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入定修炼怎么弄,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
对于项羽,历史上有这两首诗最为人所知晓: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项羽,主席就指出他战败的三个最大错误:其一、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不应放走刘邦;其二、机械遵守鸿沟协定;其三、最不应该建都徐州。
两千多年前,随着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秦大幕正式拉开,各地起义势力纷纷扛起大旗,反抗秦朝残暴统治。时逢乱世,群雄并起,作为当时反秦力量的中坚,项羽始终保持着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魄力。
秦末时期,西楚之地响应反秦号召,起兵对抗秦朝。项梁死后,项羽成为楚军领袖,同时,亦为军队的灵魂人物。项羽为人勇猛霸气,又被称为“西楚霸王”,楚军在他的率领下,势不可挡,横扫对手,敢于挑战任何困境。
项羽在古时最为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标准,无畏勇猛,刚正不屈、大将风范等,无疑是对项羽最好的形容。反观项羽的对手刘邦,自小从底层打拼而起,满身市井无赖气息,在战场上阴险狡诈、低劣手段尽出,总之,他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如此,刘邦早期与项羽对战中,并不占便宜,屡战屡败,然刘邦手下良将诸多,如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可谓是功勋卓著,付出甚多。
刘邦虽然奸诈,但是,也侧面体现出其精明,懂得抓住项羽自傲弱点,暗渡陈仓、明修暗道,最终先后取得咸阳、巴蜀之地,再至后来入汉中、拉拢异姓势力。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汉室基业。
楚汉战争初期,无论从军事实力、将领能力,项羽部无疑都吊打刘邦部,但是,为何偏偏刘邦夺取了天下呢?
后世对于项羽的评价,有褒有贬,听到最多的评价即为“有勇无谋”。诚然,我们不可否认这点,世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落得悲惨结局,笔者想正是他孤傲自大的性格导致。另外,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情,令他错过夺取天下的最好时机。
最令人拍腿痛惜的无疑是“鸿门宴”,如果,项羽变得“奸诈”一点,恐怕后世历史将重新书写,汉室基业亦将不复存在。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错过终究会成为遗憾,鸿门宴上,项羽错放刘邦,并不是有勇无谋,而是他难以放下“大丈夫”心态,他担心若杀死刘邦,会有损光明磊落的名声。但项羽却不知道,战场之上,向来是兵不厌诈、你死我活,若是对敌方心存顾虑,无疑是给自己留下隐患。
且二人在相见时,项羽被刘邦表面伪装所迷惑,由此,轻信刘邦,对其大为夸赞,称:刘邦处事有方,帝王之才。我们暂且不论刘邦拉拢人心的手段有多高明,只想说,项羽单纯的令人心疼。
他虽作战勇猛、军事谋略出众,但当敌方放下姿态后,项羽亦会随之放下戒备,敌友难辨。或许在刘邦看来,项羽这是愚笨,但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只是项羽的豪气表现,本为英雄惜英雄,推心置腹,奈何刘邦奸诈,他却反遭算计。
那么,是项羽无能吗?不,他很有能力。
巨鹿之战,退无可退,是项羽果断率军破釜沉舟,抓住时机一鼓作气,反杀敌军,这就足以证明项羽的谋略。垓下之围,面对三十万汉军的层层围困,是项羽以一敌百,杀出一条尸山血路。且不说他在乌江边,自刎时的霸气不屈,仅谈鸿门宴上的气度非凡,项羽即令人钦佩。
须知,在刘邦到来后,项羽只需要一个手势,就能轻易杀死刘邦,可是他没有,显然在他心中,比天下更为重要的是英雄气节。笔者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再让项羽选择一次,他依旧会放走刘邦,这就是内心所坚持的精神,以死捍卫。
后来,对于刘邦先入咸阳,并于关中称王之事,项羽则给予了原谅,并说“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由此可见,项羽真正做到了以诚相见,却不知刘邦心思频出。简单来说,项羽适合为草莽,却不适合治天下。
兵败之后,项羽败至乌江,明明有机会逃生,他却放弃了最后的希望。那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足可看出他内心深深的愧疚与自责。在自尊之下,宁愿战死亦不苟且偷生,这也恰好反映了他浩然正气的一面,项羽的人格魅力尽在于此。
乱世是枭雄的角逐场,项羽一次次错过时机,同时,亦一次次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对手,悲剧下场已然注定。我们相信,若是在太平盛世,项羽凭借着豪爽、善良、淳朴的内心,定然能够有一番新的作为。
然而,在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乱世,项羽注定会成为悲剧人物,这也恰好说明乱世的生存法则之残酷。
司马迁曾对项羽这样评价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在贰品看来,韩信的谋反、英布的谋反以及彭越等人的谋反,都是汉高祖刘邦与吕雉等人精心设计的一场屠杀有功之臣、尤其是异姓王的的阴谋罢了,只是因为不想背负“杀功臣”的骂名,才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出腹黑的戏码!
韩信、彭越之死公元前196年,吕雉将楚王韩信用计杀死,随后又杀死了叛乱的吴王彭越,并把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赐给各地的诸侯王“品尝”,以此警告各诸侯王,要他们安守本分不要生事…
韩信为大汉第一武将,用兵如神,更是为刘邦的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被吕雉这等歹毒女子所害,死的何等凄凉?
彭越,十大武将之一,为刘邦的大汉江山浴血疆场,无论他是否叛乱,但是如今却化为肉泥,怎能不让英布产生悲凉之情?
韩信,是英布极为尊敬和佩服的人物,彭越也是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如今尽皆成为吕雉以及刘邦二人的刀下亡魂,看着已经变成肉泥的彭越,淮南王英布的内心深处怎能不产生“狡兔死,走狗烹”的悲观情绪?
真正的历史究竟如何我们早已不知,因为史书往往都是胜利者的口舌,我们只能根据它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此前,看到刘邦派人送过来的彭越化为的肉泥后,英布为了以防万一就派人收拢了军队,暗中加强了戒备。
英布有一爱妾,后来得了病,于是去医师家治疗,而英布手下有一中大夫贲赫家就住在医师对门,于是贲赫就提着丰厚的礼品看望她,并在医师家饮酒。后来这位爱妾在与英布的交谈中说贲赫是个忠厚的人,英布就怀疑她与贲赫有奸情,于是就想抓了贲赫严加审问。
贲赫听闻英布要捉拿他的消息后,就急忙逃跑,向刘邦告发英布意图谋反的消息。英布派人追赶结果没追上。气愤的英布于是杀了贲赫的全家来泄恨。
而在京城的刘邦,收到贲赫关于英布要造反的消息后立即与萧何他们商议,他们都觉得英布不可能造反,但是当得知英布杀贲赫家人的时候,就认为英布是因为他出卖英布而寻仇。
就这样,英布就“被造反”了!
后面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刘邦轻率大军讨伐“谋反”的英布,史书中如此记载: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长为淮南王。
本题中问“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言外之意就是没有了韩信,刘邦就是一个废物了,题主把韩信看的太高,把刘邦看的太轻了!
楚汉之争长达七年,在没有韩信的情况下,刘邦还不是照样与项羽刀光剑影的打了三年,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还能不断壮大并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足以证明刘邦不是酒囊饭袋。
所以,不要把刘邦看的太扁,更不要把韩信抬的过高。尤其是统一中原建立大汉王朝后的刘邦,更是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英布面对的是开国皇帝刘邦所率领的大军,这是御驾亲征,更是代表了无上的大义。英布是谋反,而刘邦是平叛。道义上英布已经落入下风。
对于英布最为致命的是,他面对的是大汉王朝整个国家机器对他的围剿和碾压。刘邦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同时又让儿子齐王刘肥率领二十万大军从侧翼夹击英布。
最终刘邦与英布在宿县遭遇,灌婴攻打英布的北翼的军队,曹参随即加入战局协助灌婴攻打英布的西北方向的兵力。随后刘邦又下令大将郦商率领精锐部队攻打英布的中军。
就这样,英布大军在刘邦三十万大军的强势攻打之下,迅速被攻破阵脚,英布看着自己兵败如山倒后转身逃跑,最后依然被杀。
自此以后,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位大汉开国功臣中,最富盛名的武将在绽放灿烂光芒后,如流星一般迅速陨落!
回到正题,如果韩信还活着,并且和英布站在一起反叛刘邦会不会重写历史?我的答案是:
如果韩信还活着,与英布一起指挥军队f反叛刘邦,结局还是一样,必然也是死路一条!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是一个刚刚结束战乱得到统一的国家。这个时候人们的向心力也是最大的时候,韩信即使用兵如神,但是他面对的是一个拥有着张良、萧何、陈方等拥有善谋奇策的智囊,面对的是拥有悍将如云的国家军队。
最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他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国家机器碾压成肉泥…
狡兔死,走狗烹的刘邦第一任燕王臧荼谋反被杀、楚王韩信谋反被杀、梁王彭越谋反被杀、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此前还有刘邦的发小也是第二任燕王卢绾也被告发谋反,只是因为腿跑的快逃到了匈奴,才得以保全。
他们的罪名通通都是“有人告发你谋反”,曾经在战场上生死未卜的为刘邦洒热血打江山时都没反,如今有酒、有肉、有女人的情况下却反了,我不禁有个疑问:
究竟是他们犯贱一般的反了,还是被刘邦设计陷害下的“被谋反”呢?毕竟,他们都是异姓王。
“狡兔死,走狗烹,大局已定,我固当烹!”
这是韩信被告发谋反被抓后,对刘邦说的一段话,何其凄凉与辛酸?
谋反就是一口锅,看谁不顺眼都可以往里装,楚王韩信是的,吴王彭越是的,燕王臧荼是的,如今,淮南王英布也是的!
可怜,可悲…
怎么评价徐阶?
徐阶出生于1503年,卒于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总的来说,徐阶这个人的性格不错,与他后任高拱和张居正不同,他惯于息事宁人,极少挑起事端,刻意避免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评价徐阶呢?
第一,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徐阶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科考中高中第二名,也就是探花及第。同年科考做官的不少,而他作为主考的几次科举都没少出人才。在明朝的科举中,考生考的那一科就要任那一科的主考官为老师,并且自此自己的政治生命就紧密与老师联系在一起,学生绝对不可以忤逆老师。在学术上,他是当时王阳明心学的带头人,而且在为官期间兼任老师,坚持每过五六天上台讲学,工作再忙也要讲,所以他在士林里的威望很高。当时高拱就曾攻击他过度讲学,不务正事。
第二,为人低调,做事隐忍。徐阶的为人低调、做事隐忍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种能忍能装也是最令人可怕之处。严嵩任内阁首辅时,徐阶是次辅,按理也用不着那么低三下四,但他百般讨好严嵩和嘉靖皇帝。他看明白严嵩因为给皇帝提供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和帮助修道而受到宠爱,于是多次上书嘉靖,说自己希望能够帮助皇帝炼丹。后来,嘉靖就把与修道有关的事让徐阶来做,徐阶也在皇帝入定(入定就是静坐修行,进入安静不动状态)时帮助护法,一起跳大神。在给严嵩的书信中,他自己称是在用对待前辈对待父亲的方式来对待严嵩的,严嵩觉着很受用,同时也放松了警惕。
对于外界,他把自己打扮成受伤的小媳妇。所以外界讽刺徐阶是老好人,没有决断力。其实能斗倒严嵩的人,怎么会是个没有决断力的老好人呢?徐阶在家乡拥有良田24万亩,而严嵩拥有的田产,只是徐阶的十五分之一。徐阶在京城装的谨小慎微,有人告他地多,查实后也不过是个御下不严了事。高拱上台后,要求徐退田,但出于多种考虑,也只判流放徐阶的两个儿子,对其本人的名声没有过多影响。
第三,极会做人,赚取人心。徐阶极会做人懂得如何收买人心。在明朝,以死进言是个很赚名声的事,海瑞事发之后,天下舆论都倒向海瑞,而徐阶顺手把海瑞救了,就赚取了人心。嘉靖死后,徐阶拟遗诏,把严嵩斗倒的一批官员平了反,停止了嘉靖当时在修的几处宫殿,又在隆庆朝努力纠正嘉靖朝的一些弊端,被认为是在拨乱反正,至少被平反的官员,被徐阶收买的言官,徐阶的同科和学生,以及生活得以改善的老百姓,这些受益的人,当然拥挤徐阶了。
还有徐阶退休回乡后,遍请同乡亲朋故友到家来吃饭,其中一人偷取了一只金酒杯藏在帽子里,恰好被徐阶看见。酒席将散,主持酒宴的人清点器具,发现少了一只金酒杯,到处查找。徐阶说:“杯子还在,不用找了。”这时偷杯的人因有点喝醉了酒而站不稳,帽子连同金酒杯都掉了下来,徐阶则转身装作没看见,还叫下人把杯子放入那人的帽中。徐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其实,对于他们这些位极人臣的人来说,学识才华能力又能有多大差距,差距也许就在这为人做事上,有的名声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清廉一些,有的腐败一些;有的得以善终,有的不得善终而已。
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要分封刘邦?
谢邀。
公元前206年,在项羽攻破函谷关前,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当时,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将全国分成18个王国,其中那个也分封了刘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义,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阳之前,楚怀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阳者为王”。
这个昭告对于号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时项羽并没有明确反对,默认了这个昭告。后来,刘邦率先攻破咸阳,并一路宣传,且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仅在道义上占了上风,而且也极大地赢得了人心。当时,虽然项羽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是一举消灭各路诸侯还是不能如愿的。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抉择。而分封刘邦不仅可以赢得道义上赢得百姓的支持,也为下一步逐一消灭诸侯预留时间。二、阳谋,明封暗削。
刘邦攻破咸阳后,已经拥有军队20余万人,在各路破秦军队中属于中上等实力。在各路诸侯中,项羽对于刘邦是最不放心的。而当时项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刘邦,只能用计暗中消弱刘邦的实力,所以项羽把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却在巴蜀之地,并且兵力也被削到3万,刘邦气不过,但是又不能与项羽的80万大军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项羽这种明封暗削的计谋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三、钳制,借机消灭。
用阳谋消弱刘邦实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彻底消灭刘邦才是项羽的根本目的。项羽一直认为巴蜀之地是蛮荒之地,民风不开化,不仅地势崎岖,而且出兵也困难。同时,刘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远离家乡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会水土不服,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一部分士兵会选择离开刘邦。这是从内部钳制,借分封暗中消灭刘邦。在外部,项羽又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赛王、董义封为翟王,全都在刘邦封地外围,进一步对刘邦进行钳制。
从整个分封看,分刘邦为汉王就是通过阳谋将刘邦逐渐消灭的过程。这样做既可以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又可以达到最终消灭刘邦的目的,只是最后刘邦有三杰辅佐,才能一路凯歌赢得最后的胜利
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
哥们义气只能适用于江湖,庙堂得有庙堂的逻辑。
非但樊哙要归属吕后势力,就是张良,那个爱刘邦爱得眼中只有你的美男子张良,也早就归属了吕后势力。
樊哙最高做到大汉的左丞相,真正是位极人臣了。
所以,大汉立国之后,樊哙和刘邦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兄弟关系,而是皇帝与重臣的关系。
这个关系非常复杂,也非常敏感。皇帝会猜疑重臣造反,何况樊哙还是那种领兵的重臣。而樊哙如果不是傻子,就肯定能参透皇帝刘邦的这种猜疑,自然会顾虑刘邦的猜疑。所以,君臣之间就是一对你猜疑我、我猜疑的你的关系。
所以,真得不能再用什么“仗义每多屠狗辈”来理解。
01.樊哙凭什么立足大汉朝堂?身为重臣,已经说不上是刘邦的人凭忠诚吗?
大汉皇帝刘邦,手底下真心不缺忠臣。
只要有足够的权势,就能收买到忠臣,而且忠臣很廉价。
国难显忠臣,国难之时,忠臣和忠诚才是稀缺资源。国家无难、国家无事,忠臣和忠诚一点儿都不值钱。
所以,樊哙所凭借的,不是什么忠诚而是比忠诚更硬的通货,就是军功以及其所属的军功集团。
皇帝刘邦斩白马,与群臣立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白马之盟。
但是,白马之盟说出来就是一句话、写出来就是一张纸,要把说出去的话和写盟约的纸变成大汉宪法,就得有人维护,而且这个人必须得有力量。
刘邦所期望的这个人就是功臣集团。而功臣集团又凭啥去维护呢?
凭的就是后半句话:非有功不得侯。而且,还有一个大汉不言自明政治规则:非列侯不得拜相。所以,合起来就是:非有功不得候,非列侯不得拜相。
刘邦与刘氏皇室要与功臣集团共治天下,而刘邦开出的价码就是大汉帝国的二把手、政府领袖丞相。皇帝是国家领袖,丞相是政府领袖,丞相背后是一众两千石的朝堂高官。这就是汉初的政治逻辑。
汉初历任丞相都出自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等。特别是张苍之后的申屠嘉,这个人最初就是刘邦手底下的一个材官蹶张,也就是弓弩手。当真是要能力没能力,要文采没文采,唯一有的就是暴脾气,连皇帝都敢怼。但是,论资排辈就能排到他当丞相,因为他有功臣集团的标签。真实世界从来都没有什么唯才是举,只有更合适和不得以。第一辈的功臣死光了,还不算完,大汉丞相还得从功臣集团的子嗣中选。以后的大汉丞相,功臣集团的子嗣,仍旧屡拔头筹。
所以,无论是刘邦时代还是吕后时代,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时代,功臣集团都是一股细思极恐的强大力量。
而樊哙就是功臣集团的元勋级人物。可以说,他的排位甚至就在萧何、曹参之后。所以,樊哙能在大汉朝堂立足,凭的就是军功以及自己所属的功臣集团。
刘邦最恨的是雍齿,但雍齿功多,所以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封为什邡侯。皇帝刘邦,连仇人雍齿都奈何不了,就更不要说樊哙了。
因此,给樊哙插上一个标签,第一个标签绝对不是“刘邦的人”,而是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到这个时候,就真得不能再用仗义屠狗辈来定位他了。
02.樊哙为什么要投靠吕后集团?立足朝堂,就得加入吕后刘邦大封诸侯王的目的是让老刘家坐稳大汉江山,因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但是,亲兄弟和父子兵,也会为了利益而翻脸,更何况是皇帝的位子。所以,就得让继位的嫡子有力量来看住这些兄弟诸侯王,而这个力量就是功臣集团。
但是,这就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未来的大汉皇帝肯定不会有自己人。
大汉朝总共两股最有权势的力量;一股是地方的同姓诸侯王;一股是朝堂上的功勋集团。但是,这两伙人都不是皇帝培植的
功勋集团靠功勋而建立、靠荫庇而生长,跟皇帝没关系。地方上的同姓诸侯王呢?都是皇帝他老爹封的。所以,皇帝必然会成为孤家寡人。要扭转这种局面,皇帝就得发展一股自己可以信赖的力量。那自然就是外戚。
刘邦之时以及刘邦死后,汉朝最大外戚是谁?当然就是吕氏家族,也就是吕后集团。
所以,吕后大封诸吕,要么封王、要么封侯、要么封高官,其目的就是在以外戚集团巩固皇室,抗衡功臣集团和同姓诸侯王。
但是,站在汉初朝堂上的,全是功臣集团。
因为开国功臣实在太多,刘邦都得封,所以把能封的土地、能封的位置都给封满了。这时候,外戚集团要新起炉灶另开张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吕后就从功臣集团中挖一批人过来,帮着组建外戚集团。
这时候就清楚了:功臣集团和同姓诸侯王,跟皇帝都不会走得太近,因为除了刘邦这个开国之君,这两伙人跟新皇帝以及皇室都不会有太多的关系。而能够拱卫皇室的,就只有外戚集团了,因为姻亲就是纳投名状的结盟。
鸿门宴前,项伯入汉军与刘邦会面。第一次见面,还没说上两句话,刘邦就跟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儿女亲家的实质就是结盟。而结盟之后的项伯是相当给力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挡着项庄的就是刘邦的儿女亲家项伯。所以,绝不能小瞧姻亲的作用,外戚必须得高度重视,完全不能用现代视角来解读古代的姻亲关系和庙堂外戚。
这时候,樊哙该怎么站队?他既可以是功勋集团,又可以是外戚集团。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
想都不用想,樊哙必须是铁杆的吕后集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樊哙毕竟与刘邦有屠狗之交,所以维护皇室,樊哙有忠心。
第二个原因,是个递进关系,刘邦死后,能巩固皇室的,就是吕后要组建的外戚集团,所以,樊哙必须加入。
第三个原因,吕后是能够连接皇室与功臣集团的枢纽,因为老吕家也是功臣集团,他哥哥吕泽是大汉的开国大功臣。所以,樊哙就是代表功臣集团,也要跟吕后合作。
关键是跟着大姨子有肉吃,加入吕后势力,樊哙立即就是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不是死得早,樊哙绝对是不亚于萧何和曹参的大汉重臣。
03.功勋集团为什么跟吕后闹翻了?樊哙不死,他将何去何从后来的历史,就是在吕后刚死,功勋集团就立即与刘姓诸侯王合作,干掉了吕氏外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没有那么多的道德推理,说什么忠于汉室、忠于刘氏、忠于刘邦,到最后都是利益之争。
一个是吕后做得太过火,这个女人太狠辣。
能把自己的亲儿子汉惠帝给吓成废物,你就说吕后这个当妈的有多彪悍吧。再有就是在对待刘姓诸侯王的问题上,吕后是能杀的就杀、不能杀的就废。而更过分是大封诸吕直接分割了功臣集团的利益。而非刘氏不能封王,你吕后玩封王诸吕,也真正的是授人以柄了。
另一个是吕后死后,功臣集团与大汉皇室之间就没了枢纽人物。
皇室就是外戚,因为连皇帝都被吕后折腾得不是刘姓子孙了。所以,本来平衡的朝堂上就剩下外戚和功臣这两股力量,皇室已经没有了。当然,朝堂之外还有刘姓诸侯王。然而,这伙人还只是一股不成熟的势力。因为他们太年轻,斗不过朝堂上的这群老家伙。但是,刘姓诸侯王做同盟、搞事情,还是可以的。而非常要命的,就是这伙人里面可以出皇帝,他们都是刘邦的子嗣。
所以,功臣集团加诸侯王就把吕后集团给干翻了。然后,大家就得坐下来开个会,到底选谁来当皇帝。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功臣集团的强大。因为换谁当皇帝这么大的事情得由功臣集团说了算。
同时,还可以看出功臣集团的最在意什么,也就是他们最怕什么。他们最怕外戚。
再也不能允许外戚分割他们的利益,更不能让外戚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还不能容忍外戚与皇室合作一起欺负功臣集团。
所以,薄太后的娘家最弱,这股外戚最不能成势,于是薄太后的儿子刘恒,就成了功勋集团的要选的皇帝。
如果樊哙活着,他能扭转这种局面吗?
樊哙肯定会很尴尬,因为他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到时候,樊哙就需要抉择一个问题:是听老婆吕媭的,还是跟老战友们一起搞事情。
很难说。
这就要看樊哙的能力了。功勋集团之所以要干掉吕氏集团,就是因为外戚动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外戚还要骑在功臣集团的脖子上。而还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吕后这个外戚势力与功臣集团的枢纽人物不在了。如果樊哙真有本事能取代吕后,担当外戚与功臣之间的枢纽,或许能够实现二者的和平相处。但是,樊哙很可能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他必须在吕氏外戚与功臣集团之间做出抉择。当然是谁有力量就听谁的,因为不听真得会死。
吕后死后,吕氏家族就没有能担当大事的人才,全是一群不着四六且被吕后惯坏的毛孩子。而功勋集团呢?全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精和战神。那樊哙怎么选,也就很清楚了。他只能加入功臣集团,并成为功勋集团的领袖级人物。因为樊哙的威望,怎么也比周勃强大的多。
总结一下:樊哙与刘邦曾经是同袍兄弟,但之后的关系是君臣,庙堂之上就不能再论什么“仗义每多屠狗辈”了。所以,樊哙和刘邦的关系,就是功臣集团与大汉皇室的关系缩影。
吕后以及吕后外戚势力,不是在瓦解刘氏皇室而是在巩固刘氏皇室,吕后是刘邦之后的重要枢纽人物,她能够连接刘氏皇室与功臣集团。樊哙加入吕氏外戚,非常自然。
后期却是吕氏外戚发展的太过凶猛,不仅位尊于功臣集团,而且直接要侵夺功勋集团的利益,吕后死后,这两伙人干起来就很正常。樊哙如果还活着,会很尴尬,但权衡之后还会站在功勋集团一边。
至于刘邦为什么想也不想就要杀了樊哙,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从大格局来分析,就是刘邦与樊哙已经是君臣关系,所以君要杀臣,而且杀一个认为不忠的臣,也没啥奇怪的。
当然,还可以从小细节分析。
刘邦在垂危之际已经脑子不好使了,于是就冲动了一把。因为杀樊哙真得没啥道理。敲打吕后以及吕后集团,杀樊哙没啥大用。
再有就是刘邦被燕王卢绾给气傻了。卢绾这个东西,要本事没本事、要军功没军功,就因为是刘邦的狗腿子才被封为燕王。但是,这家伙居然造反了。卢绾这个人真是伤透了刘邦的心,卢绾造反这件事也真是气傻了刘邦。满世界都是要造反的,连卢绾都造反了,这时候有人告密说樊哙要造反,刘邦做出这个举动,也就没啥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