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嫁祸宏(怎么老是特朗普出来跟媒体辩论)

格科网

焦点嫁祸宏,怎么老是特朗普出来跟媒体辩论?

美国没有外交官吗?怎么特朗普总是出来跟媒体进行辩论呢?笔者认为,美国当然有专业的外交官,特朗普之所以总是出来主持疫情的通报会,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大选有关。

要知道,在疫情如此严峻的当下,民主党的候选人们 根本无法获得更多在媒体上露脸的机会,而特朗普作为共和党唯一的候选人,又是现任总统,他完全能够利用手中的职权,通过每天参加疫情通报会的方式,获得更多上媒体的机会,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做宣传,以便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与认同。

焦点嫁祸宏(怎么老是特朗普出来跟媒体辩论)

这一点,可以通过特朗普每天在疫情通报会上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他每天通报疫情的时间很短,而他每天大篇幅的都是歌颂自己的政绩与功劳,甚至把自己塑造成了美国的救世主,这也让很多看不惯他的媒体实在无法忍受。

就在当地时间4月13日,正当特朗普在每天的疫情通报会上吹嘘和夸赞自己抗击疫情的成就时,包括CNN在内的多家美国媒体直接切断了直播信号,CNN更是将直播画面下方的新闻横标题改为“特朗普将简报会改成宣传会”。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这一做法已经让很多媒体都无法忍受,甚至以切断直播信号的方式表达对特朗普的不满,这也说明了,特朗普确实想利用每天的疫情通报会为自己歌颂政绩,以便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关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迪卡里教授会不会有人身安全问题呢?

意大利是否会开棺验尸,目前还不能下定论,确切地说,只是有这种可能。原因有两点:第一,意大利的流行病学家阿德里亚诺·德卡利(也译为迪卡里)的研究还没有最终结论,目前正在收集相关的信息。第二,即便是德卡利的研究结果指向意大利伦巴第大区2019年第四季度的重症肺炎和流感患者中有新冠病例,开棺验尸的申请也需当地卫生部门及其上级的批准。

至于德卡利教授的人身安全问题,这一点倒是不用担忧——即便是开棺验尸,也只能证明新冠病毒开始传播的时间,而不是找到了起源地。换句话说,德卡利开棺验尸的结果不能作为新冠病毒源于美国或是其它国家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考虑将其灭口的问题。退一步来说,如果美国政府不愿看到这个结果,也用不着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意大利政府施压迫其不批准开棺验尸的申请就行。

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找到“零号病人”,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就成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德卡利的研究结果,还有一个消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日前表示,“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美媒在报道中称“源头绝对不是武汉”。美国很多医学、病毒方面的专家曾多次公开批评美国政府的甩锅行为,如果川普政府执意把屎盆子继续扣在我们的头上,要灭口的可不仅仅是德卡利教授……

3月26日,路透社报道称,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在2019年第四季度,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重症肺炎和流感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仅在米兰、洛迪出两市就多出了“好几百”例,其中一些人已经死亡。新冠病毒是否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在意大利出现并开始传播?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对那些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去世的人进行验尸,这是德卡利提出可能会开棺验尸的根本原因。

川普政府甩锅给我们,目的不是为了“嫁祸”,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一、川普政府防疫不力,为了推缷责任,必定会找个人来背这个锅,而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我们就是他选定的目标。二、美国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率,川普政府必须得制造出来一个敌人,那就是我们。事实上,川普甩锅已经获得了成功,即便是后期证明了他在撒谎,对其支持率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美国人关心的不是什么事实的真相,美媒揭露事实真相的所有报道都被其视为民主党对川普政府的打击、抹黑——对于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政治斗争,美国民众考虑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没人在乎事件的本身。正因如此,可以肯定地说:美国政府不会威胁到德卡利的人身安全。即便是意大利最终的调查结果能够证明新冠病毒开始传播的时间,川普政府顶多就是不再提这件事而已,连句道歉都不会有!

周立波晒出的证据能证明唐爽撒谎吗?

今天周立波连发几篇微博:一揭唐爽谎言,二揭唐爽谎言。随后唐爽就进行了回应,说愿意就两千美金的旧手表和不合尺寸的西装折日费还给周胡夫妇,并且以青松自喻“压不垮,挺且直”。但显而易见,下午的回应跟他之前在王局的采访中的言语前后予盾了。

这里唐爽引用陈毅元帅的诗就有点强拗了。可以说从7月初开始,唐爽连发的几篇微博文采没怎么显示出来倒败了不少路人好感。从最开始文言文的“戏子误国”到悲怆的“报国无门”到今天下午的穷酸尖刻。

唐爽显然不愿意用他科学家的思维冷静地把事件说清楚。他一下想站在道德制高点一下又想把自己塑造成遭人陷害的爱国人士,希望能带动节奏让网友跟着他群情激愤。但是久处象牙塔的他哪里能想到现在的网友真真是冷静又毒舌。再说说周立波,本次事件中直觉信他多一点。以他的身家说出当年所赠衣物当然不是心疼花了多少钱,他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这些,证明了当时他们和唐爽的关系是有多亲密,而现在唐爽的作为不仅没报恩反而反咬一口,坐实唐爽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形象。(毕竟是媒体人,这波操作比唐爽娴熟多了。)

姑且再猜测一下,科学家和演员两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圈子怎么就纠缠在一起了。周有点像古代的大户人家,非常时候拉扯一下一个穷秀才。投入也不是太多,万一哪天穷秀才考上状元出息那可就成就一段佳话了。而唐爽通过最近的言论可以看出他是有点贪利,能轻轻松松得些小好处小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不管这场口头官司最后谁输谁赢,唐爽也注定会像刘震云一样丧失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图片来自网络)

再次去读的时候又是什么心情呢?

当然有,就是《红楼梦》。

第一遍是在小学,不过不是看书,是看电视。

记得当时家里还是黑白电视机,有一段时间播87版《红楼梦》,自己看不太懂,只喜欢看宝玉整天和漂漂亮亮的女孩子在一起玩儿,也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最好。

当时印象最深的情节有这么几个:

一是刘姥姥进贾府被插了一头的花,又在大观园里给摔倒了;

二是晴雯拿着一丈青戳坠儿,而且总是把黛玉和晴雯混淆在一起;

三是林妹妹死后,宝玉回来后来潇湘馆找林妹妹,可怎么也找不到,一遍又一遍的“林妹妹”的喊声响彻云霄;

四是宝玉生无可恋地与宝钗成亲,接着贾府就被抄了,场面一片混乱,府里的人都被押走了;

五是王熙凤死了以后,被一张破席子卷了,被差役拉在雪地里走,头发都给露出来了;

六是宝玉被放出来以后,无家可归,衣衫褴褛地到处游荡,然后在晚上碰到了被卖到花船里的湘云,宝玉从水里趟过去和湘云哭着说话,可是两人硬生生地被分开了;

七是宝玉在雪地里走,碰到了被押在囚车里的贾雨村,哈哈大笑起来;

八是宝玉跑到嫁给蒋玉涵的袭人家里,袭人给他梳头,伺候着他睡觉。没想到把宝钗接过来的时候,宝玉却不见了。

最后的镜头是,宝玉披着大红斗篷在学习里走,翻眼望去是茫茫雪野,只留下他的背影。

当时看到宝玉走的时候,自己心里也着急起来,心里想:宝玉怎么就给走了呢?还等着宝玉回来的情节,没想到剧就这么完了,心里一片怅惘,空落落的。

第二次是在高中,只看了一部分书和一部分剧。

语文课本上有《红楼梦》的片段,因为语文老师的号召,以及班级和宿舍里有喜欢红楼梦的同学,所以整个班级读红楼梦的氛围比较高。

宿舍里有个室友有一本《红楼梦》,而且熟读此书,常给我们讲里面的情节。我从小喜欢看书,不过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大作,便心里发誓一定要它给攻下来。于是就把书借过来看,结果打脸,看得云里雾里的,每次都看得昏昏欲睡的,看到四十多页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语文课学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时,老师还组织大家看这一段,听里面的歌曲。到现在还能记起,黛玉出场时班上的男生就“哇——”地叫起来,黛玉进贾府从轿子里下来的时候,露出纤纤玉手,男生们又叫起来……总之,一看到黛玉的美,那些男生都要叫一下。

高三的时候,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突然开始能读懂黛玉的《葬花吟》了,有些情节也能看懂了,但整本书依然看不进去。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包括高考,只好把相关文学常识给背下来。

第三次是大学的时候,一口气把整本书给攻下来了。

因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次无论说什么都买了属于自己的一本《红楼梦》。没想到这次突然开窍,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下来。为了看一个完整地故事,还把高鹗续写地后四十回也看了。不过由于这不符合曹公的原意,自己也感觉到不太对劲儿,以后就没再碰过。

看《红楼梦》,“钗黛之辨”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虽然在高中时自己被别人说过行为做派像史湘云,自己也认为自己和黛玉不是同一个类型,或许是因为当时内心比较敏感的原因吧,所以里面最喜欢的就是黛玉了,而且钗黛之间果断站黛玉。当时我的认识里,宝钗圆滑世故,虚伪冷漠,心机深沉,哪有黛玉真实、重情,才华横溢,等等。

宿舍里另一个女生,和自己关系非常好,她最喜欢的却是宝钗。我常常和她争辩,把宝钗在滴翠亭自己听到坠儿和小红谈话的事情,嫁祸给黛玉;金钏儿死后,宝钗安慰王夫人的话;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失踪后,宝钗毫无反应,等等;都看作是宝钗的黑点,来怼室友。而室友则以黛玉爱使小性儿,爱折腾,整天哭哭啼啼的来反驳我。到头来,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也由于自己当时自尊心很强,所以也不喜欢刘姥姥,也理解不了她。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王熙凤、鸳鸯等众人明显是拿她取乐,而她却也愿意被人家戏耍,哄老太太高兴。在自己看来,刘姥姥就不应该去贾府,因为这是看人脸色,仰人鼻息。所以,后来当林妹妹给刘姥姥取名“母蝗虫”时,心里也是极为赞叹的。

第四次是大学毕业以后,慢慢地对书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改变。

自从读懂《红楼梦》后,《红楼梦》就成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也经常翻阅重温。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其中看法改变最大的就是宝钗和刘姥姥二人了。

毕业以后,经历了许多事情,再拿起红楼梦时,对宝钗的看法渐渐发生改变。宝钗之所以会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父亲早亡,兄长薛蟠不靠谱,母亲又比较软弱,所以只能自己成熟起来,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告别以前恣意的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稳重而又深藏不漏的宝姐姐。所以,宝钗的痛苦一点儿也不比黛玉少,当然自己心里喜欢的还是黛玉,只是现在比起以前更能理解宝钗。

而对于刘姥姥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她的乐观与智慧。家里生活揭不开锅,她就主动想办法,第一次从王熙凤那里带回了20两银子,让自己的家逐渐变得好起来。

第二次来贾府,是她家里打了粮食,蔬菜,因为感恩,所以带了些礼物给姑娘们尝尝鲜儿。贾母想见见她,于是又一起游了大观园。她愿意让太太小姐取乐,并不是她讨好大家,而是实打实地愿意让大家高兴。也是靠着这次机会,她生动地展示了自己风趣、幽默但又聪明的天赋。后来贾府落败,她又解救了巧姐儿,说明她是能够记得别人的好,可见她心中的良善。

第五次是现在,终于发现《红楼梦》真的是一部大书,里面包含的道理千罗万象。

近两年来,慢慢地感觉到这本书果真如研究大家所说,不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也不只是一本谈恋爱的书,也远远不止是写给女儿们的书,而是一本刻画世事的书。在曹雪芹的眼里,无论什么事情曾经有多么辉煌,都要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到头来逃不过一个“空”字。而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等等。

现在自己做起了自媒体,因为最熟悉的是《红楼梦》、苏轼、金庸小说这三个方面,所以无论是写图文,还是做悟空问答,目前大多从这三方面入手。因为要写文章,所以再读的时候不只是看了,而是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思考,所以对《红楼梦》的理解更深了。更加明白宝玉为什么喜欢林妹妹,贾政其实是很爱宝玉的,虽然方式不对;还更能明白,香菱为什么可怜,到底可怜在哪里……

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红楼梦》是不一样的,这是横向。而纵向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看到的《红楼梦》也是不一样。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与看法,有时更加深一层,有时却会推翻以前的结论,有了新的认识。所以,《红楼梦》是值得读一辈子的书,相信自己将来还会有新的、不同于今日的看法。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是很多的。在历史上很多事情虽然有史家用正史,野史多次描写,但有些历史事件,却像是解不开的魔咒,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比较关心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不知道这件国宝到底流落何方。

可能因为这件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关于它的故事实在有很多,经历绝对够传奇。

传国玉玺,你到底在何处?

传国玉玺即为和氏璧。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石上,于是开凿石壁,得一玉璞。卞和将玉璞献给楚厉王,玉工认为认为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我们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提到的便是这块美玉。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以此作为历代正统帝王的信物。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后来汉高祖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所以又称为金镶玉玺。

而后光武中兴,玉玺重归大汉,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也有一种说法是玉玺流落于辽国,被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得,他还曾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传国玺”:一时制美宝,干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感觉这时候的玉玺应该是宋朝仿制的,真正的玉玺可能会在辽代会随着金朝和后期的元朝一统而重新归于蒙古。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这样的无价之宝,从它诞生的一刻,就沾染了血液和阴谋,而在历朝历代的交接中,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荣宠至极,有多少人为它招致灾祸。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美玉的无限追求和无尽美好,才让这块本来很普通的玉石有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而今天,这块玉玺究竟下落何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怕这个秘密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法打破了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