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全面战争补丁,中国历史上你认为哪个皇帝最值得敬佩

格科网

汉匈全面战争补丁,中国历史上你认为哪个皇帝最值得敬佩?

中国历史漫长悠久,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国了。传说中黄帝乃是人文始祖,后世帝王承天运数,代治大地,其中有贤有愚,治国之术也各不相同。

皇帝之名始于秦始皇,后世延用,直至清未皇朝终止。

汉匈全面战争补丁,中国历史上你认为哪个皇帝最值得敬佩

秦统一六国之后,以酷法治世,对外兴兵作战,天下遂苦,秦二世而亡矣!不足取也!

秦之后,汉初文景二帝以黄老之学无为治世,天下万民休养生息,天下遂安,国势日势,至武帝时,己达顶峰,遂武力驱逐匈奴于大漠之间,从此汉家不和亲,此一功也,然征战数年,国库空虚,民生凋敞,此一过也。

其后有五胡乱华,汉人几成鱼肉,任人宰割,冉闵大帝奋而起兵,于民族绝望无路之时,发“杀胡令"天下应和,遂使蛮族胆寒,从此不敢再任意肆虐屠杀百姓,后虽败,然其仍为英雄也,大丈夫也!

之后有隋,文帝治国,可谓之能。

之后大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抗突厥,征高丽,平西域,开创贞观之治,盛唐国力强盛冠绝,文化发达,四海仰慕,夷胡皆服,威加宇内。可谓无人可比,然杀手足于玄武门,不可取。

此后,有宋,赵匡胤起兵,黄袍加身,北宋治国以文化之,然国力不强,武力不振,亦有功德,然其趁周世宗柴荣病逝,欺柴家孤儿寡母无人,自己称帝,私德可谓有亏。

朱元璋之大明,酷法治世,大杀功臣良将,有明一代,终不可谓强国,故不足取,然其灭“暴元”,复故国衣冠,华夏风俗,此一功也。

非说我最敬佩的皇帝,那就选隋文帝吧。

隋文帝杨坚在位23年,成功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击战突厥,武力赫赫。创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创“三省六部制”此制度延续久远。设《开皇律》,废除一些酷刑,可谓“仁”。

其在位时,国强民富,人口增加,库存之粮,至唐仍有余富,可见一斑。

俱往矣,我等草莾之辈亦可语历代帝王之功过成败,可谓一乐也。

山野人语,勿笑也。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用了13年时间始完成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时间跨度极大,从上古神话时期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下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部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

一、《史记》简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什么是“纪传体通史”:

我们先把这个“纪传体通史”拆分成纪传体和通史来分别了解。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通史:连贯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最有名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另外还有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好,下面再合起来看一下《纪传体通史》的定义:

纪传体通史:是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首创并成功运用于《史记》写作当中。

为什么说是司马迁首创呢?因为在《史记》横空出世之前,各朝各代的史官记录史实是以编年体或国别体来记述史实的。

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把同一时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罗列,以编年体形式编著的史书有很多,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等;

还有一种为国别体,就是以国家地域为单位来划分记录历史事件,国别体形式编著的史书也不少,如我们熟知的《国语》、《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此种形式。

2、《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一开始不叫史记,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由此可见,《史记》在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位置,一部《史记》代替了古代史书,堪称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那颗星。

全书共一百三十余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二、《史记》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毕生所愿就是要写一部古今通史,然而愿望未达成就死了,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为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夙愿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三、《史记》的取材:

司马迁的《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官府所储存的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对比,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四、《史记》的在书成之后的传播: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已少了十篇。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五、《史记》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后来的史官纷纷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自《史记》以后,史学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在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4、《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5、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6、戏剧方面,《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六、为什么要读《史记》?

现在好多年轻人认为《史记》用文晦涩难懂,读来无用,且现在快消文化盛行,大家能迅速从一些能刺激眼球的流行文化元素中得到快感,但是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看书得来的小故事,看读史能带给人生什么样的体验,再看读《史记》有无必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炮制南京大屠杀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个古板老学究,为人迂腐,好读史书,听完前线溃退的士兵诉说战况后,嘴里就不断念叨着“人太少,要出事”,当时朝廷动员人民撤离,老学究舍不得祖业,暂未撤离。当倭人开始图谋金陵时,老学究便下了决断,大举贱卖家产,更是不断念叨着“人太少,要出大事”。家里人觉得奇怪,因为当时无论是背井离乡,还是暂避风头,大举贱卖家产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觉得总有一天还要回来,不过因为老学究在家积威日久,贱卖家产也没人敢阻拦。家产变现后,老学究携家人一路逃至香港。多年后,子孙满堂,寿终正寝。

临终前几年,老伴问:“为何你当初有先见之明,料定金陵会有大屠杀?”老学究平静的说:“读史可知兴亡。国战,倭寇人少缺粮,金陵城大人多。倭兵如果迅速破城,就要短时间内解决数量多于己身百千倍战俘的口粮,还要终日担心哗变。虎狼秦兵在长平没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成吉思汗更没想到好办法,难道小鬼子比他们更聪明不成?小鬼子只会做的更残忍和丑陋。” 老伴听后默然不语。老学究继续道:“有人在史书里看到的是一派胡言,也有人因读史而封侯拜相。我头脑愚钝,信了一辈子书,从中只看得出偷生保全之法,如今子嗣得以绵延,我也知足了。”

老先生从《史记》中白起坑杀长平战俘20多万人得到这保全一家人性命的宝贵经验,所以说读史明智,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我们不说非得丰厚百姓,但是关键时候能救命啊!

总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录了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能流传至今,是我们中国民族史学文化的瑰宝,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就不可能如此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史,如果没有《史记》,公元前481年以前的中国,将是一片不可知的洪荒。作为国人,都应该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能够在未来走得更好!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历史上的大汉奸多了!如古代的刘豫、秦桧、吴三桂,近代的汪精卫、陈公博等等,都是著名的大汉奸。他们的恶迹,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小编今天给大家聊下汉奸的鼻祖!

他就是汉代的中行说(zhong hang yue),也可以说是历史上记载的首个大汉奸!

那么,为什么他是第一个?

其实,学界对汉奸的定义,也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毕竟我们中华的延续方式是王朝的更替,尽管元清并非汉族政权,但却是承上启下的正统王朝,也就代表着咱们整个中华。

所以,汉奸的定义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改变的。到今天,汉奸已不仅限于汉族了。但抛开历史发展轨迹,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汉奸还是有较为明确的判定标准的。

首先,在秦汉之前,我们是还没有形成民族这个概念的。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那时候的牛人更是奉行“东家不打,打西家”的原则。哪个诸侯提供的平台好,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就跟哪个干,像今天的求职一样。所以,根本不流行什么秦奸、楚奸这类的说法。因此,汉奸必须是咱们的主体民族汉族形成以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用汉奸这个说法,都不正确的。

其次,汉奸还应该是,出生并生活在正统政权统治区内,后来却背叛国家,损害自己民族利益的败类(像灭宋的张弘范,其实也不算是汉奸)。

而史书上记载的,同时符合这些基本条件的人物,中行说算是第一个了。

必我也,为汉患者!

话说,这位中行说原本是个宦官,作为一个没了宝贝的人,本来心理多少就有点不正常。只不过,在皇宫好吃好住,小生活还是过得挺滋润的,也不至于心理变态罢了。

谁知有一天,上级突然要他陪公主一起嫁去匈奴。你说要陪嫁也就算了,还要嫁到匈奴去(PS:当时,估计除了公主和使臣是坐马车外,中行说和其他下人,很可能得靠11路车走去。从长安到单于住的那顶帐篷,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吧)。

路程遥远这还不算,到了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要和一群茹毛饮血的夷族一起生活,那更是震撼。咱们的中行说怎么说也是算半个姑娘,哪能受得了啊!隔着史书,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委屈。

当然,他也是立即、果断以及马上向相关部门打报告,请求别派他去。谁知相关部门压根就不搭理他。投诉无门的中行说,只能含恨离去。但在临走前,他发了句狠话:“必我也,为汉患者!”这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去(匈奴),以后我必将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也不知道当时的汉朝是咋想的,估计当时是没把这小太监放眼里吧,居然还不干掉这个小造反派,真让他去了匈奴。

汉奸的复仇行动

中行说去到匈奴后,就彻底的暴走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成了单于的重臣(看得出,他还是有点能力的)。为了加快开展复仇大计,中行说多次教唆单于挑衅汉廷,不断破坏汉匈的和亲政策。同时,还建议在两国边境不断制造流血冲突,把汉匈矛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可以说,后来汉匈全面开战,背后少不了他的推波助澜啊。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中行说最可恨的地方就在于,他在临死前,居然还建议单于对汉军发动细菌战,在自家的水源处放生化武器(病死的牲畜)。这么一来,他也就创造了人类史上的首次生化战争(据说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也是因为感染了病毒)。然而,他这么做,最终也导致数以百万无辜的百姓死亡!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作为一个残缺的人,陪和亲公主一同离别故土。可以说,中行说是可怜的。然而,像这样的悲情人物,在咱们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何止他中行说一人呢?他们或许也会对国家心存恨意,最终在异国他乡含恨而死。但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因此就背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而中行说则不同,他不但帮助匈奴杀戮自己的同胞,更毫无人性地在战争中投毒,在残害自己的同胞的同时,也荼毒了匈奴的平民。让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成为他私仇的祭品,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可恨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