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文坛新星苏轼

格科网

在汉语的浩瀚词海中,成语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言简意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如今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超越众人,当我们追溯这个成语的起源,会发现它背后有着一段与北宋文坛相关的佳话,最初它所称赞的正是文学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苏轼。

成语溯源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口,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负责选拔人才,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对于北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众多考生中,出现了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等日后名垂千古的文学大家。

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文坛新星苏轼

当时,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参加考试,这篇文章立论新颖,说理透彻,文辞优美,展现出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欧阳修在阅卷时,被这篇文章深深打动,认为其水平之高,当为全场第一,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列为了第二。

放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这篇佳作的作者是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他对苏轼的才华极为赞赏,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说,读了苏轼的文章,自己不禁汗流浃背,真是畅快淋漓啊!自己应该为苏轼让路,让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超越众人,从此,“出人头地”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而苏轼也凭借这次科举考试,正式踏入了北宋的文坛,开启了他辉煌的文学之旅。

苏轼的成长与文学启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其文章纵横捭阖,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母亲程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女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苏轼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苏洵对苏轼兄弟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亲自教导他们读书识字,讲解经史子集,苏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诗词、历史、哲学等领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的母亲程氏对他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常常给苏轼讲述古代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培养他的品德和志向,有一次,程氏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忠臣义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到迫害,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临危不惧,苏轼听后深受感动,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回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母亲的回答坚定了苏轼的志向,让他从小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科举之路与崭露头角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眉山,前往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路,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但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到达汴京后,苏洵带着苏轼兄弟拜见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和梅尧臣等,苏洵将自己的文章呈献给欧阳修,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章大为赞赏,认为他的文章“博辩宏伟”,有先秦纵横家的遗风,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洵父子三人在汴京文坛声名鹊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次年,苏轼兄弟参加了礼部的贡举考试,正如前文所述,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脱颖而出,虽然最初被列为第二,但他的才华已经得到了欧阳修等文坛前辈的认可,这次科举考试,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一时之间,“三苏”之名传遍了京城。

苏轼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苏轼围绕“刑赏忠厚”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引用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儒家经典,阐述了统治者应该以忠厚之心对待百姓,慎用刑罚,广施奖赏的观点,文章语言流畅,论证严密,既有雄辩的气势,又有深刻的哲理,展现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

文坛成就与影响力

科举考试的成功,让苏轼正式踏入了北宋的文坛,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涵盖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既有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又有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形象地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又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更是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和风格限制,将词的表现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词既有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抗击外敌的壮志豪情;也有细腻委婉的情感抒发,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在散文创作方面,苏轼的散文风格多样,既有议论文的严谨深刻,又有记叙文的生动形象,还有抒情文的细腻感人,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赤壁赋》以夜游赤壁为线索,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感慨,文章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有哲学的思考,又有文学的美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模仿,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许多后世的文学家都对苏轼推崇备至,如南宋的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在创作上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精神。

人生遭遇与豁达心境

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挫折,由于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措施持有不同意见,多次上书反对变法,因此遭到了新党的排挤和打压,此后,他被贬到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在湖州任上,苏轼因写诗讽刺朝政,被新党抓住把柄,引发了“乌台诗案”,他被逮捕入狱,遭受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在众多亲友的营救和神宗皇帝的宽宥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低谷,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黄州,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豁达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的挫折,他在城东的一片荒地上开垦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便有了“苏东坡”这个广为人知的称号,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此后,苏轼的政治生涯依然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多次被贬官到偏远地区,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以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最初是欧阳修对苏轼才华的高度称赞,苏轼也不负众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