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聊点轻松的,别老是沉迷于历史的“阴谋论”啦!
说起来,年终奖可是个“老古董”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就已经有了定例,称为“腊赐”。 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赏赐钱物,以备过年之需。 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多寡不一。
别以为古代的“年终奖”都是皇帝给的,民间老板也有一套! 比如,在秦代,就存在着一种叫做“公费报销”的特殊奖励方式。 当时的公文是写在竹简上的,写完之后,就要用绳子捆绑好,才能递送。 这些竹简可不是随便就能弄到的,需要专门的人员去制作,成本可不低。 所以,在古代,公文传递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时候就轮到“民间老板”登场了。 他们会在年底的时候,按照官员的级别和工作量,发放一定数额的“公费报销”费用。 这笔钱看似是报销,但实际上就是官员们的“年终奖”。 这也间接地反映出,古代的“公务员”也是很“辛苦”的,为了“报销”这笔“年终奖”,他们可是没少操心。
到了汉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年终奖”就更“豪气”了! 不仅在腊月发放“腊赐”,还会在立春的时候发放“春赐”。 这就相当于,一年能拿两次“年终奖”! 而且,根据记载,当时的“年终奖”可是很丰厚的,包括金银财宝、丝绸布匹、粮食等等,应有尽有。
当然,也有一些“贪官污吏”把心思都花在了“年终奖”上,利用各种机会捞钱。 比如,东汉中期的外戚窦氏就利用自己的权势,大量索要“年终奖”,导致朝廷财政陷入困境。
唐朝时期,朝廷的“年终奖”制度更加完善。 皇帝会根据官员的功绩和表现,发放不同等级的“年终奖”。 而且,唐朝的“年终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做“官本钱”。 这种“年终奖”不是直接发给官员,而是由朝廷拨款给各单位,然后由各单位用来放贷。 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辖区内的百姓。 到了年底,各单位就可以根据放贷的利息,获得一笔额外的“年终奖”。
这就像是一个“国企”的“年终奖”制度,只不过古代的“国企”是“官府”。
到了宋朝,皇帝对“年终奖”的态度就变得有些“吝啬”了。 相比于东汉时期的“大手笔”,宋朝的“年终奖”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不过,宋朝的“年终奖”也有自己的“特色”。 宋朝的官员,特别是那些高官,他们的“年终奖”往往会由地方官员负责发放。 而地方官员为了获得高官的“青睐”,会想尽办法地“讨好”他们,这也就导致了“年终奖”的“变味”。
明朝的“年终奖”制度就更加“简单粗暴”了。 明朝皇帝可是出了名的“抠门”,平日里的工资都不舍得掏,更别指望什么“年终奖”了。
不过,明朝皇帝还是会偶尔“恩赏”一下,也就是给一些“表现出色”的官员发点“小红包”。 但这种“恩赏”的次数和金额都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那些“功绩显赫”的官员身上。
清朝的“年终奖”制度和明朝类似,也主要以“恩赏”为主。 皇帝会根据官员的政绩和表现,选择一些“优秀”的官员进行“恩赏”。
古代官员的“年终奖”制度经历了从“腊赐”到“官本钱”,再到“恩赏”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折射出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的管理和激励方式的不同。
从古代官员的“年终奖”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官员并非是“清廉”的代名词,他们也渴望得到物质上的奖励。 不过,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的“年终奖”制度更加注重“政治意义”,而现代的“年终奖”制度则更加注重“经济意义”。
那么,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古代的“年终奖”制度怎么样? 你们认为,古代的“年终奖”制度和现代的“年终奖”制度,哪个更合理?
古代官员年终奖形式一览表
时期 | 年终奖形式 | 主要内容 | 特点 |
---|---|---|---|
汉代 | 腊赐 | 金银财宝、丝绸布匹、粮食等 | 规模较大,体现皇帝对官员的恩赏 |
秦代 | 公费报销 | 支付公文传递的成本 | 制度较为简单,反映古代公文传递的成本较高 |
唐代 | 官本钱 | 由朝廷拨款给各单位,用来放贷,获得利息 | 类似于现代的国企年终奖,体现了唐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宋代 | 地方官员发放 | 地方官员根据高官的“表现”发放 | 年终奖的“变味”,体现了宋朝官场上的“潜规则” |
明清 | 恩赏 | 皇帝根据官员的政绩进行“恩赏” | 制度较为“简单粗暴”,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官员 |
注:表格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有所差异。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古代官员的“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