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手游科举答题器(梦幻西游殿试技巧)

格科网

梦幻西游手游科举答题器,梦幻西游殿试技巧?

梦幻西游殿试的技巧:

科举得名次,一轮20个答题必须要控制在9分钟以内,并且一题不错。达不到这个速度,连殿试的机会基本都没。

梦幻西游手游科举答题器(梦幻西游殿试技巧)

答题这么快,取决于三点:

1.所有题目都能很快背出答案。

2.跑科举的路线熟记于心,尽量都抄近路。

3.科举的时候开着17173工具箱,如果实在想不起来立马查一下。

当然你也可以用天王令,不过一轮只有一次机会。

第一点的话,可以下载17173工具箱,有个模拟测试的,多做做就可以了。

第二点,你应该多跑几下,熟悉路线了自然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走近道的。有的地方可以用自动寻路,但是有的只能是你自己走合适的近道,比如去国境江州那,应该先经过吴秀才(名次忘了),再左拐绕过一个房子,继续右上跑,这样比较近。自动寻路那个反而绕远路。

第三点,只是答题时候突然卡壳的应对办法,不能一味强求,不然还是影响速度。=============进殿试差不多就要考这些技巧。

对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就是你科举最好开很多号,小号可以先答题探路,大号最后上。

这样的话,即便你有一两个号答题不理想,还能靠其他号进入殿试。

至于名次,个人感觉还是当场的发挥水平,以及运气。

殿试一般问你十道题目,错了肯定没戏,可能连进士称谓都没。一定要对,并且要快。

所谓的运气,就是随机的题目啦,如果问你的都是你知道的,那很可能得前三的。

要是问你的都是你一下子想不起来的题目。。。。

那只能得个进士了。。。最后祝你这星期科举顺利!PS:会试的时候,如果你一轮完了得了彩果或者C66,那基本就能进殿试

王熙凤为何放纵王善保家的抄检潇湘馆?

抄捡大观园表面上看上去是由于邢夫人从傻大姐处得到了绣春囊这个事件。实际上是由于邢夫人同王夫人要争管家的权力。

一.绣春囊事件的威力

既然争权力,邢夫人必然要打击王夫人。从大观园处捡到的绣春囊是王夫人当家不力的最好证据。

①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立的,贵妃游幸过的地方本就有着特别的属性。此处的礼仪规矩根本不容有失。

②大观园住的都是贾府的小姐们,一旦绣春囊事件被传了出去,那么荣国府的脸面将被丢尽。

③大观园中,女儿们住的清净地方都出现了这种东西。那么整个荣国府的状态可想而知。

绣春囊事件,王夫人难辞其咎。

邢夫人借绣春囊事件向王夫人发难,实在是将了王夫人一军!

二.绣春囊事件的合理应对

王熙凤出的主意才是绣春囊事件,应有的应对方式:

①此事不宜被众人察觉,应心平静气暗暗查访,得确实。

②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应该知道这件事情。这样方可保住荣国府的脸面。

③换一种方式调查这件事,以查赌为由,严查劳动纪律,一则保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以省些用度。

而王熙凤的正确应对方式,被邢夫人派来的王善保家的给打断了。

邢夫人对这件事情十分关切,大有不抓住王夫人的把柄不罢手的架势,那么王夫人对这件事情的应对也只能是一一严查。

这时候荣国府的当家人王夫人和主管王熙凤,同行夫人及王善保家的完全站在了对立面。

于是抄检大观园开始,而抄检大观园的人则各安心事,各怀鬼胎。

三.抄检大观园

①王善保家的目的

王善保家的是王夫人的代理人,她来大观园就是来拿王夫人的错的。她以为只要抓住了把柄,任何人的错误都可以攻击王夫人。

首先王善保家的攻击目标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凤凰,贾宝玉是王夫人的儿子。贾宝玉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子。

一旦从宝玉房里搜出什么,那么王夫人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抄检大观园,搜得第一个地方就是怡红院。

在怡红院中,无私弊之物。

宝玉的房中无事,凤姐便放下了心。

②凤姐的反击

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

这句话主要就是说给王善保家的这个愚妇听的。

细细的查,可以证明王熙凤的公正无私。同时也可证明贾宝玉的清白。

查不出难回话。这句话就是在挤兑王善保家的了,惊动了这么多人,闹出了这么大的事件,若是查不出什么来,她可得自己兜着了。

这是凤姐给王善保家的下的第一个套。

之后便来到了潇湘馆

王熙凤带人查了潇湘馆,证了黛玉的清白,也把黛玉当成了自家人。

在丫鬟的房中,那王善保家的抄出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一副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

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来验视……

这些东西本就平常,不算是什么私相授受之物。可王善保家的偏要用它来做文章。

这可就是她自己作死了。

谁都知道林黛玉是贾母的宝贝,敢动林黛玉,一定会得罪贾母。

这是王熙凤给王善保家的设的第二个套。

这边抄捡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那边薛宝钗住的蘅芜院却没去。

贾母不满金玉良缘的说法已经很久了,但她又不能真的同儿媳王夫人撕破脸。

这一回凤姐帮家母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把责任推给了邢夫人同王善保家的。

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

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

所以抄捡黛玉洗清了嫌疑,而薛宝钗却没有洗清嫌疑的机会。她只能灰溜溜的搬走了。

这是王熙凤给王善保家的设的第三个套。

在探春处,探春说出了那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句经典的话。

抄检大观园之后,贾府人心离散这根本就是败家的前兆。

在探春处,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这一个耳光是打向贾府的那些自私自利,没有家族承担的所有人的。

打这耳光时,凤姐同探春,根本就是在唱双簧。

探春仗着自己是姑娘是娇客的身份动手打王善保家的。

凤姐借机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了两口酒,就疯疯癫癫起来。让王善保家白讨个没意思。"

这是王熙凤给王善保家的设的第四个套。

在迎春处凤姐放大招了

凤姐要看看王家的可藏私不藏。

于是重点抄检了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

周瑞家的在司棋的箱中:

说着,便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来。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

这一回王善保家的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他人身上都未发生的事件,在司棋身上发生了。司棋同潘又安谈了一场自由的恋爱。

那么这个绣春囊是谁的?是不是司棋的都会疑心到她的身上。

既然未找到绣春囊的正主,那么,王夫人和王熙凤一定会把这个责任推到司棋身上的。

事情出在司棋身上,那么王善保家的,还有王善宝家后面的邢夫人就只能闭嘴,吃个哑巴亏了。

总结:

王熙凤放纵王善保家的抄检潇湘馆,只是她连环计中的一个计谋罢了。在怡红院中撇清贾宝玉;在潇湘馆中让王善保家的得罪贾母;不查蘅芜苑,逼走薛宝钗,还将责任推在王善宝家的身上;在秋爽斋给王善保家的扣上败家的大帽子。最后在迎春屋里,迎春是邢夫人的庶女,发现了司棋有私情,这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于是这绣春囊的球又踢回到邢夫人身上。这一番宅斗,看上去是王夫人赢了。可是由此开始,贾府人心离散。当人心散了的那一天,家也就败了。此番争斗根本就没有赢家。

怎么参加梦幻西游的科举大赛?

活动时间

每月的第二个周日,活动当天12:00至17:00举行,共5个小时。乡试、会试的时间为12:00至16:00;殿试在16:30举行。

活动要求

人物等级≥10级可以参加乡试,人物等级≥30级且通过乡试,可以参加会试进行闯关活动,考试过程中不允许组队;

不允许使用飞行符、导标旗和回门派法术,但可使用驿站传送。

活动介绍

科举大赛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环节,参加会试并且成绩优秀的考生将获得殿试资格。

乡试部分

到建邺或傲来国四部官员任一考官处答题,12:00正式开始,只有获得乡试资格才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每个玩家只有1次机会参加乡试,乡试与会试同时进行)

考官 建邺 傲来国

吏部考官 149,124 133,64

礼部考官 215,59 145,101

兵部考官 242,112 192,75

工部考官 179,115 188,32

共答对30题(总40题),即可过关;1分钟内,连续答对30道题,可获得物品奖励。

会试部分

会试共有20关,通过“乡试”的玩家才获得“会试”资格,玩家可以在建邺城衙门前找任意一位1号考官(144,81)或(69,104)和(171,27)答题,此后可以根据提示依次找到后面的考官(也可在任务栏查看)。

补课风越演越烈?

家长焦虑,老师焦急,管理部门焦心。

总体不是愈演愈烈,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抑制。但不同地区情况不同。以江苏来说,应该是乡下好于城镇,城镇好于城市。

主要原因在家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家长焦虑——成绩决定孩子的未来。

其一,违背客观规律,以为自家孩子不应该比别人家孩子差,特别是父母都是高知的,以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智商不会低。而现实能得到父母智商遗传的子女往往不足1/10。另外还要看男孩女孩,男孩大多随妈妈,女孩大多随爸爸。对自家宝宝智商判断不准,不承认个体差别是导致补课风盛行的认识论基础。

其二,以为比别人多学点多练点就会比别人家孩子聪明,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就能超过别人家。不尊重个体在群体中的排位,想通过补课改变这个排位,不符实际的想法成为补课原动力。

其三,家长工作忙,没空照管孩子关心学习,把孩子送去补课,有人看管还学功课一举两得,这是补习班得以生存的现实需求。

其四,教育成果地区发展不平衡,像江苏,经济南强北弱,高考却是北强南弱。导致江南城市家长羡慕苏北县中模式,错误的认为苏北学生就是通过刻苦补课得到提高,殊不知县中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循序渐进提高,教学相长,而不是教是一组老师,补又是另外的老师,更不是临时抱佛脚打突击。

其五,片面理解补课,以为补课有好处没坏处,殊不知,一个不愿学的孩子,补再多课都没用。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畏惧厌学,适得其反。

老师焦急——考核机制逼着老师变着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现在明文规定在职教师严禁有偿补课,自己可以不参与组织补课,可寄希望学生参加社会补课提高成绩,让自己的教学业绩考核好看点。这让补课成为教育生态链中一环。

管理部门焦心——社会有现实的补课需求,市场化补课无法禁止,但如何解决社会越进步学生学习负担越重不正常现象,需要探索。

其实,把好两个关口很重要,一是严格禁止幼升小、小升初跨区招生;二是对学校教学成果考核取消升学率指标。

推荐一个重大措施:降低试题难度。特别是中考,各科要能保证1/3以上的人得满分,反正中考后上高中也就2/3,各高中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招生。高中学校拿不出高考成绩很难办下去,一般都抓得很紧,留给学生的补课时间不多了。

唐朝时期还没出现八股文?

唐代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科举考试都有,一直处于摸索、研究、发展、完善阶段,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主要目的是将科举取士的民众涵盖面普及到普通民众之中,增加科举取士的范围。针对的则是察举制度以及一脉相承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推荐制度,这也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只局限在上层社会,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制科;第二种是常科。顾名思义,“制科”是皇帝下诏令之后才举办的高规格考试,主要是为了寻找特殊的人才,不经常举行,往往和实际施政的需求为出发点;“常科”也是有规律时间举办的国家考试,比较系统,考试内容大部分时间也是固定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造就了门阀士族,严重威胁着皇权)

唐朝的“制科”有哪些?

唐朝的皇帝在施政过程之中,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人才来处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政务。有时正规考试做官的人员未必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也是比较宽泛的。有时皇帝的诏书有明确规定,有时则没有,参加的人员可以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参加其他考试的人员。

唐代的制科考试有一百多种,可见随机性比较大,都是王朝临时需要的特殊人才,皇帝下诏才进行考试。唐太宗曾经下诏书称:

丙寅,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可堪著述;明识正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旧唐书.太宗纪下》)

这里的规定了开展制科的地区为河北、淮南地区,科目有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明识正体,可委字人等,由地方上进行推荐给皇帝,皇帝然后进行考试。此后历代的唐朝皇帝几乎都开展过制科考试,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试方向:

1、志烈秋霜科。

主要地方上推荐贤良忠直的人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过考察、考试决定是否被选中,出任官职。

2、武足安边科。

这是招收武将,用来安定边疆的防务,通过武将考试则可以出任边疆的将领了。

3、才膺管乐科。

这是招收音乐舞蹈人才的考试,充实官方的一些乐坊,有时也到宫廷之中任职。

4、直言极谏科。

这是招收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

5、文辞雅丽科。

这是招收诗词作赋的特殊文人,为皇帝歌功颂德。

6、博学宏词科。

主要考诗、赋和议论三种,考试水平相当高,主要有有名有学问的大臣主持,主考官很多,有时皇帝也参与其中。很多历史名人都落榜啊!

这只是比较常见的六种制科考试,其他很多中制科考试在唐朝也就出现那么一次、两次而已,选拔的人员也非常少,不确定性很大。

唐代的“常科”考试。

唐代常规考试的科目有50多种,而不是只有几种,根据《新唐书.选举制上》记载: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这是主要的十二种科目考试,在一些科目中又另行再分出很多科目。

考生来源。

常科考试的人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学馆的学生,特别优秀的学生(也有的有官方背景)由各地学馆直接推荐到尚书省参加最终考试,这部分学生称之为“生徒”;其他学生则需要通过各地选拔考试合格才能到中央参加考试,这部分学生被称作“乡贡”。

考试经书内容。

唐朝的经书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必考科目:《论语》和《孝经》。

选考科目规定如下:

《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周易》 、 《尚书》 、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以上是选考科目,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考,如果通五经必须全考。

详细介绍一些这十二种考试的具体内容:

1、秀才科。

唐朝的秀才可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明清秀才考试。唐代的秀才是考试中最高级别考试,高于进士。主要由地方上推荐非常优秀的人才,层层选拔,然后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是五篇策论,通过即中秀才。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高宗时期,每年的秀才也就那么一两个人。651年,唐高宗停止秀才科,后有几个唐朝皇帝开秀才科,但大都马上停止了。(秀才形象图,唐代的秀才比进士要高)

2、进士科。

考试内容为时务策论五道大题,并选择一大经做填空考试,主要看记忆《礼记》、《春秋左传》的内容,也是五道大的填空题。

全部通过则为甲等,策论、填空各通过四个以上为乙等,之下者为考试不通过。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诗赋,以后唐朝皇帝偏重词赋了。

唐代进士考试不遮挡考生的姓名,考试前考进士科的人可以将自己之前的著作推荐给朝中的大臣,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推荐给主考官。主考官可以将考进士科的人之前的著作、社会名誉考虑进去,可以不完全按照考试的成绩来定,前提是你得通过进士考试。同等条件下,有著作、社会名誉高的,则名词肯定比籍籍无名的考生成绩高。

唐朝每一次进士科考试录用比列非常少,大概全国每次录取20-30人,占考生总数的六十分之一左右。关键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也是层层选拔上来的,这样的落榜者甚众。(古代科举考试图,唐代进士考试不遮盖考生姓名籍贯出身,到了宋代才开始“糊名字”)

3、明经科。

明经考试内容就是上文所列的经书,根据通过的比例定明经的级别,明经还分为:

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新唐书.选举制》)

考试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经书,考试内容为三:第一为填空题,截取经书内容,将经书内容填完整;第二为口试,经书大义十条问答;第三为策论,时务策论三大题。(明经科必考科目——《论语》和《孝经》)

4、俊士科。

这是一个基层推举的渠道,优秀的人被推选为秀士;然后在秀士中选拔更加优秀的人称为“选士”;进而再选拔更加优秀的人为“俊士”;“俊士”再次选拔为进士,经过考试策论之后,看其所能任职。

5、明法科。

这是唐代的法律从业者的资格考试,主要考《唐律疏议》以及如何断案等。考律法七个大题,令三道大题,全部通过者为甲等,通过八道题的则为乙等。(明法科必考科目——《唐律疏议》)

6、明算科。

这是选拔财经人员和现实实际使用数学的人才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根据记载有:

为算者,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通典.选举制》)

也即是数学及其实际应用。(明算科必考科目——《九章算数》)

7、明书科(明字科)。

主要招收文字训诂人才,考试的内容为《说文解字》、《字林》,也即是古代的两本字典了。

考试内容从这两本书中出,共出题20道,围绕这二十道问题进行解答,通过18道题目者中第。

8、开元礼科。

顾名思义,开元礼科是开元年间设立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编著了《大唐开元礼》一书,颁发于732年。唐初的礼制无定制,每遇到事情都是临时商议礼制,这次进行了系统编纂。

开元礼科则是考礼仪制度的,主要有《礼记》、《大唐开元礼》等。

9、道举科。

唐朝认为自己的老祖宗是“老子”,崇尚道家,在各地建有崇玄馆和道学馆。考试的内容涉及道家学说的主要著作,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

考试内容由以上经典出题,考试先考填空题(数量不等),然后是经书大义问答十条,最后是三道策论。

10、童子科。

唐代的童子科考试其实就是选拔10岁以下的神童,有时放宽到12岁。考试的内容是《论语》、《孝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背诵主考官选择出的十篇文章,并且能书写文章,同时主考官还要进行面试,推荐到礼部参加统一的科举考试。

唐代宗时期曾经短暂下令禁止童子科考试,后又开始,要求逐渐放宽,12岁以下,但是必须精通《论语》和《孝经》,并且在选考的经书中精通一经,如果考中可以任职,差一点的赐予出身。

11、三史科(含有一史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史是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东观汉记》失传,则将《后汉书》列入。

822年,唐穆宗设置三史科,又设置一史科。考试的内容自然是《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内容。

三史考试通过的等同于明经科中通晓五经的待遇,精通一史的也按照明经科同等待遇处分。

唐代科举制度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到宋朝时期已经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