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御前科举,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真实关系如何?
想必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吧?电视剧中的纪晓岚与和珅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对头,见面就掐。电视剧中纪晓岚的年龄看上去与和珅相差无几。但是别忘了这是戏说,不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纪晓岚40岁被乾隆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时,14岁的和珅还上学呢。【纪晓岚(17274~1805年),和珅(1750~1799年)】
▲纪晓岚
和珅26岁时,也就是1776年,才被乾隆提升为户部右侍郎,之前只是御前侍卫。不过随后是和绅火箭上升时期。
野史说乾隆被和珅帅气吸引了,他看和珅这小伙有点像他祸害的一个小宫女,原来乾隆做太子时,和一位小宫女开玩笑,他从后面捂住小宫女的眼睛,小宫女就用梳子打他,完全是少男少女打情骂俏的做派,这事恰好被雍正看到,认为小宫女勾引太子,于是赐死了小宫女。乾隆有点内疚,在小宫女临上吊之前,用朱砂点在她的脖颈后,说过20年你投胎找我,我好好报答你,是我害了你,我到时补偿你。
恰好二十年后,遇到了和珅,他发现和珅和小宫女长的一模一样,神奇的是脖颈后也有一块朱砂红痣,乾隆认为和珅是小宫女投胎找他来了,于是对和珅宠爱有加,这就是和珅火箭上升的原因。
当然这是野史,和珅确实长的很帅,不像电视剧中那么丑,而且和珅是学霸,是贫苦孩子励志的榜样。
由于和珅很受皇帝的宠爱,1776年3月,和珅再次荣升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和珅年龄最小,当时才26岁,其它4个大臣都是年龄大,资历老的功臣。在和珅为官一生中,和纪晓岚没有什么交集,倒是和四位军机处的同僚有些矛盾,这四位分别是首辅阿桂,这是牛逼人物,和珅想巴结巴结不上,想告又告不倒的主,软硬不吃。然后是大学士福康安、王杰和董诰,那个也不是善茬。和珅和这几个人格格不入,以至于五个人不在一起办公。所以说和珅的死对头不是纪晓岚,历史上二人也没有死磕。
▲纪晓岚与和珅
和珅办事比较得力,乾隆很喜欢,相反不喜欢纪晓岚的办事能力,乾隆认为纪晓岚老奸巨猾,对人不忠诚,倒是喜欢和珅的“愚忠”。
和珅26岁时如日中天,身兼数职。此时52岁的纪晓岚在朝中干什么呢?
纪晓岚在和珅火箭上升时,他在编修《四库全书》,这本书从公元1763年开始编修,到1777年才完成,这14年中,纪晓岚一直是《四库全书》的主编。由此可见,纪晓岚也就是一个著名的文人而已。
纪晓岚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再者说了,纪晓岚与和珅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二人怎么会像电视剧那样见面就死磕呢?
其实我觉得纪晓岚没有资格与和珅斗,相反会极力巴结和珅,和珅是皇帝的红人,打击和珅就是打击皇帝,像纪晓岚这样的老油条,怎么会不懂呢?
乾隆刚死不久,他的儿子嘉庆为了立威,也为了惩治腐败,屠刀对准了大贪官和珅。
1799年正月十三日,太上皇乾隆驾崩没半月,嘉庆帝迫不及待的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
这时候纪晓岚已是75岁耄耋之年,此时他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他劝嘉庆不要扩大打击面,只法办和珅即可,嘉庆采纳了他的建议,放过了和珅的儿子。1805年二月,82岁的纪纪晓岚病逝于京城。
综上所述,虽然纪晓岚与和珅同殿为臣,但二人没有利益冲突,所以没有矛盾。纪晓岚不拘小节,爱吃肉爱嫖妓,和珅除了贪污之外,还真没有其它污点,彼此相互欣赏,至于说和珅贪污不贪污,纪晓岚也说了不算。何必多此一举呢!撰文/秉烛读春秋
他的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新千年前后的多少电视剧,诸如《雍正王朝》、《李卫当官》等,将李卫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深深地刻画进了人们心中。我翻看了很多回答,答案大都与事实不符而且深受电视剧影响。
李卫并不是叫花子,而是江南富户!受《雍正王朝》的影响,人们总是一位李卫就是李狗儿,黄河发大水之后沿街骗乞的“手艺人”,而年羹尧则是胤禛的包衣奴才。其实都不是,李卫是富户出生,年羹尧是进士及第,都不似电视剧中那般出场落魄。
李卫之所以被小说挥着电视剧大加塑造,是因为他在满清整顿吏治最严厉的时间段缔造了火箭式晋升的传奇,也算是缔造了满清朝一个汉官的传奇。
李卫的发迹并不显得有多么光荣,康熙五十六年他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那一年国家也是诸事不顺,先是策旺阿拉布坦遣将侵扰西藏,杀拉藏汗,囚禁达赖,而后皇太后病逝,完全是康熙年的一个丧年,再加上康熙年老体弱,在年末也得了病。
康熙在自评中说过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晚年倦政,吏治腐败,于是给后继之君留下了一个整饬吏治的重担。吏治腐败所以捐资做官频发,也就让李卫有了空子钻。
有钱能使鬼推磨,刚刚在地方上挂了员外郎的虚职,随后通过钱财的打点,李卫顺利的进入京城做了京官,出任兵部员外郎,也就是兵部副司长。由于为人处世很有官僚的味道,在两年之后李卫就成了正职,出任户部郎中,也就是户部正司长。
平步青云一飞冲天李卫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后九子夺嫡时代”,虽然康熙再也没有册立太子的决心,但是皇子们依旧你争我夺。此时站在擂台中的只剩下胤祉、胤禛与胤禵。
胤禵作为胤禛的同母胞弟,却一点也不支持哥哥,反而是拉出架势要跟胤禛拼一拼,在获得八爷党的支持后,胤禵羽翼渐丰,随后又获得了“抚远大将军王”的称号,带兵进驻甘肃酒泉。一切都好像在告诉李卫,胤禵很有可能获胜。
但是李卫这个人精却看中了胤禛,并且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他身上,不自觉的与隆科多、张廷玉、年羹尧等重臣成为一党,全力支持胤禛。胤禛即位之后,对李卫特别优待,提拔为直隶驿传道,虽然是掌管道路邮递,但却直接升任为省部级高官。
三年之后,李卫破天荒的被雍正任命为浙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两年之后又被提升为浙江总督,并且兼任巡抚行事,等于是书记省长纪检委一肩挑。此时的李卫可谓是如日中天。钱财是不可能贿赂的了皇上,尤其是向雍正这样的冷面王,所以,李卫能担此重任,还是实力所致。
大有建树雍正很在乎税收,很在意国库。由于盐制的落后,使得省际盐难以直接买卖,只能自产自销。浙盐成本高,价格高,助长了临边两淮地区私盐贩子的走私欲望,大量的盐枭齐聚浙江,排挤国盐,使得浙江盐税大打折扣。大盐枭甚至有自己的船队武装,并且经常与政府产生海上火并。
雍正派李卫前往浙江,就是为了打击盐枭。李卫本就出生江南(江苏丰县),任职浙江也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李卫自身不惧强暴、赤脚不怕穿鞋的精神很适合用于打击盐枭。李卫上任之后,除掉了浙江第一盐枭沈氏,并且因地制宜,设立京口将军等官职进行长期的跟踪治理,在浙江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护网络。
除了打击盐枭,李卫还为江浙农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几次上疏兴修水利工程,建设海塘,造福于民。
例外,李卫还是一个打击“黑社会”的先锋人物。雍正年间,江南结社盗贼猖獗,时常打家劫舍,当地政府官员感到十分棘手。李卫主动请缨揽下了扫黑除恶的苦差事,雍正鉴于江南反国家势力猖獗,于是直接任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为了方便行事,特令李卫可以一体节制江南五省文武百官。
经过一年的摸底调查,李卫决定收网,一举抓获邪教组织头领张云如、反政府暴乱分子甘凤池、周昆来;以及黑恶势力保护伞时任按察使的马世烆、两江高官范时绎。上报雍正后依法裁处,一举剿灭江南黑社会。
功臣暮年雍正十年,李卫被召回京,出任刑部尚书,后出任直隶总督。此时,雍正又一心腹步军统领鄂尔泰之弟鄂尔奇徇私枉法,被李卫弹劾,雍正又命令果亲王复查,证明确有其事。雍正使用了曹操最爱用的手段,赏李卫,放鄂尔奇。李卫与鄂尔泰的梁子就在此刻结下了。
乾隆登基之后,继续沿用李卫,让其兼管河道,做得很不错。乾隆二年李卫抓住诚亲王胤祉府护卫库克有犯民之举,上疏乾隆,乾隆大赏。乾隆三年又弹劾总河朱藻贪劣,并将其治罪。同年生病,乾隆特派御医为其治疗,最终病逝。
在雍正手里当惯了官员,以至于李卫不像是总督,更像是御史言官,动不动参人,得罪了一大帮人。但幸运的是,李卫生活在里乾隆最英明的时代,死在了乾隆昏聩之前,总体来说并没有受到太多阻碍。
乾隆对李卫的评价总体来说很不错: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乾隆的评价很中肯,突出了李卫的能力,肯定了李卫的贡献,并且对李卫的溘然长逝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哀悼。
后继有人李卫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李星垣,次子李星聚,三子李星灿,四子李星宿,五子李星福。
长子李星垣,文武兼备,是五个儿子中最出息的一个,受封二等侍卫。李卫在时,占带父亲的光辉,最终官至两广总督,成为五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成为封疆大吏的人。最终因为卷入贪污案件之中,名誉受到一定损失。
次子李星聚,比起长子来,老二的能力很不济,但是在父亲的光辉蒙荫之下,他也成功的成为州官,出任福建延建邵道。李星聚本人上进心不足,最终在州官的位置上终老。
三子李星灿,同样是出任州官,但是位置不高,从 七品州判,等于是谋了官职,挂了闲差,有他老爹的起点,却没有老爹的能力。
四子李星宿,算是李卫孩子中创造一个小高潮的男人,一路升迁频繁,最后走了漕运的道路,做到了湖北督粮道的职位。
五子李星福,李卫最小的儿子,悲也不悲。能力一般,被授为四品两江后补督阃府,官职比李星灿要高,但却是后补,而且没有下文,最终平淡无奇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清朝政府对李卫家族的恩泽还是不错的。李卫不是建国元勋,没有军功,没有爵位,但却可以蒙荫家族近百年,实属不易。李卫的孙子一代,李光斗、李光文做到了福建台湾南路参将;李光第做到了即墨营守府敕授武德骑尉;还有太学生李光裕、候选知州李光隆、李光宣;广西信使督巡检李光普、七品知县李光续等等,可以说李卫开启了他们家族的官宦之路。
我们都知道,君王不可能消灭一个朋党实力,在扶植另一个朋党势力,平衡永远是君王的艺术。屠龙少年终成龙的戏码人人尽知,君王自然有所防备。李卫功绩赫赫,但是只有长子的官职有些分量。但在此时,我们大可不用去打趣统治者的忘恩负义,而是应该感恩乾隆的手下留情。
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原苏联内务部部长、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为斯大林做了那么多“大清洗”善后事宜,最终在监牢中苦苦忏悔,甚至愿意去穷乡僻壤做一名教师,等来的却是死刑立即执行的命令。李卫何尝不是雍正的“贝利亚”,他为雍正的新政以及扩充国库事业尽职尽责,以至于上至皇室、下到官员都得罪完了,然而李卫最后还能蒙荫子孙,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李卫庆幸的事情吗?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60大寿。作为皇帝,康熙的享国时间已经远超历代君主中的任何一位,如此清廷为康熙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庆典。刚过新年,各地的致仕官员和富裕民众就从百里、千里之外陆续来京,给康熙庆寿。
此时,康熙为了表示皇恩浩荡,遂于三月十七日下诏:“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欲赐伊等筵宴,然后遣回……著查……年逾六十五岁者……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内,择定一日赐宴,预为奏闻,便于备办。内有艰于动履、不能前来者听之,其能来者俱令之来。即不能来者,朕另行按分颁给……今时渐炎热,赐宴后,即令回籍耕种。……年七十以上老妇,亦著奏闻,俟老人赐宴后,再定一日,送至皇太后宫赐宴。……再敕宗人府诸王以下,宗室子孙内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选择聪明堪供任使者六七十人,令于耆老前执爵,即朕子孙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
就是举办一场宴席,凡年龄65岁以上者,不论官民,皆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
《千叟宴诗》
百里山川积素妍, 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 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迓君臣同健壮, 愿将亿兆共昌延。
万机惟我无休息, 日暮七旬未歇肩。
而在举行这场宴席的时候,康熙写了这首《千叟宴诗》,如此“千叟宴”始得名。“千叟宴”是清时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皇家御宴,它在清朝一共举行过4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第二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第三次是在乾隆四十九年,第四次是在嘉庆元年。
按理说作为皇家御宴,作为皇帝亲自举行的宴席,这关乎着大清朝的脸面,那些老人们肯定是能吃好、喝好、睡好的,所以又怎么会出现被皇帝折磨死的这种说法呢?
其实呢,清朝皇帝举办“千叟宴”的初衷是很好的,目的就是为了普天同庆,与民同乐,同时弘扬中国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但是清朝的皇帝似乎忘记了,他们宴请的对象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能活到65岁实属难得,已算是高龄了。
让这些已是古来稀,甚至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清朝这个交通不便、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医疗保障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从千里之外,甚至是万里之外长途跋涉的从全国各地进京赴宴,这无疑是在玩命。
即使放到现在我们让80几岁的老人长途跋涉的从千里之外坐动车赶赴北京,老人也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更何况是清朝呢?清朝可没有动车,只有马车,而且清朝也没有高速公路,只有颠簸不已的官道,从千里之外赶到北京,最早也要半月,让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颠簸半月,试问谁受得了?
再者,即使老人忍受得了这样的颠簸,然后赶到北京参加宴席,恐怕在参加宴席的过程中老人也会疯掉。
开宴前,内外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一二品大臣等于殿外左右阶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员和各国使臣及兵民匠艺人等,预行入班等候。预宴人员全部序立后,宫殿内外鸦雀无声,专等太上皇及皇帝驾到。嘉庆皇帝陪同太上皇来到时,奏起《中和韶乐》。太上皇和皇帝升座,乐止,鸣赞官赞排班,奏《丹陛大乐》,管宴大臣引内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阶进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各国使臣及众叟随行礼。乐止,内外王公大臣等入殿内,各于坐次行一叩礼,皆坐,进茶。尚膳官员举起太上皇帝和皇帝的果筵,展开宴幕,奏起《丹陛清乐》。内务府掌仪司官执壶爵,由中路进至殿门阈外,西向立。进爵大臣就案前正中跪,掌仪司官跪受爵,进爵大臣接受,跪进于皇帝,皇帝受爵捧诣太上皇帝宝座前,北向跪进爵,行一叩礼,王以下及众叟都行一叩礼。皇帝在太上皇帝宝座前跪受虚爵,立授进爵大臣。太上皇帝为表示“嘉悦万民”,召入宴王公、一品大臣及众叟中一百六岁至九十岁者,至宝座前,手赐卮酒,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行殿内王以下大臣酒,侍卫等于各官众叟宴次行酒,并承旨分赐果食于各席。 进馔开始,奏起《丹陛清乐》,接着演剧,食毕,馔撤,王公以下及众叟都在坐次行一跪三叩礼。以上是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的一整套流程。
开宴前,文武百官及参加宴席的所有人员,包括老人,他们都要进行排序,“内外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一二品大臣等于殿外左右阶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员和各国使臣及兵民匠艺人等,预行入班等候。”,想想看数千人的排位,这花费的时间得多久,而在这过程中,老人们只能站着,等待礼官的安排,让一个老人站数小时,试问谁受得了?
“预宴人员全部序立后,宫殿内外鸦雀无声,专等太上皇及皇帝驾到。”,在排位完成后,老人们还得接着站着,因为皇帝还没来,你不能做,只能站着等他们来。后皇帝到来,他们还得等待鸣赞官赞排班完毕,及礼乐演奏完毕,再之后“管宴大臣引内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阶进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各国使臣及众叟随行礼。”,等待王公大臣的觐见完毕,然后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那些老人紧跟其后再行三跪九叩大礼。
之后在完成以上的流程后,老人们才终于可以坐下,而这期间已过数小时。当然这个时候老人们还是没有饭吃,因为还要进行酒器的安放,在这过程中,老人们还得再行一叩礼,之后还要拿着酒器去到皇帝的面前,有皇子、皇孙等龙子龙孙为他们倒一杯酒。到了这里,老人们才能开始吃饭。
想想看,让一个人站立数小时,还要时不时磕头,就是这般折腾恐怕连年轻人都受不了,更别说是那些老人了。老人经过数月长途跋涉的折腾,身体本来就是已经虚弱不已了,可是到参加宴席时却还要这般的折腾,之后折腾之后还要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回家,你说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那些老人怎能受得了呢?
如此,“千叟宴”的举行,早就已经偏离了康熙初次举办的想法。此时“千叟宴”并不是用来与那些古稀老人同皇帝一起享受这盛世繁华的,而是在快速消耗着这些老人近剩不多的寿命。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
刘墉的形象,通过戏剧、评书和相声等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评书《刘公案》等将刘墉的形象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刻画,其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与贪官斗智斗勇的故事,也让刘墉在民间留下了诙谐、正直的清官形象。既然是演义,肯定与真实的刘墉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祖藉山东诸城。其家族号称康熙御封的“天下第一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开始,几代人皆在朝中为官,截止道光时,刘家至少出了八位进士,二十多个举人、监生,知县以上官员三十余人。特别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官至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务,是雍正和乾隆两朝,倚重的股肱之臣,以刚正清廉而著称。刘统勋去世时,乾隆亲临其丧,并说:“如统勋者乃不愧真宰相。”
刘墉自幼受其父亲影响,苦读四书五经,从小就立下了“为人就要做官,做官就要清廉”的决心。刘统勋对儿子教育甚严,以传统儒家思想教导刘墉兄弟二人,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做为榜样,经常将于成龙等清官的故事讲给刘墉听,要他们长大了做忠臣贤相。
二、与状元失之交臂的刘墉
刘墉入仕较晚,在其三十岁之前一直没有取得举人的功名,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十一岁的刘墉,以其父恩荫的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辛未科会试,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散馆编修。民间对这段还有个传说。说的是考官按成绩将刘墉预定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但是,在乾隆召见他时,发现刘墉有点驼背,就有点不高兴。因为,乾隆有一个用人习惯,提拔使用一个官员,不仅要有能力,还得长相好,若长相不好,也会影响升迁的。刘墉猜出了乾隆的心思,机智的吟了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引得乾隆哈哈大笑,也很欣赏刘墉的才华和胆识。
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藏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殿试小金榜记载,金榜有二百四十三名进士的姓名、名次和藉贯等,刘墉为二甲第二名。根据记载,阅卷大臣本来预定的刘墉为第一名,就是状元,但乾隆认为刘墉无超人之才华,将其贬为二甲第二名,亲点了浙江举子吴鸿为状元,就这样,刘墉与状元失之交臂。
三、刘墉是如何赢得清官美名的
刘墉在初入仕途的几年,一直担任编修、右春坊右中允、侍讲等闲职。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外放为地方官。刘墉为官清廉,始终保持朴素的家风,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后来回到朝中任职,刘墉一直廉洁自持。他在担任地方官时,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每到一处,总是先惩办贪官污吏,纠正许多冤假错案。他还注重发展农业,办学堂,赈济灾民,甚至上司有不合理的作法,他也敢于抵制。正是他这种廉洁正直的作风,与其他官员的腐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担任江宁知府时,刘墉执法公正,以其聪明才智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一些沉积多年的案件也得以告破,被当地百姓称为“刘青天”。在刘墉调离江宁时,出现了万人相送的场面。刘墉在江宁的任期,也是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时期,赢得了民间和百姓的称赞。在清嘉庆年间,民间就开始通过弹词、戏曲等形式,歌颂刘墉平反冤狱、除暴安良的事迹。评书《刘公案》也正是对刘墉这一时期的描述。这也是刘墉清官美名,流传到现在的原因。
四、经历两次牢狱之灾的刘墉
官场的风光是很多人羡慕的,但凶险也是无时不在的。世代为官的刘墉,也经历了他人生中的两次牢狱之灾,还险些丢了性命。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墉担任翰林侍读,其父刘统勋在担任陕甘总督时,因建议放弃巴里坤,退守哈密,被乾隆以阻挠军机罪,革职逮捕进京,刘墉也受到牵连,父子二人一同入狱。好在,不久,乾隆认为治刘统勋罪有失公允,虽进谏不当,但其忠心可恕。于是,下旨免了刘墉父子的罪,并补授刘统勋为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刘墉升为冀宁道,因其原来在担任太原知府时,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污国库银两之事案发,刑部以刘墉未能事先发现,按“扶同容忍律”将刘墉逮捕下狱,并判处死刑。幸亏,乾隆对其加恩,免其一死,发配到军台效力,第二年,刘墉得以赦免,回京担任编修之职。
五、刘墉与和珅
通过电视剧的演义,刘墉调教君王、智斗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那毕竟是演义,与事实还是有出入的。刘墉的年龄比和珅大三十岁,二人虽同朝为官近二十年,但两人的地位相差悬殊,刘墉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才授大学士(正一品),而比他小三十岁的和珅,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是正一品了,而且和珅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是皇上身边排第一位的大红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刘墉不可能敢随意调侃皇上和比他官大的和珅的。
不过,刘墉也还真与和珅斗过一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和珅的党羽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侵吞公款,所属州县库银皆亏缺。乾隆派和珅和时任左都御史的刘墉到山东查办此案,并让钱沣随同。到山东后,国泰倚仗和珅庇护,气焰嚣张,当面骂钱沣“你是什么东西”,和珅在场一言不发,刘墉当即请出钦差公文,命人打了国泰耳光,将国泰气焰压下。在调查案子时,事先得知消息的国泰已有准备,和珅命人抽查历城县库银,在查看十封后,就断言没有亏缺,不再查验;但刘墉和钱沣坚持将库房封存,第二天再查,第二天入库细查后,发现库银颜色不一,实为拼凑,紧接着又抽查了章丘、东平、益都的银库,发现个个亏缺。于是,刘墉上奏朝廷,拟将国泰和于易简斩首。和珅多方设法营救二人,乾隆将其二人改为“监候”,最后赐二人在狱自尽。
在和珅一手遮天的背景下,刘墉就是少数几个不受其拉拢,不与其同流合污的几个耿直大臣之一,这也反映了刘墉的清官之名的确不是虚的。
六、“文字狱”令刘墉留下人生败笔
“人无完人”,清官刘墉也同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毕竟他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官僚,在面对能决定他命运的皇帝时,也同样不能免俗的“逢迎”、“讨好”,这是人的生存本能,我们也不能苛求他。刘墉为了迎合乾隆,在乾隆销毁禁书和大兴文字狱时,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乾隆二十六年,刘墉在审理江苏阎大墉抗粮案时,得知其喜欢作诗,刘墉将他认为有问题的书稿报送给乾隆,导致阎大镛被斩首。而另一桩《一柱楼诗》案,则是刘墉人生最大的败笔。乾隆四十二年,江苏举人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兄弟二人,因土地买卖发生纠纷,被同乡蔡嘉树告发,说徐食田有其祖父徐述夔收藏的违禁《一柱楼诗集》,刘墉将诗集呈报乾隆,导致将已死的徐述夔、徐怀祖父子锉尸、枭首示众,徐食田、徐食书等五人判斩首。受牵连的江苏布政使陶易死于狱中,其他州、县官员被发配。当时这起冤案震惊朝野,也令刘墉的形象大打折扣。
总结语:总体来说,刘墉算是一位忠介耿直的清官,虽然也有错误,但在官员普遍腐败的背景下,他尚能独善其身,已属不易。其不但为官深受百姓爱戴,而且个人多才多艺,诗、词、书、画都非常出众,特别是书法,自成一体,直到现在,也是一些文化爱好者争相收藏的佳品。
李白的梦想是什么?
李白的一生,是跌宕传奇的一生,是天真浪漫的一生,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是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中的一篇。从诗以言志的角度看,他希望自己能像古圣先贤一样,用自己的才华与学问去匡扶济世,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来至于儒家学说的“立德 ,立言,立功”的教诲与影响。
但他不是纯正的儒士。
开元十三年(726年),他告别了成长、求学、访道、任侠的蜀地生活。因为,他向往着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外面的世界。对于未来,他踟蹰满志,满怀豪情,就此出蜀,踏上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理想之路。
李白青少年时,就不随流俗,相当自负。他曾去偈见时任渝州(重庆)刺史李邕,这本是一次登门拜访的请益之举,为其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为其赢得前辈名人的认可与推荐,好让自己在社会上成名的更快,也有助于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平坦好走。
但这不符合李白的个性。在李邕面前,他不拘俗礼,高谈阔论,气场十足,根本没有一点谦虚请教的意思,这让李邕非常不高兴。
李邕是何许人也?他的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安君李牧,传承到唐代,李氏一族也是官宦世家子弟。何况李邕本人,能诗文,尤其擅长书法,尽得王右军行法之妙。哪怕立足于盛唐济济人物之中,李邕也是盛名在望。心气如此之高的人 ,听着李白直率不谦的话,似有被其冒犯的不爽,因此越发轻慢于李白。
李邕《晴热帖》李白也不甘示弱,挥笔写就一首诗慨然呈上: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口气很狂吧?不对,狂的还在后面哪!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游历到湖北襄阳,在襄阳他遇见了大诗人孟浩然,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李白所赠孟浩然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倾慕与怜惜。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心高气傲的李白在屡屡碰壁之后,不得不去接受现实,不得不去寻找力争上游的机会。因此,他上书襄阳刺史韩朝宗,望能助以援手给予推荐。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韩荆州是何许人也?
韩荆州,也叫韩朝宗。他是当朝名臣韩思复的儿子,韩家从唐初便是官宦世家,也算是京城的名门望族。从《新唐书》对韩朝宗的记载看,他一生政绩十分平庸。不过由他向朝廷推荐的人才中,倒是有几位亮眼显目。比如崔宗之、严武、张延赏等都是他推荐的,但韩朝宗推荐的人中几乎全是世家子弟。所以,李白以诗文自荐的方式,是不入他法眼的,这种《上韩荆州书》只能是明珠暗投了。
在干偈一些地方官员,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推荐给朝廷,但均无结果之后,李白便来到了长安。
有人讲开元时期博学宏词已设多年,为什么李白还要走“终南捷径”这条路呢?史书上给出的解释是,李白出身于商人家庭,而大唐的律法明令禁止商人家庭,不能以应常举和制举入仕途。所以李白想入仕途只能有两种方式了。
一、以隐居方式造势,等待朝廷的招募。
二、通过结交王公大臣、名人等,得到他们的推荐,从而踏上仕途,这也是李白想要的方式。
在京期间,他一掷千金,广泛结交各界名流。其中就有当朝名士贺知章王昌龄等,也有权贵宰相张说,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等。在贺知章看到李白呈上的《蜀道难》和《乌栖曲》等诗篇后,被其雄奇瑰丽,飘逸出尘的诗风,所惊异,所折服, 叹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被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这也是后世尊称李白为“诗仙”的起源之说。
有各界精英的推崇与加持下,李白已跻身于名流之首,也因此名满于天下。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剑术、被唐朝人尊为“唐代三绝”。
因有好友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竭力向唐玄宗推荐之下,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以进宫朝见。玄宗对他也是礼遇有加,“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在对话中,李白也是应答如流,妙语连珠。玄宗十分欣赏,随即安置李白供职于翰林院。
其实翰林的工作地位是相当优越的,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御用文人。这期间李白奉旨写了很多诗文,比如他为唐玄宗和杨玉环,写的一些关于宫廷生活的诗:
清平调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但是李白渐渐厌倦了这份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具有吕尚孔明之资,是帝王师和宰相之才的人,怎么能天天干这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伶人弄臣之事?
因此产生了消极怠工的思想,整天醉卧长安酒肆,就有了以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即便如此,来寻他的宦官们,从酒肆中连抬带架,还是把他请进了皇宫。也许是他酒劲发作的原因,也许是平时压抑的情绪需要宣泄的缘故,进宫后,他抬脚便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又唤贵妃帮其研墨,然后才肯大笔一挥。但是,皇帝身边的人能随便招惹的吗?为逞一时之快的结果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这也不全是来至宫中人的谗谤,其中还有唐玄宗对李白的心理上的不适。因为,在皇帝的面前只有低声下气的份,哪能有持才傲物的主?
就此,李白的进取功名之梦,济世利民之思被打碎。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自古以来,大多中国文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在「进则儒,退则道」的哲学范畴之内。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更是全身心的徜徉于山川河流,林泉村野之间,去寻找他精神孕育的源头,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由于现实的困顿,李白要在诗与远方中寻找自我的解脱。最终,他还是问道求仙未果,而他在游历中写下的诗篇,却成了千古之绝响。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东游洛阳时,他遇到了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会面意义非凡,是李杜两人之大幸,也是大唐诗坛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化之大幸!
在相约共游梁宋之地期间,他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道义之交。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间接描写了这段过往: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
李白也在两人游历之后,出于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这样写道: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没有了名缰利锁的束缚,只有苍茫独立时,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以此付之于诗篇,而诗中所呈现的雄浑莽然之气,和壮怀逸兴之思,无不是他在游历大自然中,被赋予的一次次生命的怒放。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
在游历中,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李白所写得《赠汪伦》一诗,虽是萍水之交,却遂成千古佳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对《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有这样的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马嵬坡事变”后,杨国忠被众将打死,杨贵妃也被处死。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在永王李璘派人几经招募下,李白又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念。在永王军营里他写下了《永王东巡歌》,表达了建功报国的情怀。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说到底李白只是个书生,他并不具备他自诩的吕尚孔明之资。就拿永王李璘起兵一事,他根本没洞察出永王拥兵自重,擅自引兵东巡的用意,导致唐肃宗派兵征剿,永王兵败后,李白在浔阳入狱。从永王起兵一事,能就说明他缺乏洞烛深微的政治观察力与社会敏感性。
李白入狱后,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悲痛欲绝,全力营救。幸有宋若思、崔涣、郭子仪等人的营救,才免遭一死。后被流放至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重获自由的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最能体现这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手稿交给族叔李阳冰,并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李白入狱、流放以及逝世期间,杜甫对他的声援、安慰、鼓励和评价,从未间断。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也许就像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如此,屈原如此,韩非、太史公、贾谊、杜甫等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李白的一生对建功立业,匡扶济世的梦想,确实没有达到,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失败。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李白,我们看天空的明月就十分亲切;因为李白,我们对杯中之物则倍加感兴;因为李白,中国的山川河流才有了文化记忆与人文景观;因为李白,诗歌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果他继续留任于翰林院,继续当他的御用文人,他就不可能写出一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篇章。也许“自古圣贤皆寂寞”。李白落魄了,中国的文化却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