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际双开,绍兴的古建筑有什么特色?
亦文亦物看国宝:浙江绍兴的民居古建筑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感谢邀请,本文912字,阅读需用时5分钟)
中国地域文化分9类,其中有古越国文化,而古越文化的核心在绍兴。历史上,古越地区出现了不少英雄豪杰:范蠡、王充、王羲之、谢灵运、陆游、王阳明、徐渭、鲁迅、蔡元培、周恩来……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于浙江,难怪毛主席曾经不无神情的写了一首诗赞颂: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绍兴的民居也承袭了这种文脉,有着自己的特点。
1、它又是怎么样的呢?
从建筑形态的角度讲,绍兴民居分2类:邻水民居和台门民居。邻水的民居秉承和谐的营造原则,多数是江南水乡的样子,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台门民居其实就是多重的院落集合,小型的也不过是三合院(比北京的四合院少南面一墙建筑),前有台门斗,依次向内建设,天井、堂屋、侧厢房、座楼、园地,形成一处幽深的院落。
从布局来说,台门建筑多数屋檐出际,石材较多,实榻门,多采用坐北朝南格局,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厢房,院墙的线条错落有致,黑瓦白墙,素净典雅,小细节方面,清砖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楹柱,点缀其间,非常协调。
2、此外,绍兴古民居建筑还有3大特点:
空间布局上,一般采用纵向发展,沿着中路设置房屋,中间是大厅,用于族中的聚会议事使用,尤其是婚丧嫁娶、祭祖行礼等集体活动;在房屋之间设有天井,是出于内部房屋的采光考虑,邻水的民居侧面一般不开窗,而沿街的地方都设有高窗,打通视觉的障碍,显得更通畅。
建设尺度上,绍兴古民居的尺度都不算大,这与南方人的身高有关系。从感觉上来说,底层的空间比较符合人体工程概念,给人较为舒服的感觉。在邻水建筑上,一般都会向河面上悬挑一下,这样空间上就变大了,多了一个平台或踏步,等于是向水面要空间,也体现了古越国“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理念。
从单体建筑来说,绍兴民居主要用木材为原料,较为自然;在梁架结构方面,斗拱是主要的构件,精美异常;邻水的建筑有的是私家河埠也有公共码头,台门民居则多数为聚族居住,有一些民居的名字也有意思,如大夫第、文中第、中宪第、秋官第等,可谓别具一格。
以上是我的看法,关注账号【亦文亦物】,实地考察,一起看更多山西精彩国宝。
夜钓用什么饵料比较好?
夜钓的天气选择和白天的选择一样重要,在不适合出钓的夜晚是很难钓到鱼的。月光明亮、水面有雾、有3级以上偏西风的夜晚,是很难钓到鱼的。农历二十五至下月初十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的夜里多没有月光;天气最好选择有偏北风和偏东风的天气。天黑之后,鱼眼进入变光期,此时它们的视力最低,一般蛰伏不动。鱼在夜间摄食的第一个高峰期大约是晚上9点到12点,第二个高峰期是凌晨的4点以后。如果只钓一夜,可钓到12点;如果是连钓,可以养精蓄锐休息一下,以便钓第二天早6点到8点的摄食期。
夜钓的钓位和钓点选择与白天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若是以为主,要选择岸向水中有凸出的部位、小水面与大水面相连的大水面一侧、进出水口的缓流处等,钓点不要离岸太远,要找水底有斜坡的地方作为钓点。若是以钓草鱼为主,要选择岸边有凹陷的背风湾处、选择岸边水中有水草的前沿、大树下、有与大水面相连的小水域。对钓位的选择,第一要有安全感,第二要有舒适感。
夜钓使料的范围很广,因为没有,腥、香、甜酸可根据主钓对象鱼的喜爱组合。主,使用腥、香、微甜的混合味;主钓草鱼,使用香、微酸的混合味;若要鲤、草通杀就使用以清香为主的香、腥混合味。夜钓使用的窝饵要尽量在天黑之前一次打足,夜间不再专门,挂钩的饵料要软,口感要好,而且附钩时间要长,因此饵料的状态要比白天使用的饵料粘一些,以减少提竿的次数,尽量不要提。
夜钓除了要带白天出钓所带的钓具和钓饵外,还要准备、头灯、驱蚊花露水,着装以长袖衫和长裤为首选,料盆、饵盘、擦手毛巾等用具最好都选白色的,方便黑夜使用。驱蚊可用花露水,也可用蚊香,使用花露水驱蚊时,用后必须用酒精棉球擦手,否则手上的花露水味弄到钓饵上鱼不会吃钩。照明灯要尽量少开,切不可使灯光在水面上晃,更不能直射窝区和钓点,因为灯光在水面上晃动,不仅使水下的鱼受惊,还会影响对岸的。
黄金无数自由难沽?
元代陈草庵的《中吕·山坡羊》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身无所干,心无所患,一生不到风波岸。禄休干,贵休攀,功名纵得皆虚幻,浮世落花空过眼。官,也梦间;私,也梦间。
林泉高攀,虀盐贫过,官囚身虑皆参破。富如何?贵如何?闲中自有闲中乐,天地一壶宽又阔!东,也在我;西,也在我。
青霄有路,黄金无数,劝君万事从宽恕。富之余,贵也余,望将后代儿孙护,富贵不依公道取。儿,也受苦;孙,也受苦。
繁华般弄,豪杰陪奉,一杯未尽笙歌送。恰成功,早无踪,似昨宵一枕南柯梦,人世枉将花月宠。春,也是空;秋,也是空。
有钱有物,无忧无虑,赏心乐事休辜负。百年虚,七旬疏,饶君更比石崇富,合眼一朝天数足。金,也换主;银,也换主。
风波实怕,唇舌休挂,鹤长凫短天生下。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阴随阴报,阳随阳报,不以其道成家道。枉劬劳,不坚牢,钱财人口皆凶兆,一旦祸生福怎消?人,也散了;财,也散了。
须教人倦,须教人怨,临危不与人方便。吃腥膻,着新鲜,一朝报应天公变,行止不依他在先。饥,也怨天;寒,也怨天。
休争闲气,休生不义,终身孝悌心休退。去他疑,俺人非,得官休倚官之势,家富莫骄贫莫耻。天,也顺你;人,也顺你。
官资新受,功名将就,折腰为在儿曹彀。赋归休,便抽头,黄花恰正开时候,篱下自教巾漉酒。功,也罢手;名,也罢手。
三闾当日,一身辞世,此心倒大无萦系。氵屈其泥,啜其醨,何须自苦风波际,泉下子房和范蠡。清,也笑你;醒,也笑你。
争奈聪慧,争夸手艺,乾坤一浑清浊气。察其实,不能知,时间难辨鱼龙辈,只到禹门三月里。龙,也认得;鱼,也认得。
生涯虽旧,衣食足够,区区自要寻生受。一身忧,一心愁,身心常在他人彀,天道若能随分守。身,也自由;心,也自由。
天于人乐,天于人祸,不知此个心何苦?叹萧何,反调唆,未央宫罹惹韩侯过,千古史书难改抹。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风流人坐,玻璃盏大,采莲学舞新曲破。饮时歌,醉时魔,眼前多少秋毫末,人世是非将就我。高,也亦可;低,也亦可。
新修宅院,多开门面,要图久远儿孙佃。恣专权,横堆钱,更临危不与人方便,一日过深业贯满。天,也降愆;人,也做冤。
江山如画,茅檐低厦,妇蚕缫、婢织红、奴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休羡他;亡,休羡他。
风波时候,休教遥受,少年场上堪驰骤。酒盈瓯,锦缠头,休令人老花残候,花退落红人皓首。花,也自羞;人,也自羞。
渊明图醉,陈抟贪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志相违,事难随,不由他醉了齁睡,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
花开花谢,灯明灯灭,百年梦觉庄周蝶。兴时节,快活些,明朝绿鬓添霜雪,石氏邓通今谩说。人,不见也;钱,不见也。
尧民堪讶,朱陈婚嫁,柴门斜搭葫芦架。沸池蛙,噪林鸦,牧笛声里牛羊下,茅舍竹篱三两家。民,田种多;官,差税寡。
红尘千丈,风波一样,利名人一似风魔障。恰余杭,又敦煌,云南蜀海黄茅瘴,暮宿晓行一世妆。钱,金数两;名,纸半张。
尘心撇下,虚名不挂,种园桑枣团茅厦。笑喧哗,醉麻查,闷来闲访渔樵话,高卧绿阴清昧雅。载,三径花;看,一段瓜。
关于咏荷的诗句?
咏 荷 诗·词·文 【咏白莲(其二)】 唐·皮日休 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 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 【独芙蓉】 唐·王贞白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 【菩萨蛮】 荷花 宋·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卜算子】 荷花 宋·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 【南乡子】 李绚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 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高荷】 唐·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 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荷花】 唐·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醉桃源】 芙蓉 宋·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栏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五律 荷】 清·纳兰性德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秋莲】 元·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卜算子 咏莲】 清·吴绡 谁种白莲花。秋到花开处。 陶令腾腾醉欲归。香满庐山路。 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 一片琉璃照相馆影空。常向波中住。 【咏同心莲】 昭明太子 江南采莲处,照灼本足观。 况等连枝树,俱耀紫茎端。 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 以兹代萱草,必使愁人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唐·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题白莲】 唐·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小庭水植率尔成诗】 钱微 泓然一缶水,下与坳塘接。 青菰八九枝,圆荷四五叶。 动摇香风至,顾盼野心惬。 行可采芙蓉,长江讵云涉。 【南轩盆植重台莲移种池】 宋·梅尧臣 彤云赤雾生绿房,朝霞变蕊朱粉光。 白玉入泥不满盎,羽盖裹露明目口。 浊水一石乱蛙龟,凿池五丈如斗方。 萍根科斗得自在,荷芰明年出水央。 【房莲】 宋·司马光 莲房前后熟,供噉不须齐。 肉嫩山蜂子,稜深天马蹄。 尚怜食蘂在。深映绿荷低。 脆美如新采,近根犹带泥。 【采莲曲】 宋·陆游 采莲吴妹巧笑倩,小舟点破烟波面。 双头折得欲有赠,重重叶盖羞人见。 女伴相邀拾翠羽,归棹如飞那可许。 倾鬓障袖不应人,遥指石帆山下雨。 【芙蓉曲】 元·萨都剌 秋江渺渺鞭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暧,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 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梁·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轻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越女】 唐·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古意】 唐·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古采莲 元·吾丘衍 湿风吹花生冷香,冯夷为舞冰丝裳, 霏霏粉金飘晚塘。浮兰舟,鼓桂楫, 歌采莲,为君发:迟迟归来弄明月。 【莲塘霁望】 唐·刘兼 新秋菡萏发红英,向晚风飘满郡馨。 万叠水纹罗乍展,一只鸂鶒绣初成。 采莲女散吴歌阕,拾翠人归楚雨晴。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 【新荷出水】 宋·岳珂 贴水初翻紫玉团,忽惊矗立傍阑干。 瑶池七日来青鸟,玉镜孤奁舞翠鸾。 晓露走盘珠颗莹,晚风飏盖雪衣寒。 从今十丈开花面,太华峰头更一香。 【三益塘芙蓉】 元·萨都剌 斑帘十二卷轻碧,秋水芙蓉隔画栏。 彩扇摇风霞透影,锦袍弄月酒生寒。 游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只恐淮南霜信早,绛纱笼烛夜深看。 【并蒂莲花】 明·沈周 耶溪新绿露娇痴,两面红妆倚一枝。 水月精魂同结愿,风花情性合相思。 赵家阿妹春眠起,杨氏诸姨晚浴时。 今日六郎憔悴尽,为渠还赋断肠诗。 【莲实】 金·张擑 水妃擎出绀珠囊,玉笋雕盘喜乍尝。 肤白已搀新藕嫩,心清尤带小荷香。 斗馀翠鸟零珍羽,飞尽黄蜂露蜜房。 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江乡。 【盆池】 唐·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莲花】 明·申时行 碧沼停寒玉,红蕖映绿波。 状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 游戏金鳞出,飞扬翠羽过。 纳凉依水榭,还续采莲歌。 【采莲曲】 唐·李康成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 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荷珠】 清·朱奕恂 小雨林塘净碧罗,田田分得夜光多。 江姝唾逐天风落,仙掌晴分曙月过。 幸未赠来愁结佩,若为采去误凌波。 荡舟耶女休相妒,乐府虚裁一斛歌。 【芙蓉】 清·邵瑸 曾从楚客赋兰茳,喜见风翻赤玉幢。 欲采名花遗良友,还凭远梦落秋江。 盘承雨露珠无算,茎并鸳鸯蒂自双。 此日仙城谁作主?凝眸遥望凭红窗。 【池莲】 元·倪瓒 回翔波间风,的历叶上露。 清池结素彩,华月映微步。 云阴花房敛,雨歇芳气度。 欲去拾明珰,踟蹰惜迟暮。 【南池嘉莲】 唐·姚合 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枝照碧泉。 浓丽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叶相连。 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 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洁,不晓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持归种碧池中。 【阕下芙蓉】 唐·包何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盛明。 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 庆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 更对乐悬张簨簴,歌工欲奏采莲声。 【赋得涉江采芙蓉】 隋·孔德绍 莲舟泛锦碛,极目眺江干。 沿流楫渡易,逆浪取花难。 有雾疑川广,无风见水宽。 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 【游荷花荡】 明·朱方中 平湖秋色十分饶,醉卧楼船逸思飘。 水国荷香浮录醑,夕阳帆影逐金飚。 堤边属玉惊人起,天际蛾眉共客招。 歌罢采莲归路晚,塔西云树正迢迢。 【仲泰安招游湖西荷花荡】 明·朱曰藩 杂佩摇湖月,明状隔镜心。 轻桡随鹭转,别墅入花深。 翠盖水中宝,丹霞酒畔吟。 非君能泛舟,讵得独开襟。 【白莲草堂】 明·朱曰藩 水屿山潭曲曲幽,芙蓉亭子碧云秋。 踏歌侬亦解吴语,一笑端能破客愁。 露下采香霑袂湿,月中摇影入杯流。 君看印诸何如此,况复司州得并游。 【白莲】 清·秋瑾 莫是仙娥坠玉珰,宵来幻出水云乡; 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 国色由来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 东皇为恐红尘涴,亲赐寒潢明月裳。 【白莲】 清 ·盛锦 玉井分栽到野塘,冰销翠袖回生凉。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真相尚留开士社,红衣洗尽美人装。 水仙操罢扁舟去,谁与凌波解佩珰。 【浣溪沙】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向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钱氏池上芙蓉】 明·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点绛唇清香莲】 宋·王十朋 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 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 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 聊相拟,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 【虞美人】 宋·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 洗清秋。去年长恨拏舟晚, 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怨王孙】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 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荷花媚 荷花】 宋·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 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咏芙蓉诗】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 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 待我泛红光。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阶下莲】 唐·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残莲花】 唐·崔橹 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 【莲花】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黄子陂荷花】 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麴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 【秋池一枝莲】 唐·郭恭 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 【莲花】 宋·杜衍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鸡叫子荷花】 宋·张耒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池莲】 金·完颜畴 轻轻姿质淡娟娟,点缀池园亦可怜。 数点飞来荷花雨,暮香分得小江天。 【夏歌】 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莲曲二首 (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催园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开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 陈去疾 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 棹响清潭见斜领,双鸳何事亦相猜。 【采莲】 五代·孙光宪 菡萏香销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雨中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题败荷】 元 ·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采莲歌】 清·王鸿绪 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 【采莲贡(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芙蕖】 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蒲。 【芙蓉】 唐·陆龟蒙 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白莲】 宋·王禹偁 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莲塘】 宋·梅尧臣 不畏塘雨急,钿叶自相遮。 文禽忽惊去,冲落波上霞。 【和文与可菡萏轩】 宋·苏辙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 【采莲曲】 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 【采莲曲】 明·熊卓 采莲复采莲,盈盈水中路。 鸳鸯触叶飞,卸下团团露。 【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横湖】 宋·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荷花】 宋·王氏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再赋郡沼双莲】 宋·范成大 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 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 【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宋·范成大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新荷】 宋·朱淑贞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荷叶】 宋·林景熙 净根无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荷花】 金·赵沨 谁开玉鉴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日落沙禽犹未散,也知受用藕花香。 【藕花】 明·许成名 藕花塘上雨霏霏,无数莲房著水垂。 羞见鸳鸯交颈卧,却将荷叶盖头归。 【再过露筋祠】 清·王士禛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芙蓉】 清·郑燮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瓶中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 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 【白莲】 清 ·徐灼 凉凉簇簇水冷冷,一段幽香唤未醒。 忽忆花间人拜月,素妆娇倚水晶屏。 【莲塘】 清·朱克生 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 【咏荷】 现代·朱诚 冲出污泥顶骄阳,风吹雨打亦何妨? 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 【西湖夏荷】 现代 ·范承祚 芙蓉出水立娉婷,湖面天波影随形。 红颜多赖绿叶衫,画意浓郁富诗情。 【白莲】 现代·范承祚 悄悄碧池水生花,面如敷粉洁无瑕。 出身污泥竟不染,里表清白均属她。 【红莲】 现代·范承祚 好景分明水面铺,嵯峨山下月牙湖。 鱼触萍草轻飘荡,红莲数朵丛中浮。 【荷塘春雾】 泱泱十里水平湖,新叶田田绿渐舒。 黄鹂一声春雾里,微风吹动泻明珠。 【采莲歌】 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菱诗】 南朝·梁· 江洪 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 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 【采莲曲规戒律】 清·史夔 拨棹里湖去,连堤种芰荷。 折来与郎嗅,香比外湖多。 【题月色白荷】 现代·陆家衡 碧玉天然不染尘,眼空兜率是前身。 可怜弱质多情甚,却恋秋光不爱春。 【咏金丝荷叶】 现代·夏国衔 从来荷叶水中生,竟有金丝壁上存。 想是怕遭风浪险,独寻幽处自为春。 【残荷】 现代·许介文 芦花翻白夕阳黄,秋色萧萧碧藕塘。 残叶数枝君莫折,留供避雨双鸳鸯。 【题画秋荷】 现代·齐白石 不染污泥迈众芳,休嫌荷叶太无光。 秋来犹有残花艳,留着年年纸上香。 【题画秋荷】 现代·齐白石 飞过池南水同碧,穿来竹外色无疑。 有鱼足饱休飞去,直到荷枯水尽时。 【晚荷图题诗】 近代·吴昌硕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楼水绕墙。 荷叶今朝摊纸画,纵难生藕定生凉。 【临湖亭】 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莲花】 明·李东阳 不见峰头十丈红,别将芳思写江风。 翠翘金钿明鸾镜,疑是湘妃出水中。 【题画荷花】 明·朱耷 若个荷花不有香,若条荷柄不堪觞。 百年不饮将何为,况值新槽琥珀黄。 【题荷花翠鸟】 明·朱耷 侧闻双翠鸟,归飞翼已长。 日日云无心,那得莲花上。 【题画荷花】 明·朱耷 一叶数尧蓂,一程远长耳。 道是踏灯回,九莲花队里。 【题画荷花】 明·朱耷 家公记得好儿郎,何事儿郎记莫详。 画与习池冠倒着,为它辛苦在人旁。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画荷】 现代·齐白石 习习微风入小窗,舍南何处芰荷塘。 清风也有轻狂意,经过莲花亦自香。 【莲花】 唐·郭震 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媠婑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白莲】 宋·杨亿 昨夜三更里,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莲花】 宋·文同 金红开似镜,半绿卷如杯。 谁为回风力,清香满面来。 【荷叶】 宋·苏轼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千叶红莲】 宋·洪适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 【梦行荷花万顷中】 宋·陆游 天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 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 【荷花】 宋·杨巽斋 翠盖红幢耀日鲜,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风度清香趁画船。 【竹枝词】 元·丁鹤年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荷花】 元·何中 曲沼芙蓉映竹嘉,绿红相倚拥云霞。 生来不得东风力,终作薰风第一花。 【荷花】 元·叶梅峤 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 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 【盆莲】 明·徐阶 四面花开玉露滋,晓风翻雨叶垂垂。 泉明酒思濂溪癖,凭仗盆池借一枝。 【题扉面荷花】 明·曹鼐 玉井芙蓉红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轩忽漫看图画,疑是昭阳镜里开。 【采莲曲】 明·沈野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 【风莲戏鱼图】 清·恽寿平 萍风将散绿,香气欲成露。 美人采红莲,曾过南塘路。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咏双开莲花】 唐·刘商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船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荷九首 (选一)】 明·徐渭 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 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 【荷叶露】 金·段成己 泉客将归返故渊,西风渺渺碧波寒。 主人情厚无他赠,一把真珠泣翠盘。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新荷】 宋·蔡袡 朱栏桥下水平池,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是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 【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唐·李颀 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 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 从来不著水,清净来因心。 【咏芙蓉诗】 南朝梁·萧纲 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 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 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催。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渚莲】 宋·范仲淹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 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供织女期,秋宵苦霜露。 【子夜吴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采莲曲】 清·徐倬 溪女盈盈朝浣纱,单衫玉腕荡舟斜。 含情含怨折荷华,折荷华,遗听思, 望不来,吹参差。 【江南曲】 晋·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同庾肩吾咏莲舟买荷度】(简文帝) 采莲前岸隈,舟子屡徘徊。 荷披衣可识,风疏香不来。 欲知船度处,当看荷叶开。 【后庭花】 元·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干荷叶】 元·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番霜。 寂寞秋江上。 【荷诗】 晋·张华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咏荷诗】 南朝梁·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芙蓉花】 隋·辛德源 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艳红。 丽质徒相比,鲜彩两难同。 光临照波日,香随出岸风。 涉江良自远,讬意在无穷。 【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芙蓉】 唐·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景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芰荷料难比,反此生高原。 【高荷】 唐·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 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荷花】 唐·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中国古代都有啥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有哪些?
主要的有:二胡、笛子、琵琶、箫、扬琴、胡琴、古筝、古琴、竖琴、唢呐、柳琴、笙。
中国民族乐器按演奏方法可分为:
(1)吹奏乐器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笙
(2)弹拨乐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3)拉奏乐器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4)打击乐器
包括: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等等。
中国古典乐器其它分类一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柷(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人的共同体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继续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据《新唐书?南蛮?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端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
中国古典乐器其它分类二
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以下介绍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吹管乐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横吹、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朝以后,成为配合演奏戏曲的重要乐器。
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 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其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富厚,故深受人们心爱。
笛子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筒音(最低音)为a′(实际音)和d2(实际音)的笛子。因为这两种笛子别离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配合演奏乐器,所以习气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箫 Hsiao
约4500年前,有个叫仱伦的乐官发明了「律管」,将竹管一端以节封闭,由另一端直吹而发声,这是箫的前身。到了汉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为五孔,唐朝时传到***,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开一孔,以后就没再做多大变化。
箫为直吹管乐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与笛近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个半八度,常用的箫最低音为d′、
笙 Sheng
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西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经有关於『和』的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册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
传统笙一般为十三簧与十四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种。
笙常用作配合演奏乐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亦可用於独奏。笙是以簧片振动发音,吹吸皆可吹奏,且同时可吹出两音以上,故可吹奏和声。
唢呐 Suona
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字为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自明代始有关於唢呐的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以及民俗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流传各地的唢呐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犷的、有柔和的,种类甚多,表现力很强。所有管乐器的技巧几乎都可吹奏,它还可以模仿唱腔,以管体、哨子、喇叭口拆开吹奏,各自模拟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唢呐是筒音为g′的D调高音唢呐。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朝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杨琴等等。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吹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琴、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剩下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首弹拨,多放在腿上吹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异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底下,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筝、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弹拨一类乐器的通称。远在西元三世纪,中国就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汉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现。约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至中国的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
它接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成长,并经后人精益求精,由有相无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扩大。吹奏方法最初用木拨吹奏,唐代中叶改用手指,弹奏技巧经长期成长,日趋庞大。表现力益富厚。现今传遍中国南北各地。除作为独奏、重奏、和奏等纯兴趣的形式出现外,在戏曲、曲艺、歌唱等配合演奏乐队中也广泛被应用,是我国相当重要的一种弹拨乐器。
柳琴 Liuching
又称柳叶琴、金钢腿、土琵琶,状如小型琵琶,原为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绍兴乱弹等剧种的重要配合演奏乐器,装有两根或三根琴弦,鼎新后加装为四弦,音域宽广,半音齐全,音色柔美,被用作独奏及国乐团中弹拨组的高音声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朝的「弦鼓」成长而来,三弦名称最初见於明代文献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配合演奏乐器,由於其声响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
阮 Yuan
阮在乐队合奏中是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现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介入配合演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
杨琴 Yangchin
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扬琴具有清脆的声响,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
筝 Cheng
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战国时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经在泰国流行。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全中国。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以其被广泛的采用而闻名。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成长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被用来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跳舞等配合演奏。
擦弦乐器
擦弦乐器是用装在细竹弓上的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动发音的一类乐器。我国常见擦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见文学作品中,当时名曰「嵇琴」,北宋时,在我国北方奚部民间广为流传,称之为「奚琴」。宋朝陈晹所编「乐书」(西元1099年)卷128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别,两弦之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根据文字和画中的图形,奚琴与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仿,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来,胡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不论在乐器上或乐曲均有显着的成长,由於建造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从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国以后为适应国乐队和奏需要,又创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这类型的乐器更为富厚。目前,各地方与各剧种所用的胡琴类乐器,不下数十种,它们不仅有柔美的音色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吹奏技巧与富厚的表现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几十年中更有较大的成长。已经成为极佳的独奏乐器和重要的乐队乐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擦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由於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气,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是同一乐器。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强,既能吹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吹奏跳跃有力的旋律乐器,既用之於独奏,也适於合奏或配合演奏,在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剧种中均为中要的配合演奏乐器。
二胡遍及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吹奏体式格局鼎新而成的。
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极为利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
打击乐器
国乐器中,打击乐器历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上,分为鼓、锣、钹、板和钟五类,若依制造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金属、竹木和皮革等三类。它们的吹奏技能和表现力极为富厚,音响具有特色,不仅使乐器的节奏鲜明强烈,且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浓厚的人的共同体色彩。民间音乐中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辽宁鼓吹等,俱是以打击乐器见长。在现代国乐团中钟类很少施用。
一、鼓类乐器:
历史记载中,打击乐器以鼓的出现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经有「鼓」字。鼓类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吹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富厚的表现力,除用以合奏或配合演奏外,某些乐种中还作为独奏乐器施用。
大鼓 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为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径在一尺半以上。由木制的圆桶上下端蒙以两块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摆在四脚的木架上吹奏,奏时用两根木槌敲伐鼓面而发音。音色低沉而厚实。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为可定音的大鼓,根据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乐队中经常以两个或3个为一组,两个一组的多定为主音及属音,3个一组的则增加下属音、上属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锣类乐器
锣是我国施用得最广泛的打击乐器之一,最初流行於中亚与东南亚一带,於西元六世纪前一阶段传入我国,当时是叫「沙锣」。随着戏曲艺术的成长,经过长期的流传和革新,使锣成为具有富厚表现的乐器。锣的种类很多,有的锣具固定音高,有的锣击后音升高,有的锣击后音减低。
锣是体振乐器,结构简单,锣身呈圆形弧面,通常四周有边框,用槌敲击中央部门,震动发声。
云锣 Yunluo cloud gong
云锣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民间叫九音锣。通用的云锣有十面小锣,悬于木框之间,或将木框抵在桌上,右首用小槌敲击之,(大型云锣,则用木架立於台上)其立位摆列各不相同。
三、板类乐器
板类乐器施用在乐队中有响板、梆子、木鱼--------等。
响板 Hsiangban
响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制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纪的唐代已经出现,其数目有六块或九块,由於施用目的不同,板的数目也不一致,现在通常施用三块板所构成的。因适用范围之不同,又可分为鼓板、书板、击坠板三种,古板用於民乐合奏及戏剧配合演奏,为主要的节奏乐器,经常与板鼓配合施用,书板及坠板则为曲艺说唱配合演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於配合演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施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戏剧气氛。因适用范围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略称梆子〉、南梆子、坠梆子及秦梆子等区别。
河北梆子,是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红木制成。左手执短而粗的椭圆形,右首执长而细的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高亢而坚实。
◆南梆子为长方形的中空木制体,演奏时左手执梆,右首执木槌敲击,发音圆润,一般以花梨木制造。
◆坠梆子用於豫剧配合演奏,其形如蛋。
◆秦梆子用於秦腔。
民国二十年,山西万泉县荆村发掘出3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有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是以排萧、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作仪仗队或在宴席上吹奏和其他文娱之用。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始有所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俱是主要乐器。
“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会用来助兴、陶冶情操之用。如今,虽然已经很少会融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很多爱好琴弦的追求者依然会去了解它。那么,在中国乐器文化之中,四大名琴指的是哪四大呢?接下来就请随小编一同前往观赏下。
一、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琴音宏亮,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 ,所以被称为齐桓公的“号钟”
二、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绿绮
“绿绮”是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四、焦尾
“焦尾”是东汉着著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