器大师大改的部分只有被动和e技能,远古时期的被动是物理攻击力和魔法攻击力会加武器大师血量,但是物理攻击力和魔法攻击力会照样加。然后是e技能的无限闪避导致武器真的可以一打五,而且再不出血量装的情况下血量特别厚大招加双抗简直就是无解的英雄 。现在被改的,真的算是笨重了,而且还需要堆肉装来保持输出。在职业赛场上根本看不到曾经的武器大师

德邦总管:赵信。曾经的德邦总管是多么驰骋风云,被动技能是第三下攻击回血、一技能的三抢可以不虚任何人,二技能是被动加攻速,主动提高被动两倍攻速,三技能是突进到敌人身边造成魔法伤害并减速,大招是造成当前敌人生命值百分比伤害并为自己增加双抗。远古时期的德邦总管是没有人可以在他三枪下活下来的就算是活下来也不能在线上停留,而现在被改的突进技能直接没有了,大招增加一个无敌的效果还算可以吧。总体上感觉不如老版的好玩

流浪法师:瑞滋。现在是叫符文法师吧。曾经的雷电法王,现在的符文法师流浪法师被封为雷电法王的那一刻就注定要被改动,这是某头的标准做法。曾经的瑞滋被动是把蓝量转换为技能伤害。瑞滋是蓝量越多伤害越高一技能是指向型技能消耗很好用,二技能是指向型控制技能貌似是当时为止联盟中最稳定的单体控制技能没有之一。三技能是指向型直接可以弹射的技能会对攻击到的敌人减少魔抗,大招是增加移动速度和蓝量技能溅射。而现在改的完全没有任何以前的样子,被动技能基本上没怎么动。一技能改成了非指向型技能,而且被动是可以和其他两个技能联动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二技能的控制也改成了减速需要和一技能联动才能产生控制禁锢效果。三技能改成了一种联动的手段,可以和一技能搭配打出AOE效果 大招直接没有了任何增益,只是本国段距离传送一次。把瑞滋的回复能力和强大的爆发持续输出砍掉了。导致曾经能在上单位的瑞滋目前只能在中单位呆着。

以上几位英雄就是我感觉比较心痛的,我很早之前玩LOL很多英雄被改动的时候都经历了,太多太多被改。实在是没办法写那么多。如果有喜欢的可以点个赞。谢谢

是怎么理解的?

你好,我是粥左罗。

题目一开始写的是《人到中年,比起财务自由,我更渴望社交自由》,给自己发了个预览后吓一跳,啊,老子已经「中年」了啊...

90后怎样怎样...我刚入行时,媒体还喜欢这样取标题呢,比如90后创业者... 仿佛这种叫法还在昨天。可事实就是,我们第一批90后已经步入中年了。

不过还是换成「30岁」吧,比「中年」舒服多了。

这篇聊的是「社交自由」,说比「财富自由」更渴望,不是吹牛逼,而是认怂:财务自由太难了,社交自由还能追求一把!

毕竟,人越长大,越想取悦的是自己。

01有一种自由,叫社交自由

这几年,财务自由这个词特别火。

什么是财务自由?

如果用财富总量来说,2018年的数据好像是:一线城市1.3亿,二线城市8000万,三线城市6000万。

当然,大部分人追求基本财务自由就可以,即一个人不用为了满足「生存必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什么是社交自由?

粥氏定义就是:一个人不用为了满足「生存必须」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大白话就是:你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饭局,参加自己喜欢的聚会,吃自己喜欢吃的饭,喝自己喜欢喝的酒,见自己想见的人,扯自己想扯的淡。

毕业五年,职业发展顺风顺水,唯一想想就后怕是那些饭局、团建、年会。

进入职场第一次经历公司年会时,我还表演了节目,拿了奖。但这不意味着我擅长社交:

舞台上的表演,和饭局上的表演,完全不是一种艺术派别。

后者我极其不擅长。

经历了第一次年会后,它就成了我最害怕的一种场合,尤其是各种节目表演完开饭后,我坐在饭桌上就像个傻子:

「其它同事,有说有笑,商业互捧,我一句也憋不出来。

然后,同事们一个一个站起来敬酒,我就懵逼了。

当我发现趋势变成每个人都要站起来敬酒后,我就慌了,表面上强装出礼貌而不显尴尬的微笑,心里却开始演习轮到自己时的说辞...

然后,演习着演习着,发现只剩自己没起来敬酒了,但我把手摸在杯子上,不知道怎么站起来,又发现大家有说有笑,不知道怎么打断大家...哎,刚才大家是怎么说的?难道要说「大家安静一下,我要敬酒了」,哇太傻了吧...

咦,好像大家忘了,哈,那我就装作不知道吧,千万不要有人提醒我...正安心啃着鸡腿,突然有个同事说「扒哥,你不给大家带个酒么?」...

啊!这也太突然了吧!完了,脑子刚才预演的啥话来着...忘了忘了...其实想起来也不说不出口...站起来只憋出一句「好,我敬大家」... 大家回一句「来来来!」,然后一饮而尽。

于是这难捱的一关终于混过去了...」

但紧接着,还有更尴尬的:

饭局后半程,大家开始端着杯子去别的桌敬酒,一个去了,两个去了,三个去了...

最后,整个桌子上就剩我一个人在啃鸡腿!

太傻缺了!手机千万不能没电啊,我要看着手机继续啃鸡腿....

更更更尴尬的是,突然有同事路过问:哥,你怎么不去敬酒???李老师方总南总都在那边呢~

啊。我酒精过敏啊...

我加入下一家公司后,更是崩溃:

老板特别喜欢喝酒,而且特别喜欢劝酒,而且还喜欢劝你敬酒的时候说两句,而且说的不好,他还喜欢让你重新说...

煎熬。

但其实跟喜欢人一起,不会这样。

大学毕业后,我们几个哥们一直保持几个月聚一次的习惯,每一次都特别开心。职场中,也会偶尔约一些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吃饭扯淡,也都很开心。

我不是不喜欢饭局,不是不喜欢聚会,也不是那么讨厌喝酒。我只是,不想说的话很难说出口,不想聊的人很难一起吃饭,不熟悉的人很怕硬找话题。

这些都让我很累,比搬砖还累。

职场中的年会、团建、聚餐,这些可能都不好避免。但除此之外,我会试图拒绝一切不想参与的社交。

比如去企业讲课,我会拒绝跟企业方吃饭,我喜欢到点就上讲台,讲完就回酒店。比如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我也不会在场下约人吃饭,有人约我也基本会拒绝。比如同行中有些人加了微信就问能不能见面聊一聊,能不能来公司拜访一下,我就会问聊什么,如果没啥聊的,我也会以某种方式拒绝。

生活中也是。我不会了为了维系所谓的人脉,去吃不喜欢的饭说言不由衷的话;不会因为怕得罪人,帮压根不熟的人转发朋友圈;不会怕人说不礼貌,就带不怎么聊得来的老同学老乡远房亲戚去逛故宫爬长城;不会怕别人说高冷,就帮很多人取标题、看选题、诊断公众号...

以前我怕人说,如今我更想取悦自己。

02垃圾社交,越社越焦

有些社交有价值,只是我讨厌,我愿意付出代价拒绝。

有些社交没价值,是垃圾社交,根本没有参与的必要。

哪些社交是垃圾社交?

比如没有营养的微信群社交。

几十上百个人一天到晚在群里你一句我一句,有时候互舔互捧,有时候自吹自擂,其实半年了发现大家都不认识,连对方叫什么在哪做什么工作都一概不知。有时候大家因为个话题,吵半天,其实有啥好吵的,彼此三观不合,根本没必要互相说服。

比如不带脑子的狂加好友。

这是新媒体时代特有的社交虚假繁荣,好像微信加不到几千好友就是自己人脉不行,于是每次进一个微信群就按着头像从上到下一排一排的加,甚至觉得还不行,又搞起换群和朋友圈二维码互推。

最后发现,加满5000好友,月薪依然5000.

比如没有实质意义假合作社交。

我相信大家混了几年职场,都遇到过很多这种人,彼此不熟,突然来一句:「最近有空出来吃个饭聊聊么,看看有什么合作的可能?」我初入职场时,还真以为有啥合作的可能。

后来才明白,真的跟你谈合作的人一般都不这么聊,这么聊的一般就真没啥可合作的,吃个饭扯个淡,啥实质意义也没有。

比如没有实际价值的抱大腿社交。

记得一个大咖朋友说过,你能力不行的时候,可以多加大咖好友,看看人家朋友圈学习学习就行了,别没事强行社交,强撩人家。

为什么呢?答案特别犀利:你是个傻X,你跟越多大咖强聊,就等于让越多大咖知道你是个傻X。你不如等自己变牛X了,再去社交。

比如纯粹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群的社交。

这种就太多了。午饭得要一起去吃,下班要一起去地铁,中间还要一起下楼买奶茶或者抽根烟,周末要一起喝个酒蹦个迪,大家都自发转发了这篇文章我也得转发,大家都发朋友圈祝谁谁谁咋样我也得发个朋友圈,大家都在群里复制「XX老板牛逼,带我飞」我也得复制跟一下节奏...

这种刻意的合群,都是虚假社交繁荣。

很多所谓社交,无非大家觉得是可以建立人脉、积累人脉、维系人脉。

其实,建立人脉是对的,我非常支持参与真的有助于人脉的社交。而且我也说过,朋友,不就是关键时刻可以互相利用的人嘛。

但是,很多垃圾社交对人脉是没有真实价值的,这样的社交越多,你就越焦虑,因为无效付出不会换来预期回报。、

03如何才能相对社交自由?

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

比如财务自由。等你赚到100万的时候,你会喜欢上200万的车;等你赚够1000万的时候,你会喜欢上3000万的别墅;等你赚够1个亿,你会发现原来不少明星大佬都有1亿买不到的私人飞机...

绝对的社交自由更不存在。

但我们可以追求相对的社交自由。如果你足够牛X,你可以推掉80%的社交。

如何才能相对社交自由?

1、你要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我的第一份工作除了必须参加的年会和团建,我基本0社交,不用跟各个领导维系关系,更不用拍马屁讨好,不用去黏糊其它各部门负责人,甚至我可以拒绝领导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我能这样,是因为我有绝活,公众号的用户增长得靠我带大家做爆款来完成。

最怕你能力不行,还特有个性。

2、你要有点钱,自己有米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年的底气来自于有钱,成年人的崩溃从借钱开始。

你不需要有钱的到财务自由,但你要有点钱,最起码别做月光族,每个月存下工资的20%,现在好多年轻人到月底还得借生活费呢。

你最好努力做到买房付首付时,不用四处求同学、朋友、亲戚,否则你还谈啥社交自由,你没资格的。

城市中奋斗的年轻人,你得至少多赚点房租,合租的话,随时尿尿都不自由,哪还有啥社交自由。

3、要么让规则保护你,要么你主导规则。

我现在创业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围绕着整个微信的这个产业生态特别好,我不用去处理各种破事。我一个在山东济南的朋友,创业开洗车店的,要花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社交,俗称打点关系,否则你干不下去的。

我做第二份工作时,经常要去企业讲课,也不用跟他们吃饭社交,因为我的课足够好,公司只好保护我,可以让我任性。

以上两种,都属于规则保护我。

还有一种就是你可以主导规则。

比如为了社交自由,我就尽量让自己足够牛X,这样才能可以主导规则。比如我把公众号做得牛X,我不用为了公众号接广告到处去社交。而且我把公众号产品做得牛逼,你投我,要接受我改你的文案,你不投就不投,反正我的排期都越到下个月下旬了。如果是需要我原创的,那么我只接受微调两次,你想投,必须全款后我才给你出大纲。

如果我不够牛,那么只能是对方主导我。

4、少欠人情债,否则积累多了就要疲于还债。

有的人有占便宜思维。比如有个同学,过年要买酒,其实不贵,一箱几百块那种,但是他要拖朋友直接从厂家拿,就为了省50块钱。

这箱酒,你省下了50元,但付出了其它成本,比如情感成本。

情感成本也是成本。

有个词很好,叫「人情债」。

我发现很多人好这口,为了占点便宜,或者省一点钱,麻烦朋友、同事、同学,但其实你在占便宜和省钱的同时,欠下了一笔笔人情债,欠的债早晚迟早要还的。时不时的,就有同学、同事、朋友找你来帮忙,你得付出精力一个一个帮,你不能拒绝,因为人家也帮过你啊。

以前我认识个朋友,感觉他特别厉害,他能找到各种给他帮忙的人,现在我就尽可能避免那样,因为你发现这些还来还去的人情债,时间长了就循环起来了,你会发现,隔三差五的就有人找你,各种饭局,各种社交,其实都没多少事,但加起来,会消耗你很多时间、精力、心力。

5、人格独立内心强大的人更容易社交自由。

很多人明知道一些社交不必参与也可以不参与,但他还是会参与,因为他无法享受独处,他宁愿去人群中用热闹麻痹自己,也无法享受一个人在家里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

正如叔本华所说:

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特别喜欢参与垃圾社交,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当然你也需要培养一些不需要社交的爱好。

写在最后:

一个人越长大,未必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肯定是越来越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尽可能少的参与自己不care的社交,或许就是成年人最好的自我取悦。

人越长大,越想取悦的是自己:无论是能力上,财力上,还是心力上,你都要让自己足够强大,不受制于人,不有求于人,你才能更好的做到社交自由。

哦对了,希望大家想发什么朋友圈就发什么朋友圈,好像很多人连这点社交自由都快没了。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

主要是培训什么?

悟空问题第一答,送给题主了。下面开始正文。

一、目的

做任何事,我们都讲究个目的,入职培训,是为的什么呢?这是个企业发起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培训这个人?不搞入职培训可不可以?很多企业其实也不搞,那他们发生什么后果了呢?比如说,员工他就会搞不懂这个业务模式,他不知道该做啥,他懵里懵懂呆个几天,跑了,那我们辛辛苦苦把这人招来岂不是浪费功夫了?

所以,入职培训的目的是 把员工留下来。

二、内容

有了目的,我们就有了方向。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现状。你说一个新员工,他对企业了解啥呢?就想想你自己,你要是刚去一个学校读书,刚去一个单位上班,谁也不告诉你啥,你能了解多少?一般人吧,也就知道一个单位名称,知道自己一个岗位名称,还有面试时HR寥寥几句告诉你的大概工作内容。

这里重点来了,什么样的人最需要入职培训?

回头看我们的目的,把员工留下来。于是问题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离职呢?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在任何公司,离职率最高的一般都是基层员工。

所以,入职培训就要从基层员工,做重复劳动的那些业务员、操作工们开始做起。

那他们离我们的成熟员工间差距有多大呢?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内容。好,那么我们简单罗列一下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

①对公司的了解,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啦,比如价值观,公司发展历史,品牌知名度等等。

②对行业的了解,这个其实不重要,但如果你面对的这批新员工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或者说都没干过咱公司的业务,那就得简单说说这个行业的发展啊,目前状态啊,未来走向啊,特别是公司如果在行业里还算某个细分领域的大咖,那就一定要着重说了。

③对公司里做事方式的了解,这个指的是公司制度,特别是员工手册里的规定啦,人事制度啦,财务报销的制度啦,公司内部的沟通平台是OA还是钉钉啊,等等。

④对本岗位知识、技能的了解,这就需要业务部门配合了,罗列出这个岗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熟练操作可上岗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作为培训课程组织大家去了解、熟悉、练习。

⑤建立归属感,建立归属感,建立归属感。重要的事说三遍,啥意思呢?归属感这词听着时髦,其实不难理解。新员工嘛,总是一个一个招来的,他呆你这,也就是工作上的关系,而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呢,除了工作以外还是有社交关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氛围。那如何去帮新员工建立一个氛围呢?你肯定想到了,对,就是团队。为什么我们同窗感情深厚?因为我们共同经历多啊。所以,设计入职培训的时候,就要考虑设计能让大家互动,特别是互相帮助的环节,或者是团队性任务。你看,到这里,团队协作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就通过这么些个大家互动的任务,氛围就慢慢能培养出来了。他在你这找着能说话的人了,找着他自认的新朋友了,就建立情感联系了。你再把任务设计多做几个,把几个可能的要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一摆,就勾起他对新工作的兴趣了。最后,把这个岗位以后的发展一讲,康庄大道往那一摆,这价值感也就体现了。

兴趣、群体、价值,这三招一出,归属感就有了。

三、方法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接下来就该是方法了。有的HR刚入行,以为入职培训就是把人往会议室一拉,PPT一放,照本宣科就完事了。你想想,你要是那新员工,你得怎么看这企业?既然讲到方法了,都是培训,培训有啥方法?(为了不把话题扯太远,这里我就简单说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聊聊)

①授课演说,这是最传统也最容易实现的的;

②小组讨论,这个是需要话题设计的;

③角色扮演,尝试让新员工模拟业务员和顾客的关系,让大家找着代入感;

④实战模拟,这是角色扮演的升级,当然不可能让新员工单枪匹马去干,这得先大家讨论好方法,再出门;

⑤项目制,这就是放在岗位上实操学习了,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学得也是最扎实的。

四、计划

有了目标、内容、方法,最后还差一步啥来落地呢?计划。

计划就像火车运营的管理方法,没有计划的发车,那你永远不知道你这火车该怎么发,票怎么卖,装多少顾客。而计划呢,就是把前面说的东西,统统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周期、有时长、有负责人、有衔接环节、有结果确认、有评估环节的这么个操作SOP。

五、激励

最后,谈个激励。前面提了火车,那激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火车的动力。火车能跑多快,决定于车头的动力。有了激励,新员工对这个入职培训他还能不重视吗?他还能不认真努力吗?我们已经说了,入职培训也是有评估的,那学得好的和学的垫底的是不是得区别开来?无论是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证书也好,更高的职级也罢,这都会对新员工们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有奖就要有罚,激励除了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而最严重的负激励,自然就是淘汰了。

最后祝所有的HR宝宝们都能顺顺利利地办好每次入职培训!

*********************************************分割线*********************************************

作者:魏晋

一名乐此不疲帮助他人的培训管理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