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神武遗迹,连昌宫词原文及解释?
原文: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译文:
连昌宫长满了宫竹,年岁太久无人来管理,竹子长得高而密,枝叶纠结在一起。又有墙头碧桃,红色的花瓣被风纷纷吹落。
住在连昌宫旁的老人向我哭诉说:“少年时曾因向皇帝进贡食物而入到宫中,唐玄宗正在望仙楼,杨贵妃一起倚着栏杆而立。楼上楼前都是缀戴着珍珠、翡翠的宫女们,光彩鲜明闪烁照耀天地。
归来后如梦又如痴,哪里能从容详尽地诉说宫中之事。当时刚刚过了大寒食而到了小寒食,城里的店舍都不见炊烟,只有宫边的树木翠绿如常。
夜半月亮升得很高了,宫中传出了琴弦的鸣声,原来是贺怀志压场的琵琶声。
高力士传唤寻找名倡念奴,念奴潜伴皇帝的随从侍卫人员过夜。片刻找到又接连催促,特别下令街上准许燃起烛火。
睡在红纱帐里的念奴满眼春意,充满娇气,用手整理一下头发很快就妆束好了。
来到宫中刚刚歌唱一声,邠王李承宁随即吹管笛与之相和。急奏整套的凉州曲调末了,各种龟兹乐曲热烈地连番演奏。
吹笛少年李谟靠着宫墙,偷学了许多新曲子。天大亮的时候皇帝的车驾发往行宫,万人歌舞在道路上。
百官的仪仗队避开歧王李范、薛王李业,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的车行轻快迅速。
第二年十月洛阳被攻破,御用的道路还在,安禄山的军队经过。强迫供应食宿不敢有私藏,百姓们无声暗暗流泪。
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收复后六七年,却寻家舍在行宫前。尔后相传的六位皇帝不到离宫,宫门久闭。
听来来往往的少年说起长安,知道了玄武楼建成,花萼楼荒废。去年使者奉皇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偶尔遇上门打开,我跟着进去了一会儿。
杂草丛木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填满了池塘。狐狸、兔子胆大 ,见人并不逃逸,绕着树木。
舞榭倾斜(榭:台有屋叫榭),地基还在,雕有花纹的窗子幽深仍绿。尘土埋没了粉壁,陈旧的金属花片。
鸟儿啄着挂在檐棱间的铃铎或金属,发出碎玉般的声音。玄宗皇帝偏爱靠近台阶的花朵,依然将皇帝的坐具靠近台阶斜坡。
蛇出燕巢盘绕在斗栱之上,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
寝殿相连的端正楼,杨贵妃在楼上梳洗。晨光未出,室内已有人在活动,至今反挂着珊瑚制成的帘钩。
我把宫中遗迹指示给人看却因此伤心痛哭,退出宫门时眼泪还不断地流淌。自从此后宫门再也没有打开过,每天晚上只有狐狸窜上门屋。
我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后心里也禁不住悲伤,问道:“是谁开创了太平盛世,又是谁招致这一混乱局面呢?
”老人说:“乡野老人哪能分辨得出呢?我就把耳闻目见的事情跟你说说吧。
姚崇、宋璟作宰相时,劝谏皇帝李隆基言语恳切。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粮食丰收,调和中外没有战争杀伐之事。
长官清正廉洁,太守杰出,人材的选用都说由于用人施政至为公正。
开元末年姚崇、宋璟相继逝世,朝廷渐渐信任听从杨贵妃。安禄山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出入宫廷,无所禁忌。
虢国夫人门前倚势弄权,钻营者不绝于门,如市上一样热闹。当时弄权宰相名字记不得了,依稀记得是杨国忠和李林甫。
朝廷制定的国家大计颠倒,四海飘摇,安史之乱所留下的民生调敝的残破混乱局面持续了五十年。
当今皇帝圣明,丞相裴度贤明,诏书刚下,便平定了吴蜀两地的藩镇叛乱。官军又攻克了叛乱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此贼又除,天下安宁。
我年年耕种宫前道路旁的土地,现在乱世既平,为迎接皇帝出巡,今年就不叫子孙在宫前耕种了。
”老人这样做的意思是殷切地盼望皇帝前来,希望皇帝努力于国家大计,不要再起战争杀伐。
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
我们都知道北京的明十三陵里面葬着的都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为什么只有十三座陵寝呢?其实少的这三座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和朱祁钰他们三人的陵墓,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为什么会少了他们三个。
一.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将都城选在了南京,但是为了国家可以长久统治,于是大臣们便纷纷上奏建议朱元璋迁都,最好是往北边迁(因为自古以来,北方就是政治中心,南方是经济中心),再加上南京城的地理位置从风水学的角度上来说,确实是不怎么好,因为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只要是在南京建都的百分百都是短命王朝,所以朱元璋也考虑到了这点(任何一个皇帝都想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便让太子朱标前往北京,西安等地考察,看看哪个地方更适合作为大明的首都。
经过多方考察之后,朱元璋决定将都城迁往西安。但是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给了朱元璋狠狠的一击,在忙完了太子的后事,朱元璋便又开始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接班人,但是还没培养几年,朱元璋也去世了,所以这么一来二去,就彻底给迁都的事情给耽误了。因为朱元璋是驾崩在南京,所以也被葬在了南京(即明孝陵),自然而然就不在明十三陵中了。
二.明惠宗---朱允炆
他的这个皇位来的还是非常轻松的,因为他爹深受朱元璋的喜爱,而他本人的性格又是温文儒雅,和朱标简直是一模一样。朱元璋感觉在他身上看见了儿子的影子,所以在朱标死后直接将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等自己百年之后来接掌皇位。
但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爱屋及乌,再加上朱允炆一上位就急于削藩,所以导致了他四叔朱棣的心怀不满,最终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带兵发动了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城时,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失踪了,有人说被火烧死了,也有人说建文帝趁着着火的时候逃出宫去了。
三.明代宗---朱祁钰
1449年,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军20万亲自去攻打瓦拉。可谁找到,去了之后不仅连瓦拉人的毛都没看见,而且还在返回的途中被瓦拉人给杀的个全军覆没,就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了。
北京这边知道后,立马慌成了一团,幸好这个时候郕王朱祁钰站了出来,先是诛杀了太监王振在朝中的党羽,之后又被于谦等人拥立为皇上,因为国不可一日无主。
瓦拉人起初还准备拿朱祁镇来威胁明朝,可谁知道他们直接就放弃了朱祁镇,另立了新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将朱祁镇给放了回去。等朱祁镇回到北京之后,朱祁钰并没有杀他,仅仅只是将他软禁在了南宫而已。因为他们俩人从小就是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所以没有忍心杀害他。但也正是因为今天的不忍心朱祁钰给自己留下了祸端,所以才导致了之后的夺门之变。(也真是应了那句话,心不狠江山不稳)
七年之后,朱祁钰病危。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了夺门之变,不仅夺了皇位,还杀了他的儿子朱见济。
重登大宝之后的朱祁镇先是封赏了支持自己复辟的“功臣”,随后又在徐有贞的怂恿下,杀死了于谦,一代英雄就这么落幕了。
之后又想到朱祁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且还将自己软禁长达七年之久,所以一怒之下废除了他的帝位,又重新称他为郕王,朱祁钰死后,朱祁镇让人将他随随便便的就葬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由于此时的身份已经是亲王了,所以就并没有资格葬入十三陵中了。
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就是我见过最狂妄的将军——项羽,垓下之战虽一败涂地,但行至乌江已是脱离险境,理应感到庆幸才是,回去之后卧薪尝胆,再卷土重来并不不可。但项羽骄妄过盛,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放弃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在乌江自刎而亡,死时年仅30岁。
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
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在汉王刘邦的领导下,在齐王韩信的指挥下,刘邦60万大军将项羽的部队彻底击溃,项羽10万人马死伤8万,所余残部被汉军重重包围于垓下。
此时,垓下营中弹尽粮绝,四面楚歌,项羽走投无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那天晚上,心情沉重的项羽夜不能寐,在营帐中一个人喝闷酒,爱妾虞姬在一旁陪伴侍奉。眼下的情况很清楚,唯有拼死杀出重围,才能有一线生机。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对于突围还是有信心的,但问题是,虞姬怎么办?带着她往外冲,十有八九出不去。望着眼前这个柔弱的女人,项羽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了打算。只是,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呢?于心何忍?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项羽几次欲言又止,忍不住长吁短叹。
时间倒回到四年前。
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也算是一种回报吧,刘邦将咸阳拱手移交给项羽,项羽率部长驱直入,进入秦都咸阳。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刘邦,包括已经去世的陈胜、吴广,他们都是楚国人,但不同的是,项羽比其他人更仇恨秦国。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亡,楚王和项羽的父亲大将军项燕均死于秦军之手,那一年,项羽9岁。
国仇家恨系于一身,进入咸阳后,项羽不听劝阻,执意杀了秦王婴,将嬴姓皇族全部诛灭,皇宫珍宝洗劫一空,宫中嫔妃美女全部遣散,然后,一把火将阿房宫点燃,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昔日繁华帝都,自此灰飞烟灭。
有个叫韩生的谋士曾劝项羽,说关中是战略要地,我们应该定都关中。
项羽望着满目疮痍的咸阳城,心里说:都特么烧成这样了你让我在这儿建都?前一段儿老子刚坑杀了20万降卒,如今又烧了阿房宫,秦国人都快恨死我了,关中还呆得住吗?
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嘴上却不肯这么说,项羽拒绝建议的理由听起来非常幼稚,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人发达了就应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不然,就像深更半夜穿新衣服,穿给谁看呢?坚持把国都建在了彭城(徐州)。
把韩生给气的,背地里跟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说楚国人就像猴子戴帽子,徒有其表,果不其然。
这话后来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大怒,把韩生扔锅里给煮了。
秦国已经灭亡,接下来怎么办?国家何去何从?究竟该实行哪一种政治制度?
目前有三种选择:
第一,恢复战国七雄的旧格局;第二,继承秦始皇大一统帝国;第三,另起炉灶,建立新秩序。项羽选择了最后一种。他将天下这个大蛋糕切分成19份,自己先挑了其中最大的一份,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牛逼的称号,叫“西楚霸王”。
然后,一口气分封了18个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参照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8个诸侯国在西楚霸王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高度自治。
按道理,分封诸侯这种事,不应该是由楚怀王来主持的吗?
项羽才不理会这些,现在是老子说了算,他首先将楚怀王升格为“义帝”,相当于名义上的皇帝,然后,将他安排到偏远的湖南郴州,远离权利中心。当初,项羽叔侄起兵反秦,为了师出有名,在楚国王室中找了个人立为楚怀王,将他作为复兴楚国的一个招牌。没想到,楚怀王还真把自己当领导了,在秦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居然拒绝了项羽攻打咸阳的请求,把这个可以名垂史册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刘邦,项羽对此耿耿于怀,意见很大。
如今,秦国已灭,天下平定,我西楚霸王主持大局,还留着你这个傀儡干嘛?公元前206年,义帝,也就是过去的楚怀王,在迁徙郴州途中,被项羽密令杀害。
没想到,这下捅了马蜂窝。
当初,项羽越俎代庖,僭越分封天下,许多人心里是不服气的,有尊敬的怀王陛下在,有这么多叔叔大爷在,凭什么你个二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主持分蛋糕?如今,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一直忍辱负重的汉王刘邦终于找到了出兵讨伐项羽的借口,他首先为义帝发丧,全军缟素,举哀三日,将檄文送达各诸侯国,号召大家联合起来,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历时四年,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时,项羽正陷入平定齐国叛乱的战争中。
蛋糕不是好分的,怎么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一个叫田荣的齐国大将,功勋卓著,却没有被封王,心怀不满,在齐国发动叛乱,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齐、胶东、济北三国,自封为齐王,率先点燃了天下反楚的战火。
项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亲率大军平叛,攻占了齐国首都,田荣战死。但田荣还有个兄弟叫田横,带领齐国军民继续抵抗,双方展开拉锯战,项羽深陷战争泥潭,一时无法脱身。
对刘邦来说,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公元前205年,刘邦亲自挂帅,以汉军为核心,联合其他诸侯,组成多国联军,大举进攻楚国,56万人马一路攻城拔寨,直逼楚国首都彭城。
没有项羽的楚军不堪一击,刘邦大军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彭城。去年攻破秦都咸阳,今年拿下楚都彭城,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刘邦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犒赏三军,将项羽宫中的珍宝扫荡一空,嫔妃美人尽数收纳。这其中,包括项羽最心爱的女人——虞姬。
虞姬的姓名不详,“虞”可能是姓,也可能是名,史学界有争议。不光名字搞不清楚,年龄、民族、籍贯、身高、体重、三围、星座、属相、性格、爱好等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在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虞姬,仅有寥寥数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也就是说,虞姬是项羽的美人,乌骓马是项羽的坐骑,一个白天骑,一个晚上骑,都是项羽的心爱之物。
称虞姬为美人,不光是因为人家长得漂亮,更主要是,“美人”是虞姬的职称,宋词中有个词牌叫《虞美人》,即来源于此。总之,虞姬是项羽特别在意的女人,听说彭城失陷,虞姬落入刘邦之手,项羽心急如焚,想率军回去,可齐国这边儿又脱不开身,怎么办?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项羽决定,主力部队继续留在齐国作战,自己带领三万骑兵,秘密返回彭城。刘邦在彭城号称统领56万多国部队,项羽只带三万人马回去,不是以卵击石吗?
其实,打下彭城之后,联军各自为战,向其他方向扩大战果,彭城及周边已经没有那么多兵马了。而且,项羽的军事才能远胜刘邦,他带着这三万人,长途奔袭,悄悄迂回到刘邦的后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闪电战,不但一举夺回了彭城,救出了虞姬,还将刘邦所部打得丢盔弃甲,近20万将士在雎水阵亡,血流成河,尸体几乎把河水阻断,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趁着混乱,刘邦仅带了几十个随从,狼狈逃窜。
狼狈到什么程度?据《史记》记载,刘邦逃跑的时候,路过老家沛县,想把家眷也带上,却发现一家老小已全部落入楚军之手,年幼的儿子、女儿下落不明。怎么办?手下请示刘邦,要不要救人?刘邦说现在哪顾得上他们,逃命要紧。说来也巧,路上刚好遇到了逃亡的儿子和女儿,于是坐上车一起跑。快,项羽的骑兵就追了上来。刘邦当时是乘坐马车,司机是夏侯婴,车辆核载两人,如今增加了两个孩子,明显超重,导致车速缓慢,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刘邦急了,居然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让夏侯婴全力加速。
夏侯婴心地善良,于心不忍,说再怎么着也不能扔孩子啊,果断停车,又把俩孩子抱了上来。刘邦反怪夏侯婴多事,没一会儿,又把俩孩子推了下去,史料记载:“如是者三。”连着推下去三回,我就问,有这么当爹的吗?刘邦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由此可见一斑。
在个人利益面前,什么骨肉亲情,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对子女如此,对父母也一样。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扣为人质,逼迫刘邦投降,说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爸扔锅里煮了。
刘邦怎么回答?刘邦说:“你我当年同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把老头儿炖了煮了,别忘了给我盛一碗肉汤喝喝。”把项羽给气的,当时就要杀了刘太公,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项伯劝项羽:“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干大事儿的人都不顾家,你把他爹杀了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杀他有啥意思?
一句话,又救了刘邦他爹一命。
项羽在彭城反击战中重创刘邦,大获全胜,一举收复了失地,但是,却从此失去了一国主宰天下的政治霸权,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有的依附汉王刘邦,有的坐山观虎斗,只有少数几个盟国站在项羽一边,天下大势日趋明朗,楚汉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两军在荥阳反复拉锯对峙,持续了整整两年,谁想把谁灭掉都不容易,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此时,刘邦提议,为救万民于水火,为了实现地区和平,双方停战谈判,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中分天下。项羽对刘邦久攻不下,无奈,只得坐到谈判桌上,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鸿沟从此也被称作“楚河汉界”,也就是中国象棋棋盘中间的那条分界线。和平协议签订后,项羽将刘太公、吕雉等人质释放送还,大军拔营起寨,向东撤退。
此时,刘邦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流氓本色,他悍然撕毁协议,突然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并联合韩信、彭越两路人马,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撤退到了安徽垓下,此时,他身边仅有10万兵马,刘邦方面则聚集了60万之众,双方在垓下展开决战,项羽寡不敌众,被团团围困在垓下城中。
当今之际,唯有拼死突围,但这样一来,虞姬就成了身边的累赘。带着她是无论如何也出不去的,不带了,把她留下会怎样?刘邦会杀了她吗?不会的,刘邦这个人我跟你讲,虽然心狠手辣,但他绝对不会杀虞姬,为啥?因为他舍不得。
司马迁说,刘邦“好酒及色”,虽然结婚晚,但人可没闲着,跟吕雉之前,刘邦在外面就有个叫曹夫人的相好,俩人还有个私生子叫刘肥。后来起义造反,没时间搞这些了,但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彭城兵败,妻子吕雉被项羽扣为人质,刘邦在逃亡途中借宿在别人家,又跟人家的女儿搞在了一起,也就是后来的戚夫人。占领彭城,抓到了美人虞姬,刘邦会怎么做?他到底碰没碰人家?
这种事儿不好说,司马迁也没敢写,毕竟《史记》成书于汉朝,对高祖皇帝生前事迹的描写,绝对不能影响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要始终把政治正确放在第一位,这是必须的。项羽也曾试探过虞姬:“内什么,那个坏蛋,他没欺负你吧?”虞姬当然说没有,红着脸使劲儿摇头,项羽将信将疑。真相究竟如何?怎么说呢,以刘邦市井无赖,流氓好色的本性,你自己想吧。
也就是说,项羽不愿留下虞姬,担心的并不是她的生死,而是担心她被老流氓霸占,进而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其实只剩下一条路了。但这种话,项羽是说不出口的,只能让虞姬自己领悟。
那天晚上,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仰天长叹,赋诗一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概意思就是: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再往前闯。马不往前闯呀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一连吟诵了好几遍。
虞姬也是个明白人,已经猜到了项羽的心思,不由悲从中来,当即也和诗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深情地望着项羽,突然上前抽出项羽腰间的宝剑,引颈自刎,血溅当场。项羽放声大哭,“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与其说是虞姬自杀而死,不如说是被项羽逼死的,否则,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抽走霸王的武器?项羽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虞姬死在自己面前?
虞姬死后,项羽将其草草掩埋,率众突围,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乌江边的时候,仅余二十六骑。江边有小船,大家劝项羽赶快渡江。
按理说,忍痛牺牲掉了虞姬,自己才脱离了险境,项羽应该感到庆幸才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赶快渡江,日后东山再起,毕竟你还年轻。
但是,经过这一番生离死别的变故,项羽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万念俱灰,仰望苍天,无限悲凉地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哀莫大于心死,最终,项羽放弃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在乌江自刎而亡,死时年仅30岁。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63年是什么朝代?
1163年是南宋时期。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李渊晋阳起兵的真相是怎样的?
李渊早有反心,李世民只是劝谏者之一而已。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月,李渊屯于灞上,和李建成、李世民二十多万叛军会合。李渊下令,诸军严守军纪,不得骚扰百姓。然后派人到长安城下喊话,劝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开城迎军,并且申明自己是来勤王尊隋,不是来造反作乱的。但是长安城的百姓并不相信他,拒不开门投降。耗了半个多月,诸将等不及了,跟李渊说,长安城门这么长时间不开,说明大隋气数已尽。咱们千里迢迢赶来,人吃马喂,不赶紧攻城还等啥。再等热屎都吃不上一口。
但是李渊说,如果咱们攻城,一不小心把代王杨侑伤了可咋整。传出去人们怎么说我啊。(兵纏象魏,矢及黃屋,人其謂我何哉?)李渊此次出兵打的旗号是扶持幼主杨侑,给大隋逆天续命。如果杨侑被乱兵杀掉,那么他就成了赤裸裸的造反作乱了。因此李渊投鼠忌器。但是诸将说,没有周成王那样英明听话的幼主,也就没有周公旦那样鞠躬尽瘁的摄政之臣。何况周边还有那么多奸猾之徒虎视眈眈,如果咱们进城晚了,被他们过来争夺,到时候后悔药可是没地买去。这里的奸猾之徒主要指薛举。诸将意思,形势如此危急,下面不吃等坨啊。
不过俗话说得好,皇帝不急太监急。李渊迟迟不动,驻扎在长安城外的土匪们着急了,他们都是平阳公主收罗的乌合之众,在李渊起兵过程中寸功未立,心想要是李渊打进长安,我们就更沾不上光了。因此不等李渊命令,各路人马纷纷聚集,兵临长安城下。李渊借此机会,立马派李建成和李世民把长安城团团围住,并且跟城中百姓解释,我们围城主要是防止乱军入城劫掠,是来弹压叛乱的。城中百姓无计可施,只能听天由命。
各路土匪摸不着李渊父子啥路子,只好按兵不动,然后向李建成和李世民申请攻城,但是李大李二不置可否。很快李渊也来到长安城下,各路人马再次向李渊申请攻城,李渊没有允许。李大李二私下问李渊,啥意思。李渊说,民间财物任由诸公自取,杨隋七庙和代王杨侑以及杨家宗亲一个都不能动。有違此者,罪及三族。李二放出话去,诸军争相攻城。李渊得知攻城,亲自上前线劝阻诸军不要妄动,但是为时已晚,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李渊遂派遣李大李二统领所部诸军,封府庫,收圖籍,禁掳掠,一如漢初入關故事。
接着立杨侑为少帝。李渊说,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了。群僚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立子婴为秦王,名分未定,结果被反贼项羽赶来,鹊巢鸠占,刘邦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因此这事不能不急。李渊听了伤心流泪,我起兵的本意是为了大隋江山社稷,现在社稷有主,我怎么敢有二心。当年刘季不立子婴为秦王,是因为他自己想当秦王。所以才被项羽赶出长安城。我才不像刘季那么有野心呢。于是立杨侑为少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
义宁元年十一月初一,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李渊坚决不接受任命。群僚说,当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开创了大周基业,你现在就是周公旦,你怎么能够推辞呢。如果你不当唐王,少帝杨侑该依靠谁啊。李渊听了叹息道: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失鹿是个典故。韩信手下有个谋士叫做蒯通,楚汉相持时劝说韩信造反,但是韩信不听。韩信被杀后,蒯通被捕,刘邦问,你为啥劝说韩信造反。蒯通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唯高才疾足者先得也。李渊意思,自己夺取大隋江山,吃相比较难看,搞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个高腿快的猎人,而是一头残忍狡诈的老狼,对大隋这头鹿又撕又咬。而自己之所以成了一头狼,跟这帮急功近利的群僚有很大关系。
参考书目:《大唐创业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