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惨烈悲剧

格科网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一场战役以其惨烈程度和深远影响而被永远铭记,那便是长平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战略大决战,更因白起坑杀40万赵军降卒这一惊人之举而成为历史的焦点,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纷争不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有了统一六国的野心,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成为秦国东进路上的一大劲敌,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将目标锁定在了赵国,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惨烈悲剧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源于上党郡的归属问题,上党郡本属韩国,但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韩国无力抵抗,欲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和,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劝说下,接受了上党郡,这一决定无疑激怒了秦国,秦国以此为借口,派大将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郡,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战争初期,双方在长平地区陷入了僵持,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深知秦军士气正盛,且长途奔袭急于速战速决,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他命士兵们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不为所动,这种战略有效地遏制了秦军的进攻势头,使得双方在长平对峙了三年之久。

秦国为了打破僵局,使出了反间计,他们派人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年老怯战,不敢与秦军交锋,而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有所不满,听到这些谣言后,更是坚定了换将的决心,他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接替廉颇。

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且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的防御策略,主动出击,企图一举击败秦军,秦国得知赵括替换了廉颇后,暗中将主帅王龁换成了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善于用兵和凶狠残暴著称,他针对赵括的弱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当赵括率领赵军出击时,白起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赵括不知是计,一路追击,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白起派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插入赵军阵地,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赵军被困在包围圈中,粮草断绝,陷入了绝境。

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在被围困了46天后,赵军士兵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赵括无奈之下,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帅,顿时军心大乱,40万赵军士兵被迫向秦军投降。

面对这40万降卒,白起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40万赵军是赵国的有生力量,如果放他们回去,日后必将成为秦国的大患,秦军自身的粮草也有限,无法养活这40万降卒,经过一番权衡,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历史的决定——坑杀这40万降卒。

白起命令秦军将赵军降卒全部集中起来,然后用欺骗的手段将他们活埋,一时间,长平大地血流成河,哀嚎遍野,40万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这场大屠杀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幕,也让白起背上了千古骂名。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则通过这场战役,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行为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白起的决定或许有其合理性,他是为了消除秦国的隐患,确保秦国的利益最大化,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无疑是极其残忍和不道德的,是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长平之战和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事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国家利益和胜利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性和道德的底线,战争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胜利和荣耀的同时,也会给无数家庭带来痛苦和灾难,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当我们回顾长平之战这段历史时,依然能感受到那场战争的惨烈和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无奈,也提醒着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古老而又伟大的土地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