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敢达副官,动漫中除了琦玉老师和光头强还有哪些光头强者呢?
在动漫中通常出场人物会因为一些小细节而被人关注,作为强者在动漫中出场反而没有想象中的霸气,而是非常的平凡,或许没有霸气的服装,有的只是套在身上的披风或者裙摆,而作为强者的象征,拖鞋也是必备装备之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耀眼的光头,这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动漫中的光头的强者角色吧。
埼玉——《一拳超人》
埼玉作为光头强者的代言人,本身实力就是他作品中的天花板,而让人吸引的是他迷人的光头。秃头已然成为了他的代名次,因此他的英雄名秃头披风侠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够他本人似乎对于秃头、光头这个词语有点不满,甚至在原作漫画中还联合其他的名字不好的英雄对协会抗议要求更换英雄名。
龟仙人——《龙珠》
虽然在龙珠中出现的光头非常多,但是真正让我佩服的也只有龟仙人而已,作为最早出场的人物龟仙人是前期的战斗力担当,但是到中期因为赛亚人等种族出现,龟仙人等人已经变成了旁观者的存在,几乎已经不参与战斗。
不过在龙珠超中龟仙人却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战斗力,尽管力量不强,但是凭借着高超的武术,甚至在危难之际救下贝吉塔,连比鲁斯也心感佩服。
鸠拉·雷基斯——《妖精的尾巴》
鸠拉是《妖精的尾巴》中“蛇姬之鳞”的精英魔导士,同时也是圣十大魔导士之一,使用土系魔法可以是柔软的碎沙变成坚硬岩墙,有着硬朗的外表和结实的体质,只要他出场就能给一种非常强的安全感。
五老星——《海贼王》
五老星是海贼王中位于世界政府最上层的组织,同时也是世界政府的最高领导者。就算连海军最强战力的三大将也不得不听命于他们,五老星有五位老者组成,其中有两名是光头的。不过对于他们的实力还没有更多详细的资料,而根据网友的发现,五老星其中一位身穿白袍的光头老者,手里疑似拿着初代鬼彻,实力上应该非同一般。
山本元柳斎重国——《死神》
死神中护庭十三队创始人兼总队长,在尸魂界拥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而他手持的斩魄刀流刃若火也是所有斩魄刀最强攻击力、攻击范围最大的武器。在破面篇中与蓝染交战中失去右手,在千年血战中与友哈巴赫战斗中牺牲。
关注【拾部次元】,一个由漫画家撰写,有态度的动漫频道
索姆河战役是欧战中最惨裂的战役吗?
通过这一组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法国北部的战场,德军在1914年在法国北部遭遇了法军顽强地抵抗,我们可以看到士兵前方的战场上满是弹坑,这是这场惨烈大战的见证。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真实的索姆河战役中的战场,地面上全是弹坑,这场战役被称为“一战中的绞肉机战役”,战斗双方伤亡人数高达130万。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端着刺刀向一个小高地冲锋,法国在一战中死亡的士兵高达140万,从而也有种说法,说法军在一战中被打断了脊梁骨,进而在二战中沦为了笑柄。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受伤的法军士兵在英军士兵的搀扶下,前往战地医院接受治疗,他的眼部受了重伤,只经过简单的纱布包扎。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于战场上的士兵,尸体就这样摆在战场上,无人将他们掩埋,战争中的惨烈不是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想象的。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将死于战场的战马掩埋,一战中的各国军队还未实现机动化,行军和运送物资均依靠战马来进行。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于战壕中的士兵,一名士兵站在一旁,脸上没有丝毫多余的表情,或许对于这种场面他早已经习惯。
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真实的马恩河战场,远处的树林已经被战火焚烧殆尽,战场上的弹坑述说了这场战役的残酷。
火箭炮喀秋莎究竟有多厉害?
萨沙谈斯大林的管风琴:喀秋莎火箭炮
苏德大战初期,德军的进攻一帆风顺。数以百万计的苏军,在德军闪电战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附近的一个铁路站点上,德军正在从列车上卸载大量的军火物资,一大批德军增援部队也在等待被运送到前方。
此处离前线不过20几公里,德军士兵和后勤人员一点也不慌张。德军已经掌握了战区制空权,加之车站附近部属了重炮部队,即使有苏联火炮敢于冒险向车站射击,也会被迅速定位消灭掉。
这些士兵们悠闲的坐着躺着,有的在闲聊,有的聚在一起抽着烟。就在他们非常放松之时,突然天空出现了一种巨大且可怕的声音,听起来就像空气被某种东西撕裂开。在短短几秒钟内,有80枚炮弹像暴风雨一样砸到了车站上。一时间整个车站成为一片火海,大量物资被摧毁,停放在此处的列车遭到严重破坏,士兵更是伤亡惨重。车站内四处都是血迹和残肢,侥幸未死的德国士兵惊呼着四散寻找掩体。
他们中有一些经历过波兰战役和法兰西战役的老兵,却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强度的炮击,这些老兵也被吓破了胆。
车站附近的德军指挥官非常恼怒,他命令空军立即支援,寻找苏联炮兵阵地后给予完全的摧毁,同时命令德国火炮部队立即还击。
德军炮兵部队认为这是一个苏联炮兵师的偷袭,他们随即通过估算方位,开炮还击。但炮击以后,却没有任何反应。此时德国空军报告,德国炮兵部队的炮弹全部落在一片荒地上,此处根本没有任何苏军火炮的痕迹。而德国空军在附近进行了细致的侦查,却没有发现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任何痕迹,仅仅看到几辆苏联的吉斯卡车在向后方高速撤退。由于目标太小,德国空军没有进行攻击。
德国指挥官大惑不解,这一个师的苏军炮兵难道凭空消失了吗?其实,他们遭遇的正是苏军最新式的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初战告捷
БМ-13-16火箭炮定型后仅仅2个月,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生产,苏德战争就突然爆发。
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丢失了数量惊人的重装备,急需要大量的补充。
由于德军进攻的影响,苏联的大型兵工厂也开始向乌拉尔山区的内陆迁移,生产量大减,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苏联急需要大量火炮最为前线的火力支援,以阻挡德军锐利的攻击势头。
БМ-13-16火箭炮的时代,由此来临!БМ-13-16火箭炮,远比普通火炮更便于大规模的制造,完全符合这一阶段实战的需要。
苏德战争刚刚爆发,苏军高层就命令立即生产БМ-13-16火箭炮,该工作由苏联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负责。
首批7辆БМ-13-16发射车和3000发RS-132火箭弹,配属莫斯科军区。同年10月,该工厂整体转移到车里雅宾斯克,在那里一直生产到1945年。
1941年6月28日,苏联编成了БМ-13-16火箭炮的第一支实验性作战部队。莫斯科军区的7辆发射车被编为独立实验部队,由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的党团员中挑选的。
他们很快赶到白俄罗斯前线,此时苏军已经在白俄罗斯全线溃败。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损失48万人,坦克1348辆,飞机900架,各种火炮近万门!
这种伤亡放在西线,如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国家,就足可以一战亡国灭种。
苏联的实验火箭炮连,在这种逆境下坚持作战。如文章开始所写,他们在奥沙尔附近使用5辆火箭炮,沉重的打击了车站附近的德军部队,然后火速撤退走了。
德军认为遭遇苏军常规炮兵打击,他们的反击落了空。他们没有想到,这80枚炮弹并非一个炮兵师发射的,而仅仅是5辆БМ-13-16火箭炮的杰作。
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深受苏军炮兵战士的喜爱。这种武器在当时还是秘密的,并没有正式的名称。
火箭炮的炮身上有一个K的俄文字母,表示它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该工厂名称俄文所写的第一个字母)。苏联炮兵们根据这个字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喀秋莎Катюша(第一个字母也是K)。喀秋莎是苏联常见的女性名,这个名字的意思也就是炮兵战士们最可爱的女性伴侣。由此足可以看出,苏联炮兵对这种武器的喜爱程度。
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的第一支火箭炮部队,证明了该武器完全适应苏德战场,随即开始了大量的生产和装备工作。由于苏军极为缺乏支援火炮,而火箭炮远比常规火炮容易生产,苏联对此投入最大。
一辆辆喀秋莎以惊人惊叹的速度,被生产出来,到1942年初,火箭炮弹的产量比计划超产四倍,在1942年一年内,工厂交付苏军的火箭炮达3237门之多。
虽然弗利尤洛夫大尉的第一支火箭炮部队非常成功,他们自己的结局却是不幸的。
之后该炮兵连接连在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成功作战。由于火箭炮威力巨大,覆盖区域大,导致德军士兵一旦被攻击根本没有机会躲避(普通炮兵进行炮击时,老兵凭借对炮弹落点的判断,一般还能进行躲避,主要是针对炮弹破空的声音),加上火箭弹在空中还有种独特的发射声音,这都造成了基层德军士兵的巨大心理恐惧。
德军第9军第12装甲师在遭受火箭炮打击后,惊恐的向后方报告:我们遭到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
这次攻击给第12装甲师的士兵留下深刻印象,称喀秋莎为“魔鬼火炮”。
甚至苏军士兵,也被喀秋莎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根据时任西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的回忆录中记述: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德军高层为了消减士兵的恐惧感,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苏军火箭炮连。一旦找到他们就立即全部枪决,还需要将火箭炮完整的缴获下来,送到德国后方研究。
经过几次战役后,1941年10月7日夜,该火箭炮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和德军装甲先锋部队遭遇。
火箭炮的卡车,肯定跑不过德军的快速装甲车!弗利尤洛夫大尉知道难逃一劫。但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缴获火箭炮,如果大尉带领部队放弃火箭炮车,自己乘夜色突围出去还是完全可能的。
德国人并不在乎这个连的苏联士兵,他们的目的是喀秋莎火箭炮。大尉和他的战士们并没有自顾自的逃跑,为了保守军事机密,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大尉下令立即将车上的火箭弹发射出去,然后将7辆火箭炮全部炸毁。
于是该连分出一部分炮兵和德军拼死交战,阻挡德军前进的步伐;另一部分炮兵将所有火箭弹发射完毕,然后使用炸药包将7辆火箭炮车全部炸毁。
炸毁火箭炮车耗费了时间,该连完全被德军包围,没有能够突围出去。经过短暂激烈的近战,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炮兵连战士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大尉时年36岁),但德军也没有缴获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后费列洛夫大尉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成为苏联炮兵的著名英雄人物。
二战英豪
初期苏联处于全面的防御中,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是所谓火力支援。火力支援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停在战线后方,哪里顶不住了需要支援,喀秋莎火箭炮就立即开过去,经过几次齐射以后,立即高速开走。
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巨大,一次齐射就会造成极大的杀伤。当德军恼羞成怒的出动炮兵和坦克进行还击的时候,喀秋莎早就撤退走了。
这种战术让喀秋莎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也成为前线苏军士兵最喜爱的东西。
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战绩。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说,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击对方。苏军在该战役中使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一个战例,斯大林格勒城市郊外一个孤立的房屋。这个房屋占据高地且非常坚固,谁占领了它,就能用火力封锁周围数公里地区。
苏联先后投入5个营的部队固守,德军也先后攻占了这所房子3次,3次都被苏联人反击夺回。在德军第4次攻击中,该房子里面的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下一个受重伤的排长幸存。
此时德军大部队四面向房屋包围过来,英勇的苏军排长向后方命令:立即向我所在的坐标开炮,不要用别的火炮,就用喀秋莎!!!
后方的火箭炮部队含泪向这个房屋开火,遮天盖日的火箭弹飞过来,将数百名德军士兵炸得血肉横飞,当场炸死了德军一个团长。德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了下去。不过火箭弹也将该房屋炸倒,苏军排长壮烈殉国。
图片:喀秋莎最大的问题在于精度,精度不好导致不能精确打击,所以只能打击面,不能打击点。这样一来,火炮的使用就有了局限。
实战中,苏联人逐步意识到了喀秋莎的优缺点。
喀秋莎最大的优点在于火力猛,最初一次打击最为猛烈。
二战期间各国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敌人的作战部队进行炮击,以第一轮,也就是开炮之后5到10分钟内的效果最好。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敌人就会有充分的防炮准备,第二轮炮击就无法造成什么大的效果。
常规火炮第一轮炮击,不可能太猛烈!以苏军为例,一个炮兵师不过100多门火炮,也就是说第一次炮击最多可以射击出100颗炮弹,第二次射击至少也是6秒钟以后。对于训练有素的德军来说,第一次炮击以后,他们立即会进行躲避,第二批炮弹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有所准备了。
对于喀秋莎就不同,以БМ-13为例,一辆车上装备16枚М-13 (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16枚火箭弹在7到10秒钟内就可以完全发射出去,而132毫米火箭弹的威力基本相当于105毫米口径的重炮炮弹。
仅仅弗利尤洛夫大尉的一个火箭炮连,区区7辆发射车的第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100多枚火箭弹,相当于苏联一个常规炮兵师的火力。
苏军一个火箭炮团就有24门喀秋莎,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近400枚火箭弹,相当于3个苏联炮兵师,这是极为可怕的一个数据。如果这么多火箭弹同时落在同一个区域中,这个区域里面的德军士兵可就倒了大霉!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也是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团一次齐射,将美第7师进攻的两个营重创,毙伤700多人,几乎把这两个营打光。稍后志愿军一个火箭炮营的12门喀秋莎火箭炮,抓住机会一次准确的齐射,歼灭前来增援的美军1个坦克营,击毁击伤坦克23辆。这两个战例足可见火箭炮的威力。
进攻的德军士兵回忆,他们最怕的就是苏军喀秋莎的打击。在他们就要攻占苏军阵地的时候,往往天空突然出现无数巨响,紧接着数百枚火箭弹向一片火云一样向他们覆盖下来。由于火箭弹来得极快,士兵根本没有躲闪隐蔽的机会,瞬间周围1、2公里范围内就成为一片火海。无数战友被火箭弹撕成碎片,坚固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也被火箭弹击毁,至于普通的运输车和弹药车更是燃起熊熊大火。
德军老兵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不怕苏军坦克,不怕苏军火炮,就怕苏军的喀秋莎。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还使用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改进型M30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发射M31箭弹,口径达到310毫米,比苏军经常使用的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威力还要大,一发火箭弹即可击垮一所房子。由于火箭弹的重量较大,该火箭炮的射程较短,仅有3公里,只能做前线近距离支援武器,不能作为远程火炮使用。
火箭炮很容易生产,但苏联缺乏足够的汽车。为此,苏联人用尽一切办法。他们使用了包括美国援助汽车,装甲车底盘,甚至拖拉机。所以,苏军序列中有很多不伦不类的喀秋莎火箭炮!
虽然战果辉煌,喀秋莎在实战中仍然表现出了一些缺点。
在防御中,它的一个缺点暴露无疑,就是发射时的动静很大,有大量火光和烟雾,很容易被敌方空军和炮兵部队发现。喀秋莎并非自行火炮,只是一辆卡车而已,一旦遭遇空军和敌方炮火的打击,就极容易被摧毁。
实战中,喀秋莎最大的威胁就是德国空军。德国空军的飞机在对付T-34等坦克时,一般需要近距离投弹。这种方式难度比较高,获得成功并不容易。对于喀秋莎时,德国飞机只要俯冲用机枪扫射即可。吉斯卡车基本没什么防护能力,一旦被击中一般就会起火燃烧。
喀秋莎不适合用于战火最激烈的前线作战,而适合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后方做拦阻性炮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开始走入战略进攻,经过一系列艰苦战役,苏军突入德国境内,包围了柏林。
此时约有2000门喀秋莎参与了柏林战役,它们射出的可怕炮火将柏林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
火箭弹可怕的声音,对德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连希特勒也不例外。
在希特勒副官的回忆录,希特勒在自杀前几天,突然听到一种可怕的破空声音,他急忙召集副官询问。副官告诉他:那是斯大林的管风琴(德国人对喀秋莎的称呼)。希特勒已经精神恍惚,追问那是什么(其实他知道这个名字)?副官告诉他,这是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希特勒面如死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几天后,他开枪自杀了。
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骨干。
有哪些描写战争的优秀动漫?
今年一月番的《幼女战记》就是啊,之前白鹅纪发过一篇安利文,搬运下。
一月番中有那么一部神奇的作品,它的主角虽然是幼女,但却没有太多普通幼女的萌点。它是一部战争片,但它其中又有许多让人捧腹的桥段。新颖的设定,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恢弘的音乐让人欲罢不能,它就是《谭雅战记》。
《谭雅战记》原名《幼女战记》,也许有人听到这个名字再看到主角的人设就跳过了本作。“幼女”一词也很容易让人联想本作也许是个轻松萌系动画。但事实上本作除了主角是个幼女形象以外,和传统的“萌”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是一部拥有着战争背景,氛围较为严肃的作品。
主要STAFF
原作:Carlo Zen
人物原案:篠月しのぶ
系列构成、剧本:猪原健太
监督:上村泰
音乐:片山修志
动画制作:NUT
主要CV
悠木碧、早见沙织、三木真一郎、玄田哲章、大冢芳忠
新奇的世界观故事拥有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似的背景,主角所在“帝国”正在与多国交战。故事中有不少关于大格局的描写,例如多国针对战争的总体判断和战略讨论等。而剧情中大量步兵师团,排列方阵等也都能说明故事发生在类似“一战”时期。
各种一战时期的武器军舰,与攻击前发布避难通告等细节也能体现“一战”这一背景。
但事实上作品中有许多战术都是“二战”才开始成型的,战斗规模也更接近于“二战”,例如大规模航空战,机动部队游击战术,与立体作战思路等。
“帝国”通过机动魔导部队对“王国”进行大规模空中打击
通过描写这些大量富有时代特征的战争元素,能够给观众较为清晰地展现一个多国争霸,硝烟弥漫的格局,同时也给观众制造了紧张感。这也是一个存在魔法的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成型的魔导士部队。而主角所带领的魔导士部队则成为“帝国”反守为攻的杀手锏。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国家的魔导士部队风格都非常独特。共和国方面的魔导士都是骑着马形象的魔法道具。帝国方面则是以实战为主的特种军服。可以一眼分清这些国家的特点。
动画中魔导士战斗并没有特别夸张的演出效果,实际魔法能造成伤害也就和榴弹炮相当,不会对整体战争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魔导士空中打击还来源于手榴弹
当然每个人物的影响力也很有限,虽然主角有外挂,但也没有到毁天灭地的程度。可以说本片除了主角偶尔开挂装逼以外,对战争格局以及局部战斗的描写还是较有真实感的。
饱满的人物说到本作的主角,虽说她是“幼女”但无论是行为还是思考都不符合幼女,正如作品中描述的一样“那是,披着幼女皮的怪物——”。
主角原本是一个生活在2013年的某公司高管大叔,自大狂妄,看重效率和利益,最重要的没有信仰。也正因如此,神为了让他产生信仰,让他在保留人格记忆的情况下,转生成为“帝国”的一名孤儿少女“谭雅”。为了着重表现谭雅的大叔心,动画使用了大量不同角度的人物描写。例如通过心理描写,来着重表现谭雅的心机:
通过冷血的发言来表现她的效率至上,利益至上:
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和配角对她的评价来体现她强大的领导能力:
通过对神出言不逊来表现她的自大狂妄没有信仰:
除了这些,动画中还通过大量的颜艺,来凸显谭雅内心的扭曲:
虽然如此,谭雅战斗之外的一些细节行为还是符合幼女身份,例如身高:
动画正是通过将大叔心和幼女身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加上声优悠木碧超水平发挥,将谭雅的扭曲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谭雅身为幼女的萌较好地表现了出来。正是这股反差,让谭雅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让她有了别样的萌感。
当然不仅仅是谭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刻画也相当到位。例如平常比较呆萌,但关键时刻非常靠谱能干的副官维夏,通过描写大量战斗中的果敢与平常的呆萌来制造反差,让维夏这个人物也深受观众喜爱。
正直又全能的雷鲁根上校,剧中经常与谭雅针锋相对,经常批判谭雅“冷血”的理念,有一颗比较正直的心,在军政方面也非常有作为,不仅能干也很识大体。
老奸巨猾的杰图亚参谋副长,虽然如今只管后勤和战务,但从动画中诸如对谭雅设下鸿门宴,与谭雅探讨战局,选拔人才等桥段都能看出他看人准,且心狠手辣,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可以说本作在人物塑造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个人物都有非常大的魅力,让人印象深刻,而主角谭雅设定上的强烈反差更是能让人瞬间产生好感。这些人物也成为本作最大的特色。
精彩的故事当然这些精彩的人物刻画与故事是分不开的。虽然动画删了原作许多情节,但重要的事件以及当中的人物描写都较好地保留了。这些事件大部分以严肃的战争戏为主,无论是敌方还是友方均有伤亡描写,较为真实,凸显了战争的无情。
部分战斗桥段的制作也比较精良,尤其是魔导士之间的空战。大量长镜头与巧妙的分镜运用,加上恢弘大气的背景音乐,让整个空战看起来异常的带感。
当然战斗戏还是有一些不真实的内容,虽然没有主角参与的战斗都比较真实带感,但主角参与之后,战斗就变成了一边倒,主角时常开挂收人头也较为影响观感,不过还好主角的挂不会从头开到尾,能力也很有限不会影响大格局,对观感的影响虽然有但不算太大。
在大量战争戏中也会自然地加入一些搞笑桥段来缓和气氛。例如神时常给浑然不知的谭雅下套,让她机关算尽却仍然吃瘪:
虽然极度不情愿,但为了战斗和政治需要必须卖萌的羞耻演出:
在长官面前说错话之后内心的焦虑以及扭曲的表情:
这些都能让观众在严肃的故事中会心地一笑,缓解紧张的心情。且内容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没有过于搞笑,让作品本身的严肃感消失。
总体评价总的来说《谭雅战记》是一个非常好评的剧情番。虽然有搞笑,有卖萌,但放在一个严肃的战争背景下却不显得违和,反而起到了调节气氛,缓解观众紧张心情的作用。其中人物刻画细腻,且故事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大量的心理描写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行为,除了主角开挂外,作品没有太多丢智商的剧情,让人看起来很舒适。
相比相同类型的《终末的伊泽塔》来说,本作中的魔导士没有过高的战斗力破坏平衡,让战斗开起来较有真实感。和部分小家子气的动漫作品比,本作的格局描写也宏大许多。对于喜欢战争片的朋友,本片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据许多看过本作的观众交代,反差萌谭雅加上悠木碧出色演出,不仅萝莉控没有治好反而有症状加深的迹象,各种萝莉控绅士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入坑。
想欣赏更多精彩二次元内容?欢迎关注【白鹅纪】头条号。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临终遗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他为国为民,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周总理为了人民群众和国家日以继夜的辛劳,身体却早已被病魔摧残,周总理从1974年6月1日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期间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而这段时间周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公开会见外宾65次,主持或参加会议32次。
被病痛折磨的周总理,依旧凭借强大啊毅力参加各项工作,终于在1975年9月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得不住院治疗的地步,然则谁曾想到,敬爱的周总理就再也没有离开医院。
1975年12月,周总理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每天身上都插了七八条管子,用来输液、输血、排液等,但是他的头脑很清晰。在12月份的一次昏迷过后,周总理醒来,他用细微的声音问道:“主席,主席身体怎么样?”旁边的人回答说:“没有大的变化。”他又问:“刘帅、身体……”周总理还没说完,他已经没有力气说下去了。
周总理醒来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关心自己,而是关心主席和刘帅。周总理和毛主席是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一起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几十年;周总理和刘帅自武昌起义便相互认识,刘帅敬佩周总理的伟人,周总理信任刘帅的军事才干,两人也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样是12月份的一天,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了邓颖超奶奶。周总理和邓奶奶自”五四运动“时相识,从此两人一起走过了几十年革命的风风雨雨,两人的爱情是世间的楷模。
周总理为国事操劳,邓奶奶则悉心招呼周总理,然而当邓奶奶看看躺在床上憔悴不已的周总理时,内心伤心不已,而又不能表露。当周总理醒来看到邓奶奶时,周总理说:”小超,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说。”邓奶奶点了点头,说:“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他们都没有说,他们彼此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所以他们把肚子里的话都带走了。
1976年1月1日,即周总理逝世前八天,这天周总理把身边的人都叫了过来,面对昔日朝夕相处的秘书们,周总理说了最后一句话:“你们都来了?向家里人问好。我累了。”随后,周总理又陷入了昏迷之中。
周总理的一生情情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但是他从来没有说个一次“累”。
即使是周总理身体瘦的只剩下76斤的时候,周总理依旧坚持工作,依旧接见外宾。周总理一生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他要”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他做到了这一点。
周总理的去世前的遗言,他关心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爱风雨同舟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了“我累了。这三个字包涵多少辛酸,包涵多少委屈,但是周总理都不在乎。我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有周总理这样的伟人,这样的领袖而骄傲、自豪,最后只想对周总理说:”总理,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