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寻梦追忆,枫桥夜泊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景物?
【标题】
枫桥夜泊
【作者】
张继
【格律】
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延伸】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全诗译文如下:
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
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要不要删除她的微信?
女朋友去世了,如果你很爱她,想留下一个念想,想让你的下一任知道她,想时时刻刻永永远远记得她,那么,你不要删。
因为一旦删除就是和你的曾经,和她的所有存在的痕迹诀别了。
人的大脑其实是一块消磁器,不断不断把你脑子里的记忆清除擦去,所以人是很健忘的生物。
没有什么感情能够耗过时间,所以有人说,时间会治愈一切,如果没有,一定是你经受的时间还不够。
但是啊,如果你看到以前的记录,看见她的对话框,看见她静静地躺在列表里面,你就难过的心都要碎掉了,好像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攥着,攥成一团,一直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走不出来的话,删掉她,你就能重新开始,你就能逐渐回到自己的生活。
那么,删掉吧,没有人怪你懦弱。
生活总得继续。
即使后来某一天的午后忽然想起她,你或许会泪流满面,也或许只是愣一会神就继续去泡奶粉了。因为你只记得那是你曾经深深爱过的女孩儿,而点点滴滴的细节,最终都被封印在了那个永远都不再上线的账号里。
删或者不删,她其实永远都会活在你的心里,只是一个高清一个标准罢了。
你爱她,怎么样都好。
有哪位明星的去世?
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莫过于翁美玲的死让人感到十分惋惜。
翁美玲因为出演《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而家喻户晓,当时我正在上初中,每天心心念念这部片子。我喜欢翁美玲,因为她把黄蓉的形象塑造的很完美,塑造成我们心目中讨喜的女孩的样子,好可爱,所以翁美玲就是黄蓉。那时候商店里翁美玲的海报那可是抢手货,家里的墙上,学校的书桌上,连书皮上,笔记本上都贴满了她的剪贴画。
《射雕英雄传》过去了,正当我们对她 满怀希望,希望在荧屏上看到她更多的作品,希望在荧屏上看到她美丽的笑容,可听到传来了 噩耗,她 香消玉殒了,我很震惊,也很难过,也感到非常的惋惜。
在得知她因为和恋人汤镇业的感情出现问题而选择自杀时,我是很迷茫的,因为当时还小,不懂情为何物?不懂人生的意义?也不懂面对挫折的取舍?当时唯一为翁美玲做的一件事就是——讨厌汤镇业,拒绝他演的电视。现在也不觉得我的行为有多可笑,喜欢翁美玲呗!????
当我长大成人时,依然惋惜她如此对待生命,她的事业正处巅峰时期,可依然抵不过一个“情”字。真 希望翁美玲能活成黄蓉的样子,活泼,自信,霸气,那可能又是另外的一个结局,可生活中的她却恰恰相反,缺少爱和安全感的她,都在自卑和孤独中度过,以致再也没有信心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实人这一辈子很短暂,要懂得生活的艰辛,从而依然保持向上向善的初心,或历经挫折,却始终追求进步的脚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鸿毛,或轻与泰山。
翁美玲走了,可她在观众心里,永远定格在黄蓉那 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样子。
翁美玲的碑文译文是这样的。
怀念翁美玲,生于1959年5月7日。殁于1985年5月14日。享年26岁。
寻找天国。
没有你的存在,世界是那么的冷清。
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不一样。
如果你能重返我们中间,
整个世界将宛如天堂。
世上最美的情诗是哪一首?
说情诗必说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很有特色,诗题多为《无题》,《无题》又多以爱情为主题,可能李义山觉得,爱情用只言片语说不清楚,都蕴含在“无题”二字中吧。
李商隐的爱情诗,结构新奇、想象瑰丽,又缠绵悱恻,令人动容,最难得的是,李商隐在诗中并不刻意追求美,但他每一句诗写出来,都是那么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可能是李商隐诗句中最出名的两句了,说自己虽然不像彩凤那样拥有双翅,可以飞越重重阻碍与心爱的人相会,但彼此之间相思眷恋之心,互相感应相通。
犀是指犀角,因其中心有一条白线贯通始终,所以作者以此为喻。
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翼对一点通,有进有退、有你有我,相互照应着、关怀着,而且比喻十分新奇,真是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的一句爱情诗。
实际上首诗到底是描写什么的,历来颇有争议,有说是写君臣之间、有说是觊觎邻家姬妾……但是,如此美妙的一首诗,当真是有爱情才配得上啊!我们何必去追问到底呢?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才10来岁,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着隔壁班的小红,她很漂亮,有两颗小虎牙,笑起来像一朵花儿。那个年纪的爱情多美好啊,看上了一个人之后,眼里就再也没有别人,我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茶不思饭不想,知道了什么叫做相思。
就如李商隐诗中写的这样,明知道沉迷于相思,并没有什么鸟用,但根本遏制不住,也只好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而我越是这样,相思就越刻骨铭心。
为什么我要讲这段往事呢?为了凑字。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是一个追求爱情的人,但他也知道,再美好的爱情,也不要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最终都会化为灰烬。
这是一首闺怨诗,是讲一个女孩子,因相思无望而发出了痛苦的呐喊,满心的热情都幻灭了,转而成为了强烈的悲哀和绝望。
“相思”本来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很抽象,但李商隐由香灰联想到相思,从而创作出“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样的佳句,不仅把抽象具体化,更让这句诗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美好事物的毁灭,犹如爱情,过程是美好的,结局往往是悲伤的。
其实啊,爱情的种子真不一定要发芽,埋在心里,总好过化为尘土,一如我对小红的爱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题为《锦瑟》,实际上只不过采用了第一句诗的前两个字,本质上还是一首无题诗。
起笔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结尾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收束全篇,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把“此情”与“年华”相呼应。
如果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那“年华”是什么呢?是青春,还是青春时期那个姑娘。“此情”又是什么呢?是青春已逝,是那个姑娘已为人妇。
李商隐为何追忆?他正是在当初就察觉到了,自己与姑娘无缘在一起,是无可奈何,但如今想起了,当年为什么就没有像哪吒那样喊出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去与命运抗争呢?
如今追忆起来,也只能摇头叹息,一片惘然。
李商隐的爱情约摸就是这样,他永远不会直截了当地说我爱你,而是通过诗人特有的浪漫,为爱情笼上一层薄纱,你好像看透了,却又永远看不透。
这不就是爱情的真谛吗?有谁敢说,自己把爱情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