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冲锋队,如何评价古德里安?
惨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却是刻骨铭心的。
二战的战火燃烧到了世界五大洲,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同时也是人类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战争。
希特勒和他的情人爱娃·布劳恩
自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作为二战发起国的纳粹德国,在“战争狂人“希特勒及他的情人自杀后,他的那些得力干将,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其中被判处绞刑的就多达十二个人:
赫尔曼·威廉·戈林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是纳粹德国的一位政军领袖,与"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关系极为亲密,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他担任过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二战结束后,戈林在审判德国党政军领袖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犯"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处以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约阿希姆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893年4月30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的政治人物。希特勒政府时曾任驻英国大使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起过重要的作用。
此外,里宾特洛甫直接参与了闪击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战争。二战后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恩斯特
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1903年10月4日-1946年10月16日),奥地利党卫队领袖,奥地利公安国务秘书,第二任德国中央保安总局局长。卡尔滕布鲁纳于1932年在奥地利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1938年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并被授与党卫队准将军衔。1940年,卡尔滕布鲁纳被任为党卫队少将。1941年,卡尔滕布鲁纳又晋升为警察少将。1943年,卡尔滕布鲁纳接替海德里希担任盖世太保总领导职务。
"7.20事件"发生后,卡尔滕布鲁纳获得了直通希特勒的热线,直接负责调查暗杀行动。1945年,卡尔滕布鲁纳在奥地利被盟军俘虏。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卡尔滕布鲁纳绞刑,并于1946年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
阿尔佛雷德·罗森堡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 (1893.01.12—1946.10.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为纳粹党党内的思想领袖。他是纳粹党最早的成员之一。曾担任纳粹刊物主编和德国在苏联的东部占领区政府局长,经常对党内成员发表演说,内容包括种族清洗、地缘政治、生存空间和纳粹主义,后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汉斯·佛兰克
汉斯·佛兰克(1900年5月23日--1946年10月16日)德国驻波兰占领区总督,纳粹首要战犯。1923年加入纳粹党。1939年被任命为德国驻波兰辖区最高行政长官,在任期间,参与大肆屠杀和残酷奴役波兰人,并积极推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纽伦堡审判中,弗兰克以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被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处刑。
威廉·佛里克,纳粹官员,曾任第三帝国的内政部长。1938年3月13日,签署了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法令,并受命执行该法令。弗利克一向是猖狂的排犹分子,他起草、签署并执行了多项旨在将犹太人排除出德国生活和经济领域的法令。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弗里克被法庭判处绞刑,并于1946年10月16日晚执行。
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1885~1946),纳粹头目之一,反犹刊物《先锋报》(Der Stürmer)主编。1945年8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签署了关于控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议,并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对22名被控犯有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种族屠杀罪以及反人道罪的纳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
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公布了对被告人以及各组织的判决。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Julius Streicher)是被处以绞刑的12人之一。
威廉·凯特尔
威廉·凯特尔(1882.9.22-1946.10.1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945年5月13日,凯特尔被逮捕。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被判处绞刑,凯特尔在临刑前说过的表达他至死都忠于祖国一句话:"我希望上帝能够保佑德国人民,超过两百万德国士兵在我之前为国捐躯,而我也要随他们而去了,一切为了德意志!"
阿尔佛雷德·约德尔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890年5月10日-1946年10月16日)是一位纳粹德国的军事指挥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简称“OKW”)作战部长,成为威廉·凯特尔的副手。在纽伦堡审判中他被判为战犯,处以绞刑而死;却在行刑六年后,被撤销了于纽伦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无罪。
弗里茨·绍克尔(1894年10月27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领导人。曾先后担任图林根地区长官、全德意志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他是纽伦堡审判中12名被判处死刑的战犯之一,1946年10月16日被绞死。
赛斯·英夸特,德国驻奥地利总督,德国驻荷兰占领区长官,希特勒死后任德国外交部长,1939 年9 月被任命为南部波兰行政长官,1939 年10 月12 日被任命为弗兰克主持下的总督辖区的副总督。
1940 年5 月18 日被任命为荷兰占领区总督,赛斯·英夸特担任德国驻荷兰荷兰占领区总督期间,为镇压一切对德国占领的抵抗采取了残酷的恐怖手段,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赛斯·英夸特被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
马丁·鲍曼(1900.7.17~1959),纳粹"二号战犯",纳粹党秘书长、希特勒私人秘书,他掌握着纳粹党的钱袋子,人称"元首的影子"。在希特勒政权垂死挣扎的最后日子里,鲍曼成了仅次于希特勒的第二号重要人物,纳粹党总部主任。二战结束后,马丁·鲍曼神秘失踪,然而,纽伦堡国际法庭,仍然在1946年10月判他死刑。
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
纳粹其他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然而,被誉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最后却被宣布无罪释放。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位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最高军阶为大将,著名陆军战术"闪击战"创始人。
古德里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古德里安是陆军战术"闪击战"的创始人(闪电战原型是施里芬提出的),被历史学家称作"闪击战之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在二战后期,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因为战略战术上的分歧发生多次争吵,两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1945年3月下旬,接近崩溃边缘的希特勒已经不能再忍受古德里安的指责,以健康疗养的名义罢免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军职,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古德里安从此彻底离开自己奋斗了大半生的装甲部队。
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了三年。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并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所以没有被列为战犯,最后被无罪释放。
为何面对德国就那么不堪一击?
说真的,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对手太强大”。二战时的德国军队,几乎是一种逆天的存在。先说说他们在二战中怂过的国家
1.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分两部分
①1938年10月1日,慕尼黑协议签订,德国凯对苏德台地区实施军事占领。
②1939年3月15,16日,德军完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2.波兰
1939年9月1日-9月27日
3.丹麦
1940年4月9日,大约4小时
4.挪威
1940年4月9日-6月10日
5.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6.荷兰
1940年5月10日-5月14日
7.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5月28日
8.法国
1940年5月10日(曼施坦因计划开始实施)-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占)
9.希腊
1941年4月6日-6月1日
10.苏联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
可以清楚的看到,基本上进攻并占领一个国家,纳粹德国一般都是1个月内解决战斗。不仅是法国,其实战前波兰也是个军事实力排前十的军事强国。
战前波兰军队共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近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7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是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公认的一只强军。
然后呢?然后被他们一直所防备的纳粹德国军队一冲而入、再冲而破、三冲而溃。仅20多天,就彻底被占领了。
即使是苏联这个纳粹德国的掘墓人,在战争前期的仅4个月中,也损失了近200万的军队及几乎大半的坦克、战机、火炮等装备,被德国军队对其首都莫斯科进行了围困。最后还是广袤的国土和寒冷的天气才拯救了苏联。
除此之外,还有可怜的日不落帝国和民主希望美国。前者和法国一样被打的落花流水,然后在墩克尔克狼狈的逃窜回了本土(当时恨不得把国内能漂着的浴缸都划上接人了)。而据说最伟大的美国,即使在纳粹德国几乎全部精锐都损失在苏联,并且二线作战(东线才是主战场,在防御苏联的爆种攻击),仍被德国在阿登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说真的,假如战争伊始双方就在欧州展开会战,也不用考虑苏联这个方向,在不投原子弹的前提下,我还真不看好美国。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几乎在陆地上怂完了世界上全部的军事强国,并且胜多败少。而且细究每次失败,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几乎都虽败犹荣。可以说,贯穿整个二战,德国陆军甲于天下,冠绝群雄。
纳粹德国军队强大的原因先进的战术理念
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所在,纳粹德国是闪击战的发明者,并将其运用的炉火纯清。这也让他们能避免再次踏入一战时那阵地战的泥沼,从而迅速的打败以往敌手的关键。
简单的说,一战时采用的战壕阵地战,双方挖战壕+铁丝网+重机枪堡垒+重炮基地,来互相攻守。在这种消耗战场中,士兵只是一种可以损耗的数字,战争的方式与数百年前火枪兵们面对面的排立开枪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一战中法国也因此彻底拖垮了德国,从而获得了一战头号军事强国的地位。
而闪击战(又称:闪电战),则是集中大量快速的机械化力量,然后在敌人长长防守线上任选一点薄弱区进行饱和式攻击,由于大量装甲力量、空中打击的集中使用,往往很容易的能将敌人防守线撕开。然后撕开再从防线守军的侧向甚至后向进行攻击。这种空中打击+装甲突击+机械化步军清扫的集中突击的方式,才是德军数天、甚至数小时就灭亡一国军事神话的主要原因
先进的战术装备和精锐的战斗人员
二战德国的陆军装备和空军装备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流的,1943年以前,世界上没有一辆坦克能与德军的虎式相对抗。在苏德战场的很多时期,T34与虎式坦克的战损比高达85:1.
纳粹德国的士兵也以高素质而著称,兼承德国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德国绝大部分青壮年,早在儿童时期就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
而士兵入伍后,即使是最普通的步兵也要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新兵训练,其他技术兵种的训练更加严格。所以战争前期纳粹德国的航空、装甲部队均涌现出一大批的王牌。有些王牌的战果数据,几乎让人不敢相信。
德国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在战争期间共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门以上。其总击毁数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满编装甲师的数量(二战时一般装甲师的坦克数为300辆,不含火炮)。
据统计,仅纳粹德国的十大王牌战车组,就击毁了约6个满编装甲师的战车。也就是说,不考虑空中火力的前提下,仅这十个战车班组,基本就能碾压日本这种准一流国家的陆上力量(尤其是再考虑日本那种“豆战车“的因素)
思想上的充分武装
虽然有点违和,但纳粹德国的军队却确实有着自已的信念和坚持。”让德意志民族再次强大,民族复兴的责任和光荣等“(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几乎是当时每一个德军士兵甚至民众所坚信的。在这种思想的武装下,基本上纳粹德国的部队在战斗中能承受的伤亡比往往高达80%以上,甚至一些部队(党卫军等)屡屡发生整个师战斗到全员战死的战场奇迹。
战后统计,二战期间德国全国人员仅8000万人,这还包括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全部日尔曼人,但这区区8千万人竟在战争期间动员出了1700万人上前线。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北极,从比利牛斯山脉到遥远的伏尔加河,600万德国最优秀的儿女战死在50多个国家的土地上。某些年龄段,如1918至1923年出生的男孩子几乎全部战死,但即使这样,民众却依然默默的坚持到最后一刻(苏联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
在德国一座小城的广场上,树立着一块纪念碑,二战爆发时小城把一万多子弟送上前线,他们组成了一个师。战争期间这个师三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小城居民又三次把它补充起来,到战争结束时有三万多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留下的只有纪念碑上刻着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全体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
抱残守缺的法国上面说了那么多近乎神话的纳粹德国,而法国呢?在神对手的衬托下,愈发显得”猪队友“起来,而且最猪的居然是自已!
依据痴迷于一战的战术
由于靠着一战时的堑壕战生生拖死了德国,爬上了世界军事强度的宝座(高傲的大公鸡觉得自已是一战的胜负手,妥妥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至于别人认不认可,重要么?)所以法国在二战开始时,仍在痴迷着修工事、修地堡(著名的马其诺防线),甚至于连当时的总统贝当,也是当年一战时依据堑壕战拖垮德军而一战成名的所谓名将。
所以耗尽国力造出的一条长长的防线,再把举国兵力均摊在这条防线上,甚至将坦克也做为步军防守的补充力量打散编入步军团中。而德国却在以举国之力去打造装甲突击力量,然后出其不易的在这条长长防线上集中突击,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论
综上所述,仍痴迷于一战时的战争方式的迷之自信法国,被卧薪尝胆数十年,而且不断的钻研改进战术、战备的德国一鼓而下,这难道是一件奇怪的事么?
有什么好看的飙车电影吗?
飙车电影不分男女,人人都爱!
或许靠着《速度与激情》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街头竞速,或者在《急速60秒》中饱览经典名车、在《的士速递》看到007的大众坐骑搞笑化、亦或是看《玩命快递》落入男性贺尔蒙爆炸的电影圈套、更可以是《极盗车神》以飙车之名行文青之实的动作片变形。以上及以下皆是雀雀私心推荐,影迷应该都看过、没看过就一定会想回头去补的五部飙车电影及系列!
1、《的士速递》。
能够想到让赛车电影发生在阳光和煦、风景明媚的蔚蓝海岸,尤其是在布满欧式新旧建筑交杂的巷弄之中(现实世界中其实常常塞车)的法国第二大城马赛飙车的,大概只有大导演吕克贝松一个人而已。
虽然没有亲自执导系列任何一部,但是大导演撰写了一到四集的剧本,也担任全系列的监制,片中的法式幽默的风格、俐落的剪辑,强烈节奏感的音乐都带有些吕克贝松电影的味道,会把电影错认为是他执导一点也不为过。
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英雄,《的士速递》的主角丹尼尔虽然也会说「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当然也不是什么退役的FBI),其特殊改装的计程车可以如007车子般的自动更换轮胎、车牌(但却要自己手动更换方向盘),可以飙速到300公里,高超的技术和对车子的熟捻是他唯一的武器,没有拳打肉搏,一切以车技决胜负。
另一主角艾米连则是个不会开车、办案也屡屡出错的鲁蛇警察,神经大条却也同时紧绷的冲突特质,搭上丹尼尔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中的优雅写意,是这搭档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另外别于好莱坞的英雄之旅,最有趣的是两位男主角从第一集到第四集,外表从男孩渐变成为过熟男子,但「内心却一点也没有长大」,永远都像是男孩般幼稚!
《的士速递》演员中后来发展最好的无疑是饰演丹尼尔女友玛丽昂歌迪亚,当时她不只青春无敌,连在片中花瓶定位的角色都被她演的有棱有角!她也也凭《的士速递》入围了当年凯萨奖最佳新女演员。
时至《的士速递5》,吕克贝松不再撰写剧本,而是由被称做法国冯迪索的主角法兰克葛斯汤比自编、自导、自演。片中继承了系列的精神,将优雅的飙车与白烂无厘头的笑点揉捏在一起,远镜头同时呈现了速度感与马赛的风光,也不断利用性格的对比与外型来当作笑点,不时的翻转观众对于既定观点的认知。
2、《速度与激情》。
说到飙车电影,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的绝对是《速度与激情》系列,这部已经拍了八集,也即将迈向第九集的长寿系列电影,虽然评价一集比一集糟,但是票房却越来越好,系列全球票房累计51亿美元,绝对是当初只花了3千8百万美元拍摄第一集时无法想像的。
首集《速度与激情》以很简单的警察参与卧底行动却与匪徒产生革命情感为架构,街头赛车的场面虽然迷人,但导演调度并非顶尖,不如之后续集的精彩,但光靠靠着男性对竞速的迷恋与脑补来激发肾上腺素,就让票房来到成本的五倍。值得一提的反倒是冯迪索和保罗沃克不只因个人特色及魅力而吸引目光,俩人的演技还曾被称赞。
在同样的成功《速度与激情2》后,华裔导演林诣彬接手了此系列,一连拍摄了第三集到第六集,至此让这系列成为影史票房传奇。
虽然《速度与激情 3》是整个系列票房最糟的,但导演的调度功力其实优于前两集太多,画面所呈现的速度感与场面设计的创新让人真正的感受飙速的热血,是让这部片被影迷一再提及的原因。
在《速度与激情3》历经票房上的失败后,制片商确认了保罗沃克与冯迪索的不可取代性,《速度与激情4》又以布莱恩与唐老大为故事主轴,在《速激3》挂点但颇受影迷喜爱的韩哥(姜成镐饰)也回锅(因此《速激3》的时间轴后来被设定是在《速激6》后),还和后来成为《神奇女侠》的盖儿加朵(饰演吉赛儿)凑成一对。
此集的动作戏的场面更大也更精彩,而剧情上较复杂的卧底间谍和情感上如家人般紧密的友情也从这一集之后,成为系列的主旨精神。
3、《玩命快递》。
另一个由吕克贝松监制、编剧的飙车电影系列。别于《的士速递》小人物英雄的设定,杰森史塔森饰演的电影的主角法兰克马丁是个退役的特种部队,在法国以「The Transporter」之名开着自己的BMW完成来自各方的快递请托,其「不改变交易细节」、「不过问双方姓名」、「不在乎快递内容」的三原则是本片最棒的设定与论述核心,而剧情也随着角色逐渐破坏原则而更加紧张刺激。
《玩命快递》是杰森史塔森首次次接演主角,电影以警匪飞车追逐开场,但杰森史塔森的拳脚动作戏码一点也不少,至此让他成为全球榜上有名的动作巨星之一。
此片也是舒淇第一次演出国际电影(但也是少数几部之一),还大方秀出性感曲线与杰森史塔森缠绵。而导演则由担任过多次的担任李连杰电影动作设计的香港导演元奎执导,因此硬要说的话,武打设计还稍稍比飙车设计场面更加引人注目!
《玩命快递》之后两部续集同样由杰森史塔森担纲主角,延续着高难度武打动作加上难以想像的飞车特技(特效)的精神,不过剧情玩不出新梗,《玩命快递2》的绑架男童与透过呼吸传播生化武器,其实借用了《碟中谍2》的设定,《玩命快递3》则又综合了前两集的剧情冷饭热炒,但如同《玩命关头》般,评价越糟票房卖得越好,第三集拿下了破亿美元的票房。
4、《急速60秒》。
尼可拉斯·凯奇颠峰时期的作品,女主角是还没有因《古墓奇兵》而走红的安洁莉娜朱莉。
电影改编自1974年同名电影,电影并未发展成系列,但在之中可以发掘到许多后来《速激》的元素:重出江湖的窃贼、与窃贼多年纠葛的警探、一个个召回的伙伴、多方势力冲突、伙伴间如同家人般的情感…
电影描述的是技术顶尖的偷车贼曼菲斯窃车技术一流且从未失守,退隐后却因弟弟闯下大祸而需要重出江湖,必须在四天内偷齐50部名车。剧情主要精彩的部分是在于窃车团队的高超偷车技术与合作无间的流程展现,因此未有太多的打斗戏码。虽然片中演员演技算是飙车电影中难得有的高水平,但可看度最高的部分还是片中满满的经典名车展示。
5、《极盗车神》。
近年来最好的飙车电影。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鬼才导演艾德加莱特在因理念不合退出《蚁人》制作团队后,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让全球观众真正看到他的才华与在商业电影上的掌握能力。
《极盗车神》完美的配乐与选曲高超自然不在话下,精准的将剧情、演员动作、飙车甩尾画面与音乐搭配,在动作片当中呈现宛如歌舞片般的节拍。
而剧情除了犯罪题材外,也提及了童年创伤,并以爱情重新唤回主角本质的善良,对照了狂妄、或为爱疯狂、或陈腐极深的恶,在枪声与飞车之余,让电影回归成为一部充满流行音乐的唯美爱情童话故事。
为什么感觉现在香港的电影拍越来越差了?
说到电影的历史,中国人最熟悉的,是欧美的好莱坞,日本的恐怖片,以及香港的动作警匪片。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动作片是大人小孩的最爱,每推出一部新电影,就会让整条巷子的人都跑去看。
2000年之后,内地的电影题材越来越丰富,香港动作片显得千篇一律。但是不可否认,香港电影依然能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关于香港电影如何取得辉煌的成绩,中间经历过一次模式的切换。
嘉禾影业崛起
香港电影,一开始的模式叫做大厂制,代表公司就是邵氏影业。其中的邵逸夫先生就是后来经常在内地各个大学兴建邵逸夫楼。
大厂制模式的优点,就是不过你是管道具的人,还是抛头露面的电影明星,都是公司的雇员,拿固定工资。这种体制下,摄制组本身就是一个个流水线,生产效率非常高,产量大。
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早期的电影发展,那个时候的关注看电影就是图个乐,至于电影的内容、内涵啥的,观众并不了解,也看不太懂。只要这个电影故事看起来有趣,就愿意掏钱。
渐渐地,随着电视普及,看个乐趣在家就可以看了,何必去电影院?这个时候电影院就必须做出改变,大厂制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因为这种模式拍出来的电影内容都比较单一,观众的审美和口味变了,电影内容必须丰富,走精品化路线。这就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来加入,可有能力的人怎么愿意拿固定工资呢?
于是,香港电影的第二种模式就出现了,叫做“卫星制”,代表的公司叫嘉禾影业。嘉禾影业的创办人叫邹文怀,原来是邵逸夫手下的得力干将。后来邹文怀觉得,要拍出精品电影,必须改变薪酬制度,有分成,让导演和演员都能赚更多的钱。但是这个想法邵逸夫并不支持,所以在1970年,邹文怀选择单干。
第一文和嘉禾影业合作分成制的,是大明星李小龙。1971年,嘉禾影业投资李小龙的功夫片《唐山大兄》,票房高达320万港元,创下香港票房记录。第二年更进一步,《精武门》票房达到450万港元。从此,嘉禾影业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看到嘉禾影业跟李小龙合作的这么成功,邵逸夫当然很担心,也挺后悔。可没想到,1973年,李小龙突然去世,邵逸夫原本担心的事情,一下子又消失了。以为,这样一来,嘉禾影业就没戏了。
但是,谁又会跟钱过不去?看到李小龙的成功,邵氏旗下另一员大将许冠文投奔到嘉禾那边,并连续推出多部大片,票房不断创下新高。
卫星制的弊端
趁着这个上升的势头,嘉禾影业再度创新,搞出了卫星制。
卫星制的意思,就是电影明星不仅有分红,还允许你独立成立电影公司,像卫星围绕行星一样跟嘉禾合作。这样,明星不仅能获得金钱,还不用手电影公司的制度约束,过一回当老板的瘾。
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都是嘉禾公司的卫星公司。
这个时候,香港电影业的主流体制,已经从大厂变成卫星制。香港电影市场的1980和1990年代,正式进入繁荣期。80/90后小时候看的电影,基本都是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
当然,卫星制也并不全都是优点。核心公司和众多卫星公司之间,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跟原来邵氏兄弟那种连接成一个稳固的整体不同。卫星制的模式,遇到上升期时自然是没问题,大家都有钱赚,其乐融融,制度又灵活。
但是遇到市场波动,业务减少,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彼此之间没有稳固的合作体系,公司之间没有相互扶持的责任感,遇到事情大家各顾各的,少有资源共享。即便有人想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危机到来时信任问题也很难被打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来,嘉禾影业被重创,迅速衰落。这个核心没了,其他的卫星公司被波及,整个体制濒临奔溃。21世纪初,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大幅开放,涌现了《无间道》、《功夫》等叫座的电影,但是这个时候,香港以及没有核心电影公司,没办法实质性抓住这个机会,转化成产业机会。
香港电影业还有很多的人才,但是作为产业资源的个体,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后来,很多优秀的香港电影明星和导演,纷纷选择北上,到内地拍电影。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香港电影业的没落。
原来的香港,跟美国的好莱坞可是并驾齐驱,如今已然难重现当年的辉煌。
从电影业到互联网
其实,香港电影发展的这两种模式,也是企业组织的模式。
邵逸夫的大厂制看上去很死板,都是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包含在里面,有一个可以保护整个产业的外壳。卫星制看上去比较灵活,效率也不错,但是缺乏对抗外来攻击的稳定结构。在产业上升期,卫星制的优势非常大,但是在产业的波动期,卫星制更容易被瓦解,大厂制反而更牢固。
香港电影的兴衰沉浮过程,可以借鉴到现在去看未来。
互联网用效率把社会资源串联起来,诞生了各种产业奇迹。当这些产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新的结构基础。
当一个公司变成社会的结构基础时,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互联网处理不了的。很多产业是这个社会必然要有的社会结构,同时必须承受社会对这个结构的要求。
阿里发展成了最大的电商公司,就要把假冒伪劣的问题治理好;美团发展成了最大的外卖公司,就要在食品卫生的问题上下功夫;滴滴成了最大的打车出行公司,除了要把服务做好,还要承担一部分公共安全责任。
借助互联网这个新技术,松散社会协作带来的效率和速度。但是,社会本身并不是松散的,反而因为互联网变得更紧密了。一个紧密社会对一家企业的要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强化。要不怎么说,创业难,守业同样难,企业要做大做强,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