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答题器(古代人生乡试所有答案)

格科网

科举答题器,古代人生乡试所有答案?

最近玩古代人生的玩家们都在问,游戏里面的科举会试的题目怎么答,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都会去选择科举考试,考试中有很多题目,这些题目被细分为12个类别,分别是文学著作、作者出处、成语典故、民间传说、历史之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文始祖、古代美女、秦始皇、文化常识和文化古迹。

古代人生答题攻略大全

科举答题器(古代人生乡试所有答案)

一、文学著作

1.以下不属于《西游记》中所著“五仙”的是?

答案:冥仙

2.以下不属于《西游记》中所著“五虫”的是?

答案:角

3.《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答案:朱

4.《石头记》是下列哪本小说的别名?

答案:《红楼梦》

5.《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中国哪方面的知识?

答案:地理

6.我国古代笑话书的集大成者是?

答案:笑林广记

7.《史记》是谁所著?

答案:司马迁

8.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

答案:史记

9.《弟子规》根据哪本著作编写而成?

答案:《论语》

10.《世说新语》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答案:魏晋时期

纪晓岚好色是真的吗?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时,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镇的清代名臣、大才子纪晓岚家族墓葬群被以反封建官僚主义为名遭到人为的破坏性发掘,这次破坏性发掘也让后人知道了原来纪晓岚生前有一妻六妾,至此也坐实了历史上关于纪晓岚是一代风流才子的名声。

纪晓岚是清朝的大才子,凡是有才气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癖好,纪晓岚就有三大爱好,分别就是抽烟、吃肉、好色。而关于纪晓岚的三大爱好还是他的忘年之交礼亲王昭梿在自己写的书中所述。

爱新觉罗·昭梿是清朝皇室文学家,他编著的《啸亭杂录》后来成为《清史稿》的撰稿主要史料依据,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就曾记载纪晓岚为:公(指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抽烟和吃肉这两样爱好还比较正常,但是好色这一点则让后人对纪晓岚的才子形象大打折扣,实际上纪晓岚好色是与生俱来的。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直隶河间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纪容舒是康熙朝的进士,曾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因此纪晓岚家境非常好,不光家境好,他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年仅7岁的纪晓岚参加童子试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并获得秀才身份,当时乡里人都称其为“神童”。

儿子被称为神童父母理应高兴,但是纪晓岚的父母却并不太高兴,虽然他读书很勤奋,领悟能力很强,但是他相比于同龄人有些成熟过早了,他在那时候就已经懂得男女之间的事情了,而且纪晓岚在幼年就表现出对女性的喜爱和欣赏,因此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对此十分担忧,总怕纪晓岚将来在外面整出一些风流韵事,有辱门风也有辱读书人的尊严。

为了不让纪晓岚做出败坏门风的事,纪容舒就想替未成年的纪晓岚先找个媳妇儿,恰好纪晓岚的四叔从沧州城里买了一位穷人家的女孩文鸾当丫环,与纪晓岚年纪相仿的文鸾来到纪家就被纪晓岚相中了,纪晓岚的四婶看出了纪晓岚对文鸾很有意思,于是就鼓励他,只要他将来考取了功名就将文鸾许给他。

其实纪晓岚的四婶也是为了激励他好好学习,不要光想着男女之事,纪容舒也是担心纪晓岚过于风流做出败坏门风的事,于是就也拿这个来激励纪晓岚,让他好好学习,只要考中进士就让文鸾嫁给他。

这一下还真把纪晓岚激起来了,于是纪晓岚主动要求在京城户部任职的父亲纪容舒把自己接到京城去闭门苦读,就这样纪容舒就把纪晓岚接到京城的精云舍闭门苦读。

此后纪晓岚再回去见到文鸾时已经是十七岁风度翩翩的少年了,而文鸾也出落成大姑娘,纪晓岚更加对其倾心不已,于是就央求文鸾嫁给自己,文鸾深知自己出身寒微配不上官宦世家的纪晓岚,因此只同意给纪晓岚当侍妾。

纪晓岚想纳文鸾为妾的事他的父亲纪容舒很赞成,但是文鸾的父亲却是一个贪财之辈,文鸾虽是纪家的丫环,可卖身是有期限的,文鸾当时卖身期限已满,她的父亲就来到纪家打算把她接走,纪容舒也趁此机会和文鸾父亲商议儿子纪晓岚想纳他女儿文鸾为妾的事。

纪家在当时沧州属于名门世家,纪容舒父子兄弟皆在朝为官,是当地的高门大户,在文鸾父亲眼里这种人家肯定有的是钱,于是文鸾父亲就想趁此把女儿卖个好价钱,他狮子大张口直接给纪家开出一千两银子的天价彩礼。

其实一千两银子对纪家来说倒也拿得出来,但是要知道在当时沧州这块地方别说纳妾,娶妻的彩礼最多也就三四百两银子,一千两银子都快赶上京城达官贵人家娶妻的彩礼价钱了,如果纪家真拿了这笔钱给文鸾父亲,那纪家恐怕在河间当地得被人当成人傻钱多来嘲笑了,纪家颜面何存,因此纪容舒坚决不可能花一千两银子来给纪晓岚纳妾。

文鸾父亲也很强硬,必须一千两,少一个子都不能把女儿嫁给纪家当妾,于是两家就此谈崩了,文鸾父亲就直接把文鸾带回家了。

而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则在临县东光县为纪晓岚找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东光进士马周菉次女马月芳。这位马月芳大小姐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马周菉也是进士出身,与纪容舒为同事,两家关系也比较亲密,从小马月芳就接受了很高的文化教育,也是河间当地颇有才名的才女。

乾隆五年(1740年)纪容舒带儿子纪晓岚来到马家提亲,马月芳素闻纪晓岚是河间当地的神童,于是就特意出题考一考纪晓岚,看他能否当自己的丈夫,马月芳连给纪晓岚出了两套对联,纪晓岚都对得十分完整,马月芳由此拜服,这门亲事也就定了下来。

在纪晓岚与马月芳成婚之后,文鸾则因回家后过度思念纪晓岚抑郁而亡。纪晓岚在得知文鸾去世后,万分悲痛,他为了不辜负纳文鸾为妾的约定,他按照河间当地彩礼习俗花了四百两银子给了文鸾父亲当彩礼,想与文鸾冥婚纳她为妾。

文鸾的父亲只认钱,看到女儿死了还能挣到四百两银子,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纪晓岚,于是纪晓岚就把文鸾的尸体运回纪家祖坟以自己的侍妾身份安葬。此后纪晓岚为了纪念文鸾就在自家的庭院里种满了文鸾生前最喜爱的海棠花,每当海棠花开纪晓岚对文鸾的思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一直到晚年纪晓岚还十分怀念文鸾,为其写下了《忆秋海棠》一诗。

而纪晓岚婚后与嫡妻马月芳是相敬如宾,二人都很有才华,也互相倾慕,算是一对文坛神仙眷侣。

最关键的是马月芳十分贤惠善解人意,她倒十分理解纪晓岚的风流脾性,从不为纪晓岚纳妾争风吃醋,而且还能善待纪晓岚的妾侍,为此她也赢得了纪晓岚的尊重和感激,虽然纪晓岚妻妾成群,但是马月芳在纪家的嫡妻地位从来没人能撼动,皆因马月芳能深得纪晓岚和他的妾侍拥护爱戴。

因此纪晓岚此后又纳了五名妾侍,这还只是能葬进纪家祖坟的侍妾,按照纪晓岚的风流性格,估计还有不少外房妾侍或者与他有露水之缘的女人是入葬不了纪家祖坟的。

在能陪纪晓岚葬进纪家祖坟的妾侍中除了文鸾留下姓名,还有两人也留下了姓名,她们分别是郭彩符和沈明轩。

郭彩符是纪晓岚的爱妾,纪晓岚曾在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用了三百余字来描述自己的爱妾如何贤惠,可见纪晓岚对她有多么喜爱。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时,爆发了两淮盐引案,纪晓岚的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此获罪,乾隆调查后得知纪晓岚曾与卢见曾讨论案情,认为纪晓岚有泄露调查机密之嫌疑,于是将纪晓岚罢官发配新疆乌鲁木齐赎罪。

郭彩符在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期间就病重了,但是她十分思念纪晓岚,病中依然为纪晓岚的前途命运操心,两人经常互写书信以慰相思。后来纪晓岚终于被乾隆官复原职回到京城,当时郭彩符已经病得不能下床,听说纪晓岚回来之后立刻就回光返照,十分高兴,等纪晓岚回到家,郭彩符终于见到思念已久的丈夫归来才终于放下了心,当夜郭彩符便即去世。

郭彩符去世让纪晓岚十分悲痛,他后来含泪替郭彩符收拾遗物,看到遗物睹物思人,纪晓岚更是悲从中来,之后纪晓岚为郭彩符写了两首悼亡诗。

除了郭彩符,纪晓岚侍妾中最受宠的还属沈明轩,纪晓岚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纪汝佶、纪汝传、纪汝似、纪汝亿,四个儿子都是沈明轩所生,可见纪晓岚有多么喜爱沈明轩,而沈明轩在纪家的地位也是仅次于嫡妻马月芳之后的大妾。

沈明轩为人温柔贤惠,活泼健谈,关键为人正义感极强,在纪晓岚的仕途上对他颇有帮助,而且还非常善良,她对待纪晓岚的其他侍妾毫无嫉妒,还经常在生活上帮助她们。因此纪晓岚对沈明轩非常喜爱,与她生了四个儿子。

除了这些侍妾,还有传闻纪晓岚一天必须与女人做五次不可描述的事情才行,如果一天不做就会肌肤欲裂且浑身开始抽搐。

纪晓岚后来在奉乾隆之命修撰《四库全书》期间,在宫廷内值班,好几天没有做那种事情了,于是纪晓岚就两眼暴赤浑身燥热,乾隆看到纪晓岚这样子后被吓坏了,赶紧问他身体是不是出问题了,纪晓岚只得羞惭的回答是好几天没碰女人的原因,乾隆听罢哈哈大笑,然后就命内务府赐给纪晓岚两名宫女,这才免了纪晓岚欲火焚身之苦。

后来乾隆将两名宫女赐给纪晓岚为妾,纪晓岚非常高兴,此后逢人就说自己这可是奉旨纳妾,成为当时的笑谈。

当然这些全都是野史传闻未必是真,不过也能从侧面证明纪晓岚为人确实是风流成性,也难怪他的陪葬墓中妻妾成群。

不过纪晓岚一生虽然妻妾成群,但他始终与嫡妻马月芳相亲相爱,对妻子关爱有加,马月芳一直与纪晓岚白头偕老,直到70多岁才去世。而纪晓岚的妾侍中很明显他最爱的就是文鸾和郭彩符以及沈明轩。这三人也是纪晓岚在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颇为着墨描述的三名侍妾,也因此她们三人的名字才能流传下来,可见三人是纪晓岚心目中最为喜爱的三名侍妾。

其实纪晓岚并不是单纯的好色之徒,他是真正的风流才子,他对美女是既怜惜又爱惜,有点类似于小说《天龙八部》中段正淳的性格,风流多情不滥情,对每一位和他有过关系的女人他都是用心去呵护去爱。

而且纪晓岚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却能十分尊重女人,尤其是十分尊重那些性格刚烈的女子,纪晓岚曾多次向乾隆建言一些对女性有帮助的政策,在嘉庆八年(1803年),已经80岁的纪晓岚还向嘉庆建议如果妇女遭受欺辱时,她们进行了强烈反抗,即便失败最终受辱,也希望国家能表彰她们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嘉庆深以为然,批准了纪晓岚的这项提议。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纪晓岚是一个真正的风流才子,爱惜、怜惜还能尊重女性,颇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风格。

不过别看纪晓岚如此风流成性,妻妾成群,爱吃肉,还爱抽烟,可以说他这三大爱好基本就是不良生活嗜好,按照现代养生学家来说这种人肯定活不长,不过纪晓岚最后在嘉庆十年(1805年)以82岁高龄去世的寿命绝对能打养生专家的脸。

写在最后

因此纪晓岚一生有嫡妻一人,妾侍六人,也就是说纪晓岚一生至少有妻妾七人,而纪晓岚妻妾中嫡妻马月芳,侍妾文鸾、郭彩符、沈明轩都是有名字可以考证,其余三名妾侍则已不考证姓名,而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文鸾、郭彩符、沈明轩三人描述比较多,也为三人写了不少悼亡诗,可见纪晓岚侍妾中这三人最受他的喜爱。

总得来说纪晓岚是一个真正的风流才子,他是一个多情却不滥情的男人,与嫡妻马月芳恩爱和谐,互相尊重,对侍妾文鸾、郭彩符、沈明轩也都是付之以真情。

古代科举都考什么?

唐代科举考试看重诗赋,广大读书人为参加科举,钻研辞章文字,因此唐代诗歌极度繁荣,却也形成了读书人雕琢文字不求实际的风气。

宋代统治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风气的弊端,因此逐渐在科举考试中提倡重视经义与时务,希望以此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曾经对宰相王旦指出:

比设此科,欲求才识。若但考文义,则积学者方能中选,苟有济时之用,安得而知?今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

在科举的诸项考试中,策问考察的是被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改革科举制度时,宋代的统治者们往往对策问表现出极大的重视,策问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宋仁宗时期,策问一度成为决定士子能否通过考试的最重要的科目。到宋神宗时,策问在殿试成为仅有的考试项目,可以决定士子们最终的命运,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对知识分子的导向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宋史载宋神宗熙宁三年的殿试:

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帝谓执政曰:"对策亦何足以实尽人材,然愈于以诗赋取人尔。"

可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重视可以选拔出实用人才的策问。从这以后,殿试考策问就成为了定制,其考题也多直指当时的现实问题,如《宋会要辑稿》记载了熙宁九年的殿试策问题目,考察的是如何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民生和国策的实际问题:

士亦知所学矣,而忠信可用者尚寡;吏亦知所守矣,而慢令犯法者尚多。一方水旱,民辄流亡莩踣,而蛮夷之骄悖未艾也。朕闻先王之为民也,有礼以道之中,有乐以道之和,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本数末度,宜有可考而复用者,其详为朕言之无隐。

以后历次殿试策问考察的基本上都是类似的实际问题。殿试考察策问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南宋。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皇帝亲自考察士子的考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性,殿试对策问的重视是一个风向标,反映出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科考选拔到真正的治国安邦的人才的愿望。

有宋一代,虽然策问的地位几经变化,但始终具有重要性,发挥着决定去留或者至少是定等分高下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

宋初至嘉祐时期,策问一直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但其重要性尚不及诗赋。自嘉祐时起,策问和论逐渐超过诗赋,成为了衡文去取的首要因素。神宗改革贡举后,考校的原则为“经义、论策通定去留”,策问失去了作为衡文去取主要依据的地位。元祐分科之后,试策始终处于定等分高下的相对次要的位置。

宋代科举对于时务的重视也反映在了当时书籍的刊行上。宋代的出版业进入了一个相对发达的时期,而何种书籍流行会受到科举考试的影响。由于宋代科举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考察经义和诗赋,还重视考校士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读书人了解种种客观规律,掌握各种自然及社会知识,所以,当时那些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在宋代书籍市场上非常流行。这些类书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各个领域的社会知识及自然知识,从帝王世系到草木鱼虫无所不包。其他与科举有关的用书,如律令、兵法、医学、书画、历算等刊本也有很多。宋代流行的书目反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对于时务的重视,也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研究各种自然、社会知识。

明代科举则与宋代科举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重视时务上。

看上去明代科举也兼顾了经义与时务,如乡试、会试皆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的经义,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等公文的写作,三场考经史时务策等,殿试也只考策问。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地认识到官员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明初取士必重实学,具体而言就是尊崇二、三场所试的论、表、策等,有的士子虽经义不佳,但如果论、表、策等答得好,一样可以通过考试。

但是这样的取士原则并没有贯彻下去,早在永乐年间,官方编纂了《四书五经大全》,已经开始限制科举考试内容,于是科举考试出现了由兼顾经义与时务逐渐转向只重视经义的趋势,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最后随着八股文的成熟,科举考试演变为独重四书五经,以至于顾炎武感叹说:

(《四书五经大全》颁布后)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

明代科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成化、弘治以至正德、嘉靖时期,专门表达对四书五经经义理解的八股文发展成熟,进而出现了专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理念和考试方法。八股文的特点是写作者不必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阐发四书五经的经义即可。

明代科举考试由重经义到唯八股一途取士,造成了实际考试中偏重首场的倾向,考官只看首场的八股文写作,二、三场的考试沦为无足轻重的形式。因此《明史》对明代科举有这样的记载: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明朝科举重经义八股轻策论时务的情况也反映在当时的出版业上。八股文的内容与形式都被严格限定了,这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可以预先猜测题目并做好准备,甚至可以背诵他人文章以应付考试。逐利的图书出版商看到了商机,大量出版科举范文以供士子背诵。嘉靖以后,大量为应科举考试之需的坊间时文充斥举场内外,史载嘉靖朝:

书坊所刻举业,不止汗牛充栋,较之十年前《四书》经义,精细透彻, 轻省迴照,诚然过之,而论、表、策、判,则不复讲求。

当时的读书人除朱熹的注解经义之书外,其他类书目一概无需读,甚至连历代政府均极力倡导阅读的史部类书目也弃之如敝帚。这与宋代各种类书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只看八股文必然导致汲汲于科举的读书人们只重视四书五经而摒弃其他一切学问。艾尔曼在《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一文中指出:

科举程序固定化的巨大重心仍使精英专注于强调道德哲学和书本价值的新儒学课程,离专业化或技术研究更远。人们认为,像法律、医学及数学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在唐宋科考中并不罕见,但在明代科考中却不复存在。……在明清两代(1368-1911),儒学化的官员以沉浸在经年苦读宋儒的四书五经注释和官史及以书法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中洋洋自得。

因此明代的读书人已经不再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了。

对策指的是什么?

1、对付的策略或办法、商量对策

2、应考的人在殿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古代应用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

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

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详细释义

亦作“ 对册 ”。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桧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对策是抽象性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答: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八股取士,科举制转变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