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三倍经验,英雄联盟皇子出什么装一套技能能秒肉?
你好,我是大G,一名资深的LOL游戏玩家。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皇子出什么装被都不能一套秒肉,除非对面的肉型英雄发育不好的情况,你早早就神装了。或者在游戏前期,你发育很好的情况下,可以秒肉。在后期,如果装备等级一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套技能秒肉的。
首先呢,皇子的定位就是一名坦克战士型英雄。通常用来打野,或者中上两个位置。他在团战中的作用呢,就是通知eqr超远距离的先手开团,来控制敌方c位,甚至击杀来获得团战的胜利。而现在皇子的主流打法呢,也是通过出一些坦克型战士装,来先手开团,充当半个坦克的存在。而在装备选择方面呢,选择熔渣打野刀,配合黑切,来构成神装,之后补出,石像鬼板甲和复活家来提升坦度,来完成先手开团。
符文方面选择征服者即可。
如果真的就想用皇子来秒人的话,则可以试着秒秒ad或者脆皮英雄。符文方面则可以搭配电刑来选择出装。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暴击流出装,来尝试做到一刀流。
以上呢,就是我对皇子能不能秒人的看法,总结来讲呢就是,皇子定位就是个坦克型战士英雄,很难做到秒肉。可以参考暴击流,来秒脆皮英雄。望采纳,谢谢~如果想看更多英雄攻略,可以关注一下大G,进入主页即可观看,谢谢大家了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冰箱里的冻肉多长时间就不能吃了?
冰箱里的冻肉多长时间就不能吃了?
多长时间都能吃,但要吃得健康有味就不能过久。这个多长时间是多久呢?这里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储存方式、储存温度、何种肉类等等。一般来说,一直储存在-18摄氏度以下,没有升温过的肉类,6~12个月内是可健康食用的,而禽肉和内脏一般不要超过3~8个月。
具体的储存参考时间见下表:
但为什么这里又说多长时间都能吃呢?这里是泛指特殊状态下人类生存的需求。比如在没有食物的特殊时期,人都快饿死了,突然找到一块冰冻了几年甚至十余年的动物肉,为了活命也可以果腹。虽然这块肉营养已经基本全部流失,纤维组织也已经变性,但只要没有腐败,依然还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在极低温度中保存,肉类的储存时间就能够更长久。有一些在极地被冰雪覆埋的动物,历经数百年,还保持着机体弹性,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封存于永久冻土和冰层中的猛犸象等动物尸体,这些动物有的还保存较为完整机体组织,它们至少在极寒的冰层中保存了数百年甚至数万年。
为什么冷冻能够延长肉类的保质期呢?肉类是所以会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当一个动物死亡后,机体没有了抵抗微生物破坏的免疫能力,也没有了新陈代谢不断产生新的组织代替老去的组织,这样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就开始繁殖并分解机体,机体中的动物蛋白也会从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就是一切死亡动物肉体腐败腐烂回归自然的过程。
冷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肉类的温度变得很低,在这种低温下,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各种生化反应减缓,生长和繁殖速度也就减缓,而冷冻过程对肉类细胞膜导致的一些机械损伤,改变了微生物生存的内外环境,会导致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受阻而致死,这样对微生物对肉类的改变就大大减少了,肉类就可以更久的保有原先的样子。
但低温并不能完全阻断或全部杀死微生物,也无法完全抑制酶的活性,因此肉类的催化作用实际上只是延缓而没有停止。这就是即便冷冻,肉还是在缓慢变质的原因,也是根据不同温度,肉类有不同的保质期的原因。研究认为,胰蛋白酶在-30℃时仍有微弱反应;脂肪分解酶在-20℃下仍然能引起脂肪水解。但在-18℃下酶的活性会减弱到很小,因此一般家庭用冰箱冷冻室设定温度在-18℃左右。
不同的冷冻方法会导致肉类风味和营养的差异。肉类在冻结过程中,有快速冻结、中速冻结和慢速冻结等方式。
肉的整个冻结过程并不是瞬时达到的,是一个从细胞外到细胞内渐进过程,细胞间水分先形成结晶,这样细胞内外渗透压产生压差,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向外渗透,渗出液会围绕着细胞间冰晶冻结,在肌肉纤维间形成越来越大的冰颗粒,直到细胞内部温度下降冰点形成冰晶为止,整个肉才完成了冻结。
慢冻就会让细胞外冰粒越来越大,水结成冰体积要增大9%,这样机体细胞就会遭到机械损伤而被撑破,在冻结时和化冻时就导致的肉汁流失,肉质损失就较大;快速冻结能够缩短细胞内外结冰的时差,内部形成的冰粒小而均匀,细胞破损和汁液流失就会少很多,对肉质影响就小。
一般肉类冻结要达到-18摄氏度及以下,在24小时以内完成冻结为快速冻结;超过24小时到48小时完成冻结为中速冻结:超过48小时完成冻结为慢速冻结。但一些大型屠宰冷冻企业,为了保持肉质的优良和延长储存时间,会采取更专业的冷冻技术。他们根据不同肉类的不同,甚至不同部位的肉类,采用不同的冷冻温度和方式,冷冻过程也不一样,如先降温冷却,再急冻等等。这些不是我们家庭需要关心的事情,就不展开说了。
这里只说说家里肉类如何更好保存。前面说了家里买回的肉类要保持更好的风味和营养,又要储存时间长一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冻结,而快速冻结的条件就是家里冷冻室温度调得越低越好。但冰箱设定温度越低,当然也就越费电,而家庭买回的肉也不会保存很长时间,一般在个把星期,顶多个把两个月,这样冰箱冷冻温度调整到-18摄氏度就可以了,没必要设置太低。
要完成快速冻结很简单,就是将买回来的肉切好包装好后,尽快放入冷冻室就可以了,一般在24小时内能够完成从外到内的完全冻结。肉类完成冻结后,如果不吃就不要随便拿出或升高冰箱温度,更不要把已经冻结的肉化冻后又放回去重新冻结。
因为肉类在冻结过程中,由于细胞内外结冰时间差异已经就流失了一部分营养,在解冻过程中又流失了一部分营养,解冻后又放回,冻结过程又要损失一部分营养,以后再拿出来吃又要损失,而且肉质纤维等都会变性,这样就真的不好吃了。
因此,买回来的肉在放入冰箱冷冻前,就应该根据以后每次需要的量,切成相应的大小块,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冷冻室,每次需要时取出一块全部用掉即可。
解冻方法不同,也会影响肉质。从冰箱中取出冻肉解冻,是进一步加工食用前的必要过程,是一个将冻肉内部冰晶体水转化为液体水,恢复肉类原有状态和特性的一个工艺过程,是冻结的一个逆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好坏,对保持肉类风味和营养有很大影响。
实验表明,3~5℃下自然化冻,属于缓慢解冻,肉汁营养损耗只有0.5~1.5%;在15℃室温下自然化冻,属于快速解冻,肉汁营养损耗一般在3%左右;7℃时损耗达到4.35%;40℃时损耗达高达11.5%。由此可见,解冻过程温度越高,速度越快,损失的营养也越大。这个损失主要是以肉汁流失的形式。
因此我们家庭在取用冷冻肉类烹饪时,如果想要少损失一点,化冻速度越慢就越好。一般来说,将第二天需要使用的冻肉,当天晚上拿出放入冰箱的冷藏室缓慢化冻最好;其次就是室温化冻;再次可用冷水化冻;再再次就是温水化冻了。
各位已经知道了这些技巧,是要速度还是要营养风味,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小结:肉类冷冻温度越低,能够保存时间越长;冷冻速度越快,营养损失越少;化冻越缓慢,流失的营养越少。反之,肉类储存时间越长,冷冻速度越慢,冷冻温度越高,化冻时间越快,肉类风味和营养损失越大。
还有就是在自家冰箱里,没有停电等破坏因素情况下,-18℃保存的肉类,一般不要超过6个月,过期还是扔掉为好,不要舍不得那点损失吃坏了身体,人生身体健康最重要。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博士毕业后留校的概率有多大?
你知道博士在我国有多么的稀缺么?
大学会淘汰一部分人,研究生会淘汰大部分人,博士会淘汰绝大部分人,博士后跟国宝一样。
不是说学历越高,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而是你学历越高,你在我国站立的位置就更高。
我一朋友医学博士,他的家族就这么一个博士,亲戚都是大老板,每逢节假日,都是这些大老板先敬他酒。
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他们由衷的表示祝贺,也感到自豪,自己家族能出一个博士。毕竟博士不是说读就能读的。
为你分享几张图片吧,我也是以前看见的,我收藏了,经常激励自己和小孩。
我想从这几张图,你能明白些什么,这不是鸡汤,这是这个社会大部分的现实,那些草根鸡汤,咱们还是不要喝得好,毕竟我们不一定是那些翻身的草根。我们只是草而已。月入三万如何有效理财?
家庭月入3万,也就一线城市中等收入水平,每月却要求至少3000元的理财收益,这个标准有点偏高,比较难达到!别忘了,扣除家庭日常开销后,每月净收入只不过才有1.78万元而已!
每月净收入1.78万元,月理财收益至少3000元每月家庭收入3万元,支出1.22万元,净收入1.78万元。对于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三口之间来说,每月只支出1.22万元,其实已经是比较节约的咯!更何况,目前孩子还比较小,日后上幼儿园、课外辅导班,都需要一大笔支出啊!现在进行理财,做好资金规划,很是有必要!
如果每月只有1.78万元的净收入,每年21.36万元,却要求理财收益每月超过3000元以上,相当于年化收益率要求至少16.85%以上,这个标准已经是相当高咯,估计不冒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但是,就目前的家庭情况而言,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去冒太大风险的风险,为了多追求一点点收益,却可能带来本金的亏损,对于你来说,并不是很明智,还是应该侧重于稳定的投资收益才行!
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财针对类似于你这种的情况,年化5%左右的收益,逐年积累,才是相对比较稳妥的理财方式!
第一年,21.36万元,每年1.07万元、每月890元的收益;
第二年,本息累计21.36万×2+1.068万=43.79万元,5%的年化收益,当年收益有2.19万元;
第三年,本息和67.84万元,当年收益3.36万元;
第四年,本息和71.2万元,年化收益依旧是5%的话,年收益3.56万元,平均每月有2967元。此时,小孩差不多也上幼儿园咯,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而手上能有70多万元的资金,足可以应付了!
至于说,年化5%左右、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也有很多!比较常见的银行大额存单、定期理财、结构性存款,甚至于民营银行推出的本分储蓄存款,也能达到如此高的利率!
总之,月入3万,应该选择更加稳妥的理财方式,逐年积累的话,月收益超过3000元,也并不是难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