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夜袭敌营,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格科网

神雕侠侣夜袭敌营,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明末农民起义之时,据说张献忠攻陷蜀王府的时候,搜出一张完整的人皮。后来得知这张人皮的主人是明朝大将凉国公蓝玉。蓝玉当初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青年将领中的佼佼者,更是一个非常具有军事才华的将军,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道蓝玉的下场,还要讲到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决定利用这件事大力打击功臣。朱元璋继续扩大蓝玉案,利用蓝玉案大肆屠杀功臣。最终蓝玉被诛杀,而且被灭族。蓝玉一案牵连甚广 ,被杀之人有一位国公、十三位侯,二位伯,前后被牵连诛杀之人达到一万五千多人,至此明朝的开国武将基本上被杀戮殆尽。蓝玉案、胡惟庸案、 郭桓案、空印案等被合称为明初四大案!

神雕侠侣夜袭敌营,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据有关资料记载,蓝玉案中蓝玉更是被剥皮实草。自从朱亮祖被剥皮之后,朱元璋时期剥皮揎草时常发生。蓝玉是众多被剥皮中的一员。朱元璋希望利用剥皮的方式震慑贪官污吏,震慑反对自己的人。蓝玉做为“造反者”自然会被剥皮揎草。刽子手将蓝玉的人皮整张剥下来以后,朱元璋将蓝玉的人皮送给了蜀王妃(蓝玉女儿)。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蓝玉的人皮才公诸于世。

蓝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被诛杀,并被剥皮的道路呢?蓝玉走到被诛杀的道路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

朱元璋和蓝玉都出身于草根。出身于草根的朱元璋特别惧怕手下的功臣威胁到朱明江山,所以朱元璋当皇帝后不断地翦除功臣。1380年,胡惟庸案开始,朱元璋开始大规模诛杀功臣。胡惟庸案前后延续了十来年,最后胡惟庸案被牵连诛杀者达到了三万多人。胡惟庸案之后,明朝的开国文臣基本上被铲除,不少开国武将也被诛杀。

朱元璋堪称是中国古代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明朝的开国功臣只要不是提前病死,几乎被屠杀殆尽。朱元璋去世之时,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集团已经不复存在。蓝玉的功劳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元老级别功臣没有办法比。但是老一代开国功臣逐渐凋零之后,蓝玉成为开国功臣中的佼佼者。蓝玉成为明军中战功最高、战斗力最强、最有威望的将领之一。蓝玉已经成为明军中生代的领袖。当时的蓝玉完全符合功高震主的所有条件。这样的蓝玉自然会成被朱元璋猜忌,朱元璋自然会想尽办法铲除蓝玉。

老谋深算的李善长看到了朱元璋要清除功臣,及时告老还乡,以求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即使当时已经没有权力而且年龄达到77岁高龄的李善长,也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在朱元璋时代,功高震主的功臣想从朱元璋手底下活命并不容易。朱元璋对功臣和大臣的屠杀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当时大臣上朝就像上刑场一样,安全下朝则像中彩票一样。谨小慎微的李善长都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刀,更不用说嚣张跋扈的蓝玉。

蓝玉是一个非常嚣张跋扈的将领。蓝玉仗着自己是淮西集团的成员,仗着自己拥有极高军功,仗着朱元璋的宠爱,所以恃功自傲,专恣横暴,多行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史称: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

明朝建立之后,蓝玉帮助朱元璋开疆拓土,立下不少功劳。朱元璋也给予了蓝玉应有的封赏。但是蓝玉却丝毫不知道满足。比如,朱元璋封蓝玉为太子太傅,按道理说已经是极高的待遇。但是蓝玉却不满足,想当太师。此事过后,朱元璋便改变了对蓝玉的看法。蓝玉的建议,朱元璋也大多不予采纳。

蓝玉仗着军功,骄横不法,多次违反明朝的法令。蓝玉攻打蒙古归来之时,晚上抵达喜峰关,由于守将没有及时开城门,结果蓝玉竟然下令炮轰喜峰关。蓝玉攻打北元之时,还和北元的妃子有染,导致元妃自杀而亡。朱元璋对这两件事非常不满。本来朱元璋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蓝玉的骄纵,将梁国公改封为凉国公。“梁”和“凉”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封国的质量和含义则完全不一样。

蓝玉目无法纪,严重扰乱了明初局面。蓝玉抢占了许多田产,蓄养了大量庄奴,蓝玉还广收义子、义孙。明朝的官员查问蓝玉侵占民田之事,蓝玉将朝廷官员直接赶走。蓝玉在军中更是小霸王,不顾朝廷的法纪,擅自提拔任命军官。蓝玉还滥杀无辜。

由于蓝玉种种行为,朱元璋对蓝玉越来越憎恶,而且逐渐对蓝玉动了杀心。

随着功劳的增加,以及朱元璋的打压,还有朱元璋屠杀其他功臣的行为,使得蓝玉有了谋反之心。锦衣卫的控告绝非空穴来风,蓝玉确实有谋反的迹象。《明史》、《明太祖实录》、《逆臣录》总结了蓝玉谋反的原因。第一,蓝玉嫌朱元璋给自己的封赏不够,朱元璋的封赏配不上自己的功劳。第二,蓝玉认为朱元璋打压、怀疑自己。第三,胡惟庸案中,被牵连诛杀者,有不少是蓝玉的亲信、亲属。第四,蓝玉手中掌握着一部分兵权,有一批为蓝玉之命是从的死士。蓝玉谋反的证据也被锦衣卫找到。蓝玉有了谋反之心,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他,便对蓝玉起了杀心。

朱元璋之所以容忍蓝玉那么长时间,很大因素是朱元璋想把蓝玉留给自己的儿子朱标。蓝玉和朱标的关系比较好,蓝玉对朱标也非常忠心。朱元璋希望朱标和蓝玉携手创造一番事业。但是朱标的死打破了朱元璋的计划。皇太孙朱允炆比朱标更加仁慈,但是却没有朱标的才能和威望。朱标和蓝玉是平辈,年龄也相差不大。朱允炆比蓝玉小很多,相当于蓝玉的子侄辈。朱元璋非常担心朱允炆将来镇不住蓝玉,也担心蓝玉会有不臣之心。

蓝玉案爆发之时,朱元璋已经65岁,而且身体状况不佳。朱元璋非常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去世,留下年轻的朱允炆无法镇住骄兵悍将。所以朱元璋才会在自己临死之前,又发动了蓝玉案,将明初中生代开国功臣也基本上铲除殆尽。蓝玉做为中生代开国功臣的代表,自然首先被朱元璋铲除。

蓝玉的悲剧自然有朱元璋铲除功臣的原因,但是蓝玉自己也绝对要负一定责任。在朱元璋时代,功臣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是如果能够非常小心地处理好与朱元璋的关系,捡一条小命也不是没有可能。汤和、沐英等人都能得以善终。但是蓝玉偏偏是一个嚣张跋扈的骄兵悍将!

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相关情节概括?

黄忠是蜀军中有名的老将。曹将张郃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曹洪又给他五千人马叫他攻打葭萌关。刘备得知,与军师集众商议对策。诸葛亮说:“张郃是曹操手下名将,要想取胜只有张飞才行。“诸葛亮一句话,激怒了老将黄忠,只见他大声喊道:“军师太小看人了,我黄忠愿取张郃首级,献于军师帐下。“

诸葛亮再激道:“你虽然很勇敢,但年纪太大了,恐怕不是张郃的对手。“黄忠听了,气的白发倒竖说:“我虽然老了,但两臂能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只见黄忠大步走下堂,取下架上大刀,舞动如飞,拿下墙上硬弓,一连拉断两张。诸葛亮说:“将军要去,谁做你的副将。“

黄忠说:“老将严颜。如果我俩不能取胜,我愿献上这颗白头。“刘备、诸葛亮大喜。命二人带兵与张郃交战。黄忠、严颜到了葭萌关,先用计打败张郃,又用智夺取了曹操的屯粮重地天荡山。而后又攻下定军山,果然大获全胜而归。

扩展资料:

黄忠出场于第五十三回,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获全胜,趁机夺取江南四郡,时黄忠镇守长沙郡,关羽率五百校刀手来攻,与黄忠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天关羽用拖刀计时,黄忠马失前蹄,跌落在地,但关羽没趁机杀黄忠,而是放他走了。

次日,黄忠计诱关羽,为报关羽不杀之恩,用弓箭只射关羽盔缨,但太守韩玄却因此怀疑黄忠有二心,想将黄忠斩首,但遭魏延劫场,韩玄被杀,黄忠与魏延一同投降。

此后黄忠与魏延随刘备入川作战,多立战功,汉中之战时,黄忠在法正的帮助下,于定军山将曹魏大将夏侯渊砍成两截,乘胜夺取天荡山。后与赵云去劫曹操粮草,却遭魏将徐晃张郃埋伏,幸亏赵云来救,才反败为胜。

关羽被孙吴袭杀,刘备兴师伐吴,关兴、张苞于阵前斩将杀敌,刘备大加赞赏年轻将领,黄忠因此不服,于是单枪匹马出战,遇到吴将潘璋使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急于给关羽报仇,中了吴军的埋伏,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年老血衰而亡。

明初将领郭英都立过哪些战功?

郭英,是郭兴的弟弟。十八岁就跟随太祖创业,备受太祖信任。在跟随太祖征讨陈友谅等战斗中,他都参战有功。

以后郭英又攻打岳州,击败了敌援军,返军途中攻克了庐州,襄阳,授予晓骑卫千户一职。攻克淮安,濠州,安丰后,郭英升为指挥佥事;又跟从徐达平定中原,跟从常遇春攻打太原,打下了兴州,大同,夺取了西安,凤翔,巩昌,庆阳,攻克了定西等,升为河南指挥使。

太祖洪武十四年,郭英跟随傅友德征伐云南,与陈桓,胡海分道进军攻打赤水河路。当时接连几天都在下雨,河水暴涨,于是郭英就命人砍木造船,趁黑夜悄悄渡河到达敌营,敌兵防不胜防,吓得四处逃散,因此得以平定各山寨。十六年,跟从傅友德平定了蒙化,邓川,夺取北胜,丽江,前后斩首一万三千多人,收缴精良盔甲数万,战船一千多艘。十七年,评论平定云南的功劳时,被封武定侯,被授予可以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洪武十八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二十二年,跟从冯胜攻金山,使得纳哈出投降,晋升为征虏右副将军。洪武三十年,辅佐耿炳文到陕西守备边境,平定了敌寇高福兴。

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峭奇难懂?

有关李贺诗的回答

* 如何评价诗是否高格

作者:湖畔悠悠心

怎样评判一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高下、精粗、、文野。我们的古人从汉语丰富的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审美范畴,作为古代诗人的追求。

换言之,就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标示衡量诗美的的极致。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一般有三个层面:

言语——意象——整体艺术世界。诗的层次结构是诗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中国古典诗学对每一个层面都提出高境界的追求。达到这些高境界是为高格。

二.下面我们结合李贺诗句略作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历来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陆游说的更精确:

“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李贺的诗中言语所灌注的“气”不是“百家衣”而是有其独特的特点。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 李贺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写诗,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他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达意,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这样的开头能提起全诗的精神,增加全诗的光彩,吸引读者的眼球。难怪原先想要睡觉的韩愈,看见诗的第一句,睡意全无,一口气看下去。看罢大呼其才“可敌白子”(白子即白居易)

连韩愈这样的大文豪都被李贺诗的言语层面的“气”势所震撼。以至忘记疲劳急忙邀见李贺,可见李贺言语的奇异魅力有多大。

(二)在诗的意象层面中国古典诗学强调“神”和“韵”的特质。清人王世桢指出诗中的意象不仅要揭示本质即“入神”,还要表现诗人个人的气度风格、情趣即“性韵”。李贺的诗善于把一个个意象组成新奇浓重色彩的意象群来感染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达到美的极致。

“黑云压城城欲摧”写敌人的来势凶猛;“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将士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意象“黑云”和“日光”相互对比映衬,达到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的效果。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恰似一个影视剧里常有的慢慢移动的长长的场景镜头,这个长镜头十分的有“包孕”。正所谓“诗贵含蓄”不特意说出,然而,已经暗示给读者,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关于选取“有包孕的片刻”的主张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有很好的阐述。其实我们古典诗词以及绘画中也经常使用此法。只不过我们没用“包孕”一词罢了。你看,李贺这里就是极佳的诗例)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这些意象群都十分含蓄。做到“尽在不言中”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最后的两句不是空洞的表决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将士们提刀杀敌的特写镜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形象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诗的意象层面有他的特色。他从不特意出来议论表白而是用包含自己独特视角、独特情感的画面感染读者。

(三)就诗的整体艺术世界,我国古代诗学提出的高标准是——“意境”。

我觉得皎然在《诗式》中说的“取境”很重要:“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偏逸。”这就是说,“取境”是诗的整体构思问题,构思中取境高或逸,那么所创造出的整体艺术世界也就髙或逸。

李贺的取境是“高格”的。

我们看:全诗情景交融,气势磅礴,雄浑悲壮,意境苍凉。诗人用浓艳的色彩,造成一种强烈气氛,描绘出守城战士浴血奋战的动人景象。读了这首诗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情。在这幅浴血奋战图中,我们感受到了守城战士的凛然正气和慷慨殉国的英勇爱国精神。

(四)从诗歌鉴赏角度,我国古代诗学提出了诗的高格还应具备“味外之味”这一范畴。

在前面分析中我已经谈到了“诗贵含蓄”。

李贺的这首诗,全诗八句,句句用形象说话。创作这首诗完全运用地是形象思维。从不直接道出。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讲的“弦外音,味外味”李贺都做到了。这首诗歌不仅讲浴血奋战的故事,有场面有情节,而且还要表达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战士的情感。作者似乎亲临战场,把看到的一切讲述出来。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做到了不游离于形象之外。做到了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是该诗的可贵之处。

总之,这首诗不仅每一个层面都技巧高超而且思想意义充满正能量。不像他的少数表现消极颓唐情绪的诗。这首诗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所以历来评价很高。

三国演义李典在曹营什么官职?

喜欢读三国的朋友们可以发现,魏蜀吴三方的武将特点很不相同。

吴国出帅才,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领兵打仗,运筹帷幄都是好手,但东吴上阵单挑的猛将极度缺乏,能拿得出手的很少,也就是太史慈、甘宁、凌统这几个,其他大多数都是“战不三合”的水准。

蜀军出猛将,比如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哪一个都是超级猛将,武艺高强,威震敌胆,后来还有李严、魏延、关平、姜维、关兴、张苞等等,武艺都是相当不错的。

曹魏比较均衡,有猛将如典韦、许禇、庞德,有帅才如张辽、曹仁,还尤其出将才,很多将领都具备智勇双全的才能,能领兵,也能单挑,比如张郃、夏侯渊、徐晃、曹彰等等。

李典也不错,他就可以算得上是智勇双全了。李典是最早追随曹操的一批人,当时曹操在陈留县树起“忠义”大旗(和水泊梁山的宋江一样),招兵买马,延揽人才。山阳人李典就慕名而来,曹操“留为帐前吏”。李典随曹操参加过诸侯会盟讨董,也是老资格的队员。

一、看一下李典的任职履历

在与吕布的作战中,平复兖州诸县,因功迁为青州刺史;后任职颍阴令,军衔为中郎将;再迁为离狐太守;击败袁绍后,军衔升为裨将军;攻打邺城,平定高干,击败管承,军衔升为捕虏将军,封爵为都亭侯;赤壁之战后,升迁为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一齐守御合肥。后来年仅36岁去世,所以说,李典生前最高的职位就是“破虏将军”。

二、再看看李典的战绩

1.羊山之战,奋勇突入阵中,活擒黄巾军将领黄劭;

2.兖州之战,守住城门,吕布麾下薛兰不敢入城,逃走;

3.濮阳之战,李典参与六将围殴吕布的战斗;

3.穰山之战,李典、于禁左右包抄,包围赵云,被赵云杀出重围;

3.新野之战,上阵单挑赵云,战十数合,自知不敌,败阵而逃;

4.博望坡之战,遇关羽拦截,李典不敢应战,拔马而走;

5.合淝之战,宋谦、贾华追击乐进,李典拈弓搭箭,一箭射中宋谦心窝;

6.合淝城中乱起,李典将间谍戈定活捉。

李典6次战斗,4次获取,斩敌1名,生擒2人。表现还是蛮不错的。但大家也可以看出,在新野之战中,李典在赵云马前十余合就败下阵去,说明他的武艺在张郃、张辽、夏侯渊之下,甚至连乐进都不如,但肯定比于禁要强。按照李典的武力值,也就算个二流战将吧。

但李典虽然武艺不算高强,脑袋瓜子还是很精明的。新野一战,曹将吕旷、吕翔轻敌冒进,双双战死,曹仁欲去复仇,李典劝说主将曹仁按兵不动,等待主力支援:

“二将欺敌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动,申报丞相,起大兵来征剿,乃为上策。”

曹仁不听,轻进兵败,又想夜袭敌营,李典认为刘备必有所备,不如回军保卫樊城,曹仁固执已见,偷袭失败,又被抄了后路,丢失樊城。

在博望坡一战中,又是李典首先察觉到了敌军有诈,预计到敌人可能使用火攻计:

“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

所以说,李典这个人谨慎心细,观察入微,战场感知力很强,是个领兵的将才。但很可惜,李典年纪轻轻就病逝了,使他的军事才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