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修行书,古代君子为何要习六艺?
孔老先师提出来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教,就如同现代教育的德教;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只不过更加职业化和军事化一点;书和数,大致相当于智育教育。
这实际上与现代教学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相同的。
关于礼和乐,其实是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礼,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今许多的社会学科,但在那个时代,或许更贴切点来说,就是伦理学,孔老夫子讲“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原因。
《左传》、《尚书》、《史记》等书,都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五典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礼”所代表的是,中华文明中从社会伦理逐步发展起来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君子们如果都不知“礼”,又何谈为人?
乐在孔夫子看来,是“乐世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礼是由互补性的,乐由中出,合乎中节之情:礼由外作,合乎万事之理。人情万变不穷,有礼乐同同辩异,那么天下的人情事理都在此范围之中。孔子秉承周代的礼乐制度,将其视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须工具,他是一个人社会属性的重要特征。
射与御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最犀利的武器,而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才越多,也证明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在春秋及以前的中国社会,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拥有战车,而只有士一级别的人才能驾驭战车,在那个年代,都是稀缺人才。
周代时生存环境恶劣,掌握这两门技术,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应付周边部族的入侵,一直以来为周王朝所重视,而射御也因此由军事训练演变为一种普遍性的人们活动,被纳礼仪之内。
书与数六艺教育中的书数,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古代的数与书相联系,亦称数术。数术之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至少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个方面。涉 及了天文、历数、五行、占卜、地理、测量、几 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还有宗教 知识及技术。
技术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重要的,知识的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书和数,实际上就是古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
实际上,六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尤其是射和御。到了西周时,六艺教育已臻完善,达到了成熟的鼎盛时期。只是那个时代,教育的成本高昂,面对的对象只能是脱产贵族,直到孔子兴私学,开讲学有教无类之先河,这才成为了“君子”的必修课程。
学六艺的目的,是当时社会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不受教育的人,怎么了解社会基础规则,又如何成为被人们称赞的“君子”呢?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这都是古人称谓年龄的,形象有趣。
古人称谓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而是用相关的身体特征,或者是有关的文化简称。
有趣的是,男女幼年与老年的称谓好多相同,越到青壮年,性别不同,称谓不同。
男女统称01、襁褓:不满周岁。
“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襁褓,就是背婴儿用的布带子与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02、孩提:两三岁。
“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这里的“孩”是“咳”的古字,意思为小孩子笑的咳咳之声。
孩提,提着小孩子的两腋下将其抱起来,孩子发出咳咳的笑声,借指两三岁孩子。
03、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
“髫发,谓童子垂发也。”
垂髫,小孩子头发下垂的样子,借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
04、始龀:七八岁。
“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始龀,指小孩子刚开始换牙,代指七八岁的小孩子。
05、黄口:10岁以下。
“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黄口,本是指雏鸟黄色的嘴巴,后借指十岁以下的小孩,有时用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06、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总角,是小孩没成年时扎在头上的两个小髻子,借指十三四岁以下的年轻人。
07、幼学:10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到了十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所以十岁又被称为“幼学之年”。
08、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就是蘧瑗,春秋卫国大贤人,孔子的好朋友,他年届五十时,就能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的过失。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五十岁时,就知晓了天道运转、主宰众生命运的道理,后人借指人生五十岁。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发苍白色如艾也。”
人生到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就可以做官了;到了五十岁叫做艾,头发花白如艾草颜色,就可以参与国家政事处理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本是《周易》之语,被后人以“大衍之年”借指五十岁。
09、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一循环,一循环为一甲子,且天干地支名号繁杂,称为“花甲”。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平头指整数,甲子为六十,平头甲子便是六十整岁的人。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六十岁,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意见都能正确对待了。
“六十杖于乡。”
人生到了六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乡里行走了,借指六十岁的老人。
1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便有了“古稀之年”的称呼,指人七十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人生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都城内自由行走了,借指七十岁的老人。
“大夫七十而致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该上报他负责的政事,辞官回家了,也用来借指七十岁老人。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执政同致事一样,都是把职掌的政事还给君主,告老还乡了,借指七十岁老人。
11、杖朝之年:80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礼记·王制》有言,八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出入朝廷了,后世便以“杖朝”指八十岁。
12、耄耋之年:80岁到90岁。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耄,“八十、九十曰耄”;耋,“年八十曰耊”;二者合称借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13、鲐背、黄耇、胡耇、冻梨、齯:90岁。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鲐鱼,就是青花鱼,因九十岁老人的背上生斑,如鲐鱼的花纹,便以“鲐背”借指。
黄耇、胡耇、冻梨、齯,都是以老人斑、老人皮肤、牙齿脱落作为象征的,借指九十岁长寿老人。
14、期颐之年:100岁。
“百岁曰期,颐。”
人到了百岁,称作“期”,就该颐养天年了,后人便以“期颐”称呼百岁老人。
男子特称01、舞勺:13到15岁。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舞勺者,熊氏 云:‘勺,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男子到了十三岁,要开始学习乐,诵读诗,拿着籥学习文舞了,后人便以“舞勺”指十三岁。
02、束发:15岁。
“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束发为髻,表明是成童了。
03、舞象、成童:15到20岁。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男子过了十五岁,就是“成童”了,要开始学习武舞,学习射箭、御车了,也就是说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04、弱冠:20岁。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明已经成年,但因身体还没发育完全,以“弱冠”称呼。
05、而立:30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就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了一点成就,后人便以“而立之年”借指三十岁。
06、不惑:40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就可以明辨是非不疑惑了,所以“不惑之年”借指人生四十岁。
女子特称01、金钗之年: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这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一句,古代女性到了十二岁就可以梳妆戴钗了,便以“金钗之年”指女性十二岁。
02、豆蔻之年:13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杜牧《赠别》中用二月的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于是后人便以“豆蔻之年”指女性十三岁了。
03、及笄: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该用笄梳结头发,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04、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6岁。
“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这句诗出自唐代的李群玉《醉后赠冯姬》,同时有了碧玉和破瓜的典故,意为女子十八岁。
古人把“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所以“破瓜”、“瓜字初分”便指女子二八年华,也指女子破身。
05、桃李年华:20岁。
“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这出自明代徐渭的《又启严公》,用桃李比喻二十岁女子的青春年华。
06、花信年华:24岁。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用花信指二十四岁的年轻女子。
其实古人称谓年龄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龀髫、龀龆、始龀可以指代幼年,二毛、白头可以比喻老年人。
当然了,在男女统称的称谓中,有些称呼女性很少用,像知非、知命、艾服等,基本上都是男性在用。
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不忘根本,一身正气。
随着历史的推演,传统文化由过去的纯教育目的,逐渐转向为文化产业经营过度。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西方文化几乎融为一体的格局。但是,有可喜的一面,也有忧伤和悲哀的一面。
经济发展加快了,国防科学及科技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展露出前所未有的进步,是值得鼓舞欢庆的。但是,文化产业化以后,实质上的历史文明,好象在被淡化,有些还在十字路口徘徊。近年来,各种不良思潮如同洪水猛兽,侵入了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民族瑰宝产业文化岌岌可危。如继续任其漫延,就会等同于思想蜕变,有从洋异己的可能。这种互相排斥心理,在文化界的表现相当特出,其可恶现象明显破坏了民族精神,有悖与崇扬国人自信、文化自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但愿国花王后,牡丹齐放,各色争艳;也希望腊梅吐芬芳,枝上鸟语鸣。让传统文化紧跟新时代脚步一起前进吧!
梦幻西游中孩子怎么养?
梦幻新版孩子的养成攻略如下
1,关于新养育系统:养育系统孩子6岁(养育216次)即可获得养育结局,获得养育结局的孩子将会获得一个特殊的结局技能。同时,通过新养育系统养育的孩子,结局后可以通过技能研习获得最多5个召唤兽技能。
2,旧养育系统停止使用。通过旧养育系统养育的孩子,保留目前原样:已成年孩子,并且完成六艺修行,此时孩子可以照常使用,但无法重新进行六艺修行;
3,旧养育系统孩子进行重新养育时,将会保留孩子的六艺修行技能、悟性值和饰品,当该孩子通过新养育系统养育结局后,恢复相应的六艺修行技能、悟性值和饰品。
4,孩子的养育规则:当玩家在家里拥有孩子时,与孩子对话,选择“携带出游”,将孩子携带在身上后,与佣人对话,选择“养育儿女”→“孩子养育”,开始培养自己的孩子。
5,孩子养育总共可以进行216次行动,每行动3次,孩子年龄增加1个月,当孩子年龄达到6岁时,将会根据养育过程中获得的属性值和奇遇情况获得养育结局。
6,已成年孩子,六艺修行进行一半,此时孩子可以选择完成此次六艺修行或放弃此次六艺修行
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
我们先说说古代读书为什么爱出门游历。
有人是受了佛道传统思想的影响,超然物外,享山水友朋之乐,如唐朝的孟浩然、早期的杜甫;
有人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为求官济世奔忙,如北宋的三苏;
有人因为官职的升迁调动,如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当然,还有一些人并不是为了一个目的。比如李白,受佛道、儒家的双重影响,时而想出世而退隐山林、时而想入世而兼济天下。
再来说说古代诗词人为什么住寺庙不管为什么出门,总要有落脚之处。古代有官方驿馆,但只有“体制内”人员和家属可以住,不对平民开放;那么如果你有银子,可以去住私人开的“酒店”、“民宿”;如果你又没身份又没银子,寺庙欢迎你!
当然,驿馆酒店也不是随处有,尤其在山深林茂偏远僻静之处。此时,不管你什么身份、有多少钱,只好屈居寺庙喽!《隋唐演义》李渊从长安去往太原,被杨广追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家人只得投奔寺庙安身。
也有人真的喜欢寺庙的清幽,喜欢寺庙的氛围,况且不少寺庙里住着品洁才高的诗僧、文僧,如贯休、佛印等,文人乐于与之交友唱和。还是那位有道心的李白,无论是在去修道的途中还是在去求仕的途中,都真心喜欢在山林寺庙中居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作于湖北梅县江心寺的《夜宿山寺》,千古流传呀。
还有人真的住不起“酒店”,暂时寄身寺庙,发奋读书,以求仕途。《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帘内待时飞”,后得甄士隐资助上京赶考而飞黄腾达。邢岫烟一家子因贫困,租玄墓蟠香寺的房子居住,得以结识妙玉,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为性情恬淡的才女。
当然,也有些名山古刹,成了“5A”景区,专门招待达官贵人、太太小姐游玩放松,文人也去聚个会题个诗啥地。
古代寺庙是个好地方,文人可吟诗作赋,武人可修练神功,少林、武当、峨眉……呃,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