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被俘奶,最有勇有谋的将军是谁?
在历史长河上要评出一个“最”是很难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的将军都非常的优秀,这里就从战国时期说起,这一名将军非常的有名,而且还是一个“残疾人”
李牧大将军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经以步兵对抗骑兵,将入侵的十万匈奴骑兵一战歼灭,创下了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
因为战国时期历史久远,所以在李牧早年没有对应的记录,只知道是赵国的一个职业军人家庭出身,而且他的手臂比起常人要短上一些,还不能伸直,算是轻微的残疾。
但还好,打仗的将领大多都是用的脑子,这没有影响太多。
李牧成长的时代并不是赵国最鼎盛的时代,那时候的赵国刚刚经历长平之战,损失了数十万的士兵,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
但好在战国时期还有其他的强国,可以牵制秦国,而且秦国也在长平损失了二十万人,暂时也发动不了对于赵国的大战。
而李牧,就在这个窗口夹缝时期开始成长了。那时候的赵国南方暂时平稳,可在北方,游牧民族给赵国带来了新的麻烦。
那时候赵国北方生活着月氏、东胡、匈奴,等大部族,另外还有襜褴、林胡等较小的部落。
从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的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而且吃过很多次游牧骑兵的大亏,曾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被游牧民族所逼,没有办法才胡服骑射。
到了李牧时代,赵国北方的外患更加的严重,匈奴骑兵常常利用赵国陷入战乱的时候入侵,大量的赵军被杀,众多赵国百姓被掳走。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当时在山西,匈奴已经在山西腹地随意进出,赵人的生活完全只能在城池中,出了城池就是累累白骨,无数良田被放弃。
而且因为赵军和他们交战很少有胜利,甚至后来赵军看到匈奴兵马之后就不敢应战,直接转头就逃。
李牧上任之后,也分析了匈奴的特点,分析出来了机动性,骑射,后勤等三大优势。
也分析出来了匈奴的几大弱点,比如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好的纪律,武器也十分的落后,李牧也根据赵国的特点,制定出了引诱匈奴人深入赵国境内,然后关门打狗,将他们合围歼灭的战略。
也就是要用大量的弓箭手和纪律武器优势来抵消匈奴优势将匈奴打垮!于是李牧亲自出马,教士兵们骑马和射箭,编练大量的弓箭手,每天下令屠猪宰牛来犒赏士兵,甚至截留当地的收入来供养士兵。
而且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
在李牧的政策下,赵军和民众也相处融洽,同时李牧在北方也布置了大量的烽火台,只要发现了匈奴骑兵踪迹就会预警。
同时李牧规定发现匈奴后就必须撤入营堡和城池中,擅自出击,一律斩首。
匈奴攻不破堡垒,只能空手而归,无法通过以战养战壮大自身,而赵军坚守,伤亡也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
赵王看到李牧每年花大量的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非常的不满,终于把李牧撤下,换了一个将领,这个将领看到李牧坚守不出被撤换,只得出兵,但抓不住匈奴主力,伤亡反而较多,反复几次后,赵王只得重用李牧。
但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
匈奴也非常的高兴,认为那个软弱无能的将领又回来了,又可以肆无忌惮的抢掠了。
南下的时候,匈奴围着赵军堡垒转圈,甚至挑衅赵军,斩杀抓到的赵军俘虏,赵军上下群情激奋,李牧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大决战开始了。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
匈奴一来,这些牧民就四散而逃,匈奴俘虏了大量的牲畜,认为赵国这次还是没有防备,迅速倾巢而来。
在这时候,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
因为这个,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
于是,十万的匈奴骑兵杀入赵国,李牧知道匈奴中机之后,也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很快,匈奴大军就和赵军主力遭遇了,李牧和赵军那么多年示弱的表现让匈奴人也十分自大,认为一次冲锋就能把赵军冲散。
于是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
但这一次赵军十万弓箭手给匈奴人上了一课,因为赵军使用金属箭头,而匈奴人又基本没有着甲,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
这是匈奴人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但毕竟是草原上的,很快再次发起了冲锋,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战车在古代就等于是现代的坦克,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
同时配合骑兵,很快就完成了对于匈奴的包围,但匈奴没有统一指挥,只能分头撤退,而且因为是武装牧民,胜了固然好说,败了之后,匈奴也出现了全线溃败,匈奴也分成了几十股,开始乱逃。
赵军也迅速的收拢包围圈,数日内就将匈奴歼灭,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李牧的这个战役,不但前无古人,而且也几乎后无来者,这时候的李牧也终于成为了赵国战神。
北面战争结束之后,赵国开始再次对付南方秦国,随后二十年李牧率军对抗秦军,没有一场的败仗,两次打战役更是把几十万秦军杀的落花流水。
但这样的一个战神最后的下场却十分的悲凉。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王派遣李牧应战。
面对王翦、李信等三路秦军,李牧毫不畏惧,率领主力对阵。由于秦军多次被李牧大败,王翦等人也深知在正面战场上恐难胜对方,于是驻军不出,两军对峙,王翦也建议秦王使用其他的办法。
秦王一点就通,立即派人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中伤李牧会造反!
这种时候,赵王中了反间计,认为李牧准备谋反,召回李牧,下令让其自裁,李牧知道被离间,可是身为武将,武德第一位就是忠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李牧死后三个月,秦军攻破赵国首都,赵王被俘虏,赵国就此灭亡。
一个残疾人,戎马一生,攻必取,守必固,独立支撑衰弱赵国残局,百战百胜,无往不利,即使被国君猜疑,依然选择了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壮哉,李牧大将军!
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巾帼不让须眉
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女人胜过男人。出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宜王。”
历史中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例如韩世忠在妻子梁红玉的辅佐下,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梁红玉(1102—1135),出生于江苏淮安,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出生,史书中成为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文学作品中所取的名字。
宣和四年(1122)三月,在彻底平叛了方腊起义后,在庆功宴上梁红玉和当时还是下级军官的韩世忠结识后,两人一见钟情,韩世忠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正妻。
1129年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1130年建炎四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东西水域,截击金军归师的著名水战,宋军双方在金山脚下开战,韩世忠指挥水师迎战金军,其妻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军队士气倍增,击败金将斜卯阿里,歼其200多人。
梁红玉和韩世忠驻守楚州十余年,后因岳飞蒙冤受害,辞去军中职务归隐苏州。与1153年去世。宋高宗赵构称赞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
韩世忠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其妻子梁红玉功不可没,所以梁红玉这位女中豪杰也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说到巾帼不让须眉,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另外一位女英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一首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花木兰(412—502),花木兰故事流传至今主要归功于《木兰词》这一民歌的绝唱。花木兰是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花木兰自幼跟随父亲练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龄太小花木兰女扮男装隐瞒身份替父从军,在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中,花木兰勇敢无畏冲锋陷阵,最终凯旋回京,暴露身份的花木兰因为战功赫赫被赦免了欺君之罪,她拒绝了官职而是选择了回家照顾自己年事已高的父亲,花木兰忠孝节义,民族女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女儿身的她勤劳孝顺,男儿身的她英勇建强,花木兰不仅仅是一位女子,更是千万人民心中的巾帼英雄。
对于花木兰的年代考证,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表现突出,但是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战争结束后,朝廷授予她尚书郎,被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来自于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人屡犯边境,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立战功。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发现是女儿身后与之结为姐妹。
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里面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除了我们上面说的梁红玉,花木兰,还有穆桂英和樊梨花。被成为历史上的四大巾帼女英雄。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的平等,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巾帼女英雄,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花木兰后人是谁?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说的就是花木兰。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巾帼女英雄,她代父从军12年保家卫国。为了国家的安定,付出了12年的青春,由此创造了一代传奇。
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族大国柔然,经常侵略北魏的边境,花木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沙场的。那造就如此传奇的花木兰,她的后代如今在哪里呢?
其实如今这两个姓氏的人,有可能真的是花木兰的后代,但是并不是花姓。在《汉孝烈将军记》碑文中,开头说:“神姓魏,字木兰,毫州人……”。这里的“孝烈将军”,说的就是花木兰,而这个称号也是唐朝皇帝对他的追封。
而这个碑文就是讲述花木兰事迹的碑文,在这个碑文中说花木兰姓魏,木兰是她的字,她的老家是在亳州。对于花木兰姓魏的说法,在其他的史料上面,比如《毫州志》、《归德府志》、《凤阳府志》都保持了这个说法。
在《大清一统志》中更是说“木兰,魏氏女”,这些资料都清晰地说出了花木兰是魏家的女儿。所以如今的魏姓,很有可能是花木兰的后人。
对于花木兰的姓氏,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现在《武汉史话黄陂分卷》:“木兰本姓朱,十八岁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横枪跃马,用兵如神。”这份史料,上说花木兰姓朱,是在18岁的时候代父从军。
而这里的“横枪跃马”说出了花木兰的武艺高强,“用兵如神”则是说她后来的统兵能力。而对于花木兰姓朱的说法,在清代的《忠孝勇烈奇女传》中,也有相同的记录:“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
明代焦纭在《焦氏笔乘》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由此可见,花木兰姓朱的说法,也是广受人们认同的。所以这两个姓氏,都有可能是花木兰的后人。
但是这么多的历史资料上面,都没有提到花木兰是花姓。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在唐朝以前,其实根本就没有“花”这个字,唐以前的花都是人们将“华”改过来的。
《百家姓》中说:“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氏者。”因此花木兰出现的年代,到花姓出现的年代,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花木兰也就没有姓花的机会了。
但是无论花木兰姓什么?是哪里人?如今她都已经成为了巾帼女英雄的代表,她代表了孝道,代表了保家卫国,代表了巾帼不让须眉。她的精神力量,如今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花木兰的孝义和勇敢,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值得我们世代传承!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涌现了无数的抗战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中很多人都为了抗击日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小人物”,甚至很多都是无名英雄。世人皆知大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却偏偏遗忘了他们,这是对他们的不公。今天是抗战胜利73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揭开那些小人物的抗战史。
今天的两位主人公是董宪勋和韩勇义,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吧!实际上,他们两个就是在抗战时期的“小人物”,如果没有抗战女英雄赵一曼的存在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曾经帮助赵一曼逃走的警察和护士,是不是大家有一点印象了,但各位你们了解其中的细节以及他们的最后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小人物”的抗战史。
董宪勋和韩勇义到底是谁呢?1935年,赵一曼受伤被俘,后来因伤势严重,被敌人送进了当时的哈尔滨立医院治疗,而董宪勋则是是监视赵一曼的伪警察,韩勇义则是照顾赵一曼的见习女护士。虽然赵一曼身受重伤躺在病床上,但依然试图逃跑,继续与日寇战斗。在经过一段的观察和接触后,赵一曼认为董宪勋和韩勇义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然后对二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爱国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其爱国心,最终二人毅然决定帮助赵一曼逃出升天。
紧接着,董宪勋和韩勇义就逃亡做了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因为需要资金,女护士韩勇义将自己结婚地金戒指和大衣买了筹措资金。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勇义按计划将赵一曼背到事先租好的汽车上,然后前往抗日游击区,但在距离游击区很近的地方被日寇追上,三人被日军逮捕,赵一曼于1936年8月被敌人杀害。
董宪勋和韩勇义被敌人抓捕后,敌人对让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他们说出抗日游击队的位置,董宪勋誓死不屈,由于敌人的刑讯太重,1936年7月中旬死于狱中,时年27岁。而韩勇义也是受尽日伪军的折磨,但因为其年龄小,只有16岁,又有爱国人士的帮助下,韩勇义由“政治犯”改判为“纵匪逃走”的刑事犯,被判处有期徒刑4个月。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她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但因为她在狱中受尽敌人的折磨,患上了肋膜炎、脓胸,出狱后也没痊愈,成了慢性病。工作两年后,她肺病复发且一天天加重,最后因病势沉重,于1949年2月12日医治无效去世,时年仅29岁。
在抗战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而董宪勋和韩勇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抗战的胜利,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不容我们遗忘。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伴随无数士兵的牺牲才换来胜利,而参加战争的基本都是男儿,在国家战乱之后,男儿必定减少很多,剩下来的女人怎么办呢?
首先古代一直是一个男女不平衡的社会,男人是数量远远大于女人的数量。根据《周礼职方》所载中国古代就人口总数的性比例而言,是男多于女。在有关性别的统计数明代以后的地方志有详细的记载。如明王朝时期,除了福建省出现过女多男少的县外,从北到南大多数地区男女比例都严重失调,可以注意到,中原的铜陵、夏邑,江浙的长洲,甚至远到海南的琼州,都出现了200:100以上甚至300:100以上的恐怖男女比。
这种情况不是到明朝才有,在《韩非子》中就曾经说到,同样是作为父母,生个男孩子就请客,非常高兴。但是生了个女孩就愁眉苦脸,甚至于直接扔到水里溺死。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男女数量严重失衡。
由于男多女少,实际上即使战争发生,很多男儿战死沙场,但由于古代士兵占比一般不会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所以即使战死一部分,男儿的数量也不见得比女儿少很多。除非是发生了全国性的战争,或者是极为惨烈的统一战争,如秦灭六国,楚汉相争等。
其次国家会出台政策,比如促使寡妇改嫁之类的。如唐朝李世民时期颁布的《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诏曰:“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就是说:“丈夫去世的寡妇,为丈夫守制期满之后,必须再嫁。如果寡妇不肯改嫁,有司衙门必须命令她改嫁,但是在宋朝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加剧,这种措施就少了。
战乱发生之后女人并不会成为幸运儿,在全国动荡的战乱中,女人也要面对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多女人也会在这样混乱的时局中去世,所以一般战争结束之后,国家会想方设法的孤立女子出嫁,而目的是为了解决光棍问题。
比如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刘邦就对年满15岁未婚的女子,每年征收120钱的单身税。后来刘邦儿子刘盈继位之后,还是觉得人口太少,于是将单身税提高到每年600钱。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多穷人家庭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被迫将女儿匆忙的嫁出去。
至于说有人担心战乱之后女子太多,政府会鼓励多纳小妾,让那些有钱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实际上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男多女少才是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对于纳小妾的这种做法,政府不但不鼓励多纳妾,反而限制纳妾的数量。
如汉朝规定,“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如果想多纳妾,那就得立战功,得有特殊贡献,“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再比如元朝,曾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庶人,也就是老百姓不得纳妾,所以在古代,没有钱没有地位,想纳妾也很难啊。
总体而言,战争爆发会使男人减少,但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动荡的难带女人更难保护自己,女人也会减少很多,对整个社会而言男多女少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政府往往会鼓励女子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