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无赖威望修改器,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你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姓王,所以也非常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统计,王姓近些年已超过李姓,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列也足可看出,王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人数较多的姓。下面根据历史时期,列出王姓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一、先秦时期
(1)王诩,即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传奇人物。相传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的老师,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古代兵法集大成者。
(2)王翦,秦国将领,生卒年不详,与其子王贲一起均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破邯郸、消灭燕赵,以60万大军消灭楚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三人为白起、廉颇、李牧)。
二、两汉时期
(1)王陵(前?~前181年) ,随汉高祖刘邦平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期出塞匈奴,为汉匈边境带来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另外,成语“沉鱼落雁”就是形容王昭君的。
王昭君(3)王政君(前71年-13年),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太后之一。其侄子就是著名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篡位时,向其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怒摔玉玺,使玉玺失去一角。
(4)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建立者,王政君之侄。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太过超前,以至于被现代很多人称为穿越者。“王莽谦卑未篡时”——白居易的诗句,将其认为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穿越者王莽(5)王充(27年~96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6)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司徒。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就是他,设计使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父子之间,致使二人反目,最终吕布刺死董卓。
吕布戏貂蝉(7)王粲(177年~217年)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相传王粲喜欢驴,而他的作品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后来王粲死时,曹丕带领大家在他坟前高声学驴叫,以此纪念王粲。有点“我们一起学驴叫,嗷嗷嗷来想念你呀”的味道。
三、三国时期
(1)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魏国重臣、经学家。诸葛亮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说的他,还被诸葛亮骂死了。不过正史中,王司徒可是寿终正寝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他的故事。
王朗(2)王平(?—248年),字子均,蜀国后期著名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马谡守街亭,副将为王平,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失街亭并被斩。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这一时期,王氏为名门望族,并占据朝廷中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书法珍宝。
兰亭集序(部分)(3)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与东晋的谢安并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五、隋唐时期
(1)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满,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建立郑国,后降唐被流放。
(2)王勃(649年~676年),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滕王阁序》乃是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部分)(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盛唐诗人,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4)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被称为“诗佛”。
(5)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六、五代十国时期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是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
(2)王审知(862年~925年) ,字信通,又字详卿,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国之君。
七、两宋时期
(1)王旦(957年~1017年) ,字子明,北宋前期著名宰相,曾以著作郎编辑《文苑英华》。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期以宰相之位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也是@扬扬爱读书最为钦佩的古代同姓名人,钦佩之至!!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八、元朝时期
(1)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儒林外史》开篇即为对王冕的介绍。
(2)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位列元曲四大家。著有《西厢记》等。
九、明清时期
(1)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深得后世很多名人的推崇。
王阳明(2)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明朝著名文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
(3)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涢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四大学者。
(4)王懿荣(1845年~1900年), 字正儒,龙骨(即甲骨文)的发现者。
(5)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谥忠悫,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十、民国~至今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2)王震(1908年~1993年),上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
(3)王光美(1921年~2006年),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
(4)王稼祥(1906年~1974年),194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
(5)王近山(1915年~1978年),开国中将,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
就先举这些例子吧,历史上的王姓名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中,还有很多王姓名人,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名人,不仅是我们王姓的骄傲,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事业,他们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我们,我们也会沿着这些历史先贤的足迹,继续做好国家的一份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应该就是对这些前辈、先贤们最大的尊敬。
关注@扬扬爱读书,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显摆不成反被打脸的案例?
突然一想还真想不出那么多来,但是,我在这里说2个人。古人晏子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妙语护国格,破陷阱。“我用的东西是缴获美军的”这个堪称经典。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这个记者本来想讽刺中国工业能力落后,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不想却被周总理将了一军。
这就是显摆不成反被打脸的经典案例。
“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对中国满满的恶意,不仅各种污蔑抹黑,还希望从领导人的讲话中去歪曲原本的含义。
一次,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话音刚落,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随即周总理补充了一句:他在我国台湾省。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这个记者的提问非常阴毒的,他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也知道中国台湾所处的环境,如果周总理回答“没有”!那就掉进了记者的圈套。
如果记者接着说,但是台湾有!
那时候就会非常不好回答,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吧!
我们走的是上坡路。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见招拆招、柔中带刚,不吐脏字,记记重拳。打的美国人窘迫不已。
“18元8角8分”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他知道,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可能轻易地说出国家的个人情况,如果周总理不如实作答,他可能继续追下去,如果周总理作出如实回答,可能会引发讥讽和嘲笑。
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巧妙的化解了困难,机智过人,让人折服。
“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
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认真的解释为什么叫马路。
可他的对手是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让这位记者始料未及,再一次吃了鳖。
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还有很多,1976年1月8日,将一生投入新中国的周总理与世长辞。
永远缅怀周总理。
说晏子,要说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春秋末期,楚弱齐强。晏子是齐国的大夫,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以貌取人,想羞辱这位来自他国的臣子,来显露自己的威严和国盛,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
第一局,发生在城门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因为晏子身材矮小,楚人放着好端端的大门不用,为了羞辱晏子特地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让晏子走小门。
晏子身虽小,但身为齐臣,怎么能做出有损国格之事。他不卑不亢: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入,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入。
迎宾的人料知不是晏子的对手,带领晏子从大门进去。
第一局,1:0。
第二局,发生在觐见时。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答道:我们的人多到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怎么说我们齐国没人呢?
王曰:“然则何为使予?”
晏子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到有德才的君主那里,没有德才的人被派遣到的无德才的君主那里,我最差劲,于是被派到楚国来了。
楚王一脸囧相。
第二局,2:0。
第三局,发生在吃饭时。
前两局失利,楚王脸上无光,他试图扳回一局。
在吃饭时,两个差役押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回答:齐人,因为盗窃被抓。楚王看向晏子,齐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
晏子巧妙对答: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这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
第三局,3:0。
三局下来,楚王自讨没趣,知道了晏子的厉害。
好,这次就介绍那么多,觉得还行的,请动动手点个关注,谢谢!
如果病情恶化会改变美国政坛格局吗?
不会改变美国的政坛格局,拜登病情恶化的话,会由接替总统职位的第一顺位者(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接任),拜登和哈里斯都是民主党的,所以美国政坛格局基本不会改变。
通过拜登的昨天视频描述自己的身体情况,感觉他的情况有点不好,他这次症状身体疼痛、鼻子出血,在家睡了两整晚,第二天狗狗喊他,喊了5-7分钟才起,喊了这么长时间,一般老年人睡眠比较短。
而且拜登上任这段时间,上楼梯摔倒几次、骑车摔倒、说错话、和空气握手、读提词器的备注等等名场面,感觉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接任可能性有点大,有记者询问哈里斯有关拜登的新冠情况,哈里斯表现的非常亢奋,一下子竖起来两根大拇指,并且还笑了一下,引人寻味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李卫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成了清朝历史上的一大名臣,官至“直隶总督”。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宠爱,仕途一路扶摇直上。
在官场上没有什么才华和学识还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平步青云,大多数人就会想了,肯定是关系户走了捷径吧。
要不是家中有背景和靠山,李卫的当官之路恐怕也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才能实现晋升,那么李卫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能牢牢抓住雍正皇帝的心:
李卫当官1.《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出身乞丐在《雍正王朝》中,李卫与当时还是四爷的胤禛在江南黄泛区附近“邂逅”。江南出现洪灾,胤禛和胤祥奉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李卫和高福此时正是流落街头的乞丐,灾情严重,乞讨的人不计其数,为了搞到一口饭的钱,李卫和高福在街头上演了一场苦肉计:
李卫:大爷们行行好吧!我得卖了我自己埋了我哥呀,谢谢大爷了,谢谢大爷了,谢谢大爷……大爷行行好,哎谢谢啦,谢谢啦!您要是生个儿子都可点状元,您要是生个女儿个个封诰命。路旁观众1:你看这小子张嘴就来,出那么多红顶子,凤冠霞簪谁来养啊!李卫演苦肉计李卫:我养,我都养!路旁观众2:你有条裤子穿就不错了(众人皆笑)。李卫:行行好,行行好吧大爷,给点钱,给点钱吧!(十三爷和四爷在一旁观察了很久,最终将银子甩到了李卫的手中,然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离开了)李卫的这场苦肉计,算是与四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四爷慷慨赏钱。第二次是李卫和高福一起去救小翠,
由于赎金不够,与人牙子打了起来,四爷和十三爷还有年羹尧正好路过,把他们全部都抓了起来,带进了衙门审讯。
四爷帮助乞讨的李卫李卫和高福虽在街头行骗,但也不算偷不算抢,全凭演技吃饭,自然不是什么大罪,与人贩子打架也是李卫一方占理,
四爷对他的印象反倒是被他的聪明机敏所征服,不但没有怪罪行骗之罪,而是收留了李卫、高福和小翠三人,
抗灾结束之后,四爷将他们带回了京城,成了自己府上的仆人,李卫的人生从此迎来了巨大的转折,从一个乞丐摇身一变,
李卫进雍亲王府竟然成了皇子身边的仆人,别小看了这个仆人,这个身份给李卫带来了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仕途之路正是由此开启,实现了从乞丐到步入仕途的完美逆袭。
这也算是咸鱼翻身,按照《雍正王朝》的情节,李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更没有什么靠山,是一个低微到尘埃里的身份,
这个身份连普通人都不如,乞丐怎可与普通人相提并论。他能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都是因为得遇贵人相助啊!
李卫平步青云2.历史上的李卫出身富庶之家李卫是历史上官场的一位名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江苏徐州人。不喜读书,没有走科举之路,所以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几个,
这一点倒是和电视剧中的情节高度接近,文化跟不上,靠自己考取仕途基本无望,不过在古代,获取官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靠硬本事考,
另一种则是花钱买,而且并不违法,这是律法制度所允许的。对于李卫这种读书不努力的人来说,考不过那就只剩买这条路了。
李卫买官于是家里出资给捐了个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的政治生涯在雍正朝时达到顶峰。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他的为官履历:
员外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捐资买官。
兵部员外郎:捐资买官之后不久入朝升任。
雍正给李卫升官户部郎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直隶驿传道:雍正即位任命,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驿道。
布政史:雍正二年(1724年)升任布政史,仍然兼管盐务之职。
李卫兢兢业业为官浙江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
两浙盐政使:雍正四年(1726年)。负责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
浙江总督:雍正五年(1727年)。
雍正器重李卫兵部尚书:雍正七年(1729年)。
署理刑部尚书:雍正十年(1732年)。
直隶总督: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后不久李卫又出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李卫在官场闯出了一片天地李卫买官不过是买了个虚职,但他却借着这虚职在官场上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十余年间,他的升官之路如同坐飞机的速度。
从一个五品员外郎的闲职到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是清朝历史上的传奇和佳话。那么李卫在做官之前又是什么身份呢?
从家族为他买官的举动来看,家里极有可能是江苏徐州的富庶人家,虽算不上官宦但条件还算可以,所以这和电视剧中的乞丐出身还是有很大出入。
李卫在雍正王朝中是乞丐出身李卫在步入仕途之前,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李卫就是李卫,独一无二的李卫。他之所以能在仕途之路上走得成功,是因为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
3.雍正为什么宠他?李卫虽然目不识丁,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情商高智商也高,就差肚子里少了一点墨水,李卫要是再学点文化,
那将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雍正之所以宠他,是因为李卫这个人的身上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雍正登基之初,
胤禛登基之初急需人手根基未稳,朝局形势复杂,急需得力的助手帮忙。雍正选人有两个标准,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会直接卡掉,实干型才是他的标准,
另一个就是为官必须清廉,贪官也是一枪毙掉,而李卫这个人曾给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做事不拘一格,勇于任事,
虽然不曾读书,在李卫身上,缺少知识,却并不缺少能力。雍正也不是一个只看中第一学历的领导,有能力实干就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李卫是衣食父母官雍正可谓是火眼金睛,重用李卫之后,他缉查私盐、修筑海塘、弹压地方为雍正解决了政治上不少棘手的问题,
他的为官之路为何能升得如此之快,并不是单凭他和雍正的私交,而是在政绩上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雍正才会接连不断地给他升官,
雍正宠李卫和他是什么身份无关,而是和他的做事能力有关,并且他的身上还有许多为官的优点,如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体察民间疾苦,
雍正认可李卫的能力这样的好官不仅雍正喜欢,百姓也爱戴。皇帝宠他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也能牢牢地抓住雍正帝的胃口,并且真正地为主子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不宠。
写在最后李卫无论是哪一种身份,在历史上都是雍正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之一,他成功的背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和靠山,
完全是凭一己之力,步入人生巅峰。若问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对上他是一个一心为朝政大局着想,能给皇帝分忧的得力助手,
雍正与李卫丰互成就对下他是为民请命令给百姓谋福利的父母官,这就是李卫。这样的能臣和贤臣雍正能不宠吗?李卫算是遇到了明主,
这两者的相遇算是一场完美的“邂逅”,雍正成就李卫,李卫成就雍正,二者相得益彰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话!
我是彩虹之南R ,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欠钱一直不还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冷静处理这件事,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这么几个办法,一是坚持法制思维。放弃情面,对薄公堂,打官司,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二是合作思维。把债权变为股权,由债主变为股东。参与经营分红。三是加大催欠力度,晓以利弊,明之法度,促其早还。说实话,诚信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下的失信请不要给他面子,或者不好意思。
只有法律程序才是最安全有效的,自己实在要不回来的话,建议你走法律程序。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你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