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立场运动使命召唤(北约有多少个国家)

格科网

战术立场运动使命召唤,北约有多少个国家?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亦称北大西洋联盟、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

北约为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对抗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战术立场运动使命召唤(北约有多少个国家)

“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国际政治出现了新一轮分化,分别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自此,这两大阵营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均展开了对峙。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宣布退出西方阵营,加入到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发出紧急呼吁:西欧面临被苏联倾覆的危险,西欧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保卫西欧的联盟。贝文的呼吁,表现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心声;很快,这一呼吁便落实在了行动上。

1948年3月,美国、加拿大、英国3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谈,通过了美国草拟的《五角大楼文件》。随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5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和集团防御条约》(简称《布鲁塞尔条约》)。

同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加深了德国的分裂与苏联同美、英、法等国的矛盾,促使美国和西欧各国联合的决心更加坚定。

1948年7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卢森堡7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讨论建立北大西洋安全体系,通过了《北大西洋公约》。该公约除序言外,还包括14项条款。为吸引更多的国家参加到这个公约中来,与会各国并未在这一公约上签字。

1949年4月4日,在美国提议下,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冰岛12个国家的外长再次聚会于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北约建立的目的,是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成员国即社会主义阵营相抗衡。公约规定:各国“进行集团防御”,当某一成员国遭到“武装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原设于伦敦,1951年迁至巴黎,1967年又迁至布鲁塞尔。

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和计划与分析委员会。

北约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为部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甚至政府首脑、国家元首也可参加会议。北约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团防务,审议有关政治、军事等重大政策性问题。

军事委员会为北约组织的最高军事机构,由各成员国的总参谋长组成(法国派联络官参加,冰岛因无国防军而派文官参加),负责就军事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意见。下设欧洲、大西洋、海峡3个司令部和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负责美、加地区联合防空),除海峡司令部外均由美国将领担任总司令。

北约组织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与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北约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它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扩大,至目前为止,已发展为29个成员国。这29个成员国为: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丹麦,葡萄牙,挪威,冰岛,希腊,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捷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土耳其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共和国。

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6月4日生效;简称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使两大阵营带有强烈的军事对抗色彩,从而使冷战的气氛更加凝重。

随着东欧剧变及苏联的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其中不少国家加入北约),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

(北约70周年峰会,北约盟国领导人出席英国女王招待会并合影)

北约对普京进行反制?

北约主要是由美国和欧盟国家组成,从美国和欧盟的角度看,俄罗斯一定不能在乌克兰得逞,如果俄罗斯还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就更好了。这有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通过俄罗斯不那么好的下场来警告全世界有实力和野心的国家,不能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领土问题(这也包括美国盟友以色列)。同样,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得逞了,或者俄罗斯事后没有遭受惩罚,那么对国际秩序的领导者,也就是美国及欧盟的信誉将会有沉重的打击,后果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所以,北约从维持国际秩序的角度,也要将俄罗斯竖成典型杀一儆百,所以你说北约对战争的希望是什么呢?

从战术层面,北约自然是希望俄罗斯落败,乌克兰获胜了。也就是说,俄罗斯从现在占领的,包括克里米亚的乌东领土全面撤退。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战术目标而已。因为俄罗斯全面撤离乌克兰只解决了眼前的事情,如果俄罗斯的实力不受损,几年后恢复了元气,随时可以再来一回嘛。所以仅仅是战术目标成功,对北约的意义有一些,但真的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美国曾经毫不掩饰地说过,会更看重战术目标(乌东光复)实现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各种办法尽量消耗俄罗斯的战争潜力,使俄罗斯恢复战争元气的时间尽可能的延后,比如几十年时间。所以,北约在支持乌克兰作战的时候,就没有将俄罗斯赶跑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将杀伤俄罗斯有生力量作为第一目标。代价当然就是乌克兰人的损失增加了。从战场上看,就是乌克兰人不得不开着薄皮的装甲车去冲击俄罗斯人用坦克驻防的阵地,哪怕是上世纪60年代的T-62,也要比铝合金的装甲车要结实吧。同样,由于要将战场变成俄罗斯持续流血的地方,所以就不能将俄军这么快地赶出乌克兰,也就给俄军狂轰滥炸乌克兰的民用设施留下了机会。总之,代价都是乌克兰在扛着,但实现的目的却是北约的。

也就是说,北约不仅看重战术目标胜利,更注重这个胜利的含金量。毕竟让俄罗斯10年就恢复元气,和30年恢复元气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了。

最后,就是北约的终极目标了,也就是解除俄罗斯对北约的核威胁。我想就连北约自己都认为这个目标属于“附加奖励”而不是“正常工资”。对于北约来说,借着这次俄乌战争的契机,让俄罗斯的核武器不再成为威胁是终极大奖。但很显然,只要普京在位子上,这个目标就只能是“水中月”,所以诸位头条的朋友想象,北约的终极目标会是什么呢?

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北约的目标,也仅仅是北约一厢情愿的事情,能不能实现就要看战场是如何进展了。

和平捍卫者和胜利约定之时哪个好?

"和平捍卫者"和"胜利约定之时"是两款独立游戏,因此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它们拥有不同的故事情节、游戏玩法和风格,适合不同类型的玩家偏好。

以下是对两款游戏的简要介绍:

1. "和平捍卫者"(Peacekeeper's League): 这是一款即时战略游戏,玩家将扮演一位指挥官,领导自己的军队与敌人进行战斗。游戏包括战术战斗、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等要素,玩家需要制定战略、招募各种单位、发展自己的战争机器。

2. "胜利约定之时"(When the Past was Around): 这是一款情感解谜冒险游戏,讲述一个女主角艾达的故事。玩家需要通过解谜、搜集线索和与角色互动来揭示艾达的过去,并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体验爱与失去的感触。

选择哪个游戏取决于你对不同类型游戏的喜好。如果你喜欢策略和战斗方面的游戏,"和平捍卫者"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更喜欢故事驱动和情感体验,"胜利约定之时"可能更合适。建议你根据个人兴趣和游戏特点来选择。

郎平说没有主力替补之分的潜台词到底是什么?

吧评台较长时间以来,都议论.讨论郎导说过的一段话“没有主力替补之分”的这一说法?郎导真单独单提来说过此话吗?体育竟技运动,除单打独斗一对一的运动,如:击剑、乒乓球等等之外…,任何集体团队项目体育运动.其中排球都必须的有主力.替补队员之分,郎导说的话很多是站在地域粉偏执的立场混淆视听.断章取义,拿着鸡毛当令箭,释意篡改.为己所好?郎导其本身的原话:“比赛场上,我们根据队员状态状况.对手变化需要,先上后上没有主力.替补之分,除了几名绝对主力之外”。请球迷记住:郎导说的话上连惯的,并强调了 “除了几名绝对主力之外”。在说谁,在暗示什么?主力替补真不存在吗?混编吗?这对竟技体育竟争相互激励有促进作用吗?

持久战是不是杀敌一千?

这个题目就是不专业的,但凡能够每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说明我方军队的综合战斗力要超过敌人,那还需要打什么持久战?只要敢于付出牺牲,不断跟敌人进行决战那就可以赢了。但事实情况却是,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30万之众,日军宣称只损失4万余人,战损比超过了7:1呢!

所以蒋某人在上海试图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是非常愚蠢的,从全国四面八方调来的70多万野战精锐,与拥有陆海空立体火力优势的将近30万日军死打硬拼,伤亡极为惨重,类似于胡宗南第1军、罗卓英第18军和俞济时第74军这样的嫡系王牌,到南京保卫战后基本都打残了,非常不利于后来对日长期作战,血的教训让具备战略眼光的将领们开始反思。

当然,蒋某人坚持在上海大打,也有他自己在政治上的考虑:淞沪是当时东方的商业中心,西方列强在沪的财产和利益,都远远大于东北和华北,那么战端一开必然受损,就会出来调停以及说和。其实有前例,因为1932年的“淞沪抗战”就是这样结束的,虽然当时国民政府接受了一些屈辱的条件,比如在上海不能驻扎正规军等等,然而日本也必须同时撤兵,上海的主权终于算保住了。

显然蒋某人产生了战略误判,一方面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人为转移视线而故意挑起来的,以消除东北“九一八事变”所引发的国际关注,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念头,所以见好就收,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时形势已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他也低估了美英等国奉行绥靖主义的“决心”,到头来除了各国租界以外,上海全部沦陷,军队折损近半。

平津和上海的战败和迅速失守,让相当一部分国人感到悲观,遂有了抗战即“亡国”的论调。而1938年4月的台儿庄大捷,又使军政两界部分人物盲目乐观,认为再打几次类似台儿庄这样的战役,就可以把日本人赶下海去,所以1938年初“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有一定市场,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并未固定下来。

1938年5月26日,伟人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持久战》的主题演讲,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调,以及党内军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不久演讲稿付诸印刷,立即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论持久战》中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书中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第三阶段中的战略反攻。

《论持久战》是对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一些军事家反思对日战略的总结,也是对近代军事理论家比如蒋百里等人军事思想的提升,尤其是游击战理论的添加,使对日战略总体成熟,也惊人地预见了战争进程。另外一边的白崇禧、陈诚等人也深以为然,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正式确立,而冯玉祥阅罢,直接自费印刷3000本赠给军政要员们学习和研究。

持久战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在军事上意义非常重大,而《论持久战》出版的时间点也非常重要,一个月以后武汉会战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吸取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标,制定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机动防御策略。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依托长江两岸的山地,给日军造成严重杀伤,而参战的100多个师无一成建制被敌人消灭。

所以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日军在付出接近重大伤亡后,却不能歼灭中国抗日军队的主力,占领区的扩大反而使其兵力密度更加稀薄,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人力物力的短缺,开始在持久战中暴露出来,最终狗急跳墙挑起太平洋战争,直至彻底战败。

根据现今的资料研究,淞沪会战日军对战损肯定有所瞒报,总体伤亡应该在8万人上下,与中国军队的伤亡比例应该在1比4左右,而武汉会战中方的战报又有所注水,宣称毙伤日军275000余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日军伤亡应在15万人左右,与中国军队的伤亡比例约在1比3.5左右,都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法相差甚远,正是在双方战斗力如此巨大的差距下,坚持持久战并非什么无奈,而是战胜日寇唯一正确的选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