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1.04,在距离我们2200光年的地方真的能看到秦始皇吗?
这其实属于一个科学问题。经过现代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光速可以达到每秒2.99亿米的惊人速度。但是,虽然光的速度如此之快,可在宇宙的这个大环境、大空间种,光速依旧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在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中,光从太阳到达地球上需要长达八分钟的时间。而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秒看到的光,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
于是我们推广开来讲,无论是我们在宇宙中观察到的哪一颗星星,它所散发出来的光,都是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才走到我们地球上,走到我们眼中。我们在这些光中所看到的事情,发生的变化,也是很久以前就发生的事情。
那么既然我们观察到的其他星系发生的事情都来自于很多年以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的推测,在距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可以看见我们地球以前发生的历史,看到秦始皇时代发生的事情呢?
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推测,这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算是距今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时代,在距离地球非遥远的角落中如果有智慧生命可以远程观测的话,他们的确是可以看到的。
而且随着观测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么他们可以看到的地球也是越来越古老。这是非常符合科学定律的。
但是话又重新说回来,这种探测手段虽然符合科学定律,在当今的科学的条件之下却难以实现。如果要去到某个距地球极其遥远连光都要走上很久的地方,借此观察地球的过去,这便意味着要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快速超越着空间界限。
这在目前科技水平中是一件根本难以实现的事情,而且在先今的科学理论体系中,超越了光速又会发生哪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也暂时没有理论可以用来参考。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秦始皇手下八大名臣?
有王翦、王贲,蒙武和两个儿子蒙恬、蒙毅,还有一个是飞将军李广的祖先李信。
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王翦此人在军事上卓有成就,也深谙用兵之道,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他的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仕任三朝,秦始皇都将其作为自己的老师,对他十分恭敬。
王贲,生卒年不详,他是王翦的儿子,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战绩和人生都比他的夫亲要黯淡得多,他是秦国灭六国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将领,但是民声却不如他的父亲,灭魏、夺辽、灭燕,是他最主要的事迹,曾随秦始皇东征,其后事迹不明。
蒙武,也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其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蒙骜也是一名出色的大将。曾先后与王翦两次率军攻打楚国,皆击败楚军。司马贞《史记索隐》曾评价他:“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蒙恬,出生年月不详,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人,祖父辈由齐国迁往秦国,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父亲都是秦国的大将,而蒙恬也是秦朝著名将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蒙恬也十分争气,他和其弟弟蒙毅一个主内,被称为“内史”,一个主外被称为“内谋”,一起效力秦国,当时的众多将领都不敢与这两兄弟争宠。秦国兼并天下后,他曾率领大军北击匈奴,收复失地,据说毛笔是他改良的,宁夏这个地方也是他最早开发出来的。
蒙毅,出生年月不详,姬姓,蒙氏,名毅,祖籍齐国人。蒙毅是秦国名将蒙骜的孙子,蒙武的孙子,蒙恬之弟,蒙氏家族三代都效忠于秦国,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蒙毅是这个名将家族里,唯一一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他在秦宫深受秦始皇的宠信,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还是个能打战的将领,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被秦二世囚禁并杀害。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李信是灭亡燕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李信年轻有为,又果敢有担当,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攻伐燕国、兴师伐楚、平定燕齐,这一场场的战争,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而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是伟大又神秘的,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消灭了山东六国之中的最后一个诸侯国,继而统一了六国横扫天下,接着他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法令和措施。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也有人说其是吕不韦的儿子,故而称为吕政,史书上称其为秦庄襄王之子。
秦始皇具体焚了什么书?
焚书坑儒,当时叫做“焚诗书,坑术士”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第一次出现“焚书坑儒”这个词,之后“焚书坑儒”就代替了“焚诗书,坑术士”。
那么焚诗书,坑术士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焚诗书,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13年,那时候大秦已经成为帝国4年了,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国宴,七十位博士集体上前敬酒。领班周青臣拍马屁说:陛下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国家不用打仗了,人民可以长久的太平了,这功德从古至今无人能比!这话秦始皇听了很高兴!
但是就有不开眼的,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说:周青臣是在拍马屁!商周之所以传国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制,因为分封的子弟功臣可以和国君互相照应。你实行郡县制,一旦有人造反,你只能自己应付,没有人和你相照应!
这话秦始皇当然不爱听,好在他没有当场杀人,而是问丞相李斯:你怎么看?
李斯说:“不同的局势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现在天下已定,老百姓就该好好种地,知识分子就应该好好学习法律,别有事没事就言必称上古,来惹是生非,迷惑百姓!过去就是因为各执一词,才有的诸侯并起,天下大乱,结果还不都是不中用,反而咱们大秦一统天下!所以咱们既然统一了天下,那就再统一思想。"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引号内的两句是引用的《史记*李斯传》中的原文)。
由此可见,秦始皇为了禁止以古非今,非议国事,才和李斯下令: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都被“收去”了,“收去”不是烧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烧了,但没有全烧,毕竟后来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那这段时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典籍遗失了呢?因为项羽,七年后,项羽屠咸阳,焚秦宫,秦国官方收藏的无数典籍,除了萧何收藏的那些,全被烧了。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坑术士是发生在公元前212年,焚诗书的第二年。原因是术士都是坑货,从秦始皇那里骗了巨资,说是帮秦始皇求仙,结果自然都失败了,失败后还不消停,私下议论秦始皇如何残暴,如何专权,而且卢生、侯生还带着无数秦始皇求仙用的资材逃了。
这事别说是残暴专权的秦始皇了,就是佛祖也不乐意啊,骗了我,还骂我,还偷我的东西逃跑,你跑得了么?你以为你们都是徐福?于是秦始皇怒了,460多个术士全都被活埋了。
那卢生、侯生都叫生,不是术士么?是术士!汉朝之前,儒生,术士都就叫生。
那为什么坑术士最后成了坑儒呢?
第一、秦始皇好鬼神,而且术士借鬼神之名,可以轻松的从秦始皇那里得到很多好处,所以一些儒生为了功名利禄,就混进了术士的队伍,谁成想反被秦始皇给坑杀了;
第二、术士都是读书人,那时候儒学早已经遍地开花了,术士基本上可以说是准儒生了;
第三、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末年孔子10世孙孔安国都说“焚书坑儒”了,所以焚书坑儒就流传了下来。
康熙遗诏全文?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1717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 康熙帝于乾清官暖阁召诸皇子、满汉大学士、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就其一生事业作长篇谕旨,称“若有遗诏,无非此言”。
全文如下: “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头晕,惭觉悄瘦,至秋月塞外行围,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颜貌加丰,每日骑射亦不觉疲倦。回京之后,因皇太后违和,心神忧瘁,头晕频发,有朕平日所欲言者,今特召尔等面谕。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巳。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奏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祟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昔项羽起兵攻秦,后天下卒归于汉,其初汉高祖一泗上亭长耳。元末陈友谅等并起,后天下率归于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觉寺僧耳。我朝承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赋子无非为真主驱除耳。
今朕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年者,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凉德之所致也。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自黄帝甲子至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称帝者三百有余,但秦火以前,三代之事不可全信。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余年,称帝而有年号考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古人以不矜不伐、知足知止者为能保始终.览三代而后,帝王践柞久者不能遗令闻于后世,寿命不长者罔知四海之疾苦。朕巳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议论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预先随笔自记,而犹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每观其遗沼,殊非帝王语气,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际,觅大臣任意撰拟者。朕则不然。今预使尔等知朕之血诚耳。当日临御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访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将七十,子、孙、曾孙百十余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不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逞,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慨)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侈然自放、耽于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金尽美之君,亦必抉摘暇疵。朕为前代帝王剖白,盖由天下事繁,不服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考勤劬一生,了无体息。如舜虽称无力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似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总纲务,朕心窃不谓然。一事不道,即贻四诲之忧?一时不道,即贻干百世之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详慎,即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万几至重,诚难稽延。故朕莅改,无论巨细,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盖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余年,每多先事绸,四服兆人,亦皆戴朕德意,岂可执不必兼总细务之言乎?
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来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况日有万几,皆由裁夺,每觉精神日逐于外,心血时耗于内,跟前途倘有一时不讳,不能一言,则吾之衷曲未吐,岂不可惜.故预于明爽之际,一一言之,可以尽一生之事,岂不快哉!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俟命”,旨圣贤之大道,何足惧乎?近日多病,心神恍忽,身体虚惫,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当年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今朕躬抱病,怔仲健忘,故深惧颠倒是非,万几错乱。心为天下尽其血,神为四诲散其形,即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况承平日久,人心懈怠,福尽祸至,泰去否来,元首丛脞而股肱惰。至于万事隳坏而后,必然招天灾人害杂然并至,虽心有余而精神不逮,悔过无及,振作不起,呻吟床榻,死不瞑目,岂不痛恨于末死。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又如丹毒自杀,服食吞饼,宋祖之遥见烛影之类,种种所致疑案,岂非前辙?皆由辨之不早,而且无益于国计民生。汉高祖传遗命于吕后,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或有小人,希因仓卒之际废立可以自专,推戴一人以期后福,朕一息尚存,岂肯容此辈乎!
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柞,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敢,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今臣邻奏请立储分理,此乃虑朕有卒然之变身。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末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天下神器至重,倘得释此负荷,优游安适,无一事哭心,使可望加增年岁,诸臣受朕深思,何道俾朕得此息肩之日也。朕今气血耗减,勉强支持,脱有误万几,则从前五十七年之忧勤,岂不可惜。肤之苦衷血诚,一至如此。每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耶?但得数旬之怡养,保全考终之死生,朕之欣喜,岂可言罄。从此岁月悠久,或得如宋高宗之年,未可知也。朕年五十七岁方有白须数茎,有以乌须药进者。朕笑却之曰:‘古来白须皇帝有几?服若须鬓皓然,岂不为万世之美谈乎?’初年同朕共事者,今并无一人,后进新升者,同寅协恭,奉公守法,皓首满朝,可谓久矣,亦知足矣。朕享天下之尊、四海之富,物无不有,事无不经,至于垂老之际,不能宽怀瞬息,故视弃天下犹敝履,视富贵如泥沙也。倘得终于无事,朕愿已足。愿尔等大小臣邻,念朕五十余年太平天子倦倦丁宁反复之苦衷,则吾之有生考终之事毕矣。 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
秦始皇的第一大将军是谁?
秦始皇的第一大将军是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