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天书之黑暗时代,什么书能使人开悟

格科网

法界天书之黑暗时代,什么书能使人开悟?

读这本书“生死之间”可以令人开悟。

人的一生最大的人恐惧,就是怕死。

法界天书之黑暗时代,什么书能使人开悟

人的一生,是按照他来之前的计划,连走的时间、方式也在计划之中。时间没到,你不会走的,不用担心;时间到了,留也留不住,担心没有用。

没有任何的死亡是意外。

人来到了这一世,我们所有的灵界记忆就会被移除。

“如果你知道答案,那就不是考试了”,所以我们必须“被忘掉”前世,我们这一生,就是一场考试,看你考了几分。

为什么不飞过去取经?

这一个问题,如果要在原著中寻找答案,可以有两种说法:

第一,佛祖不允许,就是要让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取得真经。

第二,要考验唐僧是不是真的有足够的诚心前来求取真经。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可能更有意思一点。

把唐僧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分身成三个人:

一个是代表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本领,他是孙悟空;

一个是追求享乐的身体,寻求安逸的本我,那是猪八戒;

还有一个是踏踏实实忠诚于自己意志的自我,那是沙和尚。

当然还有一个唐僧使用的一切可以辅助他的工具,那就是白龙马,在现实中它可能是一根拐杖。

虽然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但是懂得历史的人,应该不会不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是没有带那么多徒弟的。

然后《西游记》的作者就给唐僧西天取经加上了徒弟。

第一孙悟空。

孙悟空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的无所不能,本领高强,精通法术,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这个恰恰符合了唐僧的理想状态,恨不得一步就走到西天去求取得真经。

在路上总有千山万水,千磨百难也在这个理想化身的法力控制范围之内。当然了,如果是一个跟头能翻到西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但是这只能作为唐僧的一个美好理想,实际上他做不到。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和理想,但是真正的现实情况是做不到。但是不妨碍一梦到达终点。

第二,猪八戒。

猪八戒贪图享乐,在路上还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甚至遇到极大的困难,往往还会想着分行李散伙回他的高老庄。这符合人的肉体追求。

唐僧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肉体的需求,遇到困难也会退缩,遇到美好的东西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它也有享受的欲望。

在这一点上他跟普通的人也没有区别,但是《西游记》的作者没有让唐僧这么俗气,所以把他化身出一个猪八戒来。

第三,沙和尚。

沙和尚在《西游记》中并不出彩,但是这个唐僧的化身,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唐僧到达西天、求取到真经的、真正的得力助手。

每当唐僧美好的理想破灭的时候,每当唐僧身体想要贪图享受的时候,沙和尚出来了,他真真正正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真正代表了唐僧的意志。

任何一个想要成就大事的人,他的良好品质之一就是立即行动,而且坚持不懈无怨无悔。

第四,白龙马。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除了要有自己的几个化身之外,还需要有很多的辅助。比如说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帮助他的条件。最早他是有马的,但是慢慢的马只是一个符号。走到最后支撑他的可能就是一根拐杖木棍。

当然也可能在路上遇到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在真正意义上对他有了帮助。

这种帮助无异于像一匹马一样,帮唐僧一程又一程的向前走。

这些辅助条件辅助工具,在唐僧取到真经之后修成正果之后,估计会对这一切存感恩之心,所以作者让白龙马在画龙池变成一条金龙成为八部天龙,这也应该符合唐僧的心愿吧。

总结一下:

唐僧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艰难的去西天取经。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唐僧几种品质的化身。

唐僧就是真的想要飞到西天去,悟空也只能无奈的说一下:“我背不动你呀,师傅。”

唐僧的肉体在经历艰难困苦之时,也可能会发出“回高老庄”的呼声。但是唐僧还是有坚强的意志,大脑还是指挥着自己的双脚,不停的向西行走。

其童话般的理想,其追求享受的肉体,加上坚定不移的脚步,加上自己强大的目标,通通被唐僧内化为自己完美主义者的形象。

唐僧想过飞到西天,但是他不能够;

唐僧想要追求肉体的享受,但是他克服了;

唐僧想要坚定的往前走,他确实走到了;

唐僧利用了一切他可以使用的白龙马,他也得到了。

西天取经大业,也就成功了。

哪部对人类更有意义?

这是个典型网络时代的无意义问题。尤其下面一行“请教高人,大智若愚的人?”,完全看不懂,这个问号更是一个迷。

但既然已经问了,八叔也乐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点想法,

一方面:

易经和道德经,哪部对人类都没有意义,也无用处。

什么是意义?这只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再为生存的物质发愁时才谈论的。意义只是一个完全虚无的概念,如果回到人作为生存在宇宙空间里的一种生物的本质角度,一切跟生存无关的都是无用的。易经与道德经是由于中华文明发展到国家这个段阶后才产生的,因此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本质无关,所以没意义也没用处。

为什么要这么回答?

八叔个人感觉今天的人类活得有点过了,都活在那些虚无的意义里,而忘记了本质,因此得就乐,不得或失去就会觉得愁闷,甚至看到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的别人得到多都觉得难受。累不累的。

所以既然是这个时代网络化的问题,就有这么一个网络化的回答。

另一方面,

易经和道德经对今天或者未来的人太有价值了,用处极大,应该人人都要学学。

为什么一方面跟另一方面两个极端?

虽然语言表达上是两个极端,其实说的却是同一个理念。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到这点,这里八叔不再详叙了,请原谅八叔装个大的,有些表达不需要语言的。

易经道德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期后才出现的,易经早于道德经,换个思维看待,易经出现的时代人类社会需求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人类需求是不一样的。

简单地理解,易经产生的时代,人类还处在对大自然最原始现象的观察归纳解释,因此其语言表达上会更宏观,对于后时代人来说就是更模糊隐晦。

而道德经如若是老子所著,也是在春秋时期了,正是天下人心异动孕育着战国时代的时期,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了,人心人性也随着更复杂了,宏观的现象思想难已对人心人性的追求进行指导了,道德经则从更细节化地提出对人心人性与对世界的理解与解释。

因此说易经道德经哪个更有意义更大用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只在于某个人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思维习惯,如果平时看待事物就习惯由面到点,那可以先读易,平时习惯由点到面,可以先读道德经,其结果都一样,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